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山一帶。
經和琳屢次剿殺之後。
又有孫士毅等在彼督兵堵截。
賊匪見貴州剿殺利害。
四川堵捕綦嚴。
隙無可乘。
因知湖南兵力單弱。
祇知自守。
是以思赴保靖永綏一帶。
冀圖搶占城市。
為負嵎招緻地步。
福甯等在鎮筸。
難以望其直前進取。
福康安、和琳、久經曆練。
屢着勞績。
實為天賜成功。
伊二人速将松桃賊匪剿淨。
後路肅清。
兩處會合。
同赴楚境。
并力攻剿。
以期一鼓集事。
其荊州滿兵。
于登山陟嶺。
本非所長。
停其調派。
所見亦是。
至各苗寨中。
雖有悔懼投出者。
究非可信。
諒福康安自能料理妥協。
斷不為所誘惑。
惟拏獲賊匪隴久生。
據供、石柳鄧與石三保。
系屬叔侄。
并自稱為吳三桂之後。
思複稱王。
以資号召。
雖系捏詞煽惑。
但似此狂悖不法。
必須将首惡石柳鄧、石三保、吳隴登等數人。
按名擒獲。
盡法懲治。
此等首惡重犯。
若俱行解京。
則該處苗衆。
未經目擊該犯等備受極刑。
轉不能觸目警心。
共知畏懼。
福康安應将首惡解京刑訊。
其餘同惡之犯。
竟當留于該處正法。
以彰國憲而快人心。
俾各苗民鹹知畏懼。
可以永靖苗疆。
和琳抵秀山後。
因苗民在晏農屯聚。
即帶領現到之兵。
督率将弁。
前往剿殺。
殲斃賊匪甚多。
焚毀賊寨。
亦屬可嘉。
據稱、得有漢屯二千餘名兵力。
即當将附近賊匪。
悉力殲除。
打通道路。
與福康安會合進剿。
并經飛催屯番兵丁。
星馳前進。
此時想已陸續到齊。
和琳已将秀山賊匪剿散。
廓清後路。
與福康安會合一處。
進臨楚境。
聲威壯盛。
自可勢如破竹。
又據福甯奏、劉君輔前赴保靖應援。
該提督惟當勉力為之。
毋稍疎虞。
看來楚省逆苗。
尚在鸱張。
福甯等僅能自守。
惟當悉力防堵。
一俟福康安和琳抵楚。
同德楞泰等帶領官兵。
并力夾攻。
以期迅速蒇事。
○又谕、此次黔蜀邊界各處苗匪。
負嵎抗拒。
經我兵痛加殲殺。
連次克捷。
因福康安、和琳、督率有方。
而官兵攻堅陟險。
無不踴躍争先。
奮勇甚屬可嘉。
所有貴州、四川、于嗅腦晏農等處、出力奮勉兵丁。
俱着查明。
各加恩賞給一月錢糧。
以示獎勵。
○又谕曰、浦霖奏安插重犯噶瑪爾多布丹、在配脫逃。
請将疎縱之安溪縣知縣張森革職。
留于地方協緝一摺。
已批交該部知道矣。
噶瑪爾多布丹、系逆犯沙瑪爾巴徒弟。
解京審明後。
安插該省之犯。
膽敢在配潛逃。
情殊可惡。
該犯系哲孟雄番夷。
最易辨别。
脫逃後。
或潛回川省。
或尚在閩省、及沿途藏匿。
均未可定。
着傳谕浦霖、并沿途督撫。
督饬所屬。
嚴密查拏。
于何處緝獲。
即于何處正法。
毋任遠揚漏網。
○是日、駐跸秋瀾行宮。
○丙午。
谕、戶部議覆兩淮商人懇請捐銀備饷一摺。
淮綱行銷口岸。
向惟兩湖額引最多。
今該商等以苗匪跳梁。
事屬切已。
籲懇捐銀二百萬兩。
以備應用。
自系出于實情。
但逆苗勾結滋擾。
本屬烏合之衆。
現當大兵雲集。
福康安、和琳、統領黔蜀勁旅進剿。
即日殲除淨盡。
綏靖地方。
軍需一切。
費項無多。
所有此項商捐銀兩。
着準收一半。
其餘一半。
仍行賞還。
并着照部議、即于上年留撥銀兩。
令鹽政委員将一百萬兩。
就近解交湖南藩庫兌收。
仍分作三年帶完歸款。
俾遂其踴躍急公之忱。
以示體恤衆商之意。
其捐銀各商。
并着該鹽政查明報部。
加恩照例議叙。
用示獎勵。
○谕軍機大臣曰、長麟奏、湖南、貴州、現在苗匪滋事。
與廣西省俱有水陸相通之處。
即日赴柳州府一帶。
查閱地方營汛等語此次苗匪在黔楚兩境滋擾。
總在廣西省西北地方與該省相距千餘裡。
尚可無虞擾害長麟前赴柳州。
借查閱營汛為名。
防範亦可。
但不可過于張皇。
緻該省苗民或有驚疑惟當不動聲色。
嚴密防範。
方為妥善。
将此谕令知之。
○是日、駐跸梁格莊行宮。
○丁未。
上谒泰陵、泰東陵。
均未至碑亭。
即降輿恸哭。
步入隆恩門。
詣寶城前行禮。
躬奠哀恸。
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員随行禮。
○谕、據蘇楞額奏、兩淮各場緩徵折價銀、并借給口糧應徵谷價銀、共七萬九千一百五十兩零。
均系因災遞緩之項等語。
前經降旨普免天下積欠錢糧。
場竈積欠。
與民戶無别所有兩淮應徵緩徵折價、及借給口糧谷價銀七萬九千一百五十兩零。
并着加恩一體豁免。
以示朕施惠推恩。
有加無已至意 ○以雲南騰越鎮總兵豁隆武鶴麗鎮總兵蘇爾相對調。
○是日、駐跸秋瀾行宮。
○戊申。
谕軍機大臣等、昨召見新授騰越鎮總兵豁隆武、人甚老實拘謹。
騰越路通緬甸。
為邊疆要缺。
恐該員不能勝任。
已降旨調補鶴麗鎮矣但總兵為專阃大員。
雲南為邊要之區。
未便稍滋贻誤着傳谕福康安、于該鎮抵任後。
留心察看。
如果不勝總兵之任。
即據實具奏。
毋任因循也。
○又谕、昨召見總兵豁隆武。
據稱現在江甯物價未免昂貴。
系上年山東省收成稍歉所緻等語。
物價随時長落。
原屬事所常有。
但東省上年。
雖因雨水過多。
收成不無歉薄。
而江南年歲尚屬稔收。
何緻物價增貴。
着傳谕蘇淩阿、将該員所奏是否屬實。
物價有無加昂之處。
現在市集物價若何。
即行查明據實覆奏。
○大學士公管雲貴總督福康安奏、臣由嗅腦進剿。
奮力
經和琳屢次剿殺之後。
又有孫士毅等在彼督兵堵截。
賊匪見貴州剿殺利害。
四川堵捕綦嚴。
隙無可乘。
因知湖南兵力單弱。
祇知自守。
是以思赴保靖永綏一帶。
冀圖搶占城市。
為負嵎招緻地步。
福甯等在鎮筸。
難以望其直前進取。
福康安、和琳、久經曆練。
屢着勞績。
實為天賜成功。
伊二人速将松桃賊匪剿淨。
後路肅清。
兩處會合。
同赴楚境。
并力攻剿。
以期一鼓集事。
其荊州滿兵。
于登山陟嶺。
本非所長。
停其調派。
所見亦是。
至各苗寨中。
雖有悔懼投出者。
究非可信。
諒福康安自能料理妥協。
斷不為所誘惑。
惟拏獲賊匪隴久生。
據供、石柳鄧與石三保。
系屬叔侄。
并自稱為吳三桂之後。
思複稱王。
以資号召。
雖系捏詞煽惑。
但似此狂悖不法。
必須将首惡石柳鄧、石三保、吳隴登等數人。
按名擒獲。
盡法懲治。
此等首惡重犯。
若俱行解京。
則該處苗衆。
未經目擊該犯等備受極刑。
轉不能觸目警心。
共知畏懼。
福康安應将首惡解京刑訊。
其餘同惡之犯。
竟當留于該處正法。
以彰國憲而快人心。
俾各苗民鹹知畏懼。
可以永靖苗疆。
和琳抵秀山後。
因苗民在晏農屯聚。
即帶領現到之兵。
督率将弁。
前往剿殺。
殲斃賊匪甚多。
焚毀賊寨。
亦屬可嘉。
據稱、得有漢屯二千餘名兵力。
即當将附近賊匪。
悉力殲除。
打通道路。
與福康安會合進剿。
并經飛催屯番兵丁。
星馳前進。
此時想已陸續到齊。
和琳已将秀山賊匪剿散。
廓清後路。
與福康安會合一處。
進臨楚境。
聲威壯盛。
自可勢如破竹。
又據福甯奏、劉君輔前赴保靖應援。
該提督惟當勉力為之。
毋稍疎虞。
看來楚省逆苗。
尚在鸱張。
福甯等僅能自守。
惟當悉力防堵。
一俟福康安和琳抵楚。
同德楞泰等帶領官兵。
并力夾攻。
以期迅速蒇事。
○又谕、此次黔蜀邊界各處苗匪。
負嵎抗拒。
經我兵痛加殲殺。
連次克捷。
因福康安、和琳、督率有方。
而官兵攻堅陟險。
無不踴躍争先。
奮勇甚屬可嘉。
所有貴州、四川、于嗅腦晏農等處、出力奮勉兵丁。
俱着查明。
各加恩賞給一月錢糧。
以示獎勵。
○又谕曰、浦霖奏安插重犯噶瑪爾多布丹、在配脫逃。
請将疎縱之安溪縣知縣張森革職。
留于地方協緝一摺。
已批交該部知道矣。
噶瑪爾多布丹、系逆犯沙瑪爾巴徒弟。
解京審明後。
安插該省之犯。
膽敢在配潛逃。
情殊可惡。
該犯系哲孟雄番夷。
最易辨别。
脫逃後。
或潛回川省。
或尚在閩省、及沿途藏匿。
均未可定。
着傳谕浦霖、并沿途督撫。
督饬所屬。
嚴密查拏。
于何處緝獲。
即于何處正法。
毋任遠揚漏網。
○是日、駐跸秋瀾行宮。
○丙午。
谕、戶部議覆兩淮商人懇請捐銀備饷一摺。
淮綱行銷口岸。
向惟兩湖額引最多。
今該商等以苗匪跳梁。
事屬切已。
籲懇捐銀二百萬兩。
以備應用。
自系出于實情。
但逆苗勾結滋擾。
本屬烏合之衆。
現當大兵雲集。
福康安、和琳、統領黔蜀勁旅進剿。
即日殲除淨盡。
綏靖地方。
軍需一切。
費項無多。
所有此項商捐銀兩。
着準收一半。
其餘一半。
仍行賞還。
并着照部議、即于上年留撥銀兩。
令鹽政委員将一百萬兩。
就近解交湖南藩庫兌收。
仍分作三年帶完歸款。
俾遂其踴躍急公之忱。
以示體恤衆商之意。
其捐銀各商。
并着該鹽政查明報部。
加恩照例議叙。
用示獎勵。
○谕軍機大臣曰、長麟奏、湖南、貴州、現在苗匪滋事。
與廣西省俱有水陸相通之處。
即日赴柳州府一帶。
查閱地方營汛等語此次苗匪在黔楚兩境滋擾。
總在廣西省西北地方與該省相距千餘裡。
尚可無虞擾害長麟前赴柳州。
借查閱營汛為名。
防範亦可。
但不可過于張皇。
緻該省苗民或有驚疑惟當不動聲色。
嚴密防範。
方為妥善。
将此谕令知之。
○是日、駐跸梁格莊行宮。
○丁未。
上谒泰陵、泰東陵。
均未至碑亭。
即降輿恸哭。
步入隆恩門。
詣寶城前行禮。
躬奠哀恸。
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員随行禮。
○谕、據蘇楞額奏、兩淮各場緩徵折價銀、并借給口糧應徵谷價銀、共七萬九千一百五十兩零。
均系因災遞緩之項等語。
前經降旨普免天下積欠錢糧。
場竈積欠。
與民戶無别所有兩淮應徵緩徵折價、及借給口糧谷價銀七萬九千一百五十兩零。
并着加恩一體豁免。
以示朕施惠推恩。
有加無已至意 ○以雲南騰越鎮總兵豁隆武鶴麗鎮總兵蘇爾相對調。
○是日、駐跸秋瀾行宮。
○戊申。
谕軍機大臣等、昨召見新授騰越鎮總兵豁隆武、人甚老實拘謹。
騰越路通緬甸。
為邊疆要缺。
恐該員不能勝任。
已降旨調補鶴麗鎮矣但總兵為專阃大員。
雲南為邊要之區。
未便稍滋贻誤着傳谕福康安、于該鎮抵任後。
留心察看。
如果不勝總兵之任。
即據實具奏。
毋任因循也。
○又谕、昨召見總兵豁隆武。
據稱現在江甯物價未免昂貴。
系上年山東省收成稍歉所緻等語。
物價随時長落。
原屬事所常有。
但東省上年。
雖因雨水過多。
收成不無歉薄。
而江南年歲尚屬稔收。
何緻物價增貴。
着傳谕蘇淩阿、将該員所奏是否屬實。
物價有無加昂之處。
現在市集物價若何。
即行查明據實覆奏。
○大學士公管雲貴總督福康安奏、臣由嗅腦進剿。
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