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七

關燈
前典。

    有上尊号之文。

    殊屬無謂。

    太上皇帝。

    非若太皇太後、皇太後、因母儀而崇上徽稱者可比。

    況朕臨禦六十年以來。

    敬天法祖。

    勤政愛民。

    及拓士開疆諸實政。

    彰彰可考。

    又何藉聖神文武等文字。

    虛示尊崇。

    且以臣子而稱楊君父。

    本屬後世沿用虛文。

    于理原未盡協。

    我聖祖仁皇帝平定三藩。

    及恭遇慶節。

    從前臣工等屢有以上尊号為請者。

    聖祖皆卻而弗許。

    訓谕煌煌。

    實可為萬世法。

    今朕特豫行降旨。

    将上尊号一事停止。

    此即朕效法皇祖之心。

    亦即禦極初年齋心默禱。

    不敢上同皇祖紀年之數之初念也。

    将來嗣皇帝、及臣工等。

    皆當恪遵朕谕。

    不必複有渎請。

    朕惟敬祈昊贶。

    精神純固。

    康強逢吉。

    嗣皇帝禀承指示。

    克肩負荷。

    海宇熙和。

    治臻上理。

    此即國家吉祥盛事。

    況太上皇帝稱号已極尊崇。

    嗣皇帝躬率臣民以天下養。

    尤為古今郅隆盛軌。

    又何必徒尚繁文。

    務為增美耶。

    至朕歸政後。

    應用喜字第一号玉寶。

    镌刻太上皇帝之寶。

    玉冊、即将禦制十全老人之寶說镌刻。

    作為太上皇帝寶冊。

    用彰熙朝盛瑞。

    将來嗣皇帝亦能如朕之懋承天眷。

    壽屆期頤。

    再舉上儀。

    一切典禮。

    皆可敬謹遵循。

    實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福。

    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又谕曰、俘習渾前欲棄藏一事。

    固屬乖謬。

    但念止系糊塗懦怯無識。

    未至偾事。

    着加恩釋回。

    富勒渾于閩浙總督任内。

    收受相沿陋規。

    其咎雖重。

    但念其年老。

    亦着加恩釋回。

     ○又谕、據宗人府奏、晉封福康安貝子。

    或世襲罔替。

    或令降等承襲。

    請旨等語。

    福康安前在台灣、廓爾喀等處軍前。

    甚屬奮勉。

    即應照軍功出力之員。

    準其世襲罔替。

    但福康安系孝賢皇後之侄。

    究非宗室可比。

    其貝子爵、着承襲三世後。

    再行照例降等。

    列為不入八分公。

    令其世襲罔替。

     ○命戶部尚書董诰、充國史館副總裁。

     ○丁醜。

    孝敬憲皇後忌辰。

    遣官祭泰陵。

     ○谕、前因寬免蕭縣未完河工攤徵銀兩一案。

    降旨該督撫再行确查。

    概予寬免。

    今據蘇淩阿等奏、查乾隆五十九年并六十年分。

    尚有山陽、安東、鹽城、寶應、砀山、銅山、睢甯、邳州、宿遷、沛縣等十州縣。

    未完攤徵水利河道堤埝各工銀兩。

    與蕭縣事同一轍。

    又砀山、蕭縣、銅山、睢甯、邳州、宿遷等六州縣。

    攤徵續修王平莊埽壩工程。

    及安東縣、攤徵民便河塘河等項銀兩。

    應于六十一。

    二三等年帶徵。

    現在雖未屆期。

    但同系五十八年以前借帑之款等語。

    此等借帑攤徵之款。

    雖與因災積欠地丁等項不同。

    但均在五十八年恩旨以前。

    且與蕭縣業經豁免之銀。

    事同一例。

    所有山陽等十州縣。

    未完銀七萬三千二百餘兩。

    及砀山等七州縣。

    尚未屆徵銀六萬一千二百餘兩。

    并着加恩概予寬免。

    以示朕轸念民依。

    一視同仁。

    有加無已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據陳淮奏。

    請乘時采買谷石。

    以實倉儲一摺。

    本年江西年歲豐稔。

    市糧充裕。

    且有運閩米石。

    應買補還倉。

    自宜趁此新谷登場。

    價值較賤之時。

    盡數買補。

    以歸實貯。

    同日又據畢沅等奏、楚省一歲三登。

    收成豐稔。

    谷多之家。

    多欲以日食所餘。

    出易銀兩。

    請官為收買。

    以備軍糈之用等語。

    此次逆苗滋事。

    湖南地方碾運食谷。

    不下數十萬石。

    現在大功即日告竣。

    官兵應用糧石。

    尤須多多貯備。

    該督等奏請于糧多谷賤之時。

    多為收買。

    自應如此辦理。

    但該省現在需用較多。

    大兵凱旋後。

    所有撫恤難民。

    支給口糧等項。

    在在需用。

    一切碾動米石。

    均須按數撥還。

    恐湖南一省采買尚有不敷。

    江西與楚省接壤。

    舟楫相通。

    盡可通融籌運。

    着傳谕畢沅、姜晟、陳淮、彼此咨商。

    或楚省采買谷石尚有不敷。

    即于江西再為采買數萬石。

    一面奏聞。

    一面遴委幹員、由水路運往楚省。

    以濟軍糈而充積貯。

    倘湖南本年收成豐稔。

    該省糧價較賤。

    采買充裕。

    毋庸借資江省。

    亦即據實奏明。

    不必因有此旨。

    稍為遷就也。

     ○又谕曰、福甯奏、職員滕家瓒在新寨地方。

    幫同官兵拏卡守禦。

    猝被賊害。

    實為可憐。

    滕家瓒曾賞給六品職銜。

    着咨部照現在六品官員例、給予恩恤。

    以示轸惜。

    至賊當此勢窮力蹙之際。

    尚敢潛出肆擾。

    傷害良善。

    實為可恨可惡。

    前降谕旨。

    以擒獲逆首之後。

    其黨與不必概行查辦。

    但逆匪前此戕害滕家泰、至于剝皮慘毒。

    今又糾衆報複。

    将滕家瓒殺害。

    若不加之懲創。

    則頑梗之徒。

    罔知儆畏。

    着傳谕福康安、和琳、于擒獲首逆後。

    其被賊脅從者。

    固不必輾轉根追。

    而此等計圖報複。

    慘害滕姓之苗匪。

    必當一并查明究辦。

    以淨根株。

    現在大兵雲集。

    即查辦亦屬易事。

    朕仰體上天好生之德。

    本不欲多加誅戮。

    而于怙惡肆兇者。

    又不可稍任寬縱。

    福康安、和琳、惟當察看情形。

    妥為籌辦。

    務期苗衆知所震懾。

    一勞永逸。

    不至複生事端。

    方為妥善。

     ○是月。

    浙江巡撫覺羅吉慶奏、水師官兵出洋捕匪。

    因營船過大。

    駕駛不甚便利。

    向系添雇同安商船協緝。

    但遇商船稀少之時。

    雇募不能應手。

    恐緻耽延。

    臣上年仿照同安船式。

    捐造四十隻。

    六營駕駛。

    頗為靈便。

    本年複趕辦二十隻。

    共船六十隻。

    分給溫定黃三鎮各二十隻。

    查此項船隻。

    每年油艌。

    更換篷索杠具等項。

    每隻需銀六十兩。

    計六十隻、共需銀三千六百兩。

    并将來屆應修造。

    均須豫籌經費。

    浙省現無間款可支。

    請于藩庫内借銀十萬兩。

    交商一分生息。

    歲輸銀一萬兩。

    由鹽運司收交藩庫。

    為按年修造之用。

    年底造具收支冊結。

    報部核銷。

    得旨、可行。

    知道了。

    又稱、雇募商船。

    船戶以船為業。

    多自愛護。

    遇見盜船。

    恐被打壞船隻。

    不免斜駛退避。

    未肯冒險直前。

    于緝捕亦難得力。

    批、此雖實情而可惡。

     ○調任浙江學政阮元、以新授内閣學士。

    具奏謝恩。

    得旨、覽但莫高興可耳。

     ○河東河道總督李奉翰奏、豫省黃河南北兩岸。

    應需辦料。

    例于八月新料登場後采購。

    現據河北道蔡共武詳稱、黃沁兩河各要工均關吃緊。

    購辦來年修工各料。

    除分撥荒缺等項外。

    請撥發藩庫銀三萬兩。

    又據護理開歸道徐端詳稱、黃河南岸。

    要工林立。

    采辦來年料物。

    除現有荒缺銀外。

    請撥發藩庫銀七萬兩。

    現咨會撫臣、饬行司道。

    将此項銀兩。

    分發沿河州縣承領采辦。

    運交工所。

    得旨、知道了。

    又批、不可不實。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