英雲夢傳 第11回 聞兇耗書生下第 強逼嫁寨女離山
關燈
小
中
大
變,還因這秀士之故。
明日再問香珠,便知分曉。
”當日二人議論不題。
次日,滕武又吊出香珠來審問,喝道:“賤婢!實招上來,免動非刑!”香珠哭道:“大王好沒來由,叫賤婢說甚麼來?”滕武道:“俺旦問你,那年王生在山,可曾與英娘私通麼?”香珠道:“大王此言差矣!向年大王要将小姐配與王生,王生堅辭不從,豈有私通之事?”滕武見女說來有理,頓口無言。
陳洪在旁道:“大王不必問他去事,隻問昨日之事便了。
”滕武遂怒道:“賤婢奴才,莫是你将小姐謀死了,造言說謊?”香珠道:“大王不要冤屈賤婢,小姐待我恩厚如山,情同姊妹,又無冤仇夙恨,為何害起小姐來?賤婢無小姐也難度日,到求大王打死賤婢也罷。
”滕武冷笑道:“好句話兒!你是阻我不打,若不打這賤人,你如何肯招!叫左右與俺打這賤人三十,看你招不招!”喽羅們将香珠拖下去,打了三十棍,可憐姣怯身軀,打得皮開肉綻,死去還魂。
滕武問道:“可招麼?”香珠哭道:“大王縱然打死賤婢,也無得甚麼招。
”滕武恐香珠受刑不起,仍叫監下。
如是四五日,香珠受刑不過,幾欲自盡,恐怕死後又起風波,知覺了恐去追趕小姐,故此遲延。
今已四五個日期,諒小姐去遠,若是再加刑考,隻拼一死無辭。
主意已定,想起小姐來淚如雨下,放聲大哭。
且說滕武接連這四五日考問香珠,并無口詞,恐其實不知情,卻欲罷休。
當不得陳洪見失了他的婚姻,隻在内中唆挑。
滕武又吊出香珠來,跪在廳前,道:“看你小小年紀,這等好惡!英娘蹤迹你無有不知情的,快快招來!”香珠道:“大王,若是賤婢知情,前日就招下,還能到今日麼?”滕武聞言,低首沉吟。
陳洪道:“大王,不動非刑,焉得肯招?”滕武道:“參謀說得有理。
”遂叫喽羅取夾棍來,喽羅就要動手,香珠攔住道:“且慢,待我招來。
”騰武道:“住了,快招上來!”香珠站起身來道:“大王大王,你想小姐乃是英雄才女,”一一指着陳洪道:“豈肯嫁此賊輩!”滕武喝道:“-,賤婢!”陳洪道:“大王且待他講來。
”香珠道:“小姨死與不死,也難策料!”罵陳洪道:“你這喪心的賊徒,我與你往日無冤,為何唆大王将嚴刑考我?我生不能殺汝,死當追汝之魂!我香珠實實受刑不過,今日一死以報小姐作養之恩!”說罷,望廳柱石撞頭,花紅迸出,死于非命,可憐: 年少青衣女,輕盈志滿懷。
一朝為主義,碎首在廳階。
滕武見香珠碎首廳前,死于非命,心中慘然道,“小小女子,有此義氣,為主喪身,倒是俺害了他性命。
”合廳喽羅,俱各下淚。
陳洪自覺無趣。
滕武吩咐丁老将香珠買棺入殓,葬于山後,立碑寫:“義女香珠之墓”。
丁老不勝悲苦,唯唯領命去訖。
陳洪道:“大王,适才香珠道:‘小姐死與不死,難于策料。
’此情自然逃下山去,可查把關人役便知端的。
”滕武道:“參謀言之有理。
”叫左右:“與俺到關隘上,問前日可有軍士人等下山,查問明白,速來回複。
”喽羅領命去查,少刻來回複道:“啟上大王:小的到關查間,關上人俱說,向前日有一個少年士子,手執令旗,言大王差下山的。
”滕武道:“不消講了,一定是英娘盜俺的令旗,改妝逃下山去了,諒他鞋弓襪小,縱然去也不遠。
”遂叫喽羅分頭去趕。
衆喽羅聞言,各騎快馬,各路追尋。
大家追趕了一日一夜,不見蹤影,隻得回山禀道:“大王,小的們追了一晝夜,并無小姐下落。
”滕武道:“追不着讓他去罷。
隻是俺幾載勞而無功,負卻先大王之托。
”自此滕武與陳洪将英娘之事丢開,日日兩人在山寨中訓練人馬,打點下山不題。
卻說英娘得逃下山,步小難行,好不苦楚,又恐人來追趕,隻得依林繞壑而走。
幸喜英娘有些膽量,路途之中倒不露馬腳,走了五六日,才到宜興地界,此際金蓮碎破,一步也不能行了。
雖識東西南北,未知是甚麼地方,欲得去問人,猶恐落入圈套,隻得坐在路旁,暗暗的自己垂淚。
正在憂疑之際,見一個老道人走近前來,向英娘道:“郎君何以在這荒僻之所獨坐悲傷?必有冤情。
可能向老道一言?”英娘見是一個老道人,諒無他意,遂道:“小生乃山東人氏,因父親為難小生,所以逃出到此,迷路難行。
望老師父搭救。
”道人道:“郎君因父難出來,今欲何往?”英娘道:“小生欲往姑蘇。
”道人道:“郎君前去,自有人來照應。
”說罷,化道清風而去。
原來道人就是雲龍真人,知道英娘下山,所以前來指引。
英娘見道人忽然不見,諒是神仙指引,遂望空拜謝,無奈何隻得依了真人言語,慢慢的向前捱去。
又走了裡許之地,真個一步也難移了,仍複又坐下。
此時正值清明節屆,紛紛的有祭掃之人,英娘望見東邊一座大墳,有許多人祭罷欲歸,卻要去問一聲,及起身走時,誰知寸步難移,依然坐下悲泣。
且說那上墳的是誰?原來是一位兵科給事,姓楊名淩,字韶庵,本縣人氏,為人一生清高,年紀五旬之外,并無子女。
今日清明,同夫人蕭氏來祖瑩上祭掃,楊淩看見一個清秀書生坐在路旁,隻是不起身走,卻是為何?遂向書生看,隻見那生雙眉愁鎖,滿面淚痕。
楊淩忍不住向前問道:“兄何一人獨坐荒郊,暗自悲苦?所為何事?”英娘見楊淩神清貌古,必是高人,遂道:“承老伯垂問,晚生不敢隐瞞:舍下住居山中,隻因老父不容,故此逃出。
不想行到此處,足破難行,落得進退兩難,所以憂慮。
”楊淩道:“令尊姓甚名誰?為何不容兄在府?請道其詳。
”英娘道:“家父姓滕名武,因數行非禮,是晚生常日苦谏不聽,反招其罪,所以晚生逃出。
今幸得遇老伯,望垂恩指示迷人。
”楊淩聽罷,又見滕生眉清目秀,甚覺可憐。
他回想自己無子,意欲要他撫為己子,不知滕生肯與不肯,待我問他。
遂向膝生道:“兄此行還是投奔親戚,還是自處他方?”英娘道:“晚生有個表兄在蘇州,欲去投他。
”楊淩道:“若到蘇州甚易,但不知令表兄數常可曾來往麼?”英娘道:“許久不會了。
”楊淩道:“可又來,既不知他的着落,倘若到那裡無處查問,反為進退兩難。
據老夫之意,不如不去為妙。
實不瞞滕兄說,者夫姓楊名淩,乃當朝兵科給事,近日告假在家。
”英娘道:“原來是一位貴人,小子多有得罪。
”楊
明日再問香珠,便知分曉。
”當日二人議論不題。
次日,滕武又吊出香珠來審問,喝道:“賤婢!實招上來,免動非刑!”香珠哭道:“大王好沒來由,叫賤婢說甚麼來?”滕武道:“俺旦問你,那年王生在山,可曾與英娘私通麼?”香珠道:“大王此言差矣!向年大王要将小姐配與王生,王生堅辭不從,豈有私通之事?”滕武見女說來有理,頓口無言。
陳洪在旁道:“大王不必問他去事,隻問昨日之事便了。
”滕武遂怒道:“賤婢奴才,莫是你将小姐謀死了,造言說謊?”香珠道:“大王不要冤屈賤婢,小姐待我恩厚如山,情同姊妹,又無冤仇夙恨,為何害起小姐來?賤婢無小姐也難度日,到求大王打死賤婢也罷。
”滕武冷笑道:“好句話兒!你是阻我不打,若不打這賤人,你如何肯招!叫左右與俺打這賤人三十,看你招不招!”喽羅們将香珠拖下去,打了三十棍,可憐姣怯身軀,打得皮開肉綻,死去還魂。
滕武問道:“可招麼?”香珠哭道:“大王縱然打死賤婢,也無得甚麼招。
”滕武恐香珠受刑不起,仍叫監下。
如是四五日,香珠受刑不過,幾欲自盡,恐怕死後又起風波,知覺了恐去追趕小姐,故此遲延。
今已四五個日期,諒小姐去遠,若是再加刑考,隻拼一死無辭。
主意已定,想起小姐來淚如雨下,放聲大哭。
且說滕武接連這四五日考問香珠,并無口詞,恐其實不知情,卻欲罷休。
當不得陳洪見失了他的婚姻,隻在内中唆挑。
滕武又吊出香珠來,跪在廳前,道:“看你小小年紀,這等好惡!英娘蹤迹你無有不知情的,快快招來!”香珠道:“大王,若是賤婢知情,前日就招下,還能到今日麼?”滕武聞言,低首沉吟。
陳洪道:“大王,不動非刑,焉得肯招?”滕武道:“參謀說得有理。
”遂叫喽羅取夾棍來,喽羅就要動手,香珠攔住道:“且慢,待我招來。
”騰武道:“住了,快招上來!”香珠站起身來道:“大王大王,你想小姐乃是英雄才女,”一一指着陳洪道:“豈肯嫁此賊輩!”滕武喝道:“-,賤婢!”陳洪道:“大王且待他講來。
”香珠道:“小姨死與不死,也難策料!”罵陳洪道:“你這喪心的賊徒,我與你往日無冤,為何唆大王将嚴刑考我?我生不能殺汝,死當追汝之魂!我香珠實實受刑不過,今日一死以報小姐作養之恩!”說罷,望廳柱石撞頭,花紅迸出,死于非命,可憐: 年少青衣女,輕盈志滿懷。
一朝為主義,碎首在廳階。
滕武見香珠碎首廳前,死于非命,心中慘然道,“小小女子,有此義氣,為主喪身,倒是俺害了他性命。
”合廳喽羅,俱各下淚。
陳洪自覺無趣。
滕武吩咐丁老将香珠買棺入殓,葬于山後,立碑寫:“義女香珠之墓”。
丁老不勝悲苦,唯唯領命去訖。
陳洪道:“大王,适才香珠道:‘小姐死與不死,難于策料。
’此情自然逃下山去,可查把關人役便知端的。
”滕武道:“參謀言之有理。
”叫左右:“與俺到關隘上,問前日可有軍士人等下山,查問明白,速來回複。
”喽羅領命去查,少刻來回複道:“啟上大王:小的到關查間,關上人俱說,向前日有一個少年士子,手執令旗,言大王差下山的。
”滕武道:“不消講了,一定是英娘盜俺的令旗,改妝逃下山去了,諒他鞋弓襪小,縱然去也不遠。
”遂叫喽羅分頭去趕。
衆喽羅聞言,各騎快馬,各路追尋。
大家追趕了一日一夜,不見蹤影,隻得回山禀道:“大王,小的們追了一晝夜,并無小姐下落。
”滕武道:“追不着讓他去罷。
隻是俺幾載勞而無功,負卻先大王之托。
”自此滕武與陳洪将英娘之事丢開,日日兩人在山寨中訓練人馬,打點下山不題。
卻說英娘得逃下山,步小難行,好不苦楚,又恐人來追趕,隻得依林繞壑而走。
幸喜英娘有些膽量,路途之中倒不露馬腳,走了五六日,才到宜興地界,此際金蓮碎破,一步也不能行了。
雖識東西南北,未知是甚麼地方,欲得去問人,猶恐落入圈套,隻得坐在路旁,暗暗的自己垂淚。
正在憂疑之際,見一個老道人走近前來,向英娘道:“郎君何以在這荒僻之所獨坐悲傷?必有冤情。
可能向老道一言?”英娘見是一個老道人,諒無他意,遂道:“小生乃山東人氏,因父親為難小生,所以逃出到此,迷路難行。
望老師父搭救。
”道人道:“郎君因父難出來,今欲何往?”英娘道:“小生欲往姑蘇。
”道人道:“郎君前去,自有人來照應。
”說罷,化道清風而去。
原來道人就是雲龍真人,知道英娘下山,所以前來指引。
英娘見道人忽然不見,諒是神仙指引,遂望空拜謝,無奈何隻得依了真人言語,慢慢的向前捱去。
又走了裡許之地,真個一步也難移了,仍複又坐下。
此時正值清明節屆,紛紛的有祭掃之人,英娘望見東邊一座大墳,有許多人祭罷欲歸,卻要去問一聲,及起身走時,誰知寸步難移,依然坐下悲泣。
且說那上墳的是誰?原來是一位兵科給事,姓楊名淩,字韶庵,本縣人氏,為人一生清高,年紀五旬之外,并無子女。
今日清明,同夫人蕭氏來祖瑩上祭掃,楊淩看見一個清秀書生坐在路旁,隻是不起身走,卻是為何?遂向書生看,隻見那生雙眉愁鎖,滿面淚痕。
楊淩忍不住向前問道:“兄何一人獨坐荒郊,暗自悲苦?所為何事?”英娘見楊淩神清貌古,必是高人,遂道:“承老伯垂問,晚生不敢隐瞞:舍下住居山中,隻因老父不容,故此逃出。
不想行到此處,足破難行,落得進退兩難,所以憂慮。
”楊淩道:“令尊姓甚名誰?為何不容兄在府?請道其詳。
”英娘道:“家父姓滕名武,因數行非禮,是晚生常日苦谏不聽,反招其罪,所以晚生逃出。
今幸得遇老伯,望垂恩指示迷人。
”楊淩聽罷,又見滕生眉清目秀,甚覺可憐。
他回想自己無子,意欲要他撫為己子,不知滕生肯與不肯,待我問他。
遂向膝生道:“兄此行還是投奔親戚,還是自處他方?”英娘道:“晚生有個表兄在蘇州,欲去投他。
”楊淩道:“若到蘇州甚易,但不知令表兄數常可曾來往麼?”英娘道:“許久不會了。
”楊淩道:“可又來,既不知他的着落,倘若到那裡無處查問,反為進退兩難。
據老夫之意,不如不去為妙。
實不瞞滕兄說,者夫姓楊名淩,乃當朝兵科給事,近日告假在家。
”英娘道:“原來是一位貴人,小子多有得罪。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