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關燈
革廢員。

    及本籍候選考職人等。

    效力承修。

    朕思渠港圩壩。

    附近溉田。

    原宜開浚以備旱潦。

    但開浚之法。

    須河身深廣。

    蓄洩得宜。

    其挑取塗泥。

    遠移他處。

    或培窪下之地。

    或築堤岸之上。

    方為久計。

    若雇夫挑土。

    堆貯河旁。

    雨淋水潦。

    旋即入河。

    不久淤塞。

    務名無實。

    徒滋煩擾。

    至古堤舊渠。

    倘遇旱潦。

    不為田害。

    便宜仍舊。

    紛更改築。

    甚無謂也。

    今蘇、松、等處。

    内地支河。

    原不比河工海塘之險。

    古堤舊渠。

    如元和至和等塘。

    民利往來。

    田資灌溉。

    至今受益。

    吳本澤國。

    三江震澤。

    支流四溢。

    如邱與權、單谔、郏亶、趙霖、夏原吉、周忱等、所論水利。

    考據精核。

    得失了然。

    今效力承修人員。

    相度形勢。

    谙練自遜前人。

    倘有夾塘蓄水。

    石梁洩河。

    止宜加修。

    不必改築。

    若有必應開浚建築之處。

    督撫留心細勘。

    并饬州縣協辦工程。

    一應調遣。

    指臂易使。

    至長洲等州縣。

    按畝派錢。

    以供大修。

    朕已降旨停止。

    倘有官吏藉端中飽。

    即絲毫派累。

    經朕訪聞。

    必加嚴處。

    嗣後督撫以至州縣。

    建言為民興利。

    或利小而害大。

    或利在目前、而害伏于後。

    或有利無害、而其事易創難成。

    皆宜詳審熟籌。

    慎之于始。

    以體朕惠養元元之至意。

     ○又谕、朕見直省督撫。

    糾參屬員。

    胪列劣款。

    在督撫自必細加訪察、而後形之章奏。

    但其間有由道府詳揭者。

    豈遂無挾私報怨之弊。

    亦有自行訪聞者。

    或得諸胥役家人、與幕賓過客之詞。

    豈必事事皆為實迹。

    惟應于參劾既行奉旨發審之時。

    秉公推問。

    務得确實。

    以期平允。

    倘因有屈抑。

    即将起初誤聽緣由。

    自行檢舉。

    或撫參督審。

    督參撫審者。

    亦勿瞻顧同官之情。

    有所假借。

    如此、則用法皆得其平。

    屬員共知儆惕。

    而督撫改過不吝。

    不愧公爾忘私之義。

    庶無負朕委任大員、體恤下情之心也。

     ○又谕、查雍正元年三月間、曾奉皇考谕旨。

    令兵部行文各省督撫提鎮。

    于參遊都守内。

    擇其漢仗好、人去得者。

    各據所知。

    秉公保舉。

    将職名具奏。

    若無可保之人。

    不必勉強。

    亦不必定數。

    今着該部遵照此例。

    行文各省。

    令其保舉。

    俟保舉到日。

    其繕摺每月進呈之處。

    亦照前例行。

     ○又谕刑部。

    從前發遣人犯内。

    有因幹犯銅禁獲罪者。

    今銅禁已弛。

    此等人犯。

    尚在配所。

    應加恩開釋。

    着該部查明、行文各該處釋放回籍。

     ○兵部奏、一等子佐領兼散秩大臣祥泰、于侵蝕入官銀兩案内革職。

    續經刑部審明。

    與祥泰無涉。

    應準開複。

    其世職已與石勇承襲。

    無缺可補。

    得旨。

    祥泰着補授散秩大臣。

    石勇着在一等子佐領上行走。

     ○是日起。

    上以夏至祭地于方澤。

    齋戒三日。

     ○甲辰。

    谕、兵部昨将八旗廢員三品以上者。

    帶領引見。

    朕看伊等皆系年久大臣。

    為皇考平日所深知者。

    其放廢緣由。

    皆系應得之罪。

    非微末屬員、被該管官冤抑參處者、可比。

    自無概準開複、即行起用之理。

    朕已分别記名。

    将來擇其可以效力贖罪者。

    再降谕旨。

    可将此旨曉谕知之。

    其文員事隸吏部。

    仍着帶領引見。

     ○命修撰金德瑛、編修黃孫懋、秦蕙田、在南書房行走。

     ○乙巳。

    革山東益都縣更名地。

    減偏重納糧。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聞山東青州府益都縣。

    有前明廢藩更名地一項。

    在當日為藩封之産。

    不納課糧。

    召人承種輸租。

    各佃止更姓名。

    無庸過割。

    謂之更名地。

    較之民糧、多二倍至四倍不等。

    在當日居民、投靠藩勢。

    借佃護身。

    積漸增加。

    沿為陋例。

    今則同為民田。

    而納糧尚仍舊額。

    名為欽租地。

    糧多賦重。

    小民輸納維艱。

    朕心轸念。

    着将欽租名色裁革。

    照依該縣上等民地。

    按畝承糧。

    每大畝納銀二錢一分零。

    每小畝納銀六分四厘零。

    歸入民糧項下。

    一體徵收。

    俾循惟正之供。

    永除偏重之累。

    着該部行文山東巡撫。

    即遵谕行。

     ○命酌劑雲南鹽法。

    谕曰。

    朕聞各直省鹽政。

    辦理之法各異。

    如雲南所産井鹽。

    俱系府州縣領銷。

    派定額數。

    由各鹽井領運分銷辦課。

    不許越界販賣。

    通行已久。

    但府州縣、繁簡不同。

    民間生齒、多寡不一。

    凡兩迤沖繁之處。

    人民輻辏。

    不難照常銷引。

    間或缺鹽。

    借之鄰近州縣協濟。

    其山僻州縣。

    鄉村窎遠。

    居民鮮少。

    地方官恐蹈堕銷之咎。

    關礙考成。

    遂将鹽觔分派裡甲。

    挨戶分食官鹽。

    按限繳課。

    名曰煙戶鹽。

    小民家口多者、可以照數納銀。

    若貧民家口無多。

    餘鹽未曾食盡。

    及期催追。

    前課未完。

    後派之鹽又至。

    展轉積累。

    懸欠難償。

    夫鹽為小民日用必需之物。

    慮民遠涉。

    是以因地制宜。

    不徒為銷引計也。

    乃一則患鹽之不足。

    一則患鹽之有餘。

    俱非均平之道。

    着該督撫酌量變通。

    悉心妥議。

    務使官不堕銷。

    民無偏累。

    毋得拘于成見。

    又聞雲南陸涼州地方馬廠等處。

    濱水低窪。

    以樹藝升科未久。

    其徵收夏糧秋稅、有無累民之處。

    該督撫一并查議具奏。

     ○又谕、顧成天家素貧寒。

    今來京供職。

    着賞内庫銀一百兩。

    資其食用。

     ○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理藩院大臣議、尚書通智等奏稱、殺虎口外清水河地方田畝。

    從前喀爾喀敬安固倫公主奏請耕種。

    康熙五十三年。

    因行走之人擾亂。

    停止耕種。

    雖将從前所領之票。

    具奏交部。

    而公主屬人、仍于其間耕種行走。

    今額驸端多普多爾濟。

    既赴喀爾喀地方。

    此處種地之人。

    難以遙管。

    理宜将此項田畝徹出。

    招民耕種。

    以足戍兵之糧。

    但額驸将此地耕種多年。

    已成熟地。

    照吐默特蒙古等賣田每畝銀二錢例價。

    查額驸檔内、載伊屬人所種清水河田、四萬八千三百七十五畝。

    可否賞給銀九千六百七十五兩之處。

    恩典出自皇上等語。

    查從前臣等因歸化城種地以足戍兵之糧。

    議令額驸端多普多爾濟、在清水河、較原賞田數、加倍開墾。

    至數萬頃。

    今額驸端多普多爾濟、既赴喀爾喀地方。

    此項地畝。

    自系招民耕種。

    饬交通智、将原賞地畝查出。

    如何折價、賞給額驸銀兩。

    并将伊屬人多占地畝徹出。

    作何辦理耕種之處。

    議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