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待使命往齊、趙借兵解圍若何?”馮亭奏王上城觀望:果然秦兵圍繞,無計可退。
傳下鈞旨,使諸軍傳箭巡更,持鈴喝号,守保城池。
話說張車為使往齊邦,入城來見孟嘗君,下了國書。
孟嘗君看了心憂。
待次日齊王登殿,集群臣商議。
孟嘗君出奏曰:“有韓國使命見在朝門下,願見吾王,未敢擅便,伏候聖旨。
”齊王令宣使命至階下,山呼已了,奏曰:“韓國有難,望發救兵解圍。
”齊王聽得不悅,敕問大臣:“此事若何?”無人敢奏。
齊王曰:“秦邦剛勇,将卒英雄,本邦無将持兵,不敢發救。
”張車伏階啟奏曰:“切念微臣遠奔皈投救難。
何況韓與齊乃唇齒之邦,陛下若不發救,唇亡齒寒而已。
韓今不能保,大國之危豈可安枕而卧乎?望陛下發兵救應。
” 齊王再敕問大臣:“何人持兵救韓邦之難?”有鄒闊奏曰:“陛下如發兵救韓,隻宜勝,不宜敗。
萬一喪敗,恐秦将乘勢侵于本邦,難以當敵。
望陛下審思而已。
”張車再奏:“若大王無兵救解,則本邦必亡,秦兵豈不侵于陛下境界?乞望大王聖鑒。
”齊王答曰:“待朕同諸臣商議。
” 話說嚴仲子為使命,赍國書投冀州,入城見平原君。
次早,平原君來朝趙王曰:“見有韓國使命在外,未敢自擅,伏候敕旨。
”趙王令宣至。
嚴仲子至階下,拜罷,遞上國書。
拆開了,王不悅。
使命曰:“韓王無事,隻是假兵解圍,退秦兵。
”王敕問大臣曰:“此事若何?”有廉頗啟奏曰:“李牧見持兵在北疆,鎮守匈奴,朝中無将堪行。
臣等年來老耄,自用持備本國。
誠恐前出後空。
”趙王敕旨,分付使命曰:“休誤了卿國家大事,本邦無将可救。
”嚴仲子俯伏階前,拜大王曰:“唇亡齒寒,若不發兵救,誠恐大王上國難保。
”趙王無計,發兵不得。
嚴仲子再三啟奏。
趙王曰:“難以發兵。
”嚴仲子階前撞死。
趙王并文武官見之,可惜烈漢忠臣,見無兵可救,回邦難保殘生。
趙王令武士擡去北邙山下葬。
詩曰: 躬傳使命來求救,其奈鄰邦坐視何; 不得援兵甘自死,忠臣義氣不容磨。
話說張車在齊國俟候三日,齊王不肯與兵解圍。
張車隻得奔回來。
到中途,聞得趙王不肯發救,嚴仲子撞階而死。
張車思之:無救兵回邦,性命難保;不如挈出太阿寶劍,在中途亦自刎而死。
有秦兵二十萬,圍了晉城,韓國相将半月有餘。
王翦傳令,克日攻城。
馮亭上城,日日觀望齊、趙二國救兵解圍。
不見使命回來。
不覺一旬過了無信。
馮亭累見王翦攻城。
馮亭奏韓王曰:“張車、嚴仲子往齊、趙求救,相将一旬餘日,并無音信。
目即城前秦兵攻擊,取王敕旨。
”韓王大驚,問馮亭:“卿等如何?”馮亭啟奏曰:“來日若無救兵相助,臣隻得托大王洪福,出城交戰,恐被攻擊,孤城難以抵拒。
”果到次日,馮亭帶霍雄領兵五千出城,排下東鬥陣。
霍雄出馬索秦将打話。
王翦擔刀上陣,排下西鬥陣。
各通姓名,施禮了。
王翦言與霍雄曰:“将軍急令韓王,晉州獻與我王,次将二十二郡納還秦國。
諸将官各加舊職,韓王歸秦邦為臣。
如不從,先捉來将,攻破城池,活捉韓王,殺虜生靈,百姓受苦,悔之何及?”霍雄答曰:“啟覆招讨,若要吾邦,頓然不允。
須用苦死交戰一場,然後商議。
”王翦拍馬掄刀,與霍雄挑鬥,才三十合,刀舉斬了霍雄,殺敗了韓國人馬。
馮亭軍中見霍雄被斬了,忿怒生嗔,肩擔熟銅斧來,好生與王翦定論勝負,分過太平。
王翦與馮亭二人,好生分個勝敗,一上一下,一來一往,打成一團,練成一塊。
才五十餘合,王翦敗走,馮亭擔斧趕将來。
前馬不去,後馬趕得來快,二馬相并,馮亭被王翦刀舉砍落。
可憐喪了馮亭!詩曰: 果是三魂歸地府,多因七魄見閻君。
王翦斬了馮亭上将,殺了韓兵亞地如算子,地下鮮血似坑流。
叢中聽得人叫遏爺聲,趕殺入城,奔入韓王宮殿,先擒了韓王。
殺虜嫔妃美女,劫掠藏庫金銀。
洗宮蕩殿。
六宮化為荒草地,四苑變作戰争場。
六街人馬遭迍,可惜晉州韓民反被秦兵殺虜遍。
讨虜三番,然後招降。
百姓有命之者,赴往皈降;無命之者,橫屍暴露。
王翦招讨文榜招降:官員仕宦,潰散殘兵,各限三日赴司投拜。
如過,許諸色人等捉拿赴官,定行斬首。
三日限内,招到殘兵計五千八百餘口;仕宦人等二百五十餘人。
差官下二十二郡取讨降書地圖,限十日呈納,如有不伏者,勾喚赴官,依法斷治施行。
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将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
果然半月餘日,諸郡盡數申官歸降。
王翦招讨取了二十二郡經圖,虜回韓王。
令伊虎權職鎮守。
王翦回軍,文武百官迎接,歸朝奏上始皇:“獻上韓王并二十二郡經圖。
臣翦令伊虎鎮守韓邦,伏候聖旨。
”始皇聞得大悅,賞賜王剪禦宴,金銀、絹帛等物各賜一百。
仍将韓王囚系。
改韓邦為颍州。
詩曰: 可笑韓王不自量,從它五國犯秦疆; 不虞齊趙無兵援,将死城崩國已亡。
話說趙王敕令李牧往代州雁門關鎮壓匈奴,以防寇盜。
李牧每日在雁門關歌樂飲宴,能伎藝者重賞,朝歌暮樂,使匈奴不得入。
小卒探知得李牧每日飲宴作樂,謂虜王曰:“李牧将軍在關,每日歌樂者何如?”忽有一将,名曰黑答麻,告大王曰:“李牧貪歡無備,小将乞兵一萬,破關捉李牧,獻大王,是小臣之功。
”大王不準其奏。
大王曰:“李牧追歡宴樂,非有侵咱之心,不可攻也。
”又有馬亂吞告大王曰:“既是李牧無心侵害,小臣每趕驢馬去雁門關牧養。
”大王曰:“看養,怕甚的?休相惱着。
” 馬亂吞帶二百餘人,趕馬千餘數,到雁門關前牧養。
忽有探事人報李牧曰:“匈奴有人牧養驢馬者。
”李牧曰:“休管者,咱在關裡為界,它在關外由它。
” 匈奴牧養,相将兩月,無事。
馬亂吞回奏郎主曰:“果是李牧居關。
”李牧不用征戰,使匈奴自懼。
李牧乃上将,鎮關無危。
後有代州太守陸琦,常探李牧歌樂,不殺匈奴之卒,恐有反叛之心,修表差流星飛奏冀州趙國大王司馬尚府投下。
次早,司馬尚奏上趙王。
王即覽表觀看。
表曰:“臣陸琦表上:蒙大王令旨,差琦代州太守,整治萬民。
竊見今歲以來,匈奴人趕馬雁門關前牧養;有鎮守關将李牧,每因飲酒歌樂,不殺匈奴。
恐戎人侵疆,不想見李牧卻有歹心。
臣若不奏,緻生靈受苦,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伏乞聖鑒不錯。
趙七年五月□日,臣陸琦表上。
” 趙王聞奏不悅,令司馬尚舉一人,代李牧歸朝問罪。
司馬尚奏曰:“臣舉嚴廣代李牧回朝。
”趙王依奏。
嚴廣走馬往代州雁門關,李牧拜诏了,牌印交付嚴廣,鎮守邊界。
李牧回,趙王問曰:“卿如何不殺匈奴之人,與那厮放馬關前牧養?”李牧啟奏曰:“非臣不殺,匈奴之卒不曾侵于本界,緻此不殺。
”王遂免罪。
話說嚴廣雁門關為鎮守,管軍五千,守遏本隘。
匈奴馬亂吞又聞探事人回報,親差鎮守代回李牧。
馬亂吞依然趕馬千餘匹,到關前牧養。
小軍報嚴廣曰:“見今匈奴人又趕馬在關前牧養。
”嚴廣聽得大怒,點起一千人兵趕殺。
馬亂吞見有人兵下關,便令小兵收聚馬疋,整頓器械征戰。
良久,人兵在平川之地,排下一字陣。
但見前排一字,後列三重。
白旗白号占西方,皂纛皂雕居北界。
槍排柳葉成行,密布向前;鋒刀列雁翎上,路寒光排向後。
風飄紫号兩邊開,一位将軍臨陣上。
匈奴馬亂吞打扮:頭頂三叉冠,身披圍花绛獅服,橫青龍偃月刀,跨千裡追風馬,左右弓挂兩鞬,身背飛刀。
嚴廣将軍跨馬,肩擔大捍刀出陣,與番将挑鬥。
才三四十合,番将敗走。
嚴廣急追,殺散胡人兵卒,奪得馬一百匹,大捷回關。
詩曰: 鞭敲金镫轉,人唱凱歌回。
嚴廣将軍回關,犒賞諸兵,文表申奏趙王。
趙王大悅,宣李牧問罪。
李牧奏道:“臣守邊無功,未嘗生事。
今嚴廣報捷未可賞;李牧待罪未可誅。
望陛下寬限一月,若匈奴無侵無戰,方可顯行賞罰。
”王曰:“令武士押李牧散禁囚牢,候别日賜罪。
” 話說胡将馬亂吞回邦,奏上虜王曰:“奴婢趕馬去雁門關外牧養,叵耐新來鎮守嚴廣下關,奪去馬一百餘匹。
”匈奴狼主大怒,令黑答麻、馬合赤、燕不下、辟離支、耶律德勝,領兵二萬,去伐嚴廣報仇。
匈奴上将黑答麻為先鋒,馬合赤為副先鋒,辟離支為後軍,末将燕不下為引戰,耶律德勝為招讨主将,興兵二萬前往雁門關。
來到關前一十裡沙灘坂上下寨。
擂鼓搖旗發喊。
有探事軍報曰:“禍事至。
”嚴廣問曰:“甚般事?”軍答曰:“關前一十裡沙灘坂有匈奴将至,發喊連天。
” 嚴廣聽得,領三千人兵,下關前一十裡平地下寨。
觀望胡人約有二萬。
遂布下長山靠石陣。
匈奴将黑答麻,打扮三叉淡金冠,騎匹番馬。
嚴廣将軍銀盔耀日绛紅袍,座下跨匹豁蹄馬,腰帶百支狼牙箭,背負一張鵲面寶雕弓,肩擔一口大捍刀。
二将臨陣,各施禮畢,嚴廣罵曰:“胡将,你因何擅敢兵來犯關?”匈奴将黑答麻亦罵曰:“嚴廣,汝不合将我馬亂吞追殺,更奪去百餘匹馬,殺散手下人兵!吾今奉狼主敕命,故來伐汝!”二人打話不同,二馬交戰,才三十合,嚴廣大敗,黑答麻便趕将來,喊殺連天,刀舉處,人頭落;槍刺到,小軍亡。
嚴廣敗走回關,緊守關門。
點兵折了二千餘人。
嚴廣飛表令流星馬往冀州,奏上趙王。
趙王大驚:“果應李牧之言!”急宣李牧至殿下,拜罷,趙王曰:“昔時卿言,果有匈奴兵來。
嚴廣見陣,折了二千餘人。
卿可持兵殺退匈奴。
”李牧奏曰:“王必用臣,乃敢奉命。
”趙王依奏,賜兵二萬,小将五員:陳康、張吉、甘弇、李榮、武勝等,李牧為主将。
李牧謝恩畢,辭王領兵上路。
經行數日,前至代州雁門關。
嚴廣迎接李牧招讨入關,交割牌印。
此關原有三萬軍,隻有一萬之數。
話說匈奴耶律德勝令諸将,每日攻克雁門關,擂鼓發喊。
小軍報覆招讨曰:“關前匈奴将發喊索戰。
”李牧來摘星樓觀望,但見青氈笠子千千處,荷葉初舒;白雪皮球萬萬朵,梨花才放。
李牧忿怒,點起二萬軍兵,帶領本部五員猛将,隻留嚴廣管壓五千兵鎮關。
李牧領兵下關,關前平處下寨。
有匈奴将排下九曜陣。
李牧令布下二十八宿陣,令武勝出陣。
匈奴陣撞出黑答麻,二人打話不同,二将搦戰三十餘合,武勝敗走,黑答麻追将來殺小卒。
甘弇跳出馬來,肩擔一根蛇矛纏杆槍,與答麻接戰,三十餘合,未分勝負。
又撞李榮來戰。
匈奴陣撞出辟離支。
四将交戰,便如轉燈相似。
四将并無勝負。
撞出李牧臨軍,肩擔蘸金斧,唬得辟離支、黑答麻二将退去回陣。
李牧厲聲高叫曰:“請胡将挑鬥!”耶律德勝上陣,與李牧打話不同,二馬交鬥。
三十餘合,耶律德勝敗走,李牧追上。
耶律德勝取出一張羊角弓,開沙柳箭在手,翻身背射三箭,李牧閃過,趕上殺,耶律德勝追将來,被李牧揮起蘸金斧砍下,隻見耶律德勝騰空落馬。
李牧趕殺匈奴兵卒,東砍西伐,死屍在地,不計其數。
匈奴兵将大敗,退五十裡下寨。
李牧趕上五十裡,紮寨。
各人是晚令小軍伏路。
黑答麻次早擔刀出陣,厲聲高叫索戰。
李牧上陣,二馬相交,惹起四野征雲,振起滿天殺氣。
才三十合,蘸金斧拖在肩頭便走。
黑答麻趕将來,吃李牧舉起斧,砍落黑答麻飛仙落馬。
李牧令兵趕殺,匈奴兵敗奔走。
單于聞之,率兵十萬來敵李牧。
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軍,擊破檐檻。
忽有辟離支出戰,李榮亦出馬搦戰。
三十合,李榮被辟離支一刀斬首。
李榮已死,辟離支趕殺。
李牧出陣,與辟離支交鋒。
才三十合,斧砍了辟離支落馬。
又有馬合赤出陣搦鬥,三四十合,馬合赤大敗。
李牧持兵追殺,匈奴兵将不能抵當,奔走,輸兵十萬,損将三員。
自後不敢近趙。
李牧因此平了匈奴,班回人馬歸趙。
奏王言前事訖。
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其餘官員各加官賞。
不在話下。
話說十九年三月間,始皇帝令王翦持兵伐趙。
王翦依命,乞二十萬人兵,李信為先鋒,蒙毅為末将,王翦為招讨,領兵起離秦國京兆府,往冀州滅趙。
怎見得滅趙?行經但見: 金瓜柄短,銀钺柯長。
追風馬驚起噪林鴉,滅趙兵踏翻攔路草。
清涼傘■■如雲,馬頭下朱纓似火。
水晶拄拂,輕搖似八尺香檀;渾銀厮鑼,懷中抱一輪明月。
王翦招讨行兵。
先鋒李信逢山開路,遇水安橋。
看看至冀州城前五裡下寨。
小卒報李牧武安君曰:“有秦兵至城前五裡下寨。
”李牧聽得,遂奏趙王曰:“有秦兵至。
”趙王大驚,令文武登城觀看,約有二十萬人馬。
遂問司馬尚、李牧等:“此事怎生?”李牧奏曰:“臣願退秦兵,乞一萬人馬,小将四員:陳康、張吉、甘弇、武勝等,退秦人馬。
”趙王曰:“将軍在意者!” 李牧領兵出城前一箭之地下寨。
先鋒陳康将兵布下二龍争珠陣。
秦陣先鋒李信見趙王布下二龍争珠陣,李信打扮。
詩曰: 甲挂連環鎖,袍穿绛色紅, 劍橫秋後水,馬似戲潭龍。
先鋒李信綽刀在手,出陣打話。
陳康打扮耀日銀灰蓋頂,身披紅錦戰袍,肩擔一口寶刀,騎匹烏骓馬,出陣施禮已畢,打話不上二三十句,二馬便相交,二人厮殺。
詩曰: 滾滾難容柳絮飛,幽幽不讓梨花舞; 馬似北海玩珠龍,人似南山争食虎。
約鬥三十合,李信敗走。
陳康趕将去,李信不用長刀,拈弓取箭,一發三支連珠箭而來。
陳康措手不及,見銀盔已倒,兩腳登空。
詩曰: 都來一點無情物,透甲穿袍一命休。
陳康已死。
其餘小軍一刀一個,便似風卷殘雲,從頭殺去。
李信回馬,看了陳康的馬衣甲卸下,都将入陣。
王翦招讨大悅。
話說陳康被射喪亡,小軍又敗,李牧召諸将問曰:“誰人為陳康報仇?”有張吉告曰:“小将願與陳康報仇。
”打扮上馬,怎生披挂?狻猊紫金盔,大葉匙頭铠,跨下銀鬃馬,手内古錠刀,出陣厲聲高叫:“願請李信先鋒定論勝負!”隻見門旗下撞出一員将,名曰李信,肩擔大刀,來與趙将打話。
張吉施禮畢,便罵曰:“李信,汝射死陳康,俺故來報仇!”李信答曰:“小将怎敢!”詩曰: 二将鬥英豪,征雲殺氣高。
□□争名利,全憑刀鬥刀。
才鬥三十合,張吉詐敗,李信趕将去,張吉舉刀斫下,李信将刀隔過。
張吉敗走。
二人各歸本陣。
當日天晚,怎見得?疏林高處,飛禽歸宿噪聲喧;野草荒郊,鳥獸盡投岩下宿。
飒飒悲風寒悄,蒙蒙薄霧籠遮,數行旅雁落平沙,幾點疏星明遠漢。
當晚,張吉告主将曰:“今夜小将去為刺客。
”李牧言曰:“不可。
王翦乃名将,刺他不得。
”張吉再告招讨曰:“可帶五百兵,今夜去劫寨否?”李牧方許。
王翦正在軍中坐,隻見一陣風過,把風一嗅,便知張吉要來劫寨。
李牧便傳上鈞令,分付諸軍準備。
張吉、武勝二将帶得五百小軍,去劫秦兵寨,聽得軍中鼓打三更一點。
張吉、武勝領兵進入軍中,隻見一碗明燈,忽聽一棒鑼聲,張吉、武勝便走。
四邊撞出諸軍,萬弩齊施,箭如雨點。
蒙毅、李信趕殺将來,張吉、武勝二将便走,落得性命。
其餘五百兵盡皆坑盡,隻留得三五個回營。
張吉、武勝告李牧招讨曰:“劫寨輸兵五百。
”李牧聽得不喜。
巴到天明,李牧召諸将,與秦兵分個勝負。
武勝願戰,領兵布陣,出馬厲聲高叫,索秦将打話。
須臾,門旗下撞出蒙毅,肩擔大捍刀出戰。
二将打話不同,二馬相交,才三十合,蒙毅詐敗,武勝追将來,蒙毅舉刀斬落馬來。
武勝已死。
張吉見敗兵回報,武勝被殺。
将軍出馬索其挑鬥。
李信臨軍,與張吉打話不同,二馬相交。
未戰上五十合,李信詐走,張吉趕将來,李信不用長槍,拈弓取箭,射三支連珠箭,張吉落馬。
詩曰: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總不知。
張吉已死。
李信喊殺,趙兵大敗,秦兵得勝。
兩邊各鳴金收兵。
當日天晚,直待來朝卻戰。
果至次早天明,李牧召諸将曰:“何人上陣?”甘弇曰:“小人願戰。
”甘弇肩擔一根清風利槍,厲聲高叫。
秦将蒙毅出陣。
詩曰: 二馬戰場空中滾,四條臂膊定乾坤; 龍虎未能争社稷,争如兩個上将軍。
二馬交戰,才四十合,并無勝敗。
二人再戰十合,蒙毅得便宜,一鞭正中甘弇夾背,難以施他武藝,翻身落馬。
怎見得?詩曰: 腳轉身搖難施武,遮架不疊兵早舉; 連背帶夾怎生禁,翻身落馬腮沾土。
甘弇已死。
蒙毅追殺,趙兵大敗。
小兵謂招讨曰:“甘弇已喪。
”李牧大怒,肩擔蘸金斧,上陣厲聲叫曰:“李信,我同你一戰!”李信聽得忙出。
二将交鋒,李信敗走如飛。
李牧不追。
蒙毅出陣。
李牧曰:“咱正要汝來!”二将交馬盤旋,殺氣騰空。
才三十合,蒙毅敗走,李牧趕殺秦軍。
王翦親自臨陣。
二位主将見面,打話曰:“李牧,汝可會事,歸降秦始皇帝。
主官還歸。
如若不從,照管生擒。
”李牧答曰:“二國争戰,各事其主,何能歸降,招讨錯矣!”二将交馬,才鬥百餘合,并無勝負。
二人歇令,此乃二将本對也。
李牧與王翦用兵一同,李牧持兵入城,奏趙王曰:“秦将英雄,先鋒李信、副将蒙毅、招讨王翦,二十萬人,難敵。
小将四員折盡兵三千。
臣特來奏王,取自敕旨。
”趙王問司馬尚曰:“此事若何?”司馬尚谏曰:“權将城門緊閉,容臣一面定計退秦人馬。
”趙王依奏。
王翦見李牧歸城不出,持兵克日攻城。
城前發喊,驚得趙王心驚膽顫,文武諸将倉皇無計。
忽有司馬尚私說李牧曰:“城中無将堪征,不如擒趙王獻秦将招讨王翦,各人得些功賞。
”李牧不從。
司馬尚恐李牧出首,預先來奏趙王曰:“李牧不肯出征,要反叛,望伐之。
”趙王賜鸩酒,分付司馬尚為使,取李牧首級。
司馬尚不敢為使,故推舉趙蔥為使,來見李牧曰:“趙王賜鸩酒與将軍死也。
”李牧曰:“咱無罪。
前後累有邊功,因甚賜吾死罪?”使命曰:“吾不理會得。
汝不得違敕命!”使命便斟下藥酒,分付與李牧飲。
李牧接得在手,不敢怨望趙王,嗟呼歎氣,謂使命曰:“吾死不争,前日有司馬尚來說吾反趙王歸秦,得些功賞,吾不從伊,是緻背奏大王賜吾死罪。
敢煩托奏大王。
”诏未畢,李牧服藥而死。
使命就割首級來奏大王曰:“李牧未服藥先,托微臣奏大王:有司馬尚說李牧反叛大王歸秦請賞,李牧不從,情赴朝典而死。
” 朝廷因此方知司馬尚背奏之言,枉害忠良。
遂差趙蔥為使赍藥酒,取司馬尚首級。
使命赍藥酒往司馬尚宅,斟下鸩酒賜死。
司馬尚淚下,告使命曰:“吾無罪,因何賜死?”使命答曰:“前日李牧言,汝說伊反叛,伊不從,背奏大王賜死。
今蒙大王賜汝朝典,不得怨望大王。
”司馬尚服酒而亡。
趙蔥取得首級,來見大王。
大王見了,半悲半喜曰:“可憐枉害忠良将李牧,無将可退秦兵。
半喜者讒臣滅。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中 詩曰: 趙王昏耄用讒臣,枉害忠良李牧身; 可惜邯鄲無猛将,誰人可去退秦兵? 話說城前秦兵攻城發喊,趙王令蔺相如為主将,顔聚為副将,領五千兵出城前排陣。
顔聚出陣打話,李信上陣。
二馬才交,顔聚便着李信一刀斬了,喪命歸泉。
李信乘勢殺入城中,先擒趙王。
王翦招讨人兵入城,先鋒李信擒得趙王見招讨。
招讨大悅,令李信、蒙毅領兵殺入宮廷大内,擄掠嫔妃彩女。
詩曰: 六宮化為荒草地,四苑變作陣圖門。
因甚宮娥走得慢?腳小鞋弓惹步遲。
抽下金钗來買命,也有懸梁自缢亡。
王翦招讨差官下諸郡,取索地圖,限半個月須管赴司呈獻。
不過二十日,三十六郡經圖獻上秦國招讨司。
招讨司差李信權職,鎮守趙國。
王翦班師,虜将趙王歸秦,見秦始皇。
王翦奏曰:“臣擒獲趙王,取得三十六郡經圖獻上我王,伏候聖旨。
”始皇大悅,令囚系趙王。
排禦宴待王翦、蒙毅。
諸大臣文武,各已山呼萬歲,賀王洪福齊天。
帝改趙國為郡。
話說燕丹太子聞秦始皇伐韓,虜韓王。
□歲,趙王遷囚系。
太子不悅曰:“不然,先定計□□□□□□□□已。
”燕太子丹昔日質于秦,亡歸燕,丹故嘗質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
其少時,與丹有怨,及亡歸,乃求為報秦王者。
二十年,有燕丹太子要令刺客刺秦始皇帝。
荊轲者,衛人也,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
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忽有一日,燕丹太子見有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願太子疾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于單于,其後可圖也。
”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
樊将軍窮困歸身于丹,丹終不以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
”鞠武曰:“夫行危而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燕有田光先生可與謀。
”鞠武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于先生。
”田光乃造太子。
田光曰:“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
”“願因先生得結光于荊轲。
”太子送至門,戒曰:“願先生勿洩也!” 田光來見荊轲曰:“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
願足下過太子。
”荊轲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勿洩!’是太子疑光也。
”欲自殺以激荊轲,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轲遂見太子。
太子避席頓首曰:“燕小弱,累困于兵。
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
諸侯服秦,莫敢合縱。
丹之私計,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
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亂。
則君臣相疑。
以其間諸侯合縱,其秦必破矣。
此丹之上計願。
”荊轲許諾。
于是,丹太子尊荊轲為上卿,舍上舍。
荊轲未有行意。
太子乃謂荊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轲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夫樊将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誠得樊将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悅見臣,臣乃得有以報。
”太子曰:“樊将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 荊轲乃私見樊于期将軍曰:“今有一計,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樊于期曰:“為之奈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王。
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豈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
”遂自刭。
乃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鋒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燒煉,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乃裝為遣荊轲。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歲,常好殺人,人不敢忤視。
乃令秦舞陽為副将。
轲有所待與俱,其人居遠,未來。
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又請。
荊轲怒叱太子曰:“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一旦秦皇馬角生,燕丹歸北送荊卿。
行人欲識無窮恨,聽取東流易水聲。
燕丹太子既祖取道,高漸離打築,荊轲而歌為變征之聲,士皆流涕。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羽聲,慷慨,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荊轲就車而去。
至秦,厚遺秦王寵臣,為先言于秦王。
王聞之大悅。
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于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奉至階下。
秦舞陽色變振恐。
群臣怪之。
荊轲顧笑舞陽,前叫曰:“北番蠻夷之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
”秦王謂轲曰:“取舞陽所提地圖。
”轲既取圖奉之。
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提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扳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豎,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
王環柱而走。
秦法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刃;諸郎中執兵器皆陳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殿。
臨期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轲,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轲。
秦王方環柱走,卒左右曰:“王負劍!”遂拔劍以擊轲,斷其左股。
荊轲廢,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乃中銅柱。
秦王複擊荊轲。
荊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轲懷屢年之謀,而事不就者。
于是左右既前進,殺死荊轲。
秦王大怒,益發兵,诏王翦行兵伐燕。
王翦蒙聖旨,領兵二十萬,乞辛勝為先鋒,上将董翳為副将,甘甯為末将。
帝依奏,令王翦為招讨。
次早,講武殿交兵,起離京兆府。
迤逦行程,但見前排甲馬,後列軍兵。
遙聞金鼓震天,遠望旌旗映日。
軍中列引戰旗、踏白旗、十幹旗、八卦旗,迎風閃閃;身上被連環甲、鎖子甲、桃花甲、柳葉甲,耀日輝輝;馬前有金花斧、開山斧、熟銅斧、月樣斧,雙雙勇猛;馬後布斬馬刀、麻紮刀、掠陣刀、雁翎刀,對對□□。
匣中令劍分明,鎖三尺青蛇;殿後帥旗擺動,□□□白虎。
威風十裡長街靜,錦繡旗開萬姓觀。
秦兵招讨三翦行兵,催上三軍,看看取燕邦。
來到易水,燕國有細作探事小卒,探得始皇令王翦伐燕,急報景丹丞相曰:“始皇令王翦為招讨,辛勝為先鋒,上将董翳為副将,甘甯為末将,行兵伐燕。
”景丹丞相次早奏上燕王曰:“今有秦兵攻伐本邦,兵至易水,望大王疾速提兵退秦兵将。
” 燕王大驚,宣召諸将行兵。
燕王親為招讨,令石凱、石青龍為先鋒,上将孫虎為合後将,韓廣為末将;兵高薊城往易水易州平草川下寨。
兩邊擂鼓鳴鑼,各人布陣。
燕兵布下五虎離山陣,秦兵布下五龍混海陣。
二陣俱圓,撞出一員猛将,牙齒如鑽如鑿,背略綽如虎如狼;因餐虎肉面皮青,好吃人睛雙目赤;肩擔金花月斧出陣,乃是燕将石凱,厲聲高叫索戰。
陣中撞出一将,绛袍朱發,赤馬紅纓,擔一柄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北海虬龍戰馬出陣,乃是辛勝先鋒。
與燕将石凱二人打話不同,二馬交戰。
石凱敗走,辛勝趕上。
石凱勒馬再戰三十合。
辛勝敗走,石凱趕上。
辛勝不用掉刀,取出一張鵲面寶雕弓,搭起箭,背射石凱。
石凱見箭來,便閃過。
石凱不趕,回陣。
兩邊各人收兵。
秦将董翳打扮,但見旗腳下一将,身上甲披三月柳,袍裁紅錦繡團花,計使六韬三略法,槍橫萬歲老龍牙。
燕将石青龍打扮,兔絲纓用麈尾結就,白頭盔使滑石打成,硬川芎犀角做梢,鐵巴戟用鹿角為柄。
腰間鬼箭才急若防風,壁上黃苓撫動朱砂飛散。
虎睛偏識兵書,桂心多記戰策。
二将打話不同,搦戰。
董翳敗走,石青龍趕上。
忽見前面山峽道撞出一陣人兵,是甚人?乃是雲州大通軍太守龐會通,提兵一萬來救助燕王。
燕王聞之大悅,宣至駕前。
龐會通奏上燕王曰:“臣聞大王有難,故來退秦之患。
”王大悅曰:“全仗卿等退秦人兵。
”龐會通再奏曰:“恁地,恁地。
”燕王依奏。
令孫虎提兵五千,去峽口左畔埋伏;令韓廣提兵五千,去峽口右畔埋伏。
令石凱為策應将。
龐會通怎生結束?但見頭頂銀盔,紅灼灼招■;绛毛纓袍披深紅,底藏着明晃晃地銀葉甲。
勒甲縧須是老龍筋、獅蠻帶。
腰纏着猛獸尾,彎弓撣箭,腕劍提鞭。
出陣,厲聲高叫秦将打話。
旗下撞出辛勝先鋒。
二将交戰三十合,龐會通敗走。
辛勝追來,龐會通勒轉馬頭,再戰二十合。
龐會通又敗,辛勝将軍趕殺至峽口,左畔撞出孫虎五千人兵,右畔撞出韓廣五千兵馬,喊殺連天。
辛勝大敗回陣,謂招讨曰:“折兵七十餘人。
”王翦大怒。
孫虎、龐會通、韓廣大捷,奏上燕王。
燕王大悅,支賞諸軍諸将。
詩曰: 鞭敲金镫響,人唱凱歌回。
話說王翦大怒,肩擔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出陣,索燕将打話。
燕陣撞出龐會通,與王翦打話不同,二馬交,并無勝負。
東北一路,撞出一隊人,約計五千。
二将歇令,且看來者是甚人?當頭一員将,身披黃金鎖子甲,頭頂金盔,體挂皂羅袍,跨匹赤色虬龍馬,肩擔月樣斧,約重八十餘斤,厲聲高叫。
乃是涿州太守應榮聖,特來救本國燕王之患,願見燕王。
龐會通引應榮聖來見燕王。
燕王大悅曰:“有勞将軍遠來。
”茶飯相待應榮聖畢。
有王翦歸陣,召諸将:“誰人上陣捉新來者?”甘甯告招讨願戰。
甘甯出陣,厲聲叫曰:“燕将願求打話。
”燕王問諸将曰:“誰人上陣?”有新來底涿州太守應榮聖,願往出陣。
燕王曰:“卿在意者。
”二将臨陣搦戰,勒馬相交,才三十合,燕将還赢,迎頭劍砍,連項帶腦,紛紛音颡斜揮,躲不疊,縮肩卸膊。
二人鏖戰,時下冷汗浸,兩刃相迎,良久火光燦燦。
鬧中得便,刀舉處,隻是秦将甘甯。
甘甯已死。
應榮聖刀頭引舉三軍喊殺。
秦兵敗走。
東砍西伐,七斷八續。
良久,各己收兵。
小兵告招讨王翦曰:“甘甯已死。
”王翦大怒,親臨上陣殺諸将,滅燕王。
厲聲高叫索打話。
有小兵謂孫虎主将曰:“秦将上陣索打話。
”孫虎奏上燕王。
燕王召令諸将曰:“誰人上陣?”應榮聖願往,跨馬出陣,與王翦打話不同,二馬相交。
才三十合,王翦詐敗,應榮聖趕将去,被王翦一刀砍落,兩腳捎空,如同春夢。
刀頭招起人兵,燕兵大敗。
燕陣有龐會通大怒,跳出馬來,與王翦戰。
王翦詐敗,龐會通趕将來,亦被王翦一刀斬落,登空落馬。
龐會通已死。
燕兵大敗,退五十裡下寨。
秦兵人馬趕上五十裡一箭之地下寨,兩邊擂動鑼鼓,各人駐紮人兵。
燕王大驚,當日天晚,召諸将來問:“應榮聖、龐會通已亡,此事若何?”孫虎奏曰:“陛下可修國書,遣奉使往東遼借兵,來救本邦。
”燕王依奏,遂遣孫虎為奉使,赍國書,往東遼獻上東遼大王。
大王接了燕邦奉使書觀看。
于内道甚麼?道是:燕孝王卻被秦始皇令王翦為招讨,領兵二十萬伐燕,兩月相拒,不能退秦兵将,乞望大王借兵前來救應。
如本邦危亡,豈不侵犯大王境界?唇無齒則寒,是緻危矣。
虜王看罷,召諸将行兵救應。
發兵五萬,令上将西門戎、鐘離生、卓成三将,領兵往燕邦救助。
話說秦始皇帝登殿,敕問文武大臣,王翦提兵攻伐燕邦兩月餘日,至今不知如何。
李斯奏曰:“陛下可發聖旨,預先捉獲燕丹太子,後滅燕王。
”始皇依奏,遣使赍聖旨至秦陣。
王翦接了聖旨展開看,原來聖旨先令捉獲燕丹太子,後滅燕王。
王翦召諸将問曰:“聖旨預先要獲燕丹太子,是怎生?”辛勝:“逼燕王取太子。
”王招讨大悅。
辛勝上陣,厲聲高叫,索燕将打話。
燕陣撞出石凱。
辛勝曰:“将軍可回陣奏上燕王,今蒙始皇帝聖旨,預先要獲燕丹太子,報昔日荊轲刺王之仇,免戰。
”石凱大怒曰:“即非太子遣荊轲刺始皇,皆是始皇意圖天下六合。
乃是荊轲路見不平,傍人刬削,來為刺客,非太子之過。
将軍錯矣。
要戰卻戰,捉獲太子,休言此話。
” 二将打話不同,才交三十合,石凱敗走;歸陣奏上燕王言:“始皇聖旨,令王翦招讨,要獲太子報荊轲之仇,兵馬方退。
”燕王大驚,召諸将來問此事若何。
文武無言,隻見秦兵上陣打話。
石青龍願往與秦将打話。
辛勝與石青龍二騎馬交,才三十合,大敗,趕上燕兵三十裡平崗嶺下寨。
燕王大驚。
詩曰: 秦皇意獲北燕丹,唬殺燕王慮等閑; 遂令孫虎提首級,納邀王翦去回班。
燕王無計,頻頻敗走,隻得令孫虎去取燕丹首級,獻與王翦,回班人馬。
孫虎領燕王聖旨,回宮宣召燕丹太子。
太子接了父王聖旨賜死。
丹即淚下曰:“告将軍:乞行方便,救丹一命。
”使命曰:“蒙你父王敕命,怎生方便?”燕丹近前附耳說不上數句,孫虎依計,将太子手下人來割了首級,函封來獻燕王。
燕王淚下曰:“苦哉,可惜吾兒喪命!若不這般,教本邦危矣。
”孫虎心下自知,不敢奏上燕王。
燕王遣石青龍提丹首級,獻與王翦退兵。
石青龍出陣,将太子首級獻上王翦曰:“吾奉燕王敕旨,取得燕丹太子首級,獻上招讨,可以回兵免戰。
”辛勝接得首級與招讨。
招讨令人取出燕丹圖像比對,原來不是,隻是假底。
王翦便令諸兵人動金鼓大喊。
燕王陣内聞得秦兵大喊,吾太子喪命,莫是要伐吾邦?說聲未罷,又聞秦兵發喊連天,唬倒燕王,跌在地上。
未知性命如何?詩曰: 命喪有如鴉中彈,身危還似鳥焚巢。
那時,燕王已驚,近臣扶起,把安魂定魄湯飲了,漸至蘇醒,問曰:“吾兒喪命,令朕絕嗣。
如今兵又不退,前兵發喊,莫是要劫吾之本邦?”石凱奏曰:“陛下勿慮,臣保無危。
容臣出陣與秦兵打話。
”隻聞後面人兵,一陣約有五萬餘數,乃是東遼救兵來見燕王。
燕王大悅曰:“且得救兵來到,保朕無危。
”燕王犒賞遼兵人馬。
石凱出陣,與秦将辛勝打話。
石凱曰:“将軍迫人無乃太甚?我燕王取燕丹太子首級
傳下鈞旨,使諸軍傳箭巡更,持鈴喝号,守保城池。
話說張車為使往齊邦,入城來見孟嘗君,下了國書。
孟嘗君看了心憂。
待次日齊王登殿,集群臣商議。
孟嘗君出奏曰:“有韓國使命見在朝門下,願見吾王,未敢擅便,伏候聖旨。
”齊王令宣使命至階下,山呼已了,奏曰:“韓國有難,望發救兵解圍。
”齊王聽得不悅,敕問大臣:“此事若何?”無人敢奏。
齊王曰:“秦邦剛勇,将卒英雄,本邦無将持兵,不敢發救。
”張車伏階啟奏曰:“切念微臣遠奔皈投救難。
何況韓與齊乃唇齒之邦,陛下若不發救,唇亡齒寒而已。
韓今不能保,大國之危豈可安枕而卧乎?望陛下發兵救應。
” 齊王再敕問大臣:“何人持兵救韓邦之難?”有鄒闊奏曰:“陛下如發兵救韓,隻宜勝,不宜敗。
萬一喪敗,恐秦将乘勢侵于本邦,難以當敵。
望陛下審思而已。
”張車再奏:“若大王無兵救解,則本邦必亡,秦兵豈不侵于陛下境界?乞望大王聖鑒。
”齊王答曰:“待朕同諸臣商議。
” 話說嚴仲子為使命,赍國書投冀州,入城見平原君。
次早,平原君來朝趙王曰:“見有韓國使命在外,未敢自擅,伏候敕旨。
”趙王令宣至。
嚴仲子至階下,拜罷,遞上國書。
拆開了,王不悅。
使命曰:“韓王無事,隻是假兵解圍,退秦兵。
”王敕問大臣曰:“此事若何?”有廉頗啟奏曰:“李牧見持兵在北疆,鎮守匈奴,朝中無将堪行。
臣等年來老耄,自用持備本國。
誠恐前出後空。
”趙王敕旨,分付使命曰:“休誤了卿國家大事,本邦無将可救。
”嚴仲子俯伏階前,拜大王曰:“唇亡齒寒,若不發兵救,誠恐大王上國難保。
”趙王無計,發兵不得。
嚴仲子再三啟奏。
趙王曰:“難以發兵。
”嚴仲子階前撞死。
趙王并文武官見之,可惜烈漢忠臣,見無兵可救,回邦難保殘生。
趙王令武士擡去北邙山下葬。
詩曰: 躬傳使命來求救,其奈鄰邦坐視何; 不得援兵甘自死,忠臣義氣不容磨。
話說張車在齊國俟候三日,齊王不肯與兵解圍。
張車隻得奔回來。
到中途,聞得趙王不肯發救,嚴仲子撞階而死。
張車思之:無救兵回邦,性命難保;不如挈出太阿寶劍,在中途亦自刎而死。
有秦兵二十萬,圍了晉城,韓國相将半月有餘。
王翦傳令,克日攻城。
馮亭上城,日日觀望齊、趙二國救兵解圍。
不見使命回來。
不覺一旬過了無信。
馮亭累見王翦攻城。
馮亭奏韓王曰:“張車、嚴仲子往齊、趙求救,相将一旬餘日,并無音信。
目即城前秦兵攻擊,取王敕旨。
”韓王大驚,問馮亭:“卿等如何?”馮亭啟奏曰:“來日若無救兵相助,臣隻得托大王洪福,出城交戰,恐被攻擊,孤城難以抵拒。
”果到次日,馮亭帶霍雄領兵五千出城,排下東鬥陣。
霍雄出馬索秦将打話。
王翦擔刀上陣,排下西鬥陣。
各通姓名,施禮了。
王翦言與霍雄曰:“将軍急令韓王,晉州獻與我王,次将二十二郡納還秦國。
諸将官各加舊職,韓王歸秦邦為臣。
如不從,先捉來将,攻破城池,活捉韓王,殺虜生靈,百姓受苦,悔之何及?”霍雄答曰:“啟覆招讨,若要吾邦,頓然不允。
須用苦死交戰一場,然後商議。
”王翦拍馬掄刀,與霍雄挑鬥,才三十合,刀舉斬了霍雄,殺敗了韓國人馬。
馮亭軍中見霍雄被斬了,忿怒生嗔,肩擔熟銅斧來,好生與王翦定論勝負,分過太平。
王翦與馮亭二人,好生分個勝敗,一上一下,一來一往,打成一團,練成一塊。
才五十餘合,王翦敗走,馮亭擔斧趕将來。
前馬不去,後馬趕得來快,二馬相并,馮亭被王翦刀舉砍落。
可憐喪了馮亭!詩曰: 果是三魂歸地府,多因七魄見閻君。
王翦斬了馮亭上将,殺了韓兵亞地如算子,地下鮮血似坑流。
叢中聽得人叫遏爺聲,趕殺入城,奔入韓王宮殿,先擒了韓王。
殺虜嫔妃美女,劫掠藏庫金銀。
洗宮蕩殿。
六宮化為荒草地,四苑變作戰争場。
六街人馬遭迍,可惜晉州韓民反被秦兵殺虜遍。
讨虜三番,然後招降。
百姓有命之者,赴往皈降;無命之者,橫屍暴露。
王翦招讨文榜招降:官員仕宦,潰散殘兵,各限三日赴司投拜。
如過,許諸色人等捉拿赴官,定行斬首。
三日限内,招到殘兵計五千八百餘口;仕宦人等二百五十餘人。
差官下二十二郡取讨降書地圖,限十日呈納,如有不伏者,勾喚赴官,依法斷治施行。
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将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
果然半月餘日,諸郡盡數申官歸降。
王翦招讨取了二十二郡經圖,虜回韓王。
令伊虎權職鎮守。
王翦回軍,文武百官迎接,歸朝奏上始皇:“獻上韓王并二十二郡經圖。
臣翦令伊虎鎮守韓邦,伏候聖旨。
”始皇聞得大悅,賞賜王剪禦宴,金銀、絹帛等物各賜一百。
仍将韓王囚系。
改韓邦為颍州。
詩曰: 可笑韓王不自量,從它五國犯秦疆; 不虞齊趙無兵援,将死城崩國已亡。
話說趙王敕令李牧往代州雁門關鎮壓匈奴,以防寇盜。
李牧每日在雁門關歌樂飲宴,能伎藝者重賞,朝歌暮樂,使匈奴不得入。
小卒探知得李牧每日飲宴作樂,謂虜王曰:“李牧将軍在關,每日歌樂者何如?”忽有一将,名曰黑答麻,告大王曰:“李牧貪歡無備,小将乞兵一萬,破關捉李牧,獻大王,是小臣之功。
”大王不準其奏。
大王曰:“李牧追歡宴樂,非有侵咱之心,不可攻也。
”又有馬亂吞告大王曰:“既是李牧無心侵害,小臣每趕驢馬去雁門關牧養。
”大王曰:“看養,怕甚的?休相惱着。
” 馬亂吞帶二百餘人,趕馬千餘數,到雁門關前牧養。
忽有探事人報李牧曰:“匈奴有人牧養驢馬者。
”李牧曰:“休管者,咱在關裡為界,它在關外由它。
” 匈奴牧養,相将兩月,無事。
馬亂吞回奏郎主曰:“果是李牧居關。
”李牧不用征戰,使匈奴自懼。
李牧乃上将,鎮關無危。
後有代州太守陸琦,常探李牧歌樂,不殺匈奴之卒,恐有反叛之心,修表差流星飛奏冀州趙國大王司馬尚府投下。
次早,司馬尚奏上趙王。
王即覽表觀看。
表曰:“臣陸琦表上:蒙大王令旨,差琦代州太守,整治萬民。
竊見今歲以來,匈奴人趕馬雁門關前牧養;有鎮守關将李牧,每因飲酒歌樂,不殺匈奴。
恐戎人侵疆,不想見李牧卻有歹心。
臣若不奏,緻生靈受苦,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伏乞聖鑒不錯。
趙七年五月□日,臣陸琦表上。
” 趙王聞奏不悅,令司馬尚舉一人,代李牧歸朝問罪。
司馬尚奏曰:“臣舉嚴廣代李牧回朝。
”趙王依奏。
嚴廣走馬往代州雁門關,李牧拜诏了,牌印交付嚴廣,鎮守邊界。
李牧回,趙王問曰:“卿如何不殺匈奴之人,與那厮放馬關前牧養?”李牧啟奏曰:“非臣不殺,匈奴之卒不曾侵于本界,緻此不殺。
”王遂免罪。
話說嚴廣雁門關為鎮守,管軍五千,守遏本隘。
匈奴馬亂吞又聞探事人回報,親差鎮守代回李牧。
馬亂吞依然趕馬千餘匹,到關前牧養。
小軍報嚴廣曰:“見今匈奴人又趕馬在關前牧養。
”嚴廣聽得大怒,點起一千人兵趕殺。
馬亂吞見有人兵下關,便令小兵收聚馬疋,整頓器械征戰。
良久,人兵在平川之地,排下一字陣。
但見前排一字,後列三重。
白旗白号占西方,皂纛皂雕居北界。
槍排柳葉成行,密布向前;鋒刀列雁翎上,路寒光排向後。
風飄紫号兩邊開,一位将軍臨陣上。
匈奴馬亂吞打扮:頭頂三叉冠,身披圍花绛獅服,橫青龍偃月刀,跨千裡追風馬,左右弓挂兩鞬,身背飛刀。
嚴廣将軍跨馬,肩擔大捍刀出陣,與番将挑鬥。
才三四十合,番将敗走。
嚴廣急追,殺散胡人兵卒,奪得馬一百匹,大捷回關。
詩曰: 鞭敲金镫轉,人唱凱歌回。
嚴廣将軍回關,犒賞諸兵,文表申奏趙王。
趙王大悅,宣李牧問罪。
李牧奏道:“臣守邊無功,未嘗生事。
今嚴廣報捷未可賞;李牧待罪未可誅。
望陛下寬限一月,若匈奴無侵無戰,方可顯行賞罰。
”王曰:“令武士押李牧散禁囚牢,候别日賜罪。
” 話說胡将馬亂吞回邦,奏上虜王曰:“奴婢趕馬去雁門關外牧養,叵耐新來鎮守嚴廣下關,奪去馬一百餘匹。
”匈奴狼主大怒,令黑答麻、馬合赤、燕不下、辟離支、耶律德勝,領兵二萬,去伐嚴廣報仇。
匈奴上将黑答麻為先鋒,馬合赤為副先鋒,辟離支為後軍,末将燕不下為引戰,耶律德勝為招讨主将,興兵二萬前往雁門關。
來到關前一十裡沙灘坂上下寨。
擂鼓搖旗發喊。
有探事軍報曰:“禍事至。
”嚴廣問曰:“甚般事?”軍答曰:“關前一十裡沙灘坂有匈奴将至,發喊連天。
” 嚴廣聽得,領三千人兵,下關前一十裡平地下寨。
觀望胡人約有二萬。
遂布下長山靠石陣。
匈奴将黑答麻,打扮三叉淡金冠,騎匹番馬。
嚴廣将軍銀盔耀日绛紅袍,座下跨匹豁蹄馬,腰帶百支狼牙箭,背負一張鵲面寶雕弓,肩擔一口大捍刀。
二将臨陣,各施禮畢,嚴廣罵曰:“胡将,你因何擅敢兵來犯關?”匈奴将黑答麻亦罵曰:“嚴廣,汝不合将我馬亂吞追殺,更奪去百餘匹馬,殺散手下人兵!吾今奉狼主敕命,故來伐汝!”二人打話不同,二馬交戰,才三十合,嚴廣大敗,黑答麻便趕将來,喊殺連天,刀舉處,人頭落;槍刺到,小軍亡。
嚴廣敗走回關,緊守關門。
點兵折了二千餘人。
嚴廣飛表令流星馬往冀州,奏上趙王。
趙王大驚:“果應李牧之言!”急宣李牧至殿下,拜罷,趙王曰:“昔時卿言,果有匈奴兵來。
嚴廣見陣,折了二千餘人。
卿可持兵殺退匈奴。
”李牧奏曰:“王必用臣,乃敢奉命。
”趙王依奏,賜兵二萬,小将五員:陳康、張吉、甘弇、李榮、武勝等,李牧為主将。
李牧謝恩畢,辭王領兵上路。
經行數日,前至代州雁門關。
嚴廣迎接李牧招讨入關,交割牌印。
此關原有三萬軍,隻有一萬之數。
話說匈奴耶律德勝令諸将,每日攻克雁門關,擂鼓發喊。
小軍報覆招讨曰:“關前匈奴将發喊索戰。
”李牧來摘星樓觀望,但見青氈笠子千千處,荷葉初舒;白雪皮球萬萬朵,梨花才放。
李牧忿怒,點起二萬軍兵,帶領本部五員猛将,隻留嚴廣管壓五千兵鎮關。
李牧領兵下關,關前平處下寨。
有匈奴将排下九曜陣。
李牧令布下二十八宿陣,令武勝出陣。
匈奴陣撞出黑答麻,二人打話不同,二将搦戰三十餘合,武勝敗走,黑答麻追将來殺小卒。
甘弇跳出馬來,肩擔一根蛇矛纏杆槍,與答麻接戰,三十餘合,未分勝負。
又撞李榮來戰。
匈奴陣撞出辟離支。
四将交戰,便如轉燈相似。
四将并無勝負。
撞出李牧臨軍,肩擔蘸金斧,唬得辟離支、黑答麻二将退去回陣。
李牧厲聲高叫曰:“請胡将挑鬥!”耶律德勝上陣,與李牧打話不同,二馬交鬥。
三十餘合,耶律德勝敗走,李牧追上。
耶律德勝取出一張羊角弓,開沙柳箭在手,翻身背射三箭,李牧閃過,趕上殺,耶律德勝追将來,被李牧揮起蘸金斧砍下,隻見耶律德勝騰空落馬。
李牧趕殺匈奴兵卒,東砍西伐,死屍在地,不計其數。
匈奴兵将大敗,退五十裡下寨。
李牧趕上五十裡,紮寨。
各人是晚令小軍伏路。
黑答麻次早擔刀出陣,厲聲高叫索戰。
李牧上陣,二馬相交,惹起四野征雲,振起滿天殺氣。
才三十合,蘸金斧拖在肩頭便走。
黑答麻趕将來,吃李牧舉起斧,砍落黑答麻飛仙落馬。
李牧令兵趕殺,匈奴兵敗奔走。
單于聞之,率兵十萬來敵李牧。
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軍,擊破檐檻。
忽有辟離支出戰,李榮亦出馬搦戰。
三十合,李榮被辟離支一刀斬首。
李榮已死,辟離支趕殺。
李牧出陣,與辟離支交鋒。
才三十合,斧砍了辟離支落馬。
又有馬合赤出陣搦鬥,三四十合,馬合赤大敗。
李牧持兵追殺,匈奴兵将不能抵當,奔走,輸兵十萬,損将三員。
自後不敢近趙。
李牧因此平了匈奴,班回人馬歸趙。
奏王言前事訖。
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其餘官員各加官賞。
不在話下。
話說十九年三月間,始皇帝令王翦持兵伐趙。
王翦依命,乞二十萬人兵,李信為先鋒,蒙毅為末将,王翦為招讨,領兵起離秦國京兆府,往冀州滅趙。
怎見得滅趙?行經但見: 金瓜柄短,銀钺柯長。
追風馬驚起噪林鴉,滅趙兵踏翻攔路草。
清涼傘■■如雲,馬頭下朱纓似火。
水晶拄拂,輕搖似八尺香檀;渾銀厮鑼,懷中抱一輪明月。
王翦招讨行兵。
先鋒李信逢山開路,遇水安橋。
看看至冀州城前五裡下寨。
小卒報李牧武安君曰:“有秦兵至城前五裡下寨。
”李牧聽得,遂奏趙王曰:“有秦兵至。
”趙王大驚,令文武登城觀看,約有二十萬人馬。
遂問司馬尚、李牧等:“此事怎生?”李牧奏曰:“臣願退秦兵,乞一萬人馬,小将四員:陳康、張吉、甘弇、武勝等,退秦人馬。
”趙王曰:“将軍在意者!” 李牧領兵出城前一箭之地下寨。
先鋒陳康将兵布下二龍争珠陣。
秦陣先鋒李信見趙王布下二龍争珠陣,李信打扮。
詩曰: 甲挂連環鎖,袍穿绛色紅, 劍橫秋後水,馬似戲潭龍。
先鋒李信綽刀在手,出陣打話。
陳康打扮耀日銀灰蓋頂,身披紅錦戰袍,肩擔一口寶刀,騎匹烏骓馬,出陣施禮已畢,打話不上二三十句,二馬便相交,二人厮殺。
詩曰: 滾滾難容柳絮飛,幽幽不讓梨花舞; 馬似北海玩珠龍,人似南山争食虎。
約鬥三十合,李信敗走。
陳康趕将去,李信不用長刀,拈弓取箭,一發三支連珠箭而來。
陳康措手不及,見銀盔已倒,兩腳登空。
詩曰: 都來一點無情物,透甲穿袍一命休。
陳康已死。
其餘小軍一刀一個,便似風卷殘雲,從頭殺去。
李信回馬,看了陳康的馬衣甲卸下,都将入陣。
王翦招讨大悅。
話說陳康被射喪亡,小軍又敗,李牧召諸将問曰:“誰人為陳康報仇?”有張吉告曰:“小将願與陳康報仇。
”打扮上馬,怎生披挂?狻猊紫金盔,大葉匙頭铠,跨下銀鬃馬,手内古錠刀,出陣厲聲高叫:“願請李信先鋒定論勝負!”隻見門旗下撞出一員将,名曰李信,肩擔大刀,來與趙将打話。
張吉施禮畢,便罵曰:“李信,汝射死陳康,俺故來報仇!”李信答曰:“小将怎敢!”詩曰: 二将鬥英豪,征雲殺氣高。
□□争名利,全憑刀鬥刀。
才鬥三十合,張吉詐敗,李信趕将去,張吉舉刀斫下,李信将刀隔過。
張吉敗走。
二人各歸本陣。
當日天晚,怎見得?疏林高處,飛禽歸宿噪聲喧;野草荒郊,鳥獸盡投岩下宿。
飒飒悲風寒悄,蒙蒙薄霧籠遮,數行旅雁落平沙,幾點疏星明遠漢。
當晚,張吉告主将曰:“今夜小将去為刺客。
”李牧言曰:“不可。
王翦乃名将,刺他不得。
”張吉再告招讨曰:“可帶五百兵,今夜去劫寨否?”李牧方許。
王翦正在軍中坐,隻見一陣風過,把風一嗅,便知張吉要來劫寨。
李牧便傳上鈞令,分付諸軍準備。
張吉、武勝二将帶得五百小軍,去劫秦兵寨,聽得軍中鼓打三更一點。
張吉、武勝領兵進入軍中,隻見一碗明燈,忽聽一棒鑼聲,張吉、武勝便走。
四邊撞出諸軍,萬弩齊施,箭如雨點。
蒙毅、李信趕殺将來,張吉、武勝二将便走,落得性命。
其餘五百兵盡皆坑盡,隻留得三五個回營。
張吉、武勝告李牧招讨曰:“劫寨輸兵五百。
”李牧聽得不喜。
巴到天明,李牧召諸将,與秦兵分個勝負。
武勝願戰,領兵布陣,出馬厲聲高叫,索秦将打話。
須臾,門旗下撞出蒙毅,肩擔大捍刀出戰。
二将打話不同,二馬相交,才三十合,蒙毅詐敗,武勝追将來,蒙毅舉刀斬落馬來。
武勝已死。
張吉見敗兵回報,武勝被殺。
将軍出馬索其挑鬥。
李信臨軍,與張吉打話不同,二馬相交。
未戰上五十合,李信詐走,張吉趕将來,李信不用長槍,拈弓取箭,射三支連珠箭,張吉落馬。
詩曰: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總不知。
張吉已死。
李信喊殺,趙兵大敗,秦兵得勝。
兩邊各鳴金收兵。
當日天晚,直待來朝卻戰。
果至次早天明,李牧召諸将曰:“何人上陣?”甘弇曰:“小人願戰。
”甘弇肩擔一根清風利槍,厲聲高叫。
秦将蒙毅出陣。
詩曰: 二馬戰場空中滾,四條臂膊定乾坤; 龍虎未能争社稷,争如兩個上将軍。
二馬交戰,才四十合,并無勝敗。
二人再戰十合,蒙毅得便宜,一鞭正中甘弇夾背,難以施他武藝,翻身落馬。
怎見得?詩曰: 腳轉身搖難施武,遮架不疊兵早舉; 連背帶夾怎生禁,翻身落馬腮沾土。
甘弇已死。
蒙毅追殺,趙兵大敗。
小兵謂招讨曰:“甘弇已喪。
”李牧大怒,肩擔蘸金斧,上陣厲聲叫曰:“李信,我同你一戰!”李信聽得忙出。
二将交鋒,李信敗走如飛。
李牧不追。
蒙毅出陣。
李牧曰:“咱正要汝來!”二将交馬盤旋,殺氣騰空。
才三十合,蒙毅敗走,李牧趕殺秦軍。
王翦親自臨陣。
二位主将見面,打話曰:“李牧,汝可會事,歸降秦始皇帝。
主官還歸。
如若不從,照管生擒。
”李牧答曰:“二國争戰,各事其主,何能歸降,招讨錯矣!”二将交馬,才鬥百餘合,并無勝負。
二人歇令,此乃二将本對也。
李牧與王翦用兵一同,李牧持兵入城,奏趙王曰:“秦将英雄,先鋒李信、副将蒙毅、招讨王翦,二十萬人,難敵。
小将四員折盡兵三千。
臣特來奏王,取自敕旨。
”趙王問司馬尚曰:“此事若何?”司馬尚谏曰:“權将城門緊閉,容臣一面定計退秦人馬。
”趙王依奏。
王翦見李牧歸城不出,持兵克日攻城。
城前發喊,驚得趙王心驚膽顫,文武諸将倉皇無計。
忽有司馬尚私說李牧曰:“城中無将堪征,不如擒趙王獻秦将招讨王翦,各人得些功賞。
”李牧不從。
司馬尚恐李牧出首,預先來奏趙王曰:“李牧不肯出征,要反叛,望伐之。
”趙王賜鸩酒,分付司馬尚為使,取李牧首級。
司馬尚不敢為使,故推舉趙蔥為使,來見李牧曰:“趙王賜鸩酒與将軍死也。
”李牧曰:“咱無罪。
前後累有邊功,因甚賜吾死罪?”使命曰:“吾不理會得。
汝不得違敕命!”使命便斟下藥酒,分付與李牧飲。
李牧接得在手,不敢怨望趙王,嗟呼歎氣,謂使命曰:“吾死不争,前日有司馬尚來說吾反趙王歸秦,得些功賞,吾不從伊,是緻背奏大王賜吾死罪。
敢煩托奏大王。
”诏未畢,李牧服藥而死。
使命就割首級來奏大王曰:“李牧未服藥先,托微臣奏大王:有司馬尚說李牧反叛大王歸秦請賞,李牧不從,情赴朝典而死。
” 朝廷因此方知司馬尚背奏之言,枉害忠良。
遂差趙蔥為使赍藥酒,取司馬尚首級。
使命赍藥酒往司馬尚宅,斟下鸩酒賜死。
司馬尚淚下,告使命曰:“吾無罪,因何賜死?”使命答曰:“前日李牧言,汝說伊反叛,伊不從,背奏大王賜死。
今蒙大王賜汝朝典,不得怨望大王。
”司馬尚服酒而亡。
趙蔥取得首級,來見大王。
大王見了,半悲半喜曰:“可憐枉害忠良将李牧,無将可退秦兵。
半喜者讒臣滅。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中 詩曰: 趙王昏耄用讒臣,枉害忠良李牧身; 可惜邯鄲無猛将,誰人可去退秦兵? 話說城前秦兵攻城發喊,趙王令蔺相如為主将,顔聚為副将,領五千兵出城前排陣。
顔聚出陣打話,李信上陣。
二馬才交,顔聚便着李信一刀斬了,喪命歸泉。
李信乘勢殺入城中,先擒趙王。
王翦招讨人兵入城,先鋒李信擒得趙王見招讨。
招讨大悅,令李信、蒙毅領兵殺入宮廷大内,擄掠嫔妃彩女。
詩曰: 六宮化為荒草地,四苑變作陣圖門。
因甚宮娥走得慢?腳小鞋弓惹步遲。
抽下金钗來買命,也有懸梁自缢亡。
王翦招讨差官下諸郡,取索地圖,限半個月須管赴司呈獻。
不過二十日,三十六郡經圖獻上秦國招讨司。
招讨司差李信權職,鎮守趙國。
王翦班師,虜将趙王歸秦,見秦始皇。
王翦奏曰:“臣擒獲趙王,取得三十六郡經圖獻上我王,伏候聖旨。
”始皇大悅,令囚系趙王。
排禦宴待王翦、蒙毅。
諸大臣文武,各已山呼萬歲,賀王洪福齊天。
帝改趙國為郡。
話說燕丹太子聞秦始皇伐韓,虜韓王。
□歲,趙王遷囚系。
太子不悅曰:“不然,先定計□□□□□□□□已。
”燕太子丹昔日質于秦,亡歸燕,丹故嘗質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
其少時,與丹有怨,及亡歸,乃求為報秦王者。
二十年,有燕丹太子要令刺客刺秦始皇帝。
荊轲者,衛人也,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
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忽有一日,燕丹太子見有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願太子疾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于單于,其後可圖也。
”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
樊将軍窮困歸身于丹,丹終不以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
”鞠武曰:“夫行危而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燕有田光先生可與謀。
”鞠武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于先生。
”田光乃造太子。
田光曰:“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
”“願因先生得結光于荊轲。
”太子送至門,戒曰:“願先生勿洩也!” 田光來見荊轲曰:“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
願足下過太子。
”荊轲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勿洩!’是太子疑光也。
”欲自殺以激荊轲,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轲遂見太子。
太子避席頓首曰:“燕小弱,累困于兵。
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
諸侯服秦,莫敢合縱。
丹之私計,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
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亂。
則君臣相疑。
以其間諸侯合縱,其秦必破矣。
此丹之上計願。
”荊轲許諾。
于是,丹太子尊荊轲為上卿,舍上舍。
荊轲未有行意。
太子乃謂荊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轲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夫樊将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誠得樊将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悅見臣,臣乃得有以報。
”太子曰:“樊将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 荊轲乃私見樊于期将軍曰:“今有一計,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樊于期曰:“為之奈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王。
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豈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
”遂自刭。
乃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鋒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燒煉,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乃裝為遣荊轲。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歲,常好殺人,人不敢忤視。
乃令秦舞陽為副将。
轲有所待與俱,其人居遠,未來。
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又請。
荊轲怒叱太子曰:“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一旦秦皇馬角生,燕丹歸北送荊卿。
行人欲識無窮恨,聽取東流易水聲。
燕丹太子既祖取道,高漸離打築,荊轲而歌為變征之聲,士皆流涕。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羽聲,慷慨,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荊轲就車而去。
至秦,厚遺秦王寵臣,為先言于秦王。
王聞之大悅。
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于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奉至階下。
秦舞陽色變振恐。
群臣怪之。
荊轲顧笑舞陽,前叫曰:“北番蠻夷之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
”秦王謂轲曰:“取舞陽所提地圖。
”轲既取圖奉之。
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提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扳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豎,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
王環柱而走。
秦法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刃;諸郎中執兵器皆陳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殿。
臨期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轲,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轲。
秦王方環柱走,卒左右曰:“王負劍!”遂拔劍以擊轲,斷其左股。
荊轲廢,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乃中銅柱。
秦王複擊荊轲。
荊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轲懷屢年之謀,而事不就者。
于是左右既前進,殺死荊轲。
秦王大怒,益發兵,诏王翦行兵伐燕。
王翦蒙聖旨,領兵二十萬,乞辛勝為先鋒,上将董翳為副将,甘甯為末将。
帝依奏,令王翦為招讨。
次早,講武殿交兵,起離京兆府。
迤逦行程,但見前排甲馬,後列軍兵。
遙聞金鼓震天,遠望旌旗映日。
軍中列引戰旗、踏白旗、十幹旗、八卦旗,迎風閃閃;身上被連環甲、鎖子甲、桃花甲、柳葉甲,耀日輝輝;馬前有金花斧、開山斧、熟銅斧、月樣斧,雙雙勇猛;馬後布斬馬刀、麻紮刀、掠陣刀、雁翎刀,對對□□。
匣中令劍分明,鎖三尺青蛇;殿後帥旗擺動,□□□白虎。
威風十裡長街靜,錦繡旗開萬姓觀。
秦兵招讨三翦行兵,催上三軍,看看取燕邦。
來到易水,燕國有細作探事小卒,探得始皇令王翦伐燕,急報景丹丞相曰:“始皇令王翦為招讨,辛勝為先鋒,上将董翳為副将,甘甯為末将,行兵伐燕。
”景丹丞相次早奏上燕王曰:“今有秦兵攻伐本邦,兵至易水,望大王疾速提兵退秦兵将。
” 燕王大驚,宣召諸将行兵。
燕王親為招讨,令石凱、石青龍為先鋒,上将孫虎為合後将,韓廣為末将;兵高薊城往易水易州平草川下寨。
兩邊擂鼓鳴鑼,各人布陣。
燕兵布下五虎離山陣,秦兵布下五龍混海陣。
二陣俱圓,撞出一員猛将,牙齒如鑽如鑿,背略綽如虎如狼;因餐虎肉面皮青,好吃人睛雙目赤;肩擔金花月斧出陣,乃是燕将石凱,厲聲高叫索戰。
陣中撞出一将,绛袍朱發,赤馬紅纓,擔一柄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北海虬龍戰馬出陣,乃是辛勝先鋒。
與燕将石凱二人打話不同,二馬交戰。
石凱敗走,辛勝趕上。
石凱勒馬再戰三十合。
辛勝敗走,石凱趕上。
辛勝不用掉刀,取出一張鵲面寶雕弓,搭起箭,背射石凱。
石凱見箭來,便閃過。
石凱不趕,回陣。
兩邊各人收兵。
秦将董翳打扮,但見旗腳下一将,身上甲披三月柳,袍裁紅錦繡團花,計使六韬三略法,槍橫萬歲老龍牙。
燕将石青龍打扮,兔絲纓用麈尾結就,白頭盔使滑石打成,硬川芎犀角做梢,鐵巴戟用鹿角為柄。
腰間鬼箭才急若防風,壁上黃苓撫動朱砂飛散。
虎睛偏識兵書,桂心多記戰策。
二将打話不同,搦戰。
董翳敗走,石青龍趕上。
忽見前面山峽道撞出一陣人兵,是甚人?乃是雲州大通軍太守龐會通,提兵一萬來救助燕王。
燕王聞之大悅,宣至駕前。
龐會通奏上燕王曰:“臣聞大王有難,故來退秦之患。
”王大悅曰:“全仗卿等退秦人兵。
”龐會通再奏曰:“恁地,恁地。
”燕王依奏。
令孫虎提兵五千,去峽口左畔埋伏;令韓廣提兵五千,去峽口右畔埋伏。
令石凱為策應将。
龐會通怎生結束?但見頭頂銀盔,紅灼灼招■;绛毛纓袍披深紅,底藏着明晃晃地銀葉甲。
勒甲縧須是老龍筋、獅蠻帶。
腰纏着猛獸尾,彎弓撣箭,腕劍提鞭。
出陣,厲聲高叫秦将打話。
旗下撞出辛勝先鋒。
二将交戰三十合,龐會通敗走。
辛勝追來,龐會通勒轉馬頭,再戰二十合。
龐會通又敗,辛勝将軍趕殺至峽口,左畔撞出孫虎五千人兵,右畔撞出韓廣五千兵馬,喊殺連天。
辛勝大敗回陣,謂招讨曰:“折兵七十餘人。
”王翦大怒。
孫虎、龐會通、韓廣大捷,奏上燕王。
燕王大悅,支賞諸軍諸将。
詩曰: 鞭敲金镫響,人唱凱歌回。
話說王翦大怒,肩擔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出陣,索燕将打話。
燕陣撞出龐會通,與王翦打話不同,二馬交,并無勝負。
東北一路,撞出一隊人,約計五千。
二将歇令,且看來者是甚人?當頭一員将,身披黃金鎖子甲,頭頂金盔,體挂皂羅袍,跨匹赤色虬龍馬,肩擔月樣斧,約重八十餘斤,厲聲高叫。
乃是涿州太守應榮聖,特來救本國燕王之患,願見燕王。
龐會通引應榮聖來見燕王。
燕王大悅曰:“有勞将軍遠來。
”茶飯相待應榮聖畢。
有王翦歸陣,召諸将:“誰人上陣捉新來者?”甘甯告招讨願戰。
甘甯出陣,厲聲叫曰:“燕将願求打話。
”燕王問諸将曰:“誰人上陣?”有新來底涿州太守應榮聖,願往出陣。
燕王曰:“卿在意者。
”二将臨陣搦戰,勒馬相交,才三十合,燕将還赢,迎頭劍砍,連項帶腦,紛紛音颡斜揮,躲不疊,縮肩卸膊。
二人鏖戰,時下冷汗浸,兩刃相迎,良久火光燦燦。
鬧中得便,刀舉處,隻是秦将甘甯。
甘甯已死。
應榮聖刀頭引舉三軍喊殺。
秦兵敗走。
東砍西伐,七斷八續。
良久,各己收兵。
小兵告招讨王翦曰:“甘甯已死。
”王翦大怒,親臨上陣殺諸将,滅燕王。
厲聲高叫索打話。
有小兵謂孫虎主将曰:“秦将上陣索打話。
”孫虎奏上燕王。
燕王召令諸将曰:“誰人上陣?”應榮聖願往,跨馬出陣,與王翦打話不同,二馬相交。
才三十合,王翦詐敗,應榮聖趕将去,被王翦一刀砍落,兩腳捎空,如同春夢。
刀頭招起人兵,燕兵大敗。
燕陣有龐會通大怒,跳出馬來,與王翦戰。
王翦詐敗,龐會通趕将來,亦被王翦一刀斬落,登空落馬。
龐會通已死。
燕兵大敗,退五十裡下寨。
秦兵人馬趕上五十裡一箭之地下寨,兩邊擂動鑼鼓,各人駐紮人兵。
燕王大驚,當日天晚,召諸将來問:“應榮聖、龐會通已亡,此事若何?”孫虎奏曰:“陛下可修國書,遣奉使往東遼借兵,來救本邦。
”燕王依奏,遂遣孫虎為奉使,赍國書,往東遼獻上東遼大王。
大王接了燕邦奉使書觀看。
于内道甚麼?道是:燕孝王卻被秦始皇令王翦為招讨,領兵二十萬伐燕,兩月相拒,不能退秦兵将,乞望大王借兵前來救應。
如本邦危亡,豈不侵犯大王境界?唇無齒則寒,是緻危矣。
虜王看罷,召諸将行兵救應。
發兵五萬,令上将西門戎、鐘離生、卓成三将,領兵往燕邦救助。
話說秦始皇帝登殿,敕問文武大臣,王翦提兵攻伐燕邦兩月餘日,至今不知如何。
李斯奏曰:“陛下可發聖旨,預先捉獲燕丹太子,後滅燕王。
”始皇依奏,遣使赍聖旨至秦陣。
王翦接了聖旨展開看,原來聖旨先令捉獲燕丹太子,後滅燕王。
王翦召諸将問曰:“聖旨預先要獲燕丹太子,是怎生?”辛勝:“逼燕王取太子。
”王招讨大悅。
辛勝上陣,厲聲高叫,索燕将打話。
燕陣撞出石凱。
辛勝曰:“将軍可回陣奏上燕王,今蒙始皇帝聖旨,預先要獲燕丹太子,報昔日荊轲刺王之仇,免戰。
”石凱大怒曰:“即非太子遣荊轲刺始皇,皆是始皇意圖天下六合。
乃是荊轲路見不平,傍人刬削,來為刺客,非太子之過。
将軍錯矣。
要戰卻戰,捉獲太子,休言此話。
” 二将打話不同,才交三十合,石凱敗走;歸陣奏上燕王言:“始皇聖旨,令王翦招讨,要獲太子報荊轲之仇,兵馬方退。
”燕王大驚,召諸将來問此事若何。
文武無言,隻見秦兵上陣打話。
石青龍願往與秦将打話。
辛勝與石青龍二騎馬交,才三十合,大敗,趕上燕兵三十裡平崗嶺下寨。
燕王大驚。
詩曰: 秦皇意獲北燕丹,唬殺燕王慮等閑; 遂令孫虎提首級,納邀王翦去回班。
燕王無計,頻頻敗走,隻得令孫虎去取燕丹首級,獻與王翦,回班人馬。
孫虎領燕王聖旨,回宮宣召燕丹太子。
太子接了父王聖旨賜死。
丹即淚下曰:“告将軍:乞行方便,救丹一命。
”使命曰:“蒙你父王敕命,怎生方便?”燕丹近前附耳說不上數句,孫虎依計,将太子手下人來割了首級,函封來獻燕王。
燕王淚下曰:“苦哉,可惜吾兒喪命!若不這般,教本邦危矣。
”孫虎心下自知,不敢奏上燕王。
燕王遣石青龍提丹首級,獻與王翦退兵。
石青龍出陣,将太子首級獻上王翦曰:“吾奉燕王敕旨,取得燕丹太子首級,獻上招讨,可以回兵免戰。
”辛勝接得首級與招讨。
招讨令人取出燕丹圖像比對,原來不是,隻是假底。
王翦便令諸兵人動金鼓大喊。
燕王陣内聞得秦兵大喊,吾太子喪命,莫是要伐吾邦?說聲未罷,又聞秦兵發喊連天,唬倒燕王,跌在地上。
未知性命如何?詩曰: 命喪有如鴉中彈,身危還似鳥焚巢。
那時,燕王已驚,近臣扶起,把安魂定魄湯飲了,漸至蘇醒,問曰:“吾兒喪命,令朕絕嗣。
如今兵又不退,前兵發喊,莫是要劫吾之本邦?”石凱奏曰:“陛下勿慮,臣保無危。
容臣出陣與秦兵打話。
”隻聞後面人兵,一陣約有五萬餘數,乃是東遼救兵來見燕王。
燕王大悅曰:“且得救兵來到,保朕無危。
”燕王犒賞遼兵人馬。
石凱出陣,與秦将辛勝打話。
石凱曰:“将軍迫人無乃太甚?我燕王取燕丹太子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