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
關燈
小
中
大
·175年
出生。
·194年 成為江南最大的豪 強。
·192年 卒。
孫策,字伯符,孫堅的大兒子,孫權的哥哥。
小時候與周瑜關系友好。
孫堅死後依附袁術。
公元一九四年率領一支人馬去江南,鏟平當地地方軍隊,成為江南最大的豪強。
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與袁紹打仗,孫策想秘密出兵襲擊許都,尚未出兵,反被吳郡太守許貢手下的門人刺傷而死,年紀隻有26歲。
孫權登基稱帝後,追谥孫策為長沙桓王。
後人有詩稱贊他說: 獨占東南地,人稱“小霸王”。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振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
——————————————————— 點評孫策之死 ──兼論孫策用兵哲學 《江表傳》論孫策遇刺: 許貢門客潛伏在民間,欲為恩主報仇。
打獵時節,有三個陌生人即出自許貢門客。
孫策問曰:「你們是誰?」 對雲:「皆為韓當士兵,在此射鹿。
」 孫策笑說:「韓當士兵向來全部認識,沒看過你們。
」 因此心生殺機,孫策彎弓立刻舉弓射向一人,當場倒下,孫策擊斃一人。
另二人心生恐懼,而着急舉弓反擊自衛,還好幸運地還射,擊中孫策的面頰。
孫策騎兵後來趕到,包圍群毆、亂槍刺殺此二人。
因為傷勢嚴重,孫策當晚暴斃。
點評: 一、孫策個人武藝普通,以一挑三,結果負傷而死。
再仔細研究過程,孫策先下手為強,已先偷襲一人,因此真正孫策的打架為「一對二」,但是孫策不敵。
當年「項王暗惡叱咤,千人皆廢」,可是名符其實的江東霸王。
三名無名小卒就能使孫策緻命,可見孫策粗心大意,疏于防範個人安全。
對于武藝不高又不加派高手護駕,孫策被刺殺而死并不冤枉。
孫策偷襲三人卻遭反擊,若自知打不過可逃,大概是孫策誤判足以勝任以一擊三吧! 二、太史慈曾遭遇孫策,當場試出孫策身手。
因為孫策一行人共十四騎,程度都是韓當、黃蓋之類的武将,遇到太史慈騎馬二人,以十四打二(即以七打一),史書雖言平手,但可見孫策武藝造詣:孫策以衆淩寡并不占便宜,更難在以寡擊衆中獲勝。
三、綜觀孫策用兵勝績,從渡江攻擊劉繇、薛禮、笮融、嚴白虎、劉勳及黃祖,皆能取勝,常以優勢兵力以大吃小,而且戰果輝煌。
從「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可知,孫策小霸王期望募兵及實際所得,兵以萬計。
再看戰績:「斬首五百餘級」、「斬首千餘級」、「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及「斬虎、韓晞已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财物山積。
」可知孫策擅長大規模作戰,實行大量殺戮屠害。
四、分析孫策用兵,向來以數量取勝,一但兵少将微,或是技不如人,就會慘遭失敗。
最初,孫策率數百人被祖郎所襲,幾乎到了危險死亡的地步,後來袁術始還回孫堅所留下的一千餘兵,孫策才開始以數量取勝。
甚至于圍攻廬江一戰,曆時二年而城始拔,可見孫策的陸戰能力曠日費時。
但是也有踢到鐵闆的時候,孫策二攻匡琦城,亦以十倍兵力猛攻,結果第一次被陳登對孫策「斬虜以萬數」(可比照《晉書》:「俘斬萬計」),第二次孫策來襲,陳登又「斬首萬級」。
難怪孫策咽不下這口氣,本來渡江開拓江東,一切順利,加上順利擊敗黃祖,準備西征荊州,向劉表讨回殺父之仇(孫堅被荊州無名小卒設伏射殺),但是孫策在建安五年卻打算「陰欲襲許」,準備渡江北伐中原曹操。
孫策棄戰長江而轉戰中原,不顧父仇而欲向陳登及曹操動手。
五、輕敵大意而反遭受害,有道是「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故白龍魚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劉季害之。
」,但是「魚質龍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見獺即悲。
」這種徒有虛表,自不量力的驕傲,無異于高估自已實力而輕視敵情,所以連遠在中原的郭嘉亦雲:「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
」事實上孫策不過是二人之敵,大不了把被射死的一人也加入,合三人之力,足以暗殺孫策。
附: 一、《江表傳》 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雠。
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
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
」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
」因射一人,應弦而倒。
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
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泾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
于是複往見術,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
二、《陳志》: 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創甚...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
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
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于是解散。
————————————————— (吳)長沙恒王(
·194年 成為江南最大的豪 強。
·192年 卒。
孫策,字伯符,孫堅的大兒子,孫權的哥哥。
小時候與周瑜關系友好。
孫堅死後依附袁術。
公元一九四年率領一支人馬去江南,鏟平當地地方軍隊,成為江南最大的豪強。
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與袁紹打仗,孫策想秘密出兵襲擊許都,尚未出兵,反被吳郡太守許貢手下的門人刺傷而死,年紀隻有26歲。
孫權登基稱帝後,追谥孫策為長沙桓王。
後人有詩稱贊他說: 獨占東南地,人稱“小霸王”。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振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
——————————————————— 點評孫策之死 ──兼論孫策用兵哲學 《江表傳》論孫策遇刺: 許貢門客潛伏在民間,欲為恩主報仇。
打獵時節,有三個陌生人即出自許貢門客。
孫策問曰:「你們是誰?」 對雲:「皆為韓當士兵,在此射鹿。
」 孫策笑說:「韓當士兵向來全部認識,沒看過你們。
」 因此心生殺機,孫策彎弓立刻舉弓射向一人,當場倒下,孫策擊斃一人。
另二人心生恐懼,而着急舉弓反擊自衛,還好幸運地還射,擊中孫策的面頰。
孫策騎兵後來趕到,包圍群毆、亂槍刺殺此二人。
因為傷勢嚴重,孫策當晚暴斃。
點評: 一、孫策個人武藝普通,以一挑三,結果負傷而死。
再仔細研究過程,孫策先下手為強,已先偷襲一人,因此真正孫策的打架為「一對二」,但是孫策不敵。
當年「項王暗惡叱咤,千人皆廢」,可是名符其實的江東霸王。
三名無名小卒就能使孫策緻命,可見孫策粗心大意,疏于防範個人安全。
對于武藝不高又不加派高手護駕,孫策被刺殺而死并不冤枉。
孫策偷襲三人卻遭反擊,若自知打不過可逃,大概是孫策誤判足以勝任以一擊三吧! 二、太史慈曾遭遇孫策,當場試出孫策身手。
因為孫策一行人共十四騎,程度都是韓當、黃蓋之類的武将,遇到太史慈騎馬二人,以十四打二(即以七打一),史書雖言平手,但可見孫策武藝造詣:孫策以衆淩寡并不占便宜,更難在以寡擊衆中獲勝。
三、綜觀孫策用兵勝績,從渡江攻擊劉繇、薛禮、笮融、嚴白虎、劉勳及黃祖,皆能取勝,常以優勢兵力以大吃小,而且戰果輝煌。
從「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可知,孫策小霸王期望募兵及實際所得,兵以萬計。
再看戰績:「斬首五百餘級」、「斬首千餘級」、「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及「斬虎、韓晞已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财物山積。
」可知孫策擅長大規模作戰,實行大量殺戮屠害。
四、分析孫策用兵,向來以數量取勝,一但兵少将微,或是技不如人,就會慘遭失敗。
最初,孫策率數百人被祖郎所襲,幾乎到了危險死亡的地步,後來袁術始還回孫堅所留下的一千餘兵,孫策才開始以數量取勝。
甚至于圍攻廬江一戰,曆時二年而城始拔,可見孫策的陸戰能力曠日費時。
但是也有踢到鐵闆的時候,孫策二攻匡琦城,亦以十倍兵力猛攻,結果第一次被陳登對孫策「斬虜以萬數」(可比照《晉書》:「俘斬萬計」),第二次孫策來襲,陳登又「斬首萬級」。
難怪孫策咽不下這口氣,本來渡江開拓江東,一切順利,加上順利擊敗黃祖,準備西征荊州,向劉表讨回殺父之仇(孫堅被荊州無名小卒設伏射殺),但是孫策在建安五年卻打算「陰欲襲許」,準備渡江北伐中原曹操。
孫策棄戰長江而轉戰中原,不顧父仇而欲向陳登及曹操動手。
五、輕敵大意而反遭受害,有道是「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故白龍魚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劉季害之。
」,但是「魚質龍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見獺即悲。
」這種徒有虛表,自不量力的驕傲,無異于高估自已實力而輕視敵情,所以連遠在中原的郭嘉亦雲:「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
」事實上孫策不過是二人之敵,大不了把被射死的一人也加入,合三人之力,足以暗殺孫策。
附: 一、《江表傳》 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雠。
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
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
」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
」因射一人,應弦而倒。
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
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泾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
于是複往見術,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
二、《陳志》: 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創甚...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
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
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于是解散。
————————————————— (吳)長沙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