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關燈
名。

    本部自應将内外場該管官聲明咨覆。

    實無專擅之處。

    但禮部移咨稿内。

    祇開送承辦委官。

    并不将内場該管官開送。

    而轉及外場禦史。

    咨部一并查議。

    自屬不合。

    應請将禮部堂司官交部議處。

    至該禦史參奏禮部摺内。

    稱該部罔上欺公。

    專恣威福。

    又稱一并查議。

    近似谕旨等語。

    激迫過甚。

    殊非陳奏之體。

    請交部一并議處。

    得旨。

    朕詳閱此案情由。

    其過全在禮部。

    着将禮部堂司官。

    交部察議。

    勵宗萬以禮部而兼知貢舉。

    内場之事。

    乃伊專責。

    又非堂官可比。

    着交部嚴察議奏。

    至禦史等參奏禮部。

    隻當就事論事。

    乃于章奏之内。

    過為激迫已甚之詞。

    此風亦不可長。

    着一并交部查議。

     ○賜軍營病故内大臣永福祭葬。

     ○辛醜。

    命進士單月選班改用舉人。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向來進士候選。

    但于雙月铨補。

    嗣因人多壅滞。

    準于單月。

    亦立班選用。

    近來進士已經疏通。

    不過需次二三年。

    即可得缺。

    惟舉人選班壅積日久。

    現今猶需次至二十年。

    方可得缺。

    以緻中年登科者。

    至精力就衰之時。

    方膺民社。

    難收實用。

    朕思進士已經疏通。

    應仍照舊例。

    但于雙月铨補。

    其進士單月班次。

    應改用舉人铨選。

    亦屬疏通舉人之一法。

    着交吏部詳查議奏。

     ○又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奉皇考谕旨。

    辦理苗疆事務時。

    見廣西巡撫金鉷、陳奏事件甚多。

    朕即位之初。

    伊于一兩月間。

    亦連奏事四件。

    今半年以來。

    未見伊陳奏一事。

    巡撫管轄通省。

    事務繁多。

    豈半年之久。

    地方民生吏治。

    竟無一可陳奏之處耶。

    抑存觀望之見。

    私心揣度。

    以朕欲尚簡靜。

    而緘嘿不言、為迎合之舉耶。

    為大臣者。

    公忠體國。

    隻論事之當言與否。

    不必豫存意見。

    看來金鉷竟未能深知朕心。

    此次申饬之後。

    料伊必又将不應陳奏之事。

    喋喋敷陳矣。

    若如此存心。

    何以膺封疆之重寄。

    爾等可傳旨曉谕之。

     ○又谕、各省巡察。

    俱已停止。

    山西巡察。

    亦着停止派往。

     ○兵部議、禦史蔣炳疏、請裁山西直隸添募之兵。

    以省繁費。

    應如所請。

    得旨。

    該部議稱此項應裁之兵。

    俱暫留原饷差操。

    候該省各營兵丁事故缺出。

    停其召募。

    即将新兵陸續坐補等語。

    此議固是。

    但聞各省兵丁事故缺出。

    有挑本兵子弟頂補之例。

    若本年子弟、無可頂補。

    方行召募。

    今若概用新兵頂補。

    未免有礙本兵子弟食糧之路。

    此亦不可不為籌及。

    着該管大臣。

    悉心斟酌。

    期于兩全。

    若本兵子弟、有可頂補者。

    仍用其子弟。

    若無可頂補。

    則用新兵。

    至新兵倘有拔補、及事故缺出。

    即停其募補。

    如此徐徐辦理。

    不必急遽。

    即遲至十餘年。

    裁減足數。

    亦未嘗不可。

    務令安置妥帖。

    俾新舊兵丁。

    均無失所。

    倘有辦理不善之處。

    朕必于該管大臣是問。

    餘依議。

     ○兵部侍郎吳應棻疏請、督撫衙門。

    設七品幕職二員。

    兩司設八品記室二員。

    三年一考。

    報部存案。

    六年考滿。

    送部挨選。

    府州縣設一九品掾司。

    申報督撫。

    或本人有出身者。

    計考先用。

    本官降革。

    不準與考。

    本官以贓酷敗。

    不能救正。

    定議處分。

    後官得辟留前任幕賓。

    升調亦可帶往他省。

    吏部尋議。

    各省督撫幕賓、雍正元年奉旨。

    原令分别保題議叙。

    布按二司、為通省錢谷刑名之總彙。

    應準照督撫之例。

    分别保薦。

    其道府州縣各員。

    到任、即将幕賓姓名籍貫。

    申報督撫存案。

    六年勤慎無過。

    辦事幹練。

    準令本官出考申送。

    各該督撫詳加考核。

    具題議叙。

    濫行保舉。

    照例議處。

    至各衙門幕賓。

    既未設有定額。

    去留來往。

    聽從其便。

    從之。

     ○壬寅。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河南彰德一府七縣。

    共漕米三萬餘石。

    而臨漳縣辦米三分之一。

    他邑每畝徵米四五合。

    或七八合不等。

    獨臨漳每畝徵米一升三合有奇。

    從前兌糧水次、在臨漳境内回隆鎮。

    是以額徵本色獨多。

    今水次移在湯陰縣五陵鎮。

    臨漳運米。

    必越安陽、湯陰、地方、始到五陵。

    且本地産米無多。

    漳民辦運維艱等語。

    朕思臨漳所辦漕米。

    果多于他邑。

    小民不無苦累。

    若欲減運。

    又有關于額賦。

    其可否照附近水次之安陽、湯陰、等縣則例。

    按畝徵米起運。

    其餘改徵折色之處。

    着傳谕巡撫富德、查明酌議具奏。

     ○谕各省督撫。

    據右通政李世倬奏稱、社倉一法。

    固以濟民間之缺乏。

    而救荒之法。

    即于是而可通。

    臣在湖北布政使之任。

    查社倉之春借秋還。

    立有社長。

    主其出入。

    蓋一鄉一堡之中。

    其人之貧富。

    業之有無。

    皆社長所深知。

    誠使為有司者。

    于春借之時。

    社長具報之日。

    即備詢其家業名口。

    而自注之于冊。

    或慮家業之消長不時。

    人口之添退無定。

    則再于秋還之候。

    社長具報之日。

    複詢其故而改注之。

    此不過有司一舉筆之勞。

    不必假手胥吏。

    一旦遇有水旱赈濟之事。

    舉前所自注之冊。

    計其男婦大小名口。

    共有若幹。

    按多寡之數而赈給之。

    視貧富之等而酌量之。

    自無舛錯遺漏浮冒之弊。

    臣愚欲請定例頒行。

    第恐有司未能留心于平日。

    一朝奉命。

    勢必責令社長另造戶口冊籍。

    責令百姓開報花名。

    彼此相傳。

    驚疑易起。

    請饬督撫、轉饬有司。

    于社長冊報之時。

    專心查記。

    善為奉行。

    則不動聲色。

    不事煩擾等語。

    所奏似屬有理。

    但必有司善于奉行。

    方為有益。

    否則紛擾闾閻。

    未見其益。

    先受其累矣。

    着傳谕各該督撫。

    酌量地方情形。

    密饬有司。

    留心酌辦。

    倘該地方有難行處。

    亦不必勉強。

     ○命編修阮學浚、汪師韓、朱續晫、梁文山、充協修記注官。

     ○癸卯。

    示江南興修水利之法。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三代以前。

    不言水利。

    溝浍之制。

    時蓄洩。

    備旱潦。

    尚書周禮所載。

    為田功計者。

    其利甚溥。

    開渠引水。

    溉田育谷。

    始于戰國。

    蓋因阡陌既開。

    溝浍尋丈。

    已失其舊也。

    曆代言水利者。

    得失參半。

    總以相土宜。

    順水勢。

    近不擾民。

    遠可利人為主。

    今江南所屬蘇、松、常、鎮、四府。

    太倉一州。

    現在興修支河。

    仿河工海塘之例。

    督撫分委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