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閩海遺兵
宏光元年夏閏六月丁亥,隆武帝即位于福州。
王諱聿鍵,唐王盛器子也;崇祯五年,嗣位。
以兵援北都,被廢;幽高牆。
宏光帝立,得釋,使居廣西,是年五月,次杭州。
宏光帝被執,啟上潞王,請監國;不從。
總兵鄭彩、鄭鴻逵自京口,戶部郎中蘇觀生自南都,胥會于杭;王與之語,泣下沾襟,共異之,使江美鳌、鄭升衛入閩。
甲戌,次浦城。
癸未,次水口驿。
福建巡撫張肯堂來谒,王言:『複仇無地,惟天南片土;高皇帝實式憑之』。
肯堂及巡按禦史吳春枝,在藉禮部尚書黃道周、叛将鄭芝龍三箋勸進;芝龍無推戴意,以鴻逵故,勉為之。
丁亥,至福州,稱監國。
谕軍民陳事,詞意剀切。
有議即真者;侍郎李長倩請急出關,緩正位,示無富天下意。
黃道周謂出關尺寸,建号非遲。
芝龍争尤力,實有異志。
鴻逵獨言:不正位無以厭衆望、杜後起者。
遂定丁未祭告,即位南郊。
改元隆武,遙上宏光帝号曰「聖安皇帝」。
以黃道周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蘇觀生為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張肯堂為兵部尚書,何楷為戶部尚書,周應期為刑部尚書,郵瑄為工部尚書,曹學佺為禮部尚書,吳春枝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禦史。
召舊輔何吾驺、蔣德璟、黃景昉、姜曰廣、吳甡、高宏圖,起朱繼祚、林欲楫、路振飛、曾櫻、熊開元、黃鳴駿、林增志、李先春、洪谧十八人皆入閣。
升福州為天興府,分天興、建甯、延平、興化為上四府,汀州、邵武、漳州、泉州為下四府,各設撫按官。
進芝龍、鴻逵皆侯爵,芝豹、鄭彩、鄭聯皆伯爵。
芝龍既降,交通權貴,晉總兵,封南安伯;海寇私人,水陸糾結。
自是晉侯,兵政盡為所握。
洪承疇預進策于多爾兖曰:『使賂芝龍以王爵,福建可不煩兵定,浙中亦必亡從之」。
以其鄉人黃熙允為招撫使,使說之;熙允使誘芝龍降,譬喻百端。
芝龍意決,人寂不知;閩、浙之亡基此。
芝豹其弟,彩、聯猶子;各有私船炮械,然皆惟芝龍命。
初,路振飛撫鳳陽,視隆武帝于高牆,戒守者毋肆躏。
及即位,募能緻振飛者,賜千金、秩五品。
吳江諸生孫文忠赍敕往,在道拜太子太保、尚書大學士;至則大喜,與宴至夜。
振飛尋谏曰:『上以廷臣因循,必敗;臣亦謂上不改操切,未必中興也。
上見群臣庸下而過督責,博覽史書而過明備;凡此所長,皆臣所憂』。
隆武帝納之。
芝龍聞鴻逵子入見,亦使子森入宿衛。
森即倭婦出,誕生時火光燭天。
芝龍入閩,請森于倭不得;聞其為總兵官,乃返。
森年十五為諸生,儀容俊偉,倜傥有大志。
有術士見之,駭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不假科甲進』!隆武帝見之,與語大悅;以為禦營中軍都督,儀同驸馬都尉。
賜國姓,名成功。
時大學士張國維奉魯王,監國浙東(見前);左庶子楊廷麟在贛州,複吉安、臨江(見「江西之亂」),受朝命;湖廣總督何騰蛟疏至(見「湖廣之亂」)。
江海之間,義師四起(詳「義旅」),人望恢複。
隆武帝曰:『大宗之嫡,自在永明,相違千裡。
朕以敦促,勉行即位;年且四十,末耀前星。
不審永明才度何如?良用關切』。
又命浙中文武,盡予注籍;濟兵賜饷,不少吝。
先後三下玺書于魯王,詞意剀切,人不能及;更诏惠、益諸藩至于川、滇,皆令匡複,語出肺腑。
秋七月,隆武帝下诏親征,詞意昂激。
戒諸将曰:『兵行無妄殺,凡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其守此令』。
敕諸軍毋或納馬士英(見前)。
擢金聲桓兵部右侍郎、佥都禦史,巡撫池、太、徽、甯(詳「義旅」)。
以布衣何成吾、何敏吾充總兵副将,與故句容知縣宗室議潀圖南京。
徽州告警,使鄭彩援之。
上杭舉人李魯請以浙委魯王,而徑以兵出江右;其地披山襟湖,東挈兩浙,西控荊、湖,南蔽閩、粵,據上遊以望孝陵;不然,駐荊南、控湖北以制中外,引滇、黔而接巴蜀。
且陳六事,曰簡忠誠、崇守令、達民隐、罷捐措、省形勢、奮幹斷。
論者是之。
大學士黃道周謂:『坐而待亡,不如行』。
抗疏:『江西多臣門生及故吏,驅之必效死;且聯楊廷麟、何騰蛟』。
從之。
辛未,以道周為督師大學士,便宜行事;芝龍不能止,而掣其饷。
道周僅以門人中書蔡溶、主事趙士超、通判毛玉潔等千人行,有荷耰鋤以從者,曰「扁擔兵」;遣使通于萬元吉、楊廷麟。
師次延平,乞饷;芝龍複不予,更使人讒之,隆武帝不為動。
使告,道周疏陳狀,且言『陛下不屑為昭烈,臣亦不屑為孔明乎』?诏慰之。
諸生李世熊啟道周:『兵食無出,進退必敗,宜屯關内』。
道周是之;義不能待,遂行。
出崇安分水關,曆鉛山長玉以趨江右。
芝龍既欲降,使出師,辄辭以饷匮。
居恒橫甚,坐見九卿。
以手版擊大學士蔣德璟于朝,與黃道周争坐位;蹴諸生誣劾之,隆武帝下提學撻其人,亦不懼。
屢乞用其私人為清要官,隆武帝不許。
及江西告捷(詳「江西之亂」),群臣請出師者,章滿公交車。
芝龍乃言自仙霞外宜守者百有七十,現兵二十萬,期明年出,一趨江西、一自浙東;而謂閩、粵饷不給,請備兩稅制捐輸,促逋賦、取積谷、理寺田。
征斂迫急,闾裡騷然。
八月,以鄭芝豹為左都督。
賜黃蜚玺書,使居太湖,圖三吳;以黃斌卿為總兵官,屯舟山。
獎廣信知府解立敬、鉛山典史周寅生功。
命江西巡撫吳春枝移邵武總兵陳秀出建昌,援贛州;使建昌參将周之蕃讨武平亂,定之。
以陳豹為防海将軍,鎮泉、漳、汀、興化、惠、潮六府。
遣給事中羅大任等圖江西,使楊文骢、劉孔昭等分屯處州、溫州。
芝龍亦知不出關無以弭衆,請以鄭鴻逵為大元帥,帥周鶴芝、張名振、楊濟時、陳秀、郭曦、陳霸、鄭升之師,諸葛倬監之,出仙霞,以應浙東;彩為副元帥,率施福、鄭聯、鄭斌、張進、朱壽、劉全、江美鳌之師,權家玉監其軍,出五福、杉關,以應楊廷麟、何騰蛟。
羸卒數千,号十萬。
鴻逵次仙霞,止不進;慮有言者,檄關吏毋納士類。
隆武帝怒,下诏嚴責:『果畏縮,自有國法』!不得已,行百餘裡,仍不進。
俄稱饷匮,擁軍還,時不能問。
癸巳郊,芝龍、鴻逵皆不從。
何楷劾之,隆武帝壯其節,授楷都察院左都禦史。
鴻逵嘗扇殿上,楷亦劾之。
黃斌卿附使來勸進。
九月,督師大學士黃道周陳兵事,楊廷麟、劉同升請幸贛州,何騰蛟請幸湖南,浙中義旅請幸衢州。
隆武帝亦苦芝龍不足恃而閩、浙複隙(見前)。
廣東、福建之間盜寇縱橫,閻、羅、朱三姓尤劇;兵民交哄,汀州大饑疫。
隆武帝親召閩縣老人周良臣至,詢問疾苦,而國勢危急。
冬十月,何楷請疾去,盜截其耳;蓋芝龍使之。
故知州金堡入朝,言『何騰蛟軍足用,主上宜親征,若漢光武。
承平威儀,屏而勿用』。
隆武帝将出贛州、入湖南,聞之大悅。
擢堡兵科給事中,定策西行。
堡以喪辭現職,請以敕印聯絡錢塘之師。
劾鄭鴻逵逗遛仙霞,言『四方望閩兵如天上,乃上江疑而楚、豫斷,新安去而三衢危;陛下即欲為王,審知豈可得哉』?芝龍不悅,移堡禮科,出監鄭遵謙軍于浙江;而陰予方國安書,使誣堡降賊。
堡至,國安不納;陳潛夫力辨曰:『堡與姚志卓起兵,公所知也』。
國安出書,言不敢逆鄭氏。
且使堡急去,毋入閩;堡曰:『我必納敕印于上』。
舉人任沐奔走乞援,亦罔應。
蘇觀生以鄭氏難恃,請經略湖廣、江南西;诏觀生如南安募兵以待。
張家玉上言:『徽州失,則饒、嚴危;廣信震,則崇安關必不守,大勢去矣!兵忌坐斃』。
請敕鄭彩出杉關,分兵撫、建;黃光輝、曾德出江山、趨徽、歙;縱不能進,可以自效。
施福、陳梧皆是之,彩不受命;切責之,亦不從。
家玉太息而已。
十一月,隆武帝親征,诏唐王聿钊、鄧王鼎器監國于福州,大學士曾櫻及鄭芝龍留守。
以吳震文為行在兵部侍郎、王觐光戶部侍郎,皆兼攝吏、禮;張家玉、陳履貞以科臣從。
大學士吳锺巒谏曰:『閩海固非立國地,今日所急,選鋒急進,克複南昌,順聯吳、楚,猶可以自固。
舍此他圖,關門一動,則瓦裂矣』。
諸生李世輔說何吾驺:『大駕入虔,胸背單急,一萬總制豈可支乎?楚督降卒,豈可恃之來迎駕乎?粵、蜀、黔、滇、苗、狼之兵可猝集乎』?上下然之,而不能用。
先期祭告天地、宗廟,誓于西郊。
以鄭鴻逵為禦營左先鋒,出浙江;彩右先鋒,出江西。
甫受钺,大風雨暝晦,燭盡滅,神主并仆;鴻逵臨行,馬蹶踣于地。
識者知不祥。
十二月甲申,隆武帝發福州,戎服登舟;何吾驺以下從。
進次芋江,遂幸建甯。
李魯以三關備弱,從行禁旅不及千;他軍聞檄,空壁來赴,皆非策。
上書請定營制,報聞。
廣東布政司湯來賀供金十萬,猶苦乏。
使錦衣指揮康永春乞師安南;明年五月,望崖返。
壬寅,黃道周師潰于婺源,被執。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監國元年)春正月,隆武帝在建甯;免朝賀,以三事自責。
癸亥,福京大雨雷電。
甲子,大雨雹;或如鬥及刀劍,晝晦不見人。
加魯王使臣柯夏卿等職。
使給事中陸清源以白金十萬犒浙軍,再敕谕之。
以蘇觀生兼吏兵尚書、行在大學士,賜劍便宜行事;禦門送之,曰:『瞻奉山陵,安集軍民;卿其勉之』!觀生至贛州,大征兵而無食,不能進。
是月,隆武帝次延津。
诏朱成功督郭曦,陳秀守永定關。
以黃光輝敗,削鄭鴻逵少師以警之。
命朱大典與方國安和。
以布衣蔡鼎臣為軍師,占策無驗。
何騰蛟、楊廷麟再疏望幸,優诏答之。
鄭彩棄江西,走入關(詳「江西之亂」)。
鄭芝龍請使梁運奇督饷廣東,劾羁饷者數十人;逮問,多不至。
更令撫按以下官皆捐助,曰紳助、曰官助、曰大戶助。
又用李長倩策賣官,司道值不及三百,厮養皆列職。
訟,至各鳴其秩立而鬥于廷。
時為語曰:『敵兵如蟹,緩緩其來』。
鄭彩遁在關,督之不得已,問廣信;鴻逵仍執饷匮,不出。
邵武知府吳炜炆、推官朱健訛言敵至,棄城走;既而非是,健揭炜炆倡逃。
知縣施■〈火豦〉亦貪墨。
隆武帝忿,舉太祖法斬■〈火豦〉、炜炆,絞殺健。
廷臣申救,皆不聽。
二月,馬陉兵變;命路振飛撫之。
丁亥,大雨雹,晝再晦。
三月,隆武帝以江、楚迎駕疏屢至,決計入贛州,進次延平。
芝龍大懼,不得生俘帝,蹴軍民數萬人阻駕行,且請還天興;不得已,駐跸延平。
吏部司務王仕和疏陳時政,凡數千言;召入對,擢兵科主事。
禦史楊維瓒始陳四難、六失疏;至是,複力陳時政,卒為芝龍所阻。
朱成功疏據險控扼、選将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帝嘉之,封忠孝伯,挂招讨大将軍印。
嘗入侍,見上有憂容,頓首曰:『陛下郁郁,非以臣父有異心乎?臣荷重恩,義無返顧。
請以死報陛下』!尋以母病,乞歸;隆武帝不許。
泣言『别母之時,甫七歲;今聞信,心何以安。
以報陛下之日長,故敢請也』。
不得已,許之。
是月晦,命大學士傅冠為督師,總理江西、湖南剿撫事宜;賜劍便宜行事,且與陳爔共禦仙霞關。
加謝德溥東閣大學士,措置義兵。
張家玉自請募兵潮、惠兩州,許之。
初,福建巡撫張肯堂屢疏請親征;芝龍惡之,罷肯堂,代以私人郭必昌。
肯堂求自督師,章屢上,诏加肯堂少保大學士、工部尚書,賜劍便宜行事;然無一卒。
及肯堂孫茂滋與徐孚遠、汝應元航海至,言江海之中保聚相望;相與上「水師合戰疏」,言『生長海濱,請以千人直指君山,招諸軍為犄角。
陛下親征浙東,期會金陵』。
曹學佺力贊之,私裒白金一萬助其行。
肯堂表請太常寺卿朱永佑、郎中趙玉成、徐孚遠參軍事,推官周之夔為導,以平海将軍周鶴芝領前軍、安洋将軍辛一根将中軍、樓船将軍林習督後軍,具舟待發。
芝龍笑從之,陰疏宜使郭必昌,先留肯堂待命。
所賜軍食三萬金、械甲數萬,盡奪之。
肯堂徘徊島上,不能進。
至是距行在益遠,朝事皆不聞。
陸清源被殺于浙江。
夏四月,鄭彩棄廣信,走入關;舉朝駭愕。
隆武帝大怒,削彩職;使朱成功往巡其軍,毋縱虐。
金華行宮成,朱大典表迎;诏重獎浙東諸臣。
将次汀州,使總兵包象幹往守,因地募兵。
分命郭曦軍曰振武、陳秀威武、黃光輝勇武,謂之湖東三禦營,以仙霞戍卒将更代。
诏谕臣民曰:『朕期自邵武出關,自古中興,危而後濟。
朕誓進死,不以退生。
敢請幸天興、如廣東者,殺無赦』。
侯官父老來迎駕,太息曰:『即位十一月,所施幾何?豈可反乎?惟痛無以安閩民耳。
朕負閩民多矣』!建甯諸生請還跸;曰:『朕志至銳,無旋理也』。
诏安、仙遊、永安、沙縣諸叛寇,皆讨定之。
蔣德璟自請巡關,許之(德璟遂告歸)。
于華玉以漳州兵入衛;不戢,歸化民拒之。
诏華玉止順昌,使張師道屯歸化;曰:『朕痛兩京淪沒,軍民相戕。
今祗彈丸,借民力以圖恢複;若複傷民,将促國脈』。
鄭芝龍難朝臣,請軍佽至百五六十萬。
隆武帝曰:『國蹙民貧,即罄三省力不能供。
今議以三萬人守關,居萬人于腹内,不複可增;不然,朕惟避賢而已』。
芝龍不悛。
以浙事急,使周士鳳速援之。
禦史湯芬請以舟師直指吳淞,隆武帝善之,芝龍不從。
五月,贛州軍潰。
遣使谕傅冠曰:『無律之軍,何以濟!雩都、會昌可徑入汀州,曩無一議者何耶』?诏監軍禦史陳赓曰:『亟收餘燼,毋自挫』!戒楊廷麟曰:『民之苦兵甚于寇賊,驅虎進豺,綠林四起,此統軍之過也』。
谕包象幹、張家玉曰:『毋聚兇徒,終必潰散。
朕将前跸汀州,親議方略』。
俄,廣信陷;诏羅登輔、謝祥昌守長汀,征朱大典、顧應勳、劉承允入援。
谕何吾驺曰:『田辟之軍敢行潰散,大安關外複有挫失。
卿其強為朕行乎』!吾驺卒無能為。
張安将來迎,曹志建劾其淫掠;使還贛州。
命文臣張調鼎等守永定關,謝紹芳等守大安關,黃大鵬、鄭如虹守仙霞關;以郭奇、陳天榜、熊和、王秀奇、陳文廉、方登夫、巢拱極為禦營十标軍,然不足恃。
嘗謂左右曰:『延平地狹不可居,終當入江西耳』。
張家玉在廣東上疏:『駕出虔州,騎天下脊;上策也。
暫跸雄州,出江、楚,度庾、衡,緩急由我;中策也。
若入五羊,斯下策矣』。
隆武帝亦無入廣意。
命林垐募兵于福甯。
加周芝鶴、李士琏、施福皆将軍。
是月,施福、林順軍始至于建陽。
使李魯等讨清流、永福、潮陽民寇,定之。
以和順王慈■〈火欵〉言,建陽苦兵,不敢樵采;诏曰:『如此,民何以生』!亟诏止士卒辄城入。
再使劉中藻赈溫州以千金,诏盧若騰等毋重困溫州民。
時博托兵逼崇安,诏施福、林順、黃興、曾德守之;忿其逗遛,曰:『退死于法,曷若進而死于敵乎』! 江西事益急,加郭維經督師六省銜,募兵救贛州(詳「江西之亂」)。
擢章纩右佥都禦史,巡撫湖北(詳「湖廣之亂」)。
晉吳易等尚書、侍郎(詳「義旅」)。
有陳謙者,宏光帝使封芝龍為南安伯,敕誤為「安南」,謙媚芝龍,請受冊反券,則「侯」可得,且專南服;芝龍從之,未複命而南都沒。
謙止衢州,矯稱受命侯芝龍。
魯王再使奉表至,僅稱皇叔父而不臣,且徑以芝龍為公;隆武帝下謙獄。
錢邦芑入告曰:『謙,鄭之私也;不殺,為内慮』。
芝龍聞之,将納己官以為請;隆武帝故與語,斬謙于市,芝龍恨甚。
嘗責其攬權緩兵罪;芝龍反曰:『臣憨直,不能為逢迎;今見疑,請免』。
實不去,專掣兵食,锢隆武帝不使行,冀非常賞。
陰與博托書曰:『盡去水陸軍士,傾心貴國』。
博托得之,遂濟錢塘,浙、閩皆沒(浙事見前)。
六月,監國魯王自紹興潰。
隆武帝聞之,急使鄭之豹往救,止于泉州不進。
命王芋援溫州,兵纔及千;餘皆為芝龍據。
博托兵入上杭,曾德退守仙霞關;鄭鴻逵大懼,徒跣棄關三百裡,至于浦城。
隆武帝大怒,盡削其職;鴻逵亦不顧。
金堡上疏:『今日之勢,直走湖南,用騰蛟之衆,傳檄中原,人疑陛下從天而降;上策也。
移跸虔州,中策也。
并兵出關,敗不徒死;下策也。
若往來延、建,觀望經時,輕騎忽來,備之不及;為無策矣』。
隆武帝然之。
芝龍忽稱海寇急,返天興;隆武帝使少留,比使至,芝龍已逾延平矣。
又盡檄施福、郭曦、陳秀、周瑞皆棄關走,期無費洪承疇一矢。
因縱掠至建甯,巡按禦史鄭如虹閉城犒之,乃去。
芝龍走安平鎮,而仙霞以還二百裡無一卒。
李魯忿之,疏:『四境之防,蕩無鎖鑰,忠義灰心;宜别任人,以濟大業』。
隆武謂其斥芝龍,留不發。
以皇子生,進芝龍泉國公,尋改平國公;鴻逵漳國公,尋改定國公。
鄭氏厮養,皆受命。
錢邦芑言:『元子誕生,正浙東新破之日;且爵賞不宜太濫』。
不報。
皇子尋薨,芝龍亦無戴德意。
再加張肯堂督師命,而軍資、器械無所出。
肯堂不得已,自募軍六千屯鹭門;使僧廣濟征海外兵,亦無濟。
金堡入朝上敕印,鄭芝龍懼其将大任,愈嫉之。
曾櫻言:『必全堡者,宜聽其去』。
堡旋行。
侍郎于華玉為賊黃通襲執于甯化,蘇觀生軍亦潰于南安。
秋七月,隆武帝禦午門,使内侍出小匮;曰:『朕本無利天下心,勳輔戴翼,遂爾勉循。
粝食粗衣,有何人君之樂;所期上對祖宗,下慰百姓。
今守關吏得諸臣迎降書,蓋二百餘,俱在于此』。
遂命焚之;曰:『朕不欲知其姓名也』。
蓋均誘于芝龍者,隆武帝知之而無如何。
李魯謂今國勢,宜固汀州。
單騎入上杭圖之;至,已不可為。
八月,博托軍自衢州、廣信分道入福建。
前鋒至仙霞關,無人;遲回數日,乃敢進。
人為語曰:『蒨峭仙霞路,逍遙車馬過;将軍愛百姓,拱手奉山河』。
博托遂以兵陷建甯。
隆武帝聞之,決計幸贛州。
聞郝永忠來迎,欲改之韶,以道阻。
倉猝行,侍郎曹履泰留守。
甲午,發延平,宮人皆騎從,猶載書數十簏;從臣大學士朱繼祚、何吾驺、黃
王諱聿鍵,唐王盛器子也;崇祯五年,嗣位。
以兵援北都,被廢;幽高牆。
宏光帝立,得釋,使居廣西,是年五月,次杭州。
宏光帝被執,啟上潞王,請監國;不從。
總兵鄭彩、鄭鴻逵自京口,戶部郎中蘇觀生自南都,胥會于杭;王與之語,泣下沾襟,共異之,使江美鳌、鄭升衛入閩。
甲戌,次浦城。
癸未,次水口驿。
福建巡撫張肯堂來谒,王言:『複仇無地,惟天南片土;高皇帝實式憑之』。
肯堂及巡按禦史吳春枝,在藉禮部尚書黃道周、叛将鄭芝龍三箋勸進;芝龍無推戴意,以鴻逵故,勉為之。
丁亥,至福州,稱監國。
谕軍民陳事,詞意剀切。
有議即真者;侍郎李長倩請急出關,緩正位,示無富天下意。
黃道周謂出關尺寸,建号非遲。
芝龍争尤力,實有異志。
鴻逵獨言:不正位無以厭衆望、杜後起者。
遂定丁未祭告,即位南郊。
改元隆武,遙上宏光帝号曰「聖安皇帝」。
以黃道周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蘇觀生為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張肯堂為兵部尚書,何楷為戶部尚書,周應期為刑部尚書,郵瑄為工部尚書,曹學佺為禮部尚書,吳春枝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禦史。
召舊輔何吾驺、蔣德璟、黃景昉、姜曰廣、吳甡、高宏圖,起朱繼祚、林欲楫、路振飛、曾櫻、熊開元、黃鳴駿、林增志、李先春、洪谧十八人皆入閣。
升福州為天興府,分天興、建甯、延平、興化為上四府,汀州、邵武、漳州、泉州為下四府,各設撫按官。
進芝龍、鴻逵皆侯爵,芝豹、鄭彩、鄭聯皆伯爵。
芝龍既降,交通權貴,晉總兵,封南安伯;海寇私人,水陸糾結。
自是晉侯,兵政盡為所握。
洪承疇預進策于多爾兖曰:『使賂芝龍以王爵,福建可不煩兵定,浙中亦必亡從之」。
以其鄉人黃熙允為招撫使,使說之;熙允使誘芝龍降,譬喻百端。
芝龍意決,人寂不知;閩、浙之亡基此。
芝豹其弟,彩、聯猶子;各有私船炮械,然皆惟芝龍命。
初,路振飛撫鳳陽,視隆武帝于高牆,戒守者毋肆躏。
及即位,募能緻振飛者,賜千金、秩五品。
吳江諸生孫文忠赍敕往,在道拜太子太保、尚書大學士;至則大喜,與宴至夜。
振飛尋谏曰:『上以廷臣因循,必敗;臣亦謂上不改操切,未必中興也。
上見群臣庸下而過督責,博覽史書而過明備;凡此所長,皆臣所憂』。
隆武帝納之。
芝龍聞鴻逵子入見,亦使子森入宿衛。
森即倭婦出,誕生時火光燭天。
芝龍入閩,請森于倭不得;聞其為總兵官,乃返。
森年十五為諸生,儀容俊偉,倜傥有大志。
有術士見之,駭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不假科甲進』!隆武帝見之,與語大悅;以為禦營中軍都督,儀同驸馬都尉。
賜國姓,名成功。
時大學士張國維奉魯王,監國浙東(見前);左庶子楊廷麟在贛州,複吉安、臨江(見「江西之亂」),受朝命;湖廣總督何騰蛟疏至(見「湖廣之亂」)。
江海之間,義師四起(詳「義旅」),人望恢複。
隆武帝曰:『大宗之嫡,自在永明,相違千裡。
朕以敦促,勉行即位;年且四十,末耀前星。
不審永明才度何如?良用關切』。
又命浙中文武,盡予注籍;濟兵賜饷,不少吝。
先後三下玺書于魯王,詞意剀切,人不能及;更诏惠、益諸藩至于川、滇,皆令匡複,語出肺腑。
秋七月,隆武帝下诏親征,詞意昂激。
戒諸将曰:『兵行無妄殺,凡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其守此令』。
敕諸軍毋或納馬士英(見前)。
擢金聲桓兵部右侍郎、佥都禦史,巡撫池、太、徽、甯(詳「義旅」)。
以布衣何成吾、何敏吾充總兵副将,與故句容知縣宗室議潀圖南京。
徽州告警,使鄭彩援之。
上杭舉人李魯請以浙委魯王,而徑以兵出江右;其地披山襟湖,東挈兩浙,西控荊、湖,南蔽閩、粵,據上遊以望孝陵;不然,駐荊南、控湖北以制中外,引滇、黔而接巴蜀。
且陳六事,曰簡忠誠、崇守令、達民隐、罷捐措、省形勢、奮幹斷。
論者是之。
大學士黃道周謂:『坐而待亡,不如行』。
抗疏:『江西多臣門生及故吏,驅之必效死;且聯楊廷麟、何騰蛟』。
從之。
辛未,以道周為督師大學士,便宜行事;芝龍不能止,而掣其饷。
道周僅以門人中書蔡溶、主事趙士超、通判毛玉潔等千人行,有荷耰鋤以從者,曰「扁擔兵」;遣使通于萬元吉、楊廷麟。
師次延平,乞饷;芝龍複不予,更使人讒之,隆武帝不為動。
使告,道周疏陳狀,且言『陛下不屑為昭烈,臣亦不屑為孔明乎』?诏慰之。
諸生李世熊啟道周:『兵食無出,進退必敗,宜屯關内』。
道周是之;義不能待,遂行。
出崇安分水關,曆鉛山長玉以趨江右。
芝龍既欲降,使出師,辄辭以饷匮。
居恒橫甚,坐見九卿。
以手版擊大學士蔣德璟于朝,與黃道周争坐位;蹴諸生誣劾之,隆武帝下提學撻其人,亦不懼。
屢乞用其私人為清要官,隆武帝不許。
及江西告捷(詳「江西之亂」),群臣請出師者,章滿公交車。
芝龍乃言自仙霞外宜守者百有七十,現兵二十萬,期明年出,一趨江西、一自浙東;而謂閩、粵饷不給,請備兩稅制捐輸,促逋賦、取積谷、理寺田。
征斂迫急,闾裡騷然。
八月,以鄭芝豹為左都督。
賜黃蜚玺書,使居太湖,圖三吳;以黃斌卿為總兵官,屯舟山。
獎廣信知府解立敬、鉛山典史周寅生功。
命江西巡撫吳春枝移邵武總兵陳秀出建昌,援贛州;使建昌參将周之蕃讨武平亂,定之。
以陳豹為防海将軍,鎮泉、漳、汀、興化、惠、潮六府。
遣給事中羅大任等圖江西,使楊文骢、劉孔昭等分屯處州、溫州。
芝龍亦知不出關無以弭衆,請以鄭鴻逵為大元帥,帥周鶴芝、張名振、楊濟時、陳秀、郭曦、陳霸、鄭升之師,諸葛倬監之,出仙霞,以應浙東;彩為副元帥,率施福、鄭聯、鄭斌、張進、朱壽、劉全、江美鳌之師,權家玉監其軍,出五福、杉關,以應楊廷麟、何騰蛟。
羸卒數千,号十萬。
鴻逵次仙霞,止不進;慮有言者,檄關吏毋納士類。
隆武帝怒,下诏嚴責:『果畏縮,自有國法』!不得已,行百餘裡,仍不進。
俄稱饷匮,擁軍還,時不能問。
癸巳郊,芝龍、鴻逵皆不從。
何楷劾之,隆武帝壯其節,授楷都察院左都禦史。
鴻逵嘗扇殿上,楷亦劾之。
黃斌卿附使來勸進。
九月,督師大學士黃道周陳兵事,楊廷麟、劉同升請幸贛州,何騰蛟請幸湖南,浙中義旅請幸衢州。
隆武帝亦苦芝龍不足恃而閩、浙複隙(見前)。
廣東、福建之間盜寇縱橫,閻、羅、朱三姓尤劇;兵民交哄,汀州大饑疫。
隆武帝親召閩縣老人周良臣至,詢問疾苦,而國勢危急。
冬十月,何楷請疾去,盜截其耳;蓋芝龍使之。
故知州金堡入朝,言『何騰蛟軍足用,主上宜親征,若漢光武。
承平威儀,屏而勿用』。
隆武帝将出贛州、入湖南,聞之大悅。
擢堡兵科給事中,定策西行。
堡以喪辭現職,請以敕印聯絡錢塘之師。
劾鄭鴻逵逗遛仙霞,言『四方望閩兵如天上,乃上江疑而楚、豫斷,新安去而三衢危;陛下即欲為王,審知豈可得哉』?芝龍不悅,移堡禮科,出監鄭遵謙軍于浙江;而陰予方國安書,使誣堡降賊。
堡至,國安不納;陳潛夫力辨曰:『堡與姚志卓起兵,公所知也』。
國安出書,言不敢逆鄭氏。
且使堡急去,毋入閩;堡曰:『我必納敕印于上』。
舉人任沐奔走乞援,亦罔應。
蘇觀生以鄭氏難恃,請經略湖廣、江南西;诏觀生如南安募兵以待。
張家玉上言:『徽州失,則饒、嚴危;廣信震,則崇安關必不守,大勢去矣!兵忌坐斃』。
請敕鄭彩出杉關,分兵撫、建;黃光輝、曾德出江山、趨徽、歙;縱不能進,可以自效。
施福、陳梧皆是之,彩不受命;切責之,亦不從。
家玉太息而已。
十一月,隆武帝親征,诏唐王聿钊、鄧王鼎器監國于福州,大學士曾櫻及鄭芝龍留守。
以吳震文為行在兵部侍郎、王觐光戶部侍郎,皆兼攝吏、禮;張家玉、陳履貞以科臣從。
大學士吳锺巒谏曰:『閩海固非立國地,今日所急,選鋒急進,克複南昌,順聯吳、楚,猶可以自固。
舍此他圖,關門一動,則瓦裂矣』。
諸生李世輔說何吾驺:『大駕入虔,胸背單急,一萬總制豈可支乎?楚督降卒,豈可恃之來迎駕乎?粵、蜀、黔、滇、苗、狼之兵可猝集乎』?上下然之,而不能用。
先期祭告天地、宗廟,誓于西郊。
以鄭鴻逵為禦營左先鋒,出浙江;彩右先鋒,出江西。
甫受钺,大風雨暝晦,燭盡滅,神主并仆;鴻逵臨行,馬蹶踣于地。
識者知不祥。
十二月甲申,隆武帝發福州,戎服登舟;何吾驺以下從。
進次芋江,遂幸建甯。
李魯以三關備弱,從行禁旅不及千;他軍聞檄,空壁來赴,皆非策。
上書請定營制,報聞。
廣東布政司湯來賀供金十萬,猶苦乏。
使錦衣指揮康永春乞師安南;明年五月,望崖返。
壬寅,黃道周師潰于婺源,被執。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監國元年)春正月,隆武帝在建甯;免朝賀,以三事自責。
癸亥,福京大雨雷電。
甲子,大雨雹;或如鬥及刀劍,晝晦不見人。
加魯王使臣柯夏卿等職。
使給事中陸清源以白金十萬犒浙軍,再敕谕之。
以蘇觀生兼吏兵尚書、行在大學士,賜劍便宜行事;禦門送之,曰:『瞻奉山陵,安集軍民;卿其勉之』!觀生至贛州,大征兵而無食,不能進。
是月,隆武帝次延津。
诏朱成功督郭曦,陳秀守永定關。
以黃光輝敗,削鄭鴻逵少師以警之。
命朱大典與方國安和。
以布衣蔡鼎臣為軍師,占策無驗。
何騰蛟、楊廷麟再疏望幸,優诏答之。
鄭彩棄江西,走入關(詳「江西之亂」)。
鄭芝龍請使梁運奇督饷廣東,劾羁饷者數十人;逮問,多不至。
更令撫按以下官皆捐助,曰紳助、曰官助、曰大戶助。
又用李長倩策賣官,司道值不及三百,厮養皆列職。
訟,至各鳴其秩立而鬥于廷。
時為語曰:『敵兵如蟹,緩緩其來』。
鄭彩遁在關,督之不得已,問廣信;鴻逵仍執饷匮,不出。
邵武知府吳炜炆、推官朱健訛言敵至,棄城走;既而非是,健揭炜炆倡逃。
知縣施■〈火豦〉亦貪墨。
隆武帝忿,舉太祖法斬■〈火豦〉、炜炆,絞殺健。
廷臣申救,皆不聽。
二月,馬陉兵變;命路振飛撫之。
丁亥,大雨雹,晝再晦。
三月,隆武帝以江、楚迎駕疏屢至,決計入贛州,進次延平。
芝龍大懼,不得生俘帝,蹴軍民數萬人阻駕行,且請還天興;不得已,駐跸延平。
吏部司務王仕和疏陳時政,凡數千言;召入對,擢兵科主事。
禦史楊維瓒始陳四難、六失疏;至是,複力陳時政,卒為芝龍所阻。
朱成功疏據險控扼、選将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帝嘉之,封忠孝伯,挂招讨大将軍印。
嘗入侍,見上有憂容,頓首曰:『陛下郁郁,非以臣父有異心乎?臣荷重恩,義無返顧。
請以死報陛下』!尋以母病,乞歸;隆武帝不許。
泣言『别母之時,甫七歲;今聞信,心何以安。
以報陛下之日長,故敢請也』。
不得已,許之。
是月晦,命大學士傅冠為督師,總理江西、湖南剿撫事宜;賜劍便宜行事,且與陳爔共禦仙霞關。
加謝德溥東閣大學士,措置義兵。
張家玉自請募兵潮、惠兩州,許之。
初,福建巡撫張肯堂屢疏請親征;芝龍惡之,罷肯堂,代以私人郭必昌。
肯堂求自督師,章屢上,诏加肯堂少保大學士、工部尚書,賜劍便宜行事;然無一卒。
及肯堂孫茂滋與徐孚遠、汝應元航海至,言江海之中保聚相望;相與上「水師合戰疏」,言『生長海濱,請以千人直指君山,招諸軍為犄角。
陛下親征浙東,期會金陵』。
曹學佺力贊之,私裒白金一萬助其行。
肯堂表請太常寺卿朱永佑、郎中趙玉成、徐孚遠參軍事,推官周之夔為導,以平海将軍周鶴芝領前軍、安洋将軍辛一根将中軍、樓船将軍林習督後軍,具舟待發。
芝龍笑從之,陰疏宜使郭必昌,先留肯堂待命。
所賜軍食三萬金、械甲數萬,盡奪之。
肯堂徘徊島上,不能進。
至是距行在益遠,朝事皆不聞。
陸清源被殺于浙江。
夏四月,鄭彩棄廣信,走入關;舉朝駭愕。
隆武帝大怒,削彩職;使朱成功往巡其軍,毋縱虐。
金華行宮成,朱大典表迎;诏重獎浙東諸臣。
将次汀州,使總兵包象幹往守,因地募兵。
分命郭曦軍曰振武、陳秀威武、黃光輝勇武,謂之湖東三禦營,以仙霞戍卒将更代。
诏谕臣民曰:『朕期自邵武出關,自古中興,危而後濟。
朕誓進死,不以退生。
敢請幸天興、如廣東者,殺無赦』。
侯官父老來迎駕,太息曰:『即位十一月,所施幾何?豈可反乎?惟痛無以安閩民耳。
朕負閩民多矣』!建甯諸生請還跸;曰:『朕志至銳,無旋理也』。
诏安、仙遊、永安、沙縣諸叛寇,皆讨定之。
蔣德璟自請巡關,許之(德璟遂告歸)。
于華玉以漳州兵入衛;不戢,歸化民拒之。
诏華玉止順昌,使張師道屯歸化;曰:『朕痛兩京淪沒,軍民相戕。
今祗彈丸,借民力以圖恢複;若複傷民,将促國脈』。
鄭芝龍難朝臣,請軍佽至百五六十萬。
隆武帝曰:『國蹙民貧,即罄三省力不能供。
今議以三萬人守關,居萬人于腹内,不複可增;不然,朕惟避賢而已』。
芝龍不悛。
以浙事急,使周士鳳速援之。
禦史湯芬請以舟師直指吳淞,隆武帝善之,芝龍不從。
五月,贛州軍潰。
遣使谕傅冠曰:『無律之軍,何以濟!雩都、會昌可徑入汀州,曩無一議者何耶』?诏監軍禦史陳赓曰:『亟收餘燼,毋自挫』!戒楊廷麟曰:『民之苦兵甚于寇賊,驅虎進豺,綠林四起,此統軍之過也』。
谕包象幹、張家玉曰:『毋聚兇徒,終必潰散。
朕将前跸汀州,親議方略』。
俄,廣信陷;诏羅登輔、謝祥昌守長汀,征朱大典、顧應勳、劉承允入援。
谕何吾驺曰:『田辟之軍敢行潰散,大安關外複有挫失。
卿其強為朕行乎』!吾驺卒無能為。
張安将來迎,曹志建劾其淫掠;使還贛州。
命文臣張調鼎等守永定關,謝紹芳等守大安關,黃大鵬、鄭如虹守仙霞關;以郭奇、陳天榜、熊和、王秀奇、陳文廉、方登夫、巢拱極為禦營十标軍,然不足恃。
嘗謂左右曰:『延平地狹不可居,終當入江西耳』。
張家玉在廣東上疏:『駕出虔州,騎天下脊;上策也。
暫跸雄州,出江、楚,度庾、衡,緩急由我;中策也。
若入五羊,斯下策矣』。
隆武帝亦無入廣意。
命林垐募兵于福甯。
加周芝鶴、李士琏、施福皆将軍。
是月,施福、林順軍始至于建陽。
使李魯等讨清流、永福、潮陽民寇,定之。
以和順王慈■〈火欵〉言,建陽苦兵,不敢樵采;诏曰:『如此,民何以生』!亟诏止士卒辄城入。
再使劉中藻赈溫州以千金,诏盧若騰等毋重困溫州民。
時博托兵逼崇安,诏施福、林順、黃興、曾德守之;忿其逗遛,曰:『退死于法,曷若進而死于敵乎』! 江西事益急,加郭維經督師六省銜,募兵救贛州(詳「江西之亂」)。
擢章纩右佥都禦史,巡撫湖北(詳「湖廣之亂」)。
晉吳易等尚書、侍郎(詳「義旅」)。
有陳謙者,宏光帝使封芝龍為南安伯,敕誤為「安南」,謙媚芝龍,請受冊反券,則「侯」可得,且專南服;芝龍從之,未複命而南都沒。
謙止衢州,矯稱受命侯芝龍。
魯王再使奉表至,僅稱皇叔父而不臣,且徑以芝龍為公;隆武帝下謙獄。
錢邦芑入告曰:『謙,鄭之私也;不殺,為内慮』。
芝龍聞之,将納己官以為請;隆武帝故與語,斬謙于市,芝龍恨甚。
嘗責其攬權緩兵罪;芝龍反曰:『臣憨直,不能為逢迎;今見疑,請免』。
實不去,專掣兵食,锢隆武帝不使行,冀非常賞。
陰與博托書曰:『盡去水陸軍士,傾心貴國』。
博托得之,遂濟錢塘,浙、閩皆沒(浙事見前)。
六月,監國魯王自紹興潰。
隆武帝聞之,急使鄭之豹往救,止于泉州不進。
命王芋援溫州,兵纔及千;餘皆為芝龍據。
博托兵入上杭,曾德退守仙霞關;鄭鴻逵大懼,徒跣棄關三百裡,至于浦城。
隆武帝大怒,盡削其職;鴻逵亦不顧。
金堡上疏:『今日之勢,直走湖南,用騰蛟之衆,傳檄中原,人疑陛下從天而降;上策也。
移跸虔州,中策也。
并兵出關,敗不徒死;下策也。
若往來延、建,觀望經時,輕騎忽來,備之不及;為無策矣』。
隆武帝然之。
芝龍忽稱海寇急,返天興;隆武帝使少留,比使至,芝龍已逾延平矣。
又盡檄施福、郭曦、陳秀、周瑞皆棄關走,期無費洪承疇一矢。
因縱掠至建甯,巡按禦史鄭如虹閉城犒之,乃去。
芝龍走安平鎮,而仙霞以還二百裡無一卒。
李魯忿之,疏:『四境之防,蕩無鎖鑰,忠義灰心;宜别任人,以濟大業』。
隆武謂其斥芝龍,留不發。
以皇子生,進芝龍泉國公,尋改平國公;鴻逵漳國公,尋改定國公。
鄭氏厮養,皆受命。
錢邦芑言:『元子誕生,正浙東新破之日;且爵賞不宜太濫』。
不報。
皇子尋薨,芝龍亦無戴德意。
再加張肯堂督師命,而軍資、器械無所出。
肯堂不得已,自募軍六千屯鹭門;使僧廣濟征海外兵,亦無濟。
金堡入朝上敕印,鄭芝龍懼其将大任,愈嫉之。
曾櫻言:『必全堡者,宜聽其去』。
堡旋行。
侍郎于華玉為賊黃通襲執于甯化,蘇觀生軍亦潰于南安。
秋七月,隆武帝禦午門,使内侍出小匮;曰:『朕本無利天下心,勳輔戴翼,遂爾勉循。
粝食粗衣,有何人君之樂;所期上對祖宗,下慰百姓。
今守關吏得諸臣迎降書,蓋二百餘,俱在于此』。
遂命焚之;曰:『朕不欲知其姓名也』。
蓋均誘于芝龍者,隆武帝知之而無如何。
李魯謂今國勢,宜固汀州。
單騎入上杭圖之;至,已不可為。
八月,博托軍自衢州、廣信分道入福建。
前鋒至仙霞關,無人;遲回數日,乃敢進。
人為語曰:『蒨峭仙霞路,逍遙車馬過;将軍愛百姓,拱手奉山河』。
博托遂以兵陷建甯。
隆武帝聞之,決計幸贛州。
聞郝永忠來迎,欲改之韶,以道阻。
倉猝行,侍郎曹履泰留守。
甲午,發延平,宮人皆騎從,猶載書數十簏;從臣大學士朱繼祚、何吾驺、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