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敢議守淮者斬』!宏光帝懼。
甯河王孫鄧文昌力請防河,馬士英呵斥;文昌棄官去。
牟文绶縱兵嘩掠,建德、東流遂不守;方國安日攻擊銅陵、南陵間,荼毒無藝。
吳适嚴劾之,蔡奕琛拟票下适獄。
張孫振言『适為東林嫡派,又複社魁,宜速誅之』。
俄國亡,适得脫。
五月壬午朔,宏光帝不視朝;責馬士英戴己:『今若此,将焉置我』!士英無一策,惟請召黔兵走貴陽。
越數日,群臣集内閣議降,士英與焉(詳前)。
庚寅,馬士英以宏光帝去,亦盡室遁。
以黔兵四百自衛,稱奉太後;遇錢謙益,言『有母在,不獲死』,遂遁之溧水。
諸人掠其家及其子錫所,立盡。
阮大铖亦被掠,姬妾星散。
楊維垣遁,為怨家所殺。
張捷聞王铎被毆狀,懼而自缢。
劉孔昭走入海,錢謙益、蔡奕琛、李沾以下則皆降;趙之龍尤首禍(見前)。
士英走至廣德,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王而奉太後,詐也』。
拒不納。
士英攻破之,殺景和,大掠而去。
迂道吉安,浙江巡撫張秉貞詢其狀,知州黃翼聖以為真,乃備法駕迎太後,以總兵署為行宮,召籍諸臣。
彭遇颽亦逃至,以為佥都禦史,募兵兩浙。
俄而劉宗周、熊汝霖自浙至,痛責士英,無以應,惟日盼江上捷。
居數日,阮大铖、方國安、楊文骢先後至,為言宏光帝已被執;士英秘之。
六月,黃道周言:『自五月十一迄今再旬矣,行在未知所适。
首輔馬士英擁兵自衛,士民诘問,則雲上在黃得功軍。
士英知上在而輕離,則不臣;不知而訛言,則罔上苟生:神人所共憤也』。
俄聞多铎兵進嘉、湖,士英走紹興,至于杭州。
原任九江佥事王思任疏:『南都之敗,由主上寬仁,信用奸相馬士英,盡天下大計付之。
而士英公竊太阿,肆無忌憚,窺上之微有以中之:上嗜飲,則進■〈酉靈〉醁;上悅色,則獻妖淫;上喜音,則供優鮑;上好玩,則列珍奇。
以為君逸臣勞,盡推疆事于史可法;而又忌之,事事掣肘。
每一出朝,招集無賴,賣官鬻爵。
四方狐狗願出其門者,一望見費千金、一注籍費千金;乃至文選、職方乘機打劫,巡撫、總督現兌即題。
其餘編頭修腳、服錦橫行,又不足數。
皆由士英獨任朝綱,朝廷笃信之至于斯也。
今事急矣!政本閣臣可走乎?兵部尚書可逃乎?不戰、不守,身擁重兵,稱護太後,豈聖駕不待護欤?一味欺蒙,此豪傑所以解體也。
太後宜趣上照臨,立斬士英之首,傳示各省,以為誤國欺君者戒』。
複與士英書,責其『定策之後,政本自由,不知戰守之事,祗知貪墨之謀;酒食逢君,門牆結黨。
兵叛則束手無謀,敵至則先期逃避;緻令乘輿播越,宗社邱墟。
即啄長三尺,何以自明?以思任上計,莫如明水一盂,自刎以謝天下。
若但求首領,則當立解樞機。
如或逍遙河上、潦倒煙霞,作賈似道故轍,千古笑齒已經冷絕;再不然,如伯嚭之渡江,則我越乃報仇雪恥之邦、非藏垢納污之地,思任當先赴胥濤,乞白馬素車以拒』。
士英愧憤,不能答。
劉宗周複言于分巡甯紹台道于穎曰:『不斬士英,無以收既潰之人心』。
穎再請,不報。
宗周欲穎即斬之,穎辭外臣不可殺宰相。
張國紀曰:『亡天下者,必此人也!請誅之』。
不報;太息而去。
時共以太後為真雲。
俄博托入浙江,士英、大铖走錢塘;滿洲軍擊之,死數百。
聞魯王監國于紹興,将入谒,群臣競請殺之;鄭遵謙慮其結方國安,請少遲。
黃宗羲言:『孔子猶欲誅陳恒,諸君自不能殺之耳』。
莊元宸言:『不斬士英,國事必不可為』。
士英不敢往,依國安軍;使乞和于降将張存仁,不許。
大铖别執朱大典于金華,士民檄逐之,亦還;入國安軍,掀髯談兵,大為所愛。
士英以大铖壞留都,己獨受惡,頗與相左;然無如何。
大铖複煽國安軍與大典惡,宣言隆武帝将重科浙江糧;其實無之。
冬十一月,馬士英部潰于餘杭、國安潰于富春山。
尋合兵渡錢塘,列陣江涘;珠喇瑪等擊之,士英走屯于東赭山朱橋範村,大肆劫掠,無複軍狀。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春正月,馬士英請朝于閩。
隆武帝以士英罪大,敕守關将拒之。
士英七疏自理,終不許。
章正宸言:『不殺士英,何以立國』!有李遽者,士英私人也;與隆武帝有舊,密稱其有兵材,宜使過。
鄭芝龍、方國安更力薦,诏以為事官,居國安軍。
阮大铖忿監國不之用,說國安并擅諸饷,破壞義兵;于是孫嘉績、熊汝霖諸軍多不得食,遂為亡浙之本。
二月,隆武帝使禦史陸清源以白金十萬犒浙軍,馬士英、阮大铖蹴方國安縱掠之;執清源幽之軍,使趙體元殺之(詳「殉節」)。
大铖又使國安檄隆武帝十大罪;監國魯王大學士張國維歎曰:『自我戕毒,禍不遠矣』!大铖複構朱大典于國安,言其多财,索饷四萬;不從,以兵擊之。
屢戰不已,閩、浙道梗。
夏四月,博托次錢塘,方國安遁(詳「浙海遺兵」)。
馬士英從至楓橋,斷之以拒追者。
有石書「方馬止于此」;心動,共謀執監國魯王降。
遣其心腹将守之;其人忽病,監國得脫。
國安及方逢年降,阮大铖亦與謝三賓等降。
士英獨自新昌間道走太湖,依吳易;大铖為博托招之書,緻厚爵;士英不答。
大铖、國安、逢年從博托攻金華,朱大典誓守;大铖思洩忿,見城南隅新築,導博洛炮轟之,屠之南。
時大铖、逢年、國安陰疏于隆武帝,乞反正為内間;及努山追隆武帝于順昌,獲禦舟得大铖等疏,博托使殺之。
大铖方以老健誇諸降者,聞之,墜崖死。
逢年、國安斬于市,亦戮大铖屍。
士英尋被執,送漢岱斬于蘇州;妻子給兵士(或曰:士英之兵久而盡潰,為僧台州;被執,斬于杭)。
馬士英奸回之質,挾主而升;阮大铖狐狗之徒,脂梯而躐。
阮無馬或幸廢,馬無阮或罪輕。
馬之扱阮,同氣也,亦刺于助金;阮之結馬,假手也,而未及反噬。
而一為司徒之銅臭,一隸斐豹于丹書。
其密也,則酥乳不足喻其融;其醜也,則廁溷不能喻其臭。
天禍衛國,其以此夫?宏光帝德其奉翼、益以荒淫,鐵券誓書,封譬亭散;燕子箋劇,國乃平章。
宜其班坐絕席,門生天子耶!夫福王大仇未複,共主旋殉;鼎折祚遷,勢合家國。
此即召對連日,旰食宵衣撫此偏疆,恐不複物;況于閉目拱手乎?于是冰山發焰,宦海橫流;其始也,逆黨用人,中旨授職。
因之甫、杞在位,逢、鹹挂冠;朝盡私徒,坐無佳士。
繼乃東林诏獄,将闾呼天;傳檄滣江,推毂朝右:宵小勢迫,朝廷不可問矣。
姜曰廣、高宏圖、張慎言、徐石麒雖複正色師表一時,史可法、袁繼鹹、陳潛夫、淩駉雖複竭忠化碧千古,以及勳裔有常延齡、布衣若何光顯,追忠折檻、流痛鼎湖,而宦官、強藩表裡鈎接,銜沙射影、伎倆縱橫:秦桧甚忌三将、唐宗任寵八關,小人覆餗,斯其巨也!錢塘曆歲,楓橋叛将既送南朝,更燼于越。
南山之急追唐帝、青州之計款隋文,豈惟附逆之輩,遺禍明世;抑亦枭獍之類,厥惡貫盈矣。
延平、新昌有似忠義,而泰山、鴻毛其實敻别。
蓋已作淵首,複效殷頑;勢直兩窮,性歸反複。
豈謂納我者無二心、滔天者罪可贳欤?總之,馬士英奸庸無狀、阮大铖狡橫絕倫;至于群徒生嗟閹黨、耄弗改圖,燃冀死灰、計求晝錦,彪虎全翻、元黃立渙。
恭王母子終始亡國,魏、崔權禍流浸南都;惠卿為安石護法、方成謂禍水滅火,遙溯萌孽,不為刻說焉!予尤慨亡明之臣,并起甲科,負材隽異,升沉計迫,面目全非。
既已挫跌,徼幸窟穴,率德改行,縱或無望,而急則相依、懼乃自計,鄭國亡而子亦不利,劉禅降而皓已伏誅,剝床解衣,釋怨固圉,泥塑雖譏,刃頓弗顧乎?卒乃南山罄竹、姑孰燒糧,兵勢一交,立身無所。
雖決計奔降,幸不死左。
然而奔黔、走皖,兩人固不相謀;入浙、趨閩,萍合而頗自悔。
公孫之倒行逆施,阮乃老且益悖;黎侯之流離瑣尾,馬真窮無所之。
小人之才,可以徼亂而不能臨事;小人之計,祗于目睫而保不死亡。
盱衡此輩,昭然發蒙矣。
至于多寶建閣、道學鉗名,巨羅匿金、盲人憚入:似道之醜正黩貨、祖珽之忘恥覆國;俯仰前事,頗若同符。
即仆射文學之稱、悅生清供之緻,亦天毒其躬,才不可恃爾。
若夫張捷、維垣,實死奔亡,與禍俱斃。
乃有大書深刻以為忠徇,豈黨惡議降而矢音抗節乎!置棺入隧,誣世獵名,其若遺臣之說何!
甯河王孫鄧文昌力請防河,馬士英呵斥;文昌棄官去。
牟文绶縱兵嘩掠,建德、東流遂不守;方國安日攻擊銅陵、南陵間,荼毒無藝。
吳适嚴劾之,蔡奕琛拟票下适獄。
張孫振言『适為東林嫡派,又複社魁,宜速誅之』。
俄國亡,适得脫。
五月壬午朔,宏光帝不視朝;責馬士英戴己:『今若此,将焉置我』!士英無一策,惟請召黔兵走貴陽。
越數日,群臣集内閣議降,士英與焉(詳前)。
庚寅,馬士英以宏光帝去,亦盡室遁。
以黔兵四百自衛,稱奉太後;遇錢謙益,言『有母在,不獲死』,遂遁之溧水。
諸人掠其家及其子錫所,立盡。
阮大铖亦被掠,姬妾星散。
楊維垣遁,為怨家所殺。
張捷聞王铎被毆狀,懼而自缢。
劉孔昭走入海,錢謙益、蔡奕琛、李沾以下則皆降;趙之龍尤首禍(見前)。
士英走至廣德,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王而奉太後,詐也』。
拒不納。
士英攻破之,殺景和,大掠而去。
迂道吉安,浙江巡撫張秉貞詢其狀,知州黃翼聖以為真,乃備法駕迎太後,以總兵署為行宮,召籍諸臣。
彭遇颽亦逃至,以為佥都禦史,募兵兩浙。
俄而劉宗周、熊汝霖自浙至,痛責士英,無以應,惟日盼江上捷。
居數日,阮大铖、方國安、楊文骢先後至,為言宏光帝已被執;士英秘之。
六月,黃道周言:『自五月十一迄今再旬矣,行在未知所适。
首輔馬士英擁兵自衛,士民诘問,則雲上在黃得功軍。
士英知上在而輕離,則不臣;不知而訛言,則罔上苟生:神人所共憤也』。
俄聞多铎兵進嘉、湖,士英走紹興,至于杭州。
原任九江佥事王思任疏:『南都之敗,由主上寬仁,信用奸相馬士英,盡天下大計付之。
而士英公竊太阿,肆無忌憚,窺上之微有以中之:上嗜飲,則進■〈酉靈〉醁;上悅色,則獻妖淫;上喜音,則供優鮑;上好玩,則列珍奇。
以為君逸臣勞,盡推疆事于史可法;而又忌之,事事掣肘。
每一出朝,招集無賴,賣官鬻爵。
四方狐狗願出其門者,一望見費千金、一注籍費千金;乃至文選、職方乘機打劫,巡撫、總督現兌即題。
其餘編頭修腳、服錦橫行,又不足數。
皆由士英獨任朝綱,朝廷笃信之至于斯也。
今事急矣!政本閣臣可走乎?兵部尚書可逃乎?不戰、不守,身擁重兵,稱護太後,豈聖駕不待護欤?一味欺蒙,此豪傑所以解體也。
太後宜趣上照臨,立斬士英之首,傳示各省,以為誤國欺君者戒』。
複與士英書,責其『定策之後,政本自由,不知戰守之事,祗知貪墨之謀;酒食逢君,門牆結黨。
兵叛則束手無謀,敵至則先期逃避;緻令乘輿播越,宗社邱墟。
即啄長三尺,何以自明?以思任上計,莫如明水一盂,自刎以謝天下。
若但求首領,則當立解樞機。
如或逍遙河上、潦倒煙霞,作賈似道故轍,千古笑齒已經冷絕;再不然,如伯嚭之渡江,則我越乃報仇雪恥之邦、非藏垢納污之地,思任當先赴胥濤,乞白馬素車以拒』。
士英愧憤,不能答。
劉宗周複言于分巡甯紹台道于穎曰:『不斬士英,無以收既潰之人心』。
穎再請,不報。
宗周欲穎即斬之,穎辭外臣不可殺宰相。
張國紀曰:『亡天下者,必此人也!請誅之』。
不報;太息而去。
時共以太後為真雲。
俄博托入浙江,士英、大铖走錢塘;滿洲軍擊之,死數百。
聞魯王監國于紹興,将入谒,群臣競請殺之;鄭遵謙慮其結方國安,請少遲。
黃宗羲言:『孔子猶欲誅陳恒,諸君自不能殺之耳』。
莊元宸言:『不斬士英,國事必不可為』。
士英不敢往,依國安軍;使乞和于降将張存仁,不許。
大铖别執朱大典于金華,士民檄逐之,亦還;入國安軍,掀髯談兵,大為所愛。
士英以大铖壞留都,己獨受惡,頗與相左;然無如何。
大铖複煽國安軍與大典惡,宣言隆武帝将重科浙江糧;其實無之。
冬十一月,馬士英部潰于餘杭、國安潰于富春山。
尋合兵渡錢塘,列陣江涘;珠喇瑪等擊之,士英走屯于東赭山朱橋範村,大肆劫掠,無複軍狀。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春正月,馬士英請朝于閩。
隆武帝以士英罪大,敕守關将拒之。
士英七疏自理,終不許。
章正宸言:『不殺士英,何以立國』!有李遽者,士英私人也;與隆武帝有舊,密稱其有兵材,宜使過。
鄭芝龍、方國安更力薦,诏以為事官,居國安軍。
阮大铖忿監國不之用,說國安并擅諸饷,破壞義兵;于是孫嘉績、熊汝霖諸軍多不得食,遂為亡浙之本。
二月,隆武帝使禦史陸清源以白金十萬犒浙軍,馬士英、阮大铖蹴方國安縱掠之;執清源幽之軍,使趙體元殺之(詳「殉節」)。
大铖又使國安檄隆武帝十大罪;監國魯王大學士張國維歎曰:『自我戕毒,禍不遠矣』!大铖複構朱大典于國安,言其多财,索饷四萬;不從,以兵擊之。
屢戰不已,閩、浙道梗。
夏四月,博托次錢塘,方國安遁(詳「浙海遺兵」)。
馬士英從至楓橋,斷之以拒追者。
有石書「方馬止于此」;心動,共謀執監國魯王降。
遣其心腹将守之;其人忽病,監國得脫。
國安及方逢年降,阮大铖亦與謝三賓等降。
士英獨自新昌間道走太湖,依吳易;大铖為博托招之書,緻厚爵;士英不答。
大铖、國安、逢年從博托攻金華,朱大典誓守;大铖思洩忿,見城南隅新築,導博洛炮轟之,屠之南。
時大铖、逢年、國安陰疏于隆武帝,乞反正為内間;及努山追隆武帝于順昌,獲禦舟得大铖等疏,博托使殺之。
大铖方以老健誇諸降者,聞之,墜崖死。
逢年、國安斬于市,亦戮大铖屍。
士英尋被執,送漢岱斬于蘇州;妻子給兵士(或曰:士英之兵久而盡潰,為僧台州;被執,斬于杭)。
馬士英奸回之質,挾主而升;阮大铖狐狗之徒,脂梯而躐。
阮無馬或幸廢,馬無阮或罪輕。
馬之扱阮,同氣也,亦刺于助金;阮之結馬,假手也,而未及反噬。
而一為司徒之銅臭,一隸斐豹于丹書。
其密也,則酥乳不足喻其融;其醜也,則廁溷不能喻其臭。
天禍衛國,其以此夫?宏光帝德其奉翼、益以荒淫,鐵券誓書,封譬亭散;燕子箋劇,國乃平章。
宜其班坐絕席,門生天子耶!夫福王大仇未複,共主旋殉;鼎折祚遷,勢合家國。
此即召對連日,旰食宵衣撫此偏疆,恐不複物;況于閉目拱手乎?于是冰山發焰,宦海橫流;其始也,逆黨用人,中旨授職。
因之甫、杞在位,逢、鹹挂冠;朝盡私徒,坐無佳士。
繼乃東林诏獄,将闾呼天;傳檄滣江,推毂朝右:宵小勢迫,朝廷不可問矣。
姜曰廣、高宏圖、張慎言、徐石麒雖複正色師表一時,史可法、袁繼鹹、陳潛夫、淩駉雖複竭忠化碧千古,以及勳裔有常延齡、布衣若何光顯,追忠折檻、流痛鼎湖,而宦官、強藩表裡鈎接,銜沙射影、伎倆縱橫:秦桧甚忌三将、唐宗任寵八關,小人覆餗,斯其巨也!錢塘曆歲,楓橋叛将既送南朝,更燼于越。
南山之急追唐帝、青州之計款隋文,豈惟附逆之輩,遺禍明世;抑亦枭獍之類,厥惡貫盈矣。
延平、新昌有似忠義,而泰山、鴻毛其實敻别。
蓋已作淵首,複效殷頑;勢直兩窮,性歸反複。
豈謂納我者無二心、滔天者罪可贳欤?總之,馬士英奸庸無狀、阮大铖狡橫絕倫;至于群徒生嗟閹黨、耄弗改圖,燃冀死灰、計求晝錦,彪虎全翻、元黃立渙。
恭王母子終始亡國,魏、崔權禍流浸南都;惠卿為安石護法、方成謂禍水滅火,遙溯萌孽,不為刻說焉!予尤慨亡明之臣,并起甲科,負材隽異,升沉計迫,面目全非。
既已挫跌,徼幸窟穴,率德改行,縱或無望,而急則相依、懼乃自計,鄭國亡而子亦不利,劉禅降而皓已伏誅,剝床解衣,釋怨固圉,泥塑雖譏,刃頓弗顧乎?卒乃南山罄竹、姑孰燒糧,兵勢一交,立身無所。
雖決計奔降,幸不死左。
然而奔黔、走皖,兩人固不相謀;入浙、趨閩,萍合而頗自悔。
公孫之倒行逆施,阮乃老且益悖;黎侯之流離瑣尾,馬真窮無所之。
小人之才,可以徼亂而不能臨事;小人之計,祗于目睫而保不死亡。
盱衡此輩,昭然發蒙矣。
至于多寶建閣、道學鉗名,巨羅匿金、盲人憚入:似道之醜正黩貨、祖珽之忘恥覆國;俯仰前事,頗若同符。
即仆射文學之稱、悅生清供之緻,亦天毒其躬,才不可恃爾。
若夫張捷、維垣,實死奔亡,與禍俱斃。
乃有大書深刻以為忠徇,豈黨惡議降而矢音抗節乎!置棺入隧,誣世獵名,其若遺臣之說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