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四

關燈
備升用。

    現據和琳查明。

    該員等實為奮勇。

    着交孫士毅遵照前旨。

    遇有缺出。

    即将該員等先行補用。

    此外如尚有出力之文武員弁。

    亦着和琳查明。

    分别具奏。

    候朕加恩。

    前因秀山與松桃接壤。

    恐苗匪剿散後。

    竄入川省是以谕令和琳就近接印前赴該處。

    豫備防堵。

    不意賊衆四出滋擾。

    蔓延三省。

    今川黔境内雖漸次肅清。

    而湖南賊匪。

    尚未剿除。

    首惡亦未就獲。

    和琳現帶兵前往松桃。

    與福康安會剿。

    所有四川總督印篆該省應辦秋審奏銷、及地方一切公務。

    皆需钤用。

    和琳仍将總督印篆。

    派員送交孫士毅署理。

    孫士毅此時。

    自應留于秀山。

    防範後路。

    并督辦糧運。

    馮光熊已仍留貴州之任。

    其糧運台站一切。

    該撫本當随時妥辦也。

    至此次福康安所帶。

    系黔省兵丁。

    和琳所帶。

    系川省兵丁。

    一抵湖南境内。

    俱屬客兵。

    但既會合剿賊。

    無論客兵、及本省官兵。

    悉應聽福康安和琳調度派撥。

    庶事權歸一。

    呼應更靈。

    大功易于告竣。

    又和琳奏、黔楚交界從逆之苗。

    無慮數百寨。

    想不過為石柳鄧等迫脅所緻。

    已發給檄谕。

    詳加開導等語。

    行軍之際。

    自不得不剿撫兼施。

    以為解散賊黨之計。

    但福康安前奏、訊據生擒賊匪供稱、此次石柳鄧、石三保等、糾衆起事。

    系為石滿宜報複。

    石滿宜、系五十二年勾補寨搶劫抗拒匪犯。

    查辦未久。

    又有苗匪滋擾。

    可見上次辦理。

    未經搜捕淨盡。

    恐數年後又啟釁端。

    況和琳所奏、苗匪肆擾。

    皆在秀山一帶地方。

    其中豈盡系楚苗。

    抑或川省酉陽一帶苗民。

    亦有與楚苗勾合情事。

    未據确查聲叙明晰。

    閱和琳前奏圖内。

    秀山所屬十一裡甲。

    被賊焚搶者。

    竟有七甲。

    如盡系楚苗闌入川省。

    苗衆何以并不抵禦。

    聽其肆行焚搶。

    看來川省苗民。

    亦難保無暗中勾結之處。

    和琳當留心訪察。

    如川省苗民中。

    亦有被賊脅惑勾串者。

    并當痛加殲戮。

    事竣後再以次辦理。

    勿留後患。

    至此次賊匪滋事。

    雖系楚苗石三保、起意前往黔省勾結。

    其黨羽屯聚。

    亦系楚省較多。

    福康安節次帶兵進剿。

    苗民已知畏懼。

    但貴州苗匪。

    既與楚苗勾結。

    亦不可不詳細根究。

    以防餘孽複萌。

    看來剿捕首惡。

    搜捕餘黨。

    福康安、和琳、諒所優為。

    惟善後事宜。

    最關緊要。

    尤宜加意籌畫。

    為永靖苗疆之計。

     ○以泰甯鎮總兵緼布為内務府大臣。

     ○丙辰。

    谕軍機大臣等、前據李奉翰奏到黃河南岸工程一摺。

    内稱商邱一帶防風。

    系上年甫經鑲築之工。

    乃竟稱間段殘缺。

    因于摺内批示。

    令其明白覆奏。

    茲據奏稱、商邱防風。

    緣上年七月間。

    黃河盛漲。

    風浪拍岸。

    是以該處頭堡至九堡。

    間有應行補鑲段落等語。

    既有此故。

    自不得不加鑲完整。

    但前此該督奏報查勘之時。

    何以不将防風殘缺緣由。

    據實聲明。

    逮降旨詢問。

    始據查明登覆。

    且此項工程。

    若果從前鑲築堅固。

    何緻甫經秋汛。

    即有殘缺。

    總之河工各員。

    每以多築壩工。

    為開銷地步。

    又不肯認真堅築。

    以緻易于殘缺。

    轉得藉口鑲修。

    此最為河員向來陋習。

    着傳谕李奉翰、嗣後于一切工程。

    務須實力查勘。

    其果應行修築者。

    自宜饬屬修築堅固。

    毋任工員草率偷減。

    影射罔利。

    緻日後又複藉詞漫水汕刷。

    再請補鑲。

    以為昌銷之計。

    方為妥善。

     ○又谕曰、福甯奏、苗匪因見永甯哨農民漸次歸耕。

    攜有糧糗什物。

    複肆焚搶。

    經官兵前往剿捕。

    尚敢負險抗拒。

    實為可恨。

    但官兵所殺賊匪。

    僅六十餘名。

    又因黑夜徹回。

    豈不被賊所笑。

    現在福康安、和琳、肅清松桃秀山後路。

    統領川黔勁兵。

    前赴楚省會剿。

    賊匪即可蕩平。

    福甯等既已遲延于前。

    此時亦祇可仍固守鎮筸。

    以待福康安和琳之至耳。

    茲因張廷彥不在保靖。

    轉帶兵前往新寨。

    恐有怯懦避賊情事。

    巳有旨交福康安查奏。

    本日劉君輔複奏由新寨進兵。

    道險難行。

    應仍留保靖進攻。

    但同日又據張廷彥奏到、于二十三日。

    在下官壩一帶。

    剿殺賊匪。

    盡力攻進。

    迅抵永綏等語。

    永綏被圍日久。

    此時自以解散該處賊衆為最急。

    閱張廷彥所奏。

    是劉君輔欲從保靖進攻。

    亦未免為遷延之計。

    着一并交與福康安查明。

    總以解散永綏賊圍為斷。

    如劉君輔系避賊由遠路繞道前往。

    則張廷彥所奏為是。

    如張廷彥系避賊由僻路繞道前往。

    則劉君輔所奏為是二者必居一于此。

    福康安當秉公确查。

    據實具奏。

    勿稍偏袒。

    又據畢沅奏、乾州附近苗寨。

    亦有相率來辰州悔過投誠者。

    分别賞恤令歸本寨。

    此時鎮筸永綏一帶賊衆。

    屯聚未散。

    自不得不權時招撫。

    以為解散黨羽之計。

    但苗性詭谲無常。

    斷難深信。

    該督當倍加謹慎。

    防其反覆。

    勿被賊人所欺。

    再昨因秀山所屬地方。

    被賊焚搶者竟有七甲。

    恐酉陽一帶苗民。

    亦有與賊勾合情事。

    已有旨交和琳留心訪查。

    今又思該處苗民。

    若果與黔楚苗匪。

    暗中勾結。

    則所過焚搶之處。

    于苗民廬舍什物。

    亦必暗相照應。

    不肯概行毀掠。

    況廬舍之存毀。

    尤無難一望而知。

    着傳谕和琳、即派委妥員。

    亦此七甲内。

    詳細履勘。

    若該處民居苗寨。

    俱被燒毀。

    則是川省苗衆。

    未經從賊。

    尚屬可信。

    若該處民居被焚。

    而苗寨竟完整無恙。

    則其互相勾結。

    已屬顯然。

    豈可置之不辦。

    必須悉心訪查。

    以杜後患。

     ○丁巳。

    祭先蠶之神。

    遣妃行禮。

     ○谕曰、惠齡奏、蕲州民吳應名、圖奸十三歲族弟吳應青不遂。

    用刀砍傷斃命。

    又因吳應青之母柳氏、嬸王氏、聞喊趨救。

    該犯起意一并殺死。

    并将幼女卯姑、毛女、同時砍死。

    審明後。

    即将吳應名淩遲處死等語。

    吳應名因圖奸同族幼弟不遂。

    辄敢殺死五命。

    實屬淫惡兇殘。

    不法已極。

    近來屢有殺斃一家數命之案。

    前據奇豐額奏、溺斃一家五命。

    昨又據長麟等奏、審拟曲江縣民婦溫氏、同子陳複受、将伊夫陳松九謀死、圖詐陳觀複一案。

    幾于不忍披閱。

    茲複有淫兇如吳應名者。

    不意天下竟有此等行同禽獸之人。

    皆緣教化未敷。

    朕實愧之。

    朕臨禦六十年。

    凡所以教治斯民者。

    訓誡叮咛。

    不啻家喻戶曉。

    乃化之不行。

    百姓時複蹈于法網。

    甚至若吳應名、陳複受等、罔顧倫紀。

    肆惡逞兇。

    殊出情理之外。

    不特朕當引以為愧。

    凡有司牧之責者。

    均應共切懷慚。

    夫治民之道。

    教化為先。

    今不能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不得已齊之以刑。

    而莠民仍不知悛懼。

    悖棄倫常。

    屢蹈重辟。

    良用恧然。

    嗣後各該督撫、及地方官等。

    務宜廣宣朕谕。

    随時勸導。

    俾民俗丕變。

    悉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