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

關燈
專管。

    亦着該漕督前往。

    督同常鎮道查淳、一體設法辦理。

    務期重運跟幫速上。

    無緻遲誤。

    再管幹珍之名。

    系取易傳貞固足以幹事之意。

    乃将貞字改寫珍字。

    自因敬避世宗憲皇帝廟諱下一字。

    不知珍字聲音。

    轉覺相近。

    而其文義不典。

    雖嫌名不諱。

    朕從不以字義責臣下。

    但管幹珍系讀書人。

    自應深知敬避之義。

    着傳谕該漕督、嗣後即行改正繕寫。

    當書貞字為是。

     ○乙醜。

    谕、各省甄别教職佐雜、及千把總等、定例甄别不及百之二三者。

    将該督撫學政、照例議處。

    原因教職等官。

    向例定以六年俸滿。

    分别保留勒休。

    迨下次再行甄别時。

    又有數年之久。

    其中豈無衰邁龍鐘者。

    恐該督撫等、因循姑息。

    不行裁汰。

    是以令于年終彙奏。

    如不及分數。

    照例議處。

    今又思若拘定分數。

    倘該省實無可劾之員。

    督撫等因規避處分。

    将尚堪驅策者。

    率行填劾充數。

    亦非愛惜人才之道。

    且千總六十以上者例應勒休。

    其人如果早就衰頹。

    雖年未六十。

    亦當斥革。

    若年雖六十。

    而精力尚強。

    盡可仍留營伍。

    若皆斥革。

    亦屬可惜。

    是從前定例亦未為允協。

    嗣後教職佐雜千總等官。

    各督撫等、于年終彙奏時。

    其甄雖及數者。

    着于摺内聲明。

    倘實無可劾之員。

    準其聲明緣由。

    據實具奏。

    其千總一項内。

    有年逾六十。

    尚堪供職者。

    并準其展限三年。

    至六十三歲。

    再行甄别。

    如有仍可留任者。

    不妨送部引見。

    若經朕看出、其中有年力就衰之人。

    再将該督撫從重嚴懲。

    如此分别辦理。

    庶微員等不至限于定額。

    遽緻廢棄。

    而衰頹庸劣之人。

    亦不能姑容戀棧。

    庶于澄叙體恤之道。

    并行不悖。

    其應如何改定之處。

    着吏兵二部妥議具奏。

     ○吏部帶領三品京堂宗人府府丞孟邵等十三員、并王大臣驗看之四五品京堂通政司副使閻泰和等三十六員引見。

    得旨、閰泰和、童鳳三、胡長齡、俱準其一等。

    覺羅拴柱、哈拉爾岱、安國甯、俱以原品休緻。

    其欽天監監正員缺。

    即着索德超補授。

    餘着照舊供職。

     ○予故多羅諴郡王弘暢祭葬如例。

    谥曰密。

    故吏部尚書金簡祭葬如例。

    谥勤恪。

     ○旌表守正捐軀河南武安縣民孫有科妻龍氏。

    湖南桂陽州民侯西山妻劉氏。

     ○丙寅。

    谕軍機大臣等、據劉君輔奏、苗匪石三保等、糾衆滋事。

    該提督現在駐劄鎮筸。

    俟兵丁齊集。

    即行帶領進剿。

    自系意存慎重。

    尚非怯懦不前。

    若劉君輔亦如明安圖冒昧輕進。

    緻被賊阻。

    更屬不成事體。

    惟當查看情形。

    督兵剿辦。

    不可稍步冒昧。

    亦不可過于延緩。

    該提督前已調兵二千名。

    現又添調兵四千。

    兵力已不為少。

    但該處小徑叢雜。

    林箐深密。

    在在需兵防堵。

    一經分撥。

    恐随營戰兵。

    仍不敷剿捕之用。

    前已有旨。

    令福康安于路過貴州時。

    挑帶黔省精兵前來。

    計福康安此時。

    将可到彼。

    所調官兵。

    亦可陸續趕到。

    貴州湖南兵丁。

    素稱趫健。

    為綠營之最。

    福康安等、當加以鼓勵。

    使之奮勇出力。

    并弁兵内如有實在打仗勇往者。

    或加以升擢。

    或奏請賞給巴圖魯名号。

    俾知獎勸。

    現據蘇靈奏、由永州起程。

    前往鎮筸會剿。

    該鎮曾随福康安甘省剿捕回匪。

    今請前往帶兵。

    自可得力。

    至畢沅。

    前已有旨。

    令其駐劄常德荊州等處适中地方。

    籌辦糧饷。

    此時有福康安督辦軍務。

    又有福甯在彼。

    朕已不責畢沅以軍旅之事。

    該督惟當遵照前旨。

    将應用糧饷軍火等項。

    妥為籌辦。

    源源接濟。

    且為後路應援。

    庶聲勢更為聯絡。

    軍需亦不至遲誤也。

     ○又谕、本日閱姜晟所進圖内。

    永綏松桃一帶迤西。

    與四川酉陽州接壤。

    亦系苗疆。

    此時石三保等糾衆滋擾。

    乾州廳倉庫業經被搶。

    而總兵明安圖、珠隆阿、又有被賊圍阻之事。

    設該鎮等稍有疎虞。

    賊匪等肆出搶掠。

    竟思西至酉陽地方。

    煽誘該處苗民。

    不可不豫為防範。

    且賊匪一經官兵進剿。

    并恐四散竄逸。

    有逃入川境者。

    亦當堵截擒拏。

    和琳于正月初八日過察木多。

    計此旨到時。

    諒已過打箭爐。

    在成都一帶。

    着傳谕和琳、暫緩來京。

    即接受督篆。

    帶印速赴酉陽。

    一面密派官兵。

    以巡邊為名。

    豫備應用。

    此時且到酉陽駐劄。

    遙為聲援。

    安撫該處附近苗民。

    勿得被其煽誘。

    如有湖南逆苗竄入者。

    立即截拏究辦。

    孫士毅交卸督篆後。

    仍着暫留四川省。

    辦理報銷。

    設将來剿捕事宜。

    有需和琳帶兵策應之處。

    孫士毅亦可在彼兼辦軍需供應一切。

    以期多一人。

    多得一人之益。

     ○丁卯。

    谕、前經降旨普免天下積欠錢糧。

    令各督撫查明具奏。

    茲據吉慶、将浙江省節年民欠、及因災緩帶地丁漕糧正耗、益蠲免補徵耗羨、及漕截動墊補徵未完各數開單呈覽。

    所有浙江省節年民欠、因災緩帶、并蠲免補徵耗羨等銀二十五萬二千一百九十五兩零。

    南漕米二千二百十四石零。

    因災緩徵漕糧正耗米四午一百二十七石零。

    又乾隆五十八年分、應補徵甯波、台州、衢州、嚴州、處州、五府屬輪免地丁耗羨未完銀四萬三千二百餘兩。

    五十六七兩年分、應徵還嘉興、湖州、二府屬道庫動墊漕截未完銀八萬四百餘兩。

    五十八年分、應徵還杭州、嘉興、湖州、三府屬道庫動墊漕截未完銀十八萬三千四百餘兩。

    浙省通共未完銀五十五萬九千一百九十五兩零。

    未完米六千三百四十一石零。

    俱着加恩豁免。

    以示朕普錫春祺。

    恩施無已至意。

     ○又谕、據全德奏、兩浙各縣場積欠竈課、及因災緩徵等銀、共六萬九千二百九十二兩。

    均系實欠在竈等語。

    前經降旨普免天下積欠錢糧。

    場竈積欠。

    與民戶本無區别。

    所有兩浙積欠竈課、及因災緩徵、共銀六萬九千二百九十二兩。

    并着一體加恩豁免。

    以示一視同仁至意。

     ○又谕、本日召見南澳鎮總兵陳莊。

    看其精神委頓。

    年力就衰。

    難勝海疆專阃之任。

    陳莊、着以原品休緻。

    所遺閩粵南澳鎮總兵員缺。

    着該督等于閩粵水師總兵内、揀選一員調補。

    所遺員缺。

    着穆爾松阿補授。

     ○谕軍機大臣等、陳莊從前調補南澳時。

    系長麟、伍拉納、會摺奏請。

    并稱該員精力強健。

    海洋谙習等語。

    複查閱該督等上年所奏考語。

    長麟稱其水師熟悉。

    人亦明白小心。

    伍拉納則稱其于水師尚能熟谙等語。

    陳莊于上年甫經調補南澳鎮。

    且現距該督等出考之期。

    閱時尤屬無幾。

    何以該員即就衰頹。

    可見該督等于奏調及甄别時。

    竟全未留心察看。

    不過率行請調。

    照例填寫。

    殊屬非是。

    着将因何以陳莊調補南澳鎮、及率行出考之處。

    各行明白回奏。

     ○又谕、前因各省小錢充斥。

    節經降旨通饬查禁。

    實力收繳。

    并經部議酌給價值。

    奏報收繳數目。

    仍屬寥寥。

    此等奸徒捆載遠行。

    自不肯由陸路攜帶。

    總由水路行走者居多。

    地方官及監督等、若果能實力查收。

    于關津隘口。

    留心稽查。

    小錢自無難于淨盡。

    今據五德奏稱、設局一月有餘。

    已收過小錢六百千有零。

    可見小錢透漏。

    全系各關口懈弛所緻。

    一經嚴密稽查。

    不特奸徒無從轉販。

    而商民等見查收嚴密。

    亦呈繳必多。

    嗣後各督撫監督等、務當實力嚴查。

    于關津隘口。

    尤宜加倍留心。

    認真查繳。

    并嚴禁胥吏人等。

    毋許藉端滋事。

    以利民用而清錢法。

    斷不可稍存懈忽也。

     ○又谕、據惠齡奏、馳赴樊城。

    會同安省委員吳甸華、親至蘇明寬家搜捕。

    并無劉之協蹤迹。

    又查樊城鎮并無張華其人。

    惟劉家集西頭。

    有張全一名。

    其堂侄張添華、居住離張全家五裡。

    馳赴兩家搜拏。

    亦無劉之協蹤迹等語。

    蘇明寬、系劉之協同教案犯。

    雖據伊家屬稱劉之協并未藏匿其家。

    但何以史有義等供之鑿鑿。

    其言必非無因。

    蘇明寬于上年冬間發遣。

    此時。

    自在河南直隸一帶。

    着傳谕該督撫、即查明該犯現在解到何處。

    即于該處添派員弁。

    迅速解京審訊。

    方可憑信。

    至張華與張添華。

    雖名不盡合。

    究屬可疑。

    所供開鋪務農度日。

    與劉之協并不認識之語。

    亦恐系藉詞掩飾。

    着傳谕惠齡、再行逐細盤诘。

    并赴襄陽親訊張添華等。

    取具實供。

    務得劉之協實在下落。

    方為妥善。

     ○又谕、本日福康安奏到之摺。

    自尚系接到初次禀報。

    以為不過拒捕傷官之事。

    可以無須大辦。

    今苗匪等勾結煽惑。

    四出滋擾。

    早經疊降谕旨。

    催福康安速赴該處督辦想福康安續接貴州文武員弁禀報情形。

    自必兼程前進。

    此時已可到彼。

    福康安素娴軍旅。

    而貴州湖南官兵。

    最為趫健。

    諒此烏合苗匪。

    無難一鼓殲除。

    克期蒇事。

    至石三保、石柳鄧等、竟敢聚衆肆逆。

    陷城傷官。

    實屬罪大惡極必當痛加誅剿。

    以示懲創。

    凡被脅入夥各寨苗衆。

    有曾經随賊抗拒、傷害官兵者。

    将來事定後。

    均應查明照台灣之例正法。

    但現當行軍之際。

    頑苗聞知此信。

    以為罪在不赦。

    益複勾結屯聚。

    殊有關系。

    目下大兵所至。

    其有投出乞降者。

    自不得不剿撫兼施。

    以為離散黨與之計。

    仍當遵照前旨。

    加意防範。

    勿緻兵徹後。

    匪徒等又複乘間滋擾。

    此為緊要。

    福康安久曆戎行。

    自能密為留心。

    妥協籌辦也。

    又據劉君輔奏、搶獲苗人爬城竹梯三十餘張。

    并槍矛甚多。

    此非旦夕所能制造。

    現在官兵初次接仗。

    搶獲已多。

    可見逆苗蓄謀。

    必有一二年之久。

    何該省文武員弁。

    漫無覺察。

    自因提督俞金鳌、年老患病。

    不無廢弛。

    而地方乃總督巡撫專責。

    畢沅、姜晟、到任均已數年。

    豈能辭咎。

    着福康安、福甯、于事定後。

    詳細查明苗匪逆謀。

    究起自何時。

    地方文武、及該土司等、何以未經查出之處。

    據實參奏。

    勿稍回護。

    至劉君輔到任未久。

    現又帶兵出力。

    福康安當曉谕該提督、以此案系從前提督、及總督巡撫、因循贻誤所緻。

    伊甫經到任。

    尚可邀恩寬宥。

    惟當奮勉殺賊。

    迅速蒇功。

    以圖報效。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