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又谕、黔省逆苗不法。

    擾害地方。

    深廑皇考聖懷。

    憂勞倍切。

    乃用兵許久。

    諸事尚未就緒在事諸臣則懼責而未免有所掩飾。

    鄰省諸臣。

    又喜事而或張大其詞。

    均非地方實在情形也。

    至于封章上達。

    朕發交廷議。

    再裁酌降旨。

    而數千裡外之揣度。

    豈能切中本地機宜。

    絲毫不爽。

    兼之一摺批發。

    而觀望者群起而窺伺之。

    以為上意如此。

    勉強遷就。

    轉緻事務紛更。

    難于奏績。

    朕計慮及此。

    是以不便頻降谕旨指示方略。

    而至于憂念苗疆。

    則未嘗一刻去諸懷也。

    所望在事諸臣、盡屏私心。

    視公事如巳事。

    竭誠辦理。

    并将确實情形。

    入告于朕。

    不事掩飾。

    候朕降旨裁奪。

    至于鄰省大臣、尤當休戚相關。

    勿存喜事之心。

    勿為将來邀功之地。

    誠心助理。

    據實奏聞。

    如此方不愧人臣公忠之道而公事亦易于觀成矣。

    可密谕黔省在事大臣、及鄰省督撫等共知之。

     ○多羅履郡王允祹、帶領衍聖公孔廣棨、引見。

    谕曰、至聖先師、功在萬世。

    我皇考尊師重道。

    備極敬誠。

    典禮之隆。

    超越往古。

    爾為後裔。

    當躬行實踐。

    勤學讀書。

    勉為聖賢。

    以仰承先澤。

    凡爾子姓兄弟。

    雖親疎不一。

    姿禀或殊。

    然遠溯尼山要皆聖人之後。

    不可自待菲薄。

    務期交相砥砺。

    立志端方。

    使天下儒風。

    有所宗仰。

    遵家訓、即所以報國恩也。

    朕實有厚望焉。

     ○吏部題、大學士張廷玉、恩賞世襲一等輕車都尉。

    并前所得一等輕車都尉。

    照例歸并。

    授為三等子。

    仍與伊長子張若霭承襲。

    從之。

     ○以詹事府少詹事王蘭生、為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命翰林院侍講嵩壽庶吉士介福、鄂容安、在南書房行走。

     ○戊辰。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纂修皇考世宗憲皇帝實錄。

    朕思記事之文。

    務期确實。

    方可信今傳後。

    我皇考臨禦以來。

    敬天法祖。

    勤政愛民。

    立極陳常。

    德洋恩溥。

    一切顯谟彜訓。

    皆出實心實政。

    不尚虛文。

    茲當編纂之時。

    惟在敬謹繹思。

    據實紀載。

    不必沿襲史氏繁詞。

    徒作鋪張揚厲之體。

    至于皇考十三年中整綱饬紀。

    事事極其周詳。

    覺世牖民。

    言言可為典則。

    為臣子者、自當慎重考核。

    編述詳明。

    期于聖德神功。

    廣大悉備。

    庶可昭垂簡冊。

    傳示萬年。

    其條例款項。

    及監修總裁等應用人員。

    并一切開館事宜。

    總理事務王大臣、詳議具奏。

     ○刑部侍郎王纮年老乞休。

    得旨、王纮以年屆七旬難勝刑部繁劇之任。

    懇請緻仕。

    朕念伊系皇考簡用舊人。

    事簡之部。

    尚可辦理。

    着勵宗萬以禮部侍郎管刑部侍郎事。

    王纮、以刑部侍郎管禮部侍郎事。

     ○禮部議準河東總督王士俊等疏請、新改陳許二府。

    新設淮甯石梁二縣。

    酌定學額。

    應照例陳許二府學、取進文武童生各二十名。

    淮甯石梁二縣學、取進文武童生各十五名。

    從之。

     ○己巳。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兵部議準、兩廣總督鄂彌達疏言、廣西柳州城守營、兵少差繁。

    請撥提标中營存城兵、一百二十名。

    将右哨千總、改為把總添入柳州城守營。

    其中營所轄通道汛千總改為提标中營右哨千總。

    仍駐通道汛防守。

    從之。

     ○命果親王允禮總理宗人府事務。

    履郡王允祹、管理宗人府事務。

     ○轉工部右侍郎王鈞、為左侍郎。

    以詹事府詹事張廷瑑、為工部右侍郎。

     ○庚午。

    禮部會同總理事務王大臣内閣翰林院。

    拟定恭上皇太後尊号、曰崇慶皇太後。

    得旨、是。

    依議。

     ○戶部議覆、蘇州巡撫高其倬疏請、清厘坍漲蘆洲田地。

    以除積斃。

    應如所請。

    限六個月、将各屬現長蘆葦之地。

    據實查丈歸足課額。

    餘地照則起科。

    并将已經墾熟之蘆洲。

    接連漕田之新漲。

    照例轉科報升。

    其實在坍缺地畝。

    查取冊結。

    保題豁除。

    此後續有坍漲随時勘丈。

    毋緻久延滋斃。

    至屆五年丈量之期。

    仍照例委員确勘。

    不實者指參。

    如有從前。

    隐漲捏坍、并以漕報蘆等斃。

    許于查丈之前。

    一一指首。

    免追從前糧賦。

    其公占田地。

    如開河築堤營房。

    及水沖沙積荒廢山田。

    從前或有未經開除。

    及捏報之處。

    均令照例自行首報。

    俟勘丈竣後。

    即行改正。

    仍嚴饬各員、依限辦理。

    報部查核。

    從之。

     ○命暫管禮部事務履郡王允祹、管理禮部事務。

     ○命工部侍郎張廷瑑、兼辦起居注事務。

     ○轉禮部右侍郎鐘保、為左侍郎。

    以署侍郎内閣侍讀學士木和林、為禮部右侍郎。

     ○轉刑部右侍郎申珠渾、為左侍郎。

    以内閣學士徐元夢、為刑部右侍郎。

     ○召原任尚書塗天相、原任侍郎陳守創、原任侍講李清植、原任編修徐用錫、赴部引見。

     ○辛未。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詣皇太後宮問安。

     ○嚴禁地方官匿災谕曰洪範庶徵。

    凡雨旸之愆和。

    關人事之得失所以着感應之理。

    使修人事。

    然水旱之災雖堯湯不能免。

    惟有勤恤民隐。

    竭力補救。

    可以化災沴而成太和。

    總在積至誠以昭假。

    不可萌一念之欺罔也。

    督撫身任封疆重寄。

    奏報收成分數。

    乃關系地方民命必确實無欺。

    始得議行蠲赈以蘇民困朕平日留心此事。

    見各省陳報收成分數或有隻據一方豐收數目為定。

    雨水過多之處。

    以高阜所收為準。

    亢旱時有之年。

    以低下所獲為準。

    并不分析某處豐收。

    某處歉獲。

    其意祗圖粉飾以邀感召和氣之名。

    而不知即此一念欺罔。

    已為獲罪于民。

    獲罪于君。

    而獲罪于天矣。

    夫至誠格天。

    乃聖人體信達順。

    參贊化育之事。

    爾等督撫即使辦理妥協。

    亦不過仰承皇考聖訓。

    遵循罔越。

    豈得因年歲之豐阜。

    貪天之功為巳功乎。

    若歲豐可引為巳功。

    則必歲歉懼為巳罪。

    捏報豐收。

    不恤民艱使饑凍流亡之慘不得上聞。

    蠲免赈恤之恩不得下逮。

    職思其故。

    誰為厲階。

    清夜扪心。

    何以自問。

    且朕體皇考敬天勤民之意。

    膺君國子民之任。

    豈肯姑貸此等督撫。

    以為民害耶。

    嗣後務各警醒。

    所奏報各地方收獲分數。

    少是絲毫假飾。

    以幹重戾。

     ○嚴禁地方官諱盜。

    谕曰、督撫身任封疆之寄。

    凡一切事宜俱應據實辦理。

    而嚴緝盜賊所以甯輯地方。

    尤關緊要。

    夫盜賊豈能盡絕。

    在地方官查挐嚴密。

    使犯者無所逃隐。

    然後未犯者始可望其畏法而改行。

    所慮督撫昏愦。

    柔靡。

    不能覺察。

    不肖州縣官、希圖脫免處分。

    隐諱盜案。

    督撫受其蒙蔽。

    以為某州某縣。

    絕少盜賊。

    而不知盜賊方竊發而未巳也更有督撫存心狡詭弋取甯谧美名。

    不恤民生之失所。

    轉哈意屬員。

    使之彌縫盜案。

    而地方官禀承其意。

    每于踏看時。

    窮诘事主。

    鈎緻隐微。

    或誣以家賊。

    或坐以妄報。

    使失事之家。

    不得不懇求銷案。

    是不惟受盜劫之慘。

    而更遭官刑之辱。

    但有一二案如此。

    則呈報被盜之累。

    通省皆知人各惴懼。

    吞忍不報。

    終歲之間。

    名為無盜。

    而不知縱盜殃民正使繼起者橫行而無所忌。

    朕深悉此弊。

    殊為切齒。

    倘或仍有此等喪失良心之督撫斷不姑貸。

    以贻民害。

    其地方不肖有司有拖累事主。

    希圖諱匿者。

    督撫若不即行指參經朕訪聞。

    亦必從重處分。

     ○又谕、據李禧奏稱、在京漢軍兵丁。

    可否照官員之例。

    遇有喪事。

    準借四個月錢糧。

    或懇格外施恩。

    賞給資生銀兩等語。

    王大臣等奏稱、現奉谕旨。

    令為八旗籌議恒産。

    為兵丁久遠之計。

    漢軍兵丁。

    本應一并入議。

    今李禧諸事敗露。

    且将密奏之件。

    宣揚于外。

    欲以市恩。

    其所奏姑且不必施行等語。

    朕思天下事隻論其應行與否。

    不必論其為何人所奏也。

    李禧劣迹。

    雖巳敗露。

    其人甚屬可惡。

    而其言未必一無可采。

    此魯論所謂不以人廢言也至于以示恩歸咎臣下。

    朕不為也。

    何則、條陳在臣下。

    而允行則出朕旨。

    臣下之承流宣化即朕之恩施臣民也。

    若臣下恐居市恩之名。

    而将應行之事。

    格而不行以緻膏澤不能下逮朕實不忍推而廣之臣下之功。

    即朕之功臣下之過。

    即朕之過朕斷不肯以功過歸臣下也即如各省之豐歉水旱。

    其所以感天和而緻天戒者。

    亦惟在朕躬。

    朕之此心。

    實可以對上天皇考惟願諸臣、屏去私心。

    緝熙百度直陳無隐。

    以副朕望。

    其賞給漢軍兵丁生息一事。

    朕原與王大臣等商酌次第舉行者。

    豈可因李禧陳奏而中止。

    着交該部定議。

    并将此旨曉谕中外臣工知之。

     ○又谕、徐元夢以年老衰邁不能辦理刑名事件。

    懇辭刑部侍郎之任。

    徐元夢、着調補禮部侍郎。

    其刑部侍郎員缺。

    着木和林調補。

     ○朝鮮國王李昑具奏、審拟擅入内地、搶劫人參之國人等。

    并進方物。

    得旨、該部議奏。

    其進獻禮物。

    停其收受。

    仍着存留。

    準作年貢。

     ○又朝鮮國王李昑、以寬免處分。

    具表謝恩。

    得旨覽王奏謝、知道了。

    所進謝恩儀物。

    準作正貢。

     ○以吏部左侍郎任蘭枝、為禮部尚書。

     ○壬申。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據果親王密奏、江南等省、漕項蘆課。

    及學租雜稅等銀。

    亦系雍正十二年以前之民欠。

    似可照例豁免。

    特行請旨等語。

    朕思此等欠項。

    實系應免者。

    果親王分晰詳明。

    據實陳奏。

    甚屬可嘉。

    着全行豁免。

    并令嗣後遇有恩诏。

    俱将各項入于豁免之内。

    永着為令。

    果親王秉性忠直。

    辦理部務。

    悉本公心是以蒙。

    皇考深加優獎。

    推誠信任。

    而王亦不屑以寬慈邀譽。

    是以外間或有嚴厲之疑。

    皆不知王之居心者。

    又或有司員奉行不善之處。

    亦未可定。

    實與王無預。

    今觀密奏蠲免漕蘆等項舊欠一摺。

    則王存心寬厚。

    辦事公明。

    即此可見着将原奏及朕此旨、宣示九卿等共知之。

    又谕、國家圖治。

    以得人為先。

    故以人事君者。

    人臣之大義。

    雖出于至公。

    尚恐無知人之明。

    況參以私意乎。

    向來薦剡多屬夤緣。

    朕深悉其弊。

    今番特令諸臣、各行保舉。

    惟冀痛洗積習。

    以展丹忱。

    據陳樹萱奏保鹽大使陳樹芳。

    系伊族弟。

    又保優貢生陳長鎮。

    詢之亦系伊同族。

    殊可怪歎。

    夫内舉不避。

    必自處實屬祁奚。

    而為所舉者實屬祁午而後可。

    試問陳樹萱為人。

    果足以比祁奚。

    而所舉之陳樹芳等。

    果足以方祁午耶。

    且陳樹萱生平所知廷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