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六

關燈
浙海遺兵 宏光元年夏,魯王監國于紹興。

    王諱以海,高帝十世孫;世封兖州,避亂止台州府。

    博托入嘉興、趣杭州,潞王常淓止焉。

    諸臣請王出監國,有泣拜者;王卒不聽。

    六月,及巡撫張秉貞、陳洪範開城降(王卒誅死),于是甯波、廣德、嘉興、杭州、湖州皆沒。

    博托營錢塘,潮三日不至;遂招降紹興府,馳書召王。

    職方主事陳函輝以國統再絕,谒王勸進;辭曰:『江南尚不守,況其它乎』!函輝言:『浙東千裡,句踐所以霸也。

    王有事于社稷,臣願竭股肱之力』。

    臨海知縣吳廷猷亦誓守不肯降,海門參将吳凱兵亦至;因奉王為監國。

    擢廷猷巡撫;以凱為将軍,封開遠伯。

    是夕,有星如月,從星如流;識者知不祥。

    時故九江佥事孫嘉績、吏科都給事中熊汝霖、諸生鄭遵謙、分巡道于穎等已起兵複紹興,及固安莊敬則、沈振東導穎西,盡驅錢塘之舟東;守者不及知,穎遂分其軍一屯潭頭、一屯司橋、一屯海門、一屯七條沙,紹興以立。

    博托、張存仁等聯巨舟為筏将經濟,穎使死士陳勝鑿之;風潮驟起,其筏盡破。

    以杭州難猝攻,議分二道:一自司橋入自海甯、海鹽,東通震澤;一自潭頭入富陽、通餘杭,以扼獨松關。

    以降将郎金鬥據富陽,使劉穆襲走之;勒克德渾兵猝至,穆子肇勷力戰死。

    阮維新、王宗茂力拒,穎急援之,富陽複定。

    而刑部主事錢肅樂、兵部尚書張國維亦起兵于紹興,肅樂使舉人張煌言來勸進,國維使亦至;函輝及柯夏卿、宋之普奉監國西,即日啟行。

    姚志卓等複餘杭(詳「義旅」)。

    閏六月戊申,王至紹興監國,以明年為監國元年;即分巡道署為行宮。

    定海總兵王之仁、石浦遊擊張名振、滃州鎮将黃斌卿、慈溪鄉官沈荃宸、馮元揚、慈溪知縣王玉藻、定海知縣朱懋華、奉化知縣顧之俊、鄞縣知縣袁州佐、象山知縣江圻,各以兵食至。

    降将方國安圍金華府,焚掠慘酷;至是,亦至。

    監國以張國維、方逢年、朱大典、宋之普為大學士,章正宸以戶部左侍郎行尚書事,李占春為戶部尚書,王思任為禮部尚書,餘煌為兵部尚書,張文郁為工部尚書,孫嘉績、熊汝霖為佥都禦史,陳潛夫為太仆寺少卿,陳函輝為少詹事,張煌言為行人。

    大典在金華,逢年獨入直。

    分命王之仁壁西興、鄭遵謙屯小亹、方國安軍七條沙、錢肅樂守瀝海、于穎移漁浦、姚志卓扼分水,相險阻,樹木城為固守計。

    謝三賓已自甯波降,王之仁将殺之,請贖死;而潛聚兵于翠山。

    王家勤以告,且曰:『浙江皆海,若敵乘北風來,列城必潰,速備之』!乃使莊元宸守甯波,家勤及林時躍參其軍。

    耀兵于城,三賓不敢動,然猶防之;至十月乃解。

     秋七月,大學士張國維會師西興,日督諸軍蓐食、鳴鼓登西岸戰,日中還戍;以為常。

    是月,勒克德渾兵陷海鹽,守将俞元良死之。

     八月,盜李九成掠浙東,吳易讨斬之。

    監國封黃斌卿為肅鹵伯,賜劍,便宜行事;使鎮舟山。

    遣使通诏于太湖,封吳易伯爵。

    加徽州金聲朝命(詳「義旅」)。

    使馬吉翔招李錦等于湖南(詳「自成遺亂」)。

    錫王光恩、賀珍鐵券(詳「義旅」)。

     張國維複于潛;疏言:『刻期會戰,則出此入彼,我有番休之逸;攻堅搗虛,則彼無應接之閑。

    然必聯諸人為一心,乃可以戰』。

    監國嘉之;賜尚方劍,總督諸軍。

    王之仁、方國安自富陽渡,降将張傑及濟甯哈擊敗之。

    鄭遵謙将直攻至太平門,中炮死。

    參将姜國臣再以兵複海鹽,汪碩德來會,駐于塘樓,皆主熊汝霖。

    汝霖使副将趙清會義興郭維翰繞黃天蕩,黃嶽、盧崇、邱應鬥伏海塘以戰,斬首六十;清戰死,遂還司橋。

    使盧崇焚敵營,張行龍、嶽、應鬥戰;勒克德渾以兵綴之,别使騎軍攻汝霖,胡聲以炮殺數十人。

    孫嘉績軍遽亂,汝霖斬之不能止;聲及盧玮、趙之堅、孫光祖、周宗鎬皆戰死。

    矢及汝霖,登小舟以免。

    時浙東大水,征派苛急;越民資舟食,或自沉其楫,怨讟嚣然。

    而文武求乞如故習,繡衣蟒玉被于嬰。

    細人為語曰:『帶何挺挺!白石磷磷』。

    識者危之。

     是月,田仰自海道至,以為東閣大學士。

     冬十月,勒克德渾、張存仁兵攻固安,張國維、錢肅樂、王之仁會戰,方國安嚴陣待。

    之仁、國維翼之,前鋒锺賢力鬥以火器,殺绯衣将一;呂宗忠、王國斌、趙天榮、俞國榮乘勝斬獲,直抵張家灣,大得器械。

    十日十勝,第七戰尤捷。

    錢肅繡戰被矛,腸出不及納,挽之以鬥,更殺二人;乃仆。

    陳潛天、熊汝霖戰牛頭灣及沙埕,亦倍力。

    汝霖進次于吳江,諸軍及草橋門方決戰,風雨驟至,弓矢火器各不能發,士氣頗折;汝霖憂之,且以劃江為非計。

    上疏:『自小亹訖西興六十裡,臣及孫嘉績軍纔千人,何以守?朱大典軍士精火器、總兵尉允昌有才略,請使軍江上;張名振在石浦,請使渡曹娥;固東浙在事諸軍,并宜畢濟』。

    時不能用。

    錢肅樂請攻平湖,再請趨海鹽;皆罷。

    陳萬良、姚志卓再複餘杭。

    時浙西、蘇、皖義兵百十,杭州危甚;監國不能進,議者惜之。

     是月,隆武帝使給事中劉中藻頒诏至,求富貴者争應之。

    監國怒,将返台州。

    張國維馳還,令勿宣讀;曰:『唐、魯同宗,各起義旅,無親疏、先後之别。

    若複稱臣,如号令何』?熊汝霖言:『監國無利天下心,唐藩無遽登位理。

    使閩兵複武林、複建業,功之所在,誰敢争之!然後迎拜诏書,未晚也』。

    且言『已使部将入臨平圖夾擊,使家丁陳義哨敵情。

    海鹽義士沈寀、查繼美、陸鳴時兵起,敵之勁騎盡返武林。

    若以精兵直趣嘉興斷其饷道,則杭必坐困。

    果王必東歸,臣惟蹈海而死』。

    朱大典、錢肅樂請權稱皇太侄,無當大敵仇同族。

    議不合,卒用國維說;且馳書言;『國家大變,凡高皇帝子孫并當合力,誓圖恢複;成功之後,入關者王。

    監國當人心離渙,鸠集為勞;一旦退居藩服,人無所屬。

    閩中視此鞭長莫及,悔之何追!臣老矣,豈以舉足為功名計哉』!中藻廢然去。

    隆武帝尋手書:『朕王與共,本聖祖;王其無忘朕之焦勞,朕亦無忘王之危厄。

    一誠金石,豈敢浮詞。

    當遣兵赴王,上報孝陵;王其愛玉體,以承天庥』。

    隆武帝無并浙心,徒以服尊、且先監國起兵,不能屈;監國無撥亂才,徒争空名,以去就聳臣下。

    編修張煌言自請入閩,釋兩國嫌;許之。

    其後金堡再至,言『一家二天子,外患得以乘之。

    且帝非湘陰、更始而自阋牆,竊危之』!監國使法司逮問,堡走衢州。

    故浙、閩勢水火。

     始,浙軍起,熊汝霖、孫嘉績皆書生。

    以王之仁、方國安宿将,盡舉浙東營衛軍隸之,而盡三府地丁六十萬饷其士,汝霖、嘉績及錢肅樂等食義饷。

    國安複争之,因建分饷、分地議。

    戶部主事董守谕以王之仁部嘩,言于殿曰:『諸君以義起,乃不識朝廷乎』?主事邵之詹言:『紹興八邑并起義師,請即供之;而以海甯饷王之仁,溫、台諸府隸方國安,金華食閣部』。

    守谕非之曰:『義饷,美名也,其實無實;以饷義兵必不給。

    請一切歸戶部,計兵以食、核地以支,則兵不匮而争息』。

    之仁請稅漁;守谕以搖民心止之。

    已請塞金田湖,括大戶田買之;請稅行人錢。

    監國下部議。

    之仁卒露刃其門以待命,守谕執不可。

    之仁怒:『戶曹小臣,敢抗議疏;得百孟轲,不如得一商鞅』。

     檄之至,将殺之。

    監國不能禁,使避之。

    守谕曰:『司饷,臣事也;生殺出皇上。

    之仁雖悍何能為,将任其以臣血濺丹墀耳』!舉朝嘩忿,之仁乃止。

    于穎在漁浦孤軍搘拄;偶及之仁,語不合,之仁劍斫之,以救止。

    方國安尤暴,徑以兵奪義饷;錢肅樂疏告,監國無如何。

    惟叙十捷功,晉肅樂副都禦史;肅樂辭。

    且言:『沈荃宸、陳潛夫之才,方端士之勇,官皆在臣下;部将周鼎新斬級最,未殊擢』。

    又言『臣期十道并舉,以入杭州;苟不之能,必不受職』。

    不許。

    或谮其二于閩,乃拜命而不獲饷。

    監國又使太監客鳳儀、李國輔節制諸軍食;肅樂力争中官不可與聞外事,惡者益衆。

    鄞、奉諸邑并以國安檄吝饷,義兵軍士絕粒四十日,至于行乞;激于肅樂,無或叛。

    陳潛夫破家治軍,乞四百金亦不得。

    陳函輝始見諸軍華衣呵殿,不習陣、又争饷,義兵漸散;歎曰:『大事去矣!無種、蠡之材,而有伯嚭之佞,安能久乎』?金有鑒攻長興,亦不克(詳「義旅」)。

     十一月,監國封方國安荊國公、王之仁武尊侯、鄭遵謙興義伯,擢張煌言兵科給事中。

    親勞軍于江上;拜國安為大元帥,節制諸軍。

    馬士英以兵至,國安昵之;阮大铖又至,日構諸軍,尋為張存仁所敗(見前)。

    張國維軍于龍王堂,再陳杭州可取,且請力行善,遂檄諸軍分道濟。

    馬士英軍背江陣,大敗,溺死無算。

    熊汝霖部魏良、黃麒、吳彪先,勒克德渾兵突截之;汝霖親出小舟對射,殺數百餘人,諸生錢振宗等亦戰死。

    王之仁、陳潛夫軍少卻,猶力拒。

    尋乞師于張鵬翼,少斬獲。

     是月,鄭彩受隆武帝命,自衢、嚴援浙江;帥其屬周鶴芝、楊濟時、陳秀、郭曦、陳霸、鄭升、諸葛倬出,卒不至。

     十二月,監國以降臣謝三賓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有張國俊者,監國妃父也;外挾王之仁、方國安,内結客鳳儀、李國輔,恣為奸計。

    三賓賄之,言諸監國,擢今職。

    錢肅樂疏:『翹車四出,賢人肥遁、不肖攘臂:亡一也。

    劉宗周死,谥贈蔭恤久而未正:亡二也。

    張國俊權侔人主:亡三也。

    諸臣争用,國俊以為不然:亡四也。

    新進鼓舌,草莽令甲:亡五也。

    反複者借推戴以呈身,阘茸者冒薦舉以入幕:亡六也。

    楚藩開诏,息同姓争,李長祥面加淩斥:亡七也。

    咫尺江波,而裒衣博帶,滿目太平:亡八也。

    與國柄者半南中故臣,鸮音不改:亡九也。

    請更言根本:雨水所漂廬舍千百,民以水死;鹵潮沖斥,西成鮮冀,民以饑死;壯者殒鋒镝、弱者疲轉輸,民以戰死;文武票取,一日數百,民以供應死;澤國倚舟,調發之煩,相與沉鑿,民以無藝死;入鄉抄掠,此去彼來,民以俘掠死;富室輸金,辄加羁囚,至于雉經,民以挾财死;大軍所過,淫污橫行,民以恥辱死;劣衿惡棍,羅織鄉裡,民以憂懼死。

    竭小民之資,不足供藩鎮之一吸;合藩鎮之兵,不足衛小民之一發。

    由前九亡,并此而十。

    君不早圖,臣不知所止矣』。

    太常寺卿莊元宸疏:『舉兵以來,士勞于外、民殚于内,重以旱潦,将卧薪嘗膽 之不遑,而頗安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