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七

關燈
夏四月,白文選移軍于景線。

     秋七月,白文選以兵屯江北,假道于緬,求入觐;不許。

    文選濟江,攻阿瓦。

    阿瓦有二城,緬酋居新城。

    永曆帝于故城之者梗;聞文選兵殺掠,使沐天波以敕止之。

    天波歸,乃知定國、文選等迎駕疏先後三、四十。

    馬吉翔不顧,亟與緬敕令文選無進兵。

    緬又曰:『老皇帝至,我極盡賓主禮;何來一野王子,反蹂我地,豈謂我無人耶』?文選亦不受敕(見前),曰:『蠻人不足信也』。

    急攻新城。

    垂克,緬绐以三日降;文選為退軍十裡,緬急繕備。

    文選怒,再攻之,不能克;且以炮擊其軍,師人多死。

    文選盼永曆帝旨不得,乃望鹧鸪城痛哭去(即阿瓦)。

    初,文選在南甸距孟艮二千裡,聲息不相聞。

    及攻阿瓦還,知定國所在,先馳書責以大義及擅殺賀九儀,引軍赴之。

    緬亦知文選必複至,益修戰備。

     秋九月,李定國自孟艮引兵出,道遇文選;曰:『不聽吾言,果緻緬怒。

    今在内者危,若之何』?文選不能對。

    乃定計合攻緬:定國自孟艮出西道、文選自木邦出東道,期會于桐塢。

    趙得勝、張國用還,隸白文選。

     吳三桂既疏請兵滅明,遂檄緬甸會兵于孟卯。

    值白文選攻阿瓦,其使留不行。

    比将反,緬聞李定國将攻之,請先為之攻定國;三桂許之。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白文選再疏迎跸,不獲。

     吳三桂使何進忠、沈應祥攻定國,至于孟卯,瘴發而還。

     定國以兵攻緬,糧乏頗死亡;以江幹多材木可為舟,将分軍迎永曆帝,而自攻新城。

    靳統武慮分兵弱,請并力攻新城,許之。

    遂與文選盟,刑牲歃血,誓必克緬。

    其地三面海,陸徑一線,緬更斷之;拔其豪邊牙鲊、邊牙鲊,以兵十五萬來拒。

    定國使再喻意,不應;為木城更遞以進,遂逼定國營。

    大出其兵戰,巨象為先,佐以槍炮;橫亘二十餘裡,呼聲震天。

    定國、文選衆不當其十一,且無兵;手長刀、白棓以進。

    始合,少卻;其花象進尤銳,定國親執刀當象前,一揮墜其鼻,群象皆奔。

    急督衆進,文選以兵橫攻之,殺傷無算;陣遇邊牙■〈魚果〉,斬之,緬兵大潰。

    邊牙鲊走大林中,鳴鼓竟夕;诘旦,無一卒。

    定國、文選軍渡錫箔江進,謀渡大金沙江。

     惟祁三升在戶臘,聞賀九儀死,心益漓;魏勇卒,三升并獲其兵;吳三桂複招之,三升乃并勇軍及總兵劉芝林、王有功、鄧魁文皆入降。

    吳三省知不可為,亦僞降。

     三月,李定國軍次大金沙江。

    再使喻緬假道,征象馬糧道,皆不應;而曰:『汝主在,猶殺掠;送之出,更何如?若欲攻城,亦惟汝!堅守一、二年,我無所損;水土不服,汝将自死』。

    定國度緬人不可喻,軍于桐■〈土白〉,距阿瓦八十裡;文選軍象寨,距阿瓦百二十裡。

    緬盡燒其舟,為木城沿江阨守,炮械彌目。

    其父老曰:『自此而北為鬼窟山,有大蕉林可以筏濟。

    既濟,其上為大居江地,饒林木;居人數百戶燒礦冶鐵,舟可立具』。

    定國從之,使都督丁仲柳、副将董朝用、王三元傍大居設廠制舟。

    緬偵之,以奇兵撓廠;仲柳棄舟走,緬盡燒之。

    定國忿,散兵四掠,為坐困計。

    緬亦饑,食及皮甲。

    定國諜知,再使送永曆帝出,則無患。

    緬複诳定國退兵而後從之;文選勸定國斂軍俟。

     厲疫驟起,将士家屬死者相繼;部将某又自燒橋遁。

    定國不得已,旋師。

    或言:『緬瘴夏秋益甚,且千裡無煙,孟艮亦未可至;去此百裡為擺沙古,地高涼、産魚稻,曷往諸』?從之。

    行未幾,大山亘前,即渺賴也。

    登峰而望,盡其西南大海矣;遂屯焉。

     秋八月,李定國、白文選複以兵攻緬;及于桐■〈土白〉,巨舟十六風壞其五(或曰緬鑿沉之),急退師黑門坎。

    迨夕,趙得勝、張國用遽擁文選走,曰:『王無為賀九儀之續』!定國聞之,使其子興嗣追文選,曰:『彼速亦速、彼遲亦遲,毋過迫之』!曆三日,至鐵門限;國、勝等議:『興嗣蹑我,不戰不能行』。

    升山據險,矢石交下;興嗣怒,欲擊之。

    定國馳至,大恸曰:『文選拂吾算,強欲入緬,誤大計;今複叛,使汝追之,冀其返,猶可與共濟。

    今若此,其心死矣!每憶昔年共事者惟文選在,何忍自鬥!吾遂吾志耳』。

    旋軍孟艮,餘士卒纔三千。

     吳三省雖降,非其志;會三桂檄三升軍移騰越,三省突以兵走孟定、趨孟艮,至于磨犄。

    知定國往攻緬,不能進;得唐宗堯諸罪狀,且欲降,遂殺之。

    以兵弱,流連孟定、耿馬之間。

    白文選适至,見三省,不言而涕;已曰:『吾負皇上及晉王』。

    三省知有變,乃言雲南降者多不得所,人心益思明,故己徒步至。

    徽人江公福又以朱成功約舉兵表至,文選乃止;得勝等意亦改。

    文選屯錫箔,使總兵蘇某出木邦,會定國進兵;月餘不得報。

     八月,李定國自孟艮軍蠻暮。

    三桂、愛星阿将分道出,先使張國柱阨南甸以備之。

     冬十一月,白文選在錫箔。

    方征兵土司,聞三桂出,使馮恩觇之;為所獲,盡洩軍實。

    三桂使高得節襲之,日夜馳三百裡,至江濱;文選駭憚,毀橋走茶山。

    三桂趨緬甸,慮文選窺木邦,使諸降将祁三升、高啟隆、馬甯、馬寶、馬維興、沈應時急迫之。

    至,将戰;部衆皆挺刃起,文選竟不敢令。

    獨計馬寶與相善,招之;寶遂單騎說以兵萬、象馬數千降。

     十二月,定國移軍于景線。

     康熙元年春正月,李定國屯景線。

    聞永曆帝被執,憤懑絕;曰:『勢既不敵,退無為;若之何』?乃傍雲南邊境伺動靜。

     夏四月,李定國屯軍于猛臘,猶為明。

    初,永曆帝入緬,從臣分散,馬九功入古剌、高如珍入暹邏,絕為所愛,以女妻之;如珍姊又為定國妃,間道通殷勤,謀連兵攻緬甸,複其仇。

    定國乃使江國泰約暹邏、九功約古剌,且乞師于車裡,皆如約;九功又自古剌招潰卒三千,緻書定國克期犄角。

    将發,一營盡疫;定國為表詞祝天,陳己反正,悉心為明:『若祚未絕,請無災疫,裨力出滇,以救故主;若統數絕,乞死定國,無害軍民』! 六月,定國生辰,疾作。

    永曆帝及太子訃又至,■〈足辟〉痛呼号,自擲于地。

    不食三日,疾益笃。

    越數日,招讨大元帥晉王李定國卒。

    将死,語子興嗣及靳統武曰:『甯死荒徼,無降也』。

    定國卒,統武及馬嘶良奉興嗣嗣王位。

    葬定國于景線,青草不生;蠻人過之,必頂禮。

    未幾,統武死、嘶良入降。

    興嗣徘徊無所倚,嘶良誘之,乃與劉文秀子皆入降,授都統。

    暹邏、古剌之師,失望而返。

     蘇子曰:『亡國之禍,一為亂民』。

    斯言也,蓋有别焉。

    昔者,下江王常之績、錦帆甘甯之徒,李績無賴,卒佐天策;翟進就降,并死河北。

    茫茫草澤,時起英雄!孫可望以助惡之躬,擁殘敗之衆;襲據黔、滇,觊作皇帝。

    朱溫兼四鎮節度、侯景稱宇宙将軍,結襪弗慕,大筆受谀。

    乃更殺朝士、戕宗室,躬行悖逆,濁亂天紀;親将銳卒,眈眈然側其目而視之,彼昏不知,掃境渎武。

    交水大崩,十萬盡潰;沙子鼠竄,一身僅存。

    雖裂土茅,幸保首領;然而傳聞異辭,上公黜奪,百世之下快于心爾。

    李定國并趨角逐,志趣迥異;入黔之初傾心,局外之言結盟,清威之役,阋牆未亂,志已為明。

    草竊喬遷,頓如翻手;碧雞一捷,迸力窮追。

    鳴鐘擊鼓,以讨亂略之人;使滇雲之跸,煎雪大恥?集兵累萬,拓地千裡;則師武臣,力非小補也!夷考其事,以勢則孫強、以智則最狡,定國木強,亦少戆矣;而揮辔振落,去之裕如。

    蓋用兵之道,逞武力必順人心。

    故邦芑之說,卒效于當時;伯約之志,遂行于蠻貊。

    平易正直,若是其偉也。

    夫人知可望釁于争長,不知敗于無君;定國隐忍于前,卒收名于後。

    即貴陽之師、永昌之役,「春秋」責備賢者無辭。

    然大理叩首、者梗奉迎,其志則明志也;■〈足辟〉踴祈亡、荒徼戒叛,其忠非愚忠也。

    卒之,媲烈于思明、偕亡于蒼水,磊磊落落,掀白日而樹大節,豈非振臂不顧,足愧首鼠者耶!宜乎墓木雖移,比如青冢;而「晉乘」、「楚書」,共以為明殿也。

    若夫永曆竭蹶東南殆十五載,遺臣死士,綿結簡書;尤賴附降,支搘天末。

    豈河西賊帥,乃破秀容;海上蛋人,本非循種乎?蓋年世蔔衰、莞苻勢熾,亡國之轍,大變其圖矣。

    而馬九功、江國泰亦哭包胥于秦辟、勝三寶于西洋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