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可遲、海舟尤不可缺。
使江南諸郡共為門戶,萬人亦不難緻』。
又疏:『陛下當卧薪嘗膽、旰食宵衣,諸臣亦以報仇雪恥為事。
臣聞河北、山東義旗雲集,拭目以望南都;其心固不忘明也。
朝廷外置之,何以收三齊扼守之城、燕趙悲歌之士乎?伏望速閱京營,弭節江口,大集舟師京口、蕪湖,相視險固,使天下曉然于親統六師之意。
且使一軍自河洛出潼關、一軍攻武關出廣漢,而巴蜀、燕、晉之師濟之,則逆首可緻』。
又言:『臣入國門再旬,人情洩沓,無異平時;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臣不知其可也』!不聽。
初,史可法濟江,留其将于永绶、劉肇基、陳可立、張應夢騎兵千,屯京口;浙江都司黃之奎兵亦至。
永绶軍無律,居民忿執數人沉之;其黨以為浙江兵,殺之,摩壘索鬥。
守備李大開呵之不聽,怒,抽矢射之;騎軍遂殺大開,焚掠四出,焚民居十餘裡,死者四百。
巡撫祁彪佳戢之,乃止;宏光帝使永绶等如史可法軍聽命。
因诏客兵所次,皆受督撫節制。
以王燮巡撫山東;以邱磊為山東總兵官,尋死(詳「四鎮之亂」)。
安徽巡撫張亮疏:『賊勢可圖,請解職視所向以進讨』。
又嘗言『南北之界,惟恃一河;若賊自河南至,則無險可守。
今壟斷者,且飽載而販賊巢;濱河之臣,所司何事』?略無稽核,衆不為意。
塘報:陝西地盡陷于賊,亦不問。
我肅親王豪格自大名招彰德、衛輝、懷慶,屬邑多下;衡王由檄等降。
東至德州,濟王走死;降臣王鳌永為招濟南,降之。
史可法以四鎮故,止江上不能進;王燮亦不能北。
秋七月,給事中章正宸疏:『今之江南,視晉、宋尤難。
而偷息處堂,宰臣錫鞶,不聞獻俘;武臣私鬥,不聞公戰;老成引退,不聞納誨;諸生卷堂,不聞請纓。
以此為新朝氣象,臣未之聞。
今惟以進取為第一。
聞河北之人争殺僞官,效死朝廷;今不為之聲罪緻讨,是靡天下之氣也。
宜命四鎮分濟河、淮,以通兩京之脈;而後塞井陉、絕孟津、拒武關以攻敵,不難也。
陛下亦宜缟素,親帥六軍;則聲靈所至,人切同仇。
今百司不稱行在,而工作頻煩;人謂陛下意在偏安天下,變生何以待之?請命諸臣速簡車徒,某故額、某新增,水師凡幾、陸師有幾;速儲糧糗,凡本幾何、折色幾何,主費幾何、客費幾何?選爾将帥,孰為監督、孰為分阃?審爾形勢,孰為設伏、孰為出奇?修爾戈矛、繕爾城塹,得寸則寸、得尺則尺;天下大矣,不患無人應運而出也』。
又言:『不斬誤國之臣,則不激報國之氣』;且及铨政諸弊。
吏科馬植嘉疏陳國本,禦史王孫藩言東南形勢。
并不納。
惟遣使北行,冀通好。
高宏圖疏:一、葬梓宮于天壽山,立陵園。
一、割山海關外地。
一、歲币毋過十萬。
一、國書宜稱可汗。
一、使臣禮如「會典」,不屈膝。
議定,而難其人。
給事中左懋第以母喪在北,自請行。
诏加懋第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經〔略〕河北、聯絡關東軍務;而以降人馬紹瑜、降将陳洪範副之。
懋第言:『如使臣經理,則請以洪範、紹瑜為使,而假臣一旅專取山東;如使北行,則罷臣經理、聯絡之命』。
又以嘗劾紹瑜,乞罷之。
皆不聽。
頻行,言『臣北死生未必,願以辭阙之身,得效一言:願陛下堅複仇之志,瞻高皇之弓劍,則思成祖之陵寝何存;撫江上之殘黎,則念河北、山東之赤子誰恤!勿以和議為必成,勿以和成為足恃。
必能濟河而戰,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以守,始能劃江而安』。
遂行。
所赍金千、銀十萬。
至泗州,遇史可法祭諸陵。
可法曰:『經理具文,诏指在通和;其速行乎』!故所見山東、河北豪傑請效命者,皆不敢用。
廷臣亦惟徇故事。
以柳園諸役,擢陳潛夫巡按河南,加劉洪起、李際遇皆總兵官;檄金聲桓屯揚州,增淮揚兵至三萬為固圉。
以杜宏域、楊禦藩、牟文绶、卞啟光、窦國甯、胡文若為團練總兵官,統十大營;而無一卒至河北。
多爾衮使降人魏公翰诏谕江南,又以書招史可法;可法上諸朝,诏使覆之。
略言:『辱承明教,以「春秋」大義相責,此「列國君薨,世子未立、有賊未讨,不忍死君」之說;若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不即位」之說、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何以維系人心、号召中外?紫陽「綱目」,踵事「春秋」。
其間莽移漢祚,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繼統:皆于國仇未複之日亟正位号,「綱目」卒以正統予之。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
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載在盟府;此殿下所知也』。
又言:『契丹和宋,祗歲輸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尋仇,規此幅■〈巾員〉,為德不卒。
是以義始、以利終,為敵人所竊笑;貴國豈其然?古人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複;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仇,抑貴國「除惡未盡」之憂。
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讨,問罪秦中。
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
可法身蹈大戮,所以不急從先帝者,實以社稷之故。
「傳」曰:「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
可法今日鞠躬盡瘁,克緻臣節,所以報也』。
其後,書屢至,可法皆不報。
萬元吉馳疏:『吳三桂牌至濟甯,稱奉大清攝政王旨,取江南』。
廷議款使已行,不為意。
豪格兵入青州及東昌、臨清,張鳳翔棄城走,王鳌永招兖州、泰安複降。
豪格尋以兵入登州、萊州,總兵楊武等潰遁。
路振飛方圍董學禮于宿遷,學禮潛降于豪格;降将夏成德來援,振飛解圍還,成德陷贛榆。
值振飛以憂去,田仰代之,盡反所為;諸義兵皆散。
诏書又禁天下勤王,聞者解體。
時闖賊黨出雒陽,攻李際遇;行僞牌于東昌,言以三十萬衆入曹縣、金鄉。
參将夏有光言賊踞平陽,盡徙潞安、太原紳士于西安;略得其實。
秋八月,史可法閱軍淮南,遂及鳳、壽。
光祿寺少卿沈廷揚固請以海運舟為水師衛長江,不報。
至是,或請自海道以兵北伐,廷揚歎曰:『果是策行,願作前軍』。
複不行,而使運米十萬石饷吳三桂;廷揚不可,不許。
兖東兵備道郭正中言北兵取山東地,貴州巡撫範礦疏蜀狀(詳後)。
左懋第至滄州,聞吳三桂已降,封平西王;使人以宏光帝冊命予之,告行意。
三桂不發書,以獻多爾衮;多爾衮怒。
馬士英假危疆名,以越其傑巡撫河南,兼颍、亳二州軍務(詳「馬阮」)。
史可法請山東、河南、江北能守地衛民,得檄為官,無避本州島。
刑部侍郎賀世壽疏兵狀。
萬元吉疏:『流賊入秦,垂涎東南。
轉盼秋深,出商、漢則徑襲襄城,出宋、豫則窺江北。
兵民積怨,民必迎賊以拒兵;兵既疑民而又畏賊,上遊之兵趨而下、江北之兵渡而南,金陵備稀,何以堪此?今舌戰徒紛,不謀實備;不知諸臣置陛下何所』?前後所疏皆痛切,亦卒如其言。
淩駉請乘機北伐;亦不聽。
委政群小,日夕荒淫,遂翻「逆案」,複東廠。
識者知必敗。
是月,複贈吳三桂父母官,命王永吉戴罪督山東軍務。
時共知三桂降,劉孔昭等以自飾(詳「馬阮」)。
使都督陳謙封叛将鄭芝龍為南安伯,征其兵入衛,閩遂以亡(詳下)。
阮大铖既陳長江三要、兩合、十四隙疏,命為兵部添設右侍郎。
尋晉佥都禦史,巡視江防。
時阿濟格盡取山西地,擊李過于府谷,走之。
降将楊方興陷濟甯,明山東、西地盡沒。
九月,高傑襲黃得功于儀真;史可法和解之(詳「四鎮之亂」)。
以張福成為都督佥事,充山東、河北總兵官;實無能為。
尋命黃斌卿屯九江,黃蜚屯蕪湖、采石,鄭鴻逵屯鎮江。
加王之綱蕩寇将軍,鎮河南;都督曹友義總黃河水師。
命黃得功移軍桐皖,劉良佐趨歸德、開封,杜宏域諸軍屯廬州、鳳陽、池州、太平;移金聲桓兵攻楚、豫。
命淩駉聯絡河南、北直軍務。
出白金十五萬,使越其傑往河南募兵、屯田;盡幹沒之。
以王潆為右
使江南諸郡共為門戶,萬人亦不難緻』。
又疏:『陛下當卧薪嘗膽、旰食宵衣,諸臣亦以報仇雪恥為事。
臣聞河北、山東義旗雲集,拭目以望南都;其心固不忘明也。
朝廷外置之,何以收三齊扼守之城、燕趙悲歌之士乎?伏望速閱京營,弭節江口,大集舟師京口、蕪湖,相視險固,使天下曉然于親統六師之意。
且使一軍自河洛出潼關、一軍攻武關出廣漢,而巴蜀、燕、晉之師濟之,則逆首可緻』。
又言:『臣入國門再旬,人情洩沓,無異平時;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臣不知其可也』!不聽。
初,史可法濟江,留其将于永绶、劉肇基、陳可立、張應夢騎兵千,屯京口;浙江都司黃之奎兵亦至。
永绶軍無律,居民忿執數人沉之;其黨以為浙江兵,殺之,摩壘索鬥。
守備李大開呵之不聽,怒,抽矢射之;騎軍遂殺大開,焚掠四出,焚民居十餘裡,死者四百。
巡撫祁彪佳戢之,乃止;宏光帝使永绶等如史可法軍聽命。
因诏客兵所次,皆受督撫節制。
以王燮巡撫山東;以邱磊為山東總兵官,尋死(詳「四鎮之亂」)。
安徽巡撫張亮疏:『賊勢可圖,請解職視所向以進讨』。
又嘗言『南北之界,惟恃一河;若賊自河南至,則無險可守。
今壟斷者,且飽載而販賊巢;濱河之臣,所司何事』?略無稽核,衆不為意。
塘報:陝西地盡陷于賊,亦不問。
我肅親王豪格自大名招彰德、衛輝、懷慶,屬邑多下;衡王由檄等降。
東至德州,濟王走死;降臣王鳌永為招濟南,降之。
史可法以四鎮故,止江上不能進;王燮亦不能北。
秋七月,給事中章正宸疏:『今之江南,視晉、宋尤難。
而偷息處堂,宰臣錫鞶,不聞獻俘;武臣私鬥,不聞公戰;老成引退,不聞納誨;諸生卷堂,不聞請纓。
以此為新朝氣象,臣未之聞。
今惟以進取為第一。
聞河北之人争殺僞官,效死朝廷;今不為之聲罪緻讨,是靡天下之氣也。
宜命四鎮分濟河、淮,以通兩京之脈;而後塞井陉、絕孟津、拒武關以攻敵,不難也。
陛下亦宜缟素,親帥六軍;則聲靈所至,人切同仇。
今百司不稱行在,而工作頻煩;人謂陛下意在偏安天下,變生何以待之?請命諸臣速簡車徒,某故額、某新增,水師凡幾、陸師有幾;速儲糧糗,凡本幾何、折色幾何,主費幾何、客費幾何?選爾将帥,孰為監督、孰為分阃?審爾形勢,孰為設伏、孰為出奇?修爾戈矛、繕爾城塹,得寸則寸、得尺則尺;天下大矣,不患無人應運而出也』。
又言:『不斬誤國之臣,則不激報國之氣』;且及铨政諸弊。
吏科馬植嘉疏陳國本,禦史王孫藩言東南形勢。
并不納。
惟遣使北行,冀通好。
高宏圖疏:一、葬梓宮于天壽山,立陵園。
一、割山海關外地。
一、歲币毋過十萬。
一、國書宜稱可汗。
一、使臣禮如「會典」,不屈膝。
議定,而難其人。
給事中左懋第以母喪在北,自請行。
诏加懋第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經〔略〕河北、聯絡關東軍務;而以降人馬紹瑜、降将陳洪範副之。
懋第言:『如使臣經理,則請以洪範、紹瑜為使,而假臣一旅專取山東;如使北行,則罷臣經理、聯絡之命』。
又以嘗劾紹瑜,乞罷之。
皆不聽。
頻行,言『臣北死生未必,願以辭阙之身,得效一言:願陛下堅複仇之志,瞻高皇之弓劍,則思成祖之陵寝何存;撫江上之殘黎,則念河北、山東之赤子誰恤!勿以和議為必成,勿以和成為足恃。
必能濟河而戰,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以守,始能劃江而安』。
遂行。
所赍金千、銀十萬。
至泗州,遇史可法祭諸陵。
可法曰:『經理具文,诏指在通和;其速行乎』!故所見山東、河北豪傑請效命者,皆不敢用。
廷臣亦惟徇故事。
以柳園諸役,擢陳潛夫巡按河南,加劉洪起、李際遇皆總兵官;檄金聲桓屯揚州,增淮揚兵至三萬為固圉。
以杜宏域、楊禦藩、牟文绶、卞啟光、窦國甯、胡文若為團練總兵官,統十大營;而無一卒至河北。
多爾衮使降人魏公翰诏谕江南,又以書招史可法;可法上諸朝,诏使覆之。
略言:『辱承明教,以「春秋」大義相責,此「列國君薨,世子未立、有賊未讨,不忍死君」之說;若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不即位」之說、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何以維系人心、号召中外?紫陽「綱目」,踵事「春秋」。
其間莽移漢祚,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繼統:皆于國仇未複之日亟正位号,「綱目」卒以正統予之。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
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載在盟府;此殿下所知也』。
又言:『契丹和宋,祗歲輸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尋仇,規此幅■〈巾員〉,為德不卒。
是以義始、以利終,為敵人所竊笑;貴國豈其然?古人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複;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仇,抑貴國「除惡未盡」之憂。
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讨,問罪秦中。
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
可法身蹈大戮,所以不急從先帝者,實以社稷之故。
「傳」曰:「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
可法今日鞠躬盡瘁,克緻臣節,所以報也』。
其後,書屢至,可法皆不報。
萬元吉馳疏:『吳三桂牌至濟甯,稱奉大清攝政王旨,取江南』。
廷議款使已行,不為意。
豪格兵入青州及東昌、臨清,張鳳翔棄城走,王鳌永招兖州、泰安複降。
豪格尋以兵入登州、萊州,總兵楊武等潰遁。
路振飛方圍董學禮于宿遷,學禮潛降于豪格;降将夏成德來援,振飛解圍還,成德陷贛榆。
值振飛以憂去,田仰代之,盡反所為;諸義兵皆散。
诏書又禁天下勤王,聞者解體。
時闖賊黨出雒陽,攻李際遇;行僞牌于東昌,言以三十萬衆入曹縣、金鄉。
參将夏有光言賊踞平陽,盡徙潞安、太原紳士于西安;略得其實。
秋八月,史可法閱軍淮南,遂及鳳、壽。
光祿寺少卿沈廷揚固請以海運舟為水師衛長江,不報。
至是,或請自海道以兵北伐,廷揚歎曰:『果是策行,願作前軍』。
複不行,而使運米十萬石饷吳三桂;廷揚不可,不許。
兖東兵備道郭正中言北兵取山東地,貴州巡撫範礦疏蜀狀(詳後)。
左懋第至滄州,聞吳三桂已降,封平西王;使人以宏光帝冊命予之,告行意。
三桂不發書,以獻多爾衮;多爾衮怒。
馬士英假危疆名,以越其傑巡撫河南,兼颍、亳二州軍務(詳「馬阮」)。
史可法請山東、河南、江北能守地衛民,得檄為官,無避本州島。
刑部侍郎賀世壽疏兵狀。
萬元吉疏:『流賊入秦,垂涎東南。
轉盼秋深,出商、漢則徑襲襄城,出宋、豫則窺江北。
兵民積怨,民必迎賊以拒兵;兵既疑民而又畏賊,上遊之兵趨而下、江北之兵渡而南,金陵備稀,何以堪此?今舌戰徒紛,不謀實備;不知諸臣置陛下何所』?前後所疏皆痛切,亦卒如其言。
淩駉請乘機北伐;亦不聽。
委政群小,日夕荒淫,遂翻「逆案」,複東廠。
識者知必敗。
是月,複贈吳三桂父母官,命王永吉戴罪督山東軍務。
時共知三桂降,劉孔昭等以自飾(詳「馬阮」)。
使都督陳謙封叛将鄭芝龍為南安伯,征其兵入衛,閩遂以亡(詳下)。
阮大铖既陳長江三要、兩合、十四隙疏,命為兵部添設右侍郎。
尋晉佥都禦史,巡視江防。
時阿濟格盡取山西地,擊李過于府谷,走之。
降将楊方興陷濟甯,明山東、西地盡沒。
九月,高傑襲黃得功于儀真;史可法和解之(詳「四鎮之亂」)。
以張福成為都督佥事,充山東、河北總兵官;實無能為。
尋命黃斌卿屯九江,黃蜚屯蕪湖、采石,鄭鴻逵屯鎮江。
加王之綱蕩寇将軍,鎮河南;都督曹友義總黃河水師。
命黃得功移軍桐皖,劉良佐趨歸德、開封,杜宏域諸軍屯廬州、鳳陽、池州、太平;移金聲桓兵攻楚、豫。
命淩駉聯絡河南、北直軍務。
出白金十五萬,使越其傑往河南募兵、屯田;盡幹沒之。
以王潆為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