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關燈
通判、知州、知縣、等官引見時。

    有奉旨以應升之缺記名者。

    應俟該省有應升之缺。

    爾部奏聞請旨補授。

    若該員甫經到任。

    即令升往他省。

    則仆仆道途。

    未免勞費。

    倘他省有緊要缺出。

    一時不得其人者。

    準将此項記名人員奏聞。

    至于京官記名者。

    不拘此例。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川陝總督查郎阿奏、軍營倒馬。

    如已滿五年之限。

    免賠樁銀者。

    即以餘馬撥補。

    止扣皮髒銀五錢。

    如未滿年限者。

    仍按年分賠樁銀。

    亦即以餘馬撥補。

    均免其找銀五兩。

    至各營牧放餘馬。

    每百匹、準歲報倒斃六匹。

    多者賠補。

    應如所請。

    從之。

     ○禮部議覆、順天學政崔紀奏、一、生員無抗糧包訟等事。

    歲底五生互結。

    應停。

    一、生員告切已呈詞。

    先令教官挂号用戳。

    應停。

    一、誤課三次詳革。

    未免太苛。

    應改正。

    季考月課托故三次不到者。

    教官嚴饬。

    無事故終年不到者。

    褫革。

    一、生員牽訟。

    先革後審。

    應停。

    一、交納錢糧。

    嚴立三限。

    今士子欠糧者漸少。

    應改正。

    上戶富生、歲底全完。

    中下貧生、開歲二月四月全完。

    逾期始行詳革。

    革後全完。

    仍準開複。

    委系赤貧。

    暫免詳革。

    一、生員加等拟罪之處。

    停止。

    一、完糧後方準收考。

    應停。

    一、被褫後不許出境。

    應停。

    從之。

     ○是日起。

    上以孟秋享太廟。

    齋戒三日。

     ○辛卯。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外省知縣。

    由正途出身。

    任内無參罰者。

    按其資俸行取來京。

    以主事補用。

    其有廉明公正之員。

    或因公挂誤。

    與例不符者。

    亦準督撫保題。

    此古三載考績之意。

    所以簡賢能、錄功最也。

    但各部主事。

    設有定額。

    一年之中。

    出缺無幾。

    又有應補之人。

    則行取來京之員。

    挨班選授。

    三年内必不能用完。

    而下次行取之期又至。

    日積日多。

    勢将有遲至四五年不能得缺者。

    朕思此等人員。

    服官供職。

    着有成效。

    故特予行取以優待之。

    今令其遽離原任。

    需次選曹。

    在彼既不免守候之苦。

    而外任轉少一谙練之縣令。

    殊為可惜。

    所當酌量變通者。

    嗣後行取屆期。

    該部将合例之人具題後。

    知會督撫、照武官保舉注冊之例。

    仍留本任辦事。

    俟單月缺出。

    按俸铨補。

    得缺之後。

    給咨引見。

    再赴新任。

    庶各員不至去官守選。

    轉多壅滞之虞。

    而外吏得以駕輕就熟。

    仍司牧民之職。

    其如何定例之處。

    着交吏部詳晰妥議具奏。

     ○裁五城巡檢。

    谕、國家設官。

    所以甯人也。

    京師為辇毂之地。

    五方之人。

    雲集輻辏。

    是以于五城分命滿漢禦史、及兵馬司正副指揮吏目等官。

    糾察而稽查之。

    又有步軍統領。

    專掌九門巡捕。

    營員查匪類、緝盜賊、察賭博、等事。

    犯者、輕則自行懲治。

    重則送部究拟。

    立法亦綦詳矣。

    嗣以外城街巷孔多。

    慮藏奸匪。

    各樹栅欄。

    以司啟閉。

    因而設巡檢官數十員。

    于在京考職候選雜職人員内、揀選補用。

    此等之人。

    本系微職。

    一膺斯任。

    妄謂得操地方之權。

    所用衙役。

    率皆本地無藉之徒。

    望風應募。

    遂于管轄之内。

    欺詐愚民。

    遇事生風。

    多方擾累。

    甚至卑陋無恥。

    散帖歛分。

    苛索銀錢。

    官役分肥。

    于地方并無查察防範之效。

    而司坊各官。

    反得推诿卸咎。

    又安用此冗雜之員也。

    着将巡檢概行裁革。

    其栅欄仍照舊交與都察院五城、及步軍統領、酌派兵役看守。

    至裁退之各巡檢。

    着都察院分别等次。

    交部酌量補用。

    其未補者。

    仍歸伊等原班铨選。

     ○命查勘江南江西被水鄉村。

    酌免本年額賦。

     ○命侍讀李清植、編修張若霭、以原銜充日講起居注官。

     ○直隸總督李衛、遵旨詳議、一切新舊營田。

    交各該州縣管理。

    如本任事務匆忙。

    即委所屬佐雜協辦。

    并饬各該道府廳州稽察督理。

    其續報營田。

    借給工本。

    以及水田改旱、應行事宜。

    俱由本屬府廳州申詳該道核轉。

    再令該道等勸導查察。

    如州縣實力督課。

    三年之内。

    着有成效出色者。

    各該道府廳州詳司核保照卓異例。

    不論俸滿即升。

    倘因循作弊。

    即行揭報。

    濫舉徇庇。

    亦即查參。

    又營田州縣内。

    如豐潤、霸州、天津、永年、新安、玉田、文安、大城、磁州、等九州縣。

    或營田數少。

    或治大事繁。

    嗣後缺出。

    于現任州縣内。

    揀選才具優長、熟悉水利之員、題調。

    下部議行。

     ○壬辰。

    訓直省督撫糾劾察訪之弊。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督撫為封疆重臣。

    一省數千裡之間。

    吏治民生寄焉。

    所以激濁揚清。

    風示群吏者。

    莫要于糾劾貪暴刻深苟且昏惰之守令。

    所以移風善俗。

    綏靖良民者。

    莫要于訪拏地棍衙蠹。

    生事不才之生監。

    然是二者。

    真知确見而盡得其實。

    其道甚難。

    何則。

    督撫所以寄耳目者。

    不過二三投契之監司。

    或朋好族姻。

    及多年相信之家仆。

    凡人公正無欲。

    忠信不欺。

    而才智又能不為人所欺者。

    千百中無十一。

    倘寄耳目非其人。

    則将以除奸而轉為售奸之薮。

    将以剔弊而适開叢弊之門。

    其颠倒枉直。

    擾害闾閻。

    有不可勝言者。

    蓋守令之巧詐者、多工于掩飾周旋。

    而安靜悃愊、清白自守之吏。

    率不能迎合監司。

    彌縫督撫之左右。

    苟寄耳目者。

    以私意為愛憎。

    以毀譽為公評。

    漫聽浮言。

    捏構條款。

    督撫信為誠然。

    或且惟恐不然。

    則彈章朝上。

    衆口夕嘩。

    縱複自悔。

    熟能認過。

    深文苛法。

    務實其事以自直。

    朕所前聞。

    往往若此。

    至于劣生棍蠹。

    訪聞不實。

    片紙發行。

    即時扭解。

    縱能虛心體察。

    昭雪釋除。

    而其人已身殘家破矣。

    又況棰楚之下。

    何求不得。

    誣證屈服者。

    沈冤豈能更白乎。

    夫政貴有經。

    事求得實。

    督撫果能公忠體國。

    實意為民。

    于所屬守令。

    平日訟獄催科、馭吏臨民之實迹。

    一一留心而察之。

    其人之明暗公私仁暴。

    十可八九得。

    然後驗以民情之向背。

    酌以衆論之參差。

    則舉劾自無大謬矣。

    至于劣生棍蠹。

    剝蝕地方。

    良懦編氓。

    莫不痛心切齒。

    特無力首告。

    恐轉為所害耳。

    如果諄切曉示。

    凡被害之家。

    許據實上控。

    不以越訴格而不行。

    立即親提證據。

    審實無虛。

    重懲不貸。

    其誣告者。

    罪亦如之。

    則法在必行。

    民知可信。

    将宿惡寒心。

    朋奸歛迹。

    既無用以蜚語流言、循訪拏之故事。

    而懷怨挾讐。

    欲相傾陷以快其私者。

    更何以逞焉。

    繼自今各直省督撫、宜争自砥砺。

    布實德于斯民。

    以無負朕委心倚任。

    俾專制一方之至意也。

     ○吏部議覆、浙江道監察禦史八時泰奏稱、滿洲舉人進士出身之中書主事以上等官。

    升用翰詹衙門。

    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