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佥同。

    力奏其不可。

    張照即在與議之列。

    皇考深以為然。

    今張照以為密奉棄置之谕旨。

    且将此轉告哈元生。

    錯謬已極。

    可令張廣泗。

    傳谕哈元生知之。

    爾等可密寫朕谕與張廣泗。

    總之苗疆一切、全交伊料理。

    當屏去私心。

    惟私惟正。

    不知有已。

    不知有人。

    并不知有朕谕。

    惟期盡美盡善。

    為經久萬全之計。

    設目下剿撫失宜。

    将來善後無策。

    朕惟張廣泗是問。

     ○丙午。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十月三十日、為我皇考萬壽聖節。

    伏查皇祖聖誕之期。

    天下臣民。

    虔誠齋肅。

    禁止屠宰。

    嗣後恭遇皇考聖誕之日。

    着照此例。

    敬謹奉行。

    爾部即傳谕内外各省知之。

     ○又谕、從前奉移皇祖聖祖仁皇帝梓宮于壽皇殿之前。

    所有皇祖禦用物件。

    皇考俱行賞賜王阿哥大臣、及禦前侍衛等。

    今将皇考十三年禦用之物。

    除留為朕每次行禮瞻仰外。

    其餘朕實不忍服用。

    茲将奉移梓宮于雍和宮。

    朕恪遵皇考成憲。

    亦将皇考禦用物件。

    賞賜王大臣、禦前乾清門侍衛等、俾各于其家供奉瞻仰。

    着于供獻晚桌後。

    總理事務王大臣、在乾清宮丹墀、監放賞給。

    即令于梓宮前謝恩。

     ○又谕、和親王向在宮内居住。

    今梓宮奉移之後。

    和親王福晉、可擇日暫移撷芳殿。

    俟和親王府第定議時。

    再行移居。

     ○谕大将軍平郡王福彭、額驸策淩、聞皇考大事。

    必奏請叩谒梓宮。

    伊等俱在軍營要任。

    不可同來。

    着公慶複、馳驿前往軍營。

    換回平郡王。

    慶複到時。

    平郡王将大将軍印、并軍營一概事務。

    俱明白交與慶複、同額驸策淩、一心商酌辦理。

    慶複起身時。

    着由内庫賞給銀一萬兩、治辦什物。

     ○手敕谕額驸策淩、皇考棄天下臣庶。

    以天下大事。

    畀予藐躬。

    朕年沖幼。

    一切政務、多未谙練。

    惟以一誠效法皇考。

    汝受皇祖皇考重恩。

    宜竭力效忠國家。

    皇考曾谕朕、所有軍務。

    惟爾是賴。

    今已将平郡王召回。

    慶複初到辦事。

    額驸斷不可遠離軍營。

    朕亦将此宣谕軍機大臣矣。

    額驸忠誠。

    聞皇考大事。

    自必欲叩谒梓宮。

    但軍務正屬緊要。

    額驸在軍營。

    則皇考在天之靈亦慰。

    俟準噶爾平定後。

    再叩谒梓宮不遲。

    此時如有要事。

    可密摺奏聞。

    軍情如何。

    蒙古軍心如何。

    事定後、何處可設駐防。

    何處可安哨兵。

    熟思之。

    奏到、朕再與諸王大臣籌酌行之。

    再朕躬安好。

    恐懸念。

    特谕。

     ○銮儀衛奏、明日上送梓宮至雍和宮。

    回時、進紫禁何門。

    得旨、朕進神武門。

    嗣後詣雍和宮、俱走神武門。

     ○丁未。

    恭移大行皇帝梓宮、安奉雍和宮。

    上先詣梓宮前親奠。

    屆時。

    靈駕啟行。

    上恸哭前導。

    由景運門出。

    梓宮登大昇轝。

    上西向跪、哭、随行。

    大駕鹵簿全設。

    大行皇帝禦用器物、俱恭捧前行。

    内大臣侍衛、俱在乾清門外、分翼跪列。

    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喪儀王大臣、内務府、禮部、工部大臣等、俱在兩旁、敬謹護侍。

    王以下、公以上、文武滿漢大臣官員等、俱分翼齊集。

    梓宮由東華門、東安門出。

    候梓宮至。

    鹹舉哀。

    跪迎。

    梓宮至雍和宮昭泰門前。

    上東側跪迎。

    皇太後率皇後、妃、嫔、豫俟于享殿後。

    随安奉梓宮于雍和宮永佑殿。

    上号泣、行奠祭禮。

    王大臣遵定制、叩請回宮。

    上依戀不忍。

    王大臣請至再三。

    上勉從。

    奉皇太後居東配殿。

    始還宮。

    仍居乾清宮南廊苫次。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今日奉移。

    皇考梓宮于雍和宮。

    所有辦理喪儀之履郡王、竭誠宣力。

    朕弟和親王、協辦大禮。

    甚屬妥協。

    俱着交宗人府議叙。

    其在事之大臣等、俱着交部議叙具奏。

     ○又谕、今日皇考梓宮安奉雍和宮。

    朕見雍和宮工程周備。

    諸事妥協。

    甚惬朕懷。

    其總理工程之海望等、及在事官員等。

    俱着交部議叙具奏。

     ○又谕諸王大臣所議三年喪禮。

    援據經傳。

    斟酌典章。

    甚為詳悉。

    朕惟皇考臨禦十有三年。

    居心行政。

    念念出于至誠。

    此諸王大臣所共知共見者。

    皇考聰明天亶。

    建極綏猷。

    垂法萬世。

    朕雖不能仰企萬一。

    惟此誠之一字。

    實欲身體力行。

    黾勉效法。

    以圖善繼善述。

    至持服三年。

    乃朕哀慕至情。

    萬不能已并非欲博行三年喪之名也。

    況持服三年。

    亦何足以言孝。

    所願吾君臣同德同心。

    勤求治理。

    使民物康阜。

    海宇乂安。

    令天下鹹頌我皇考付托得人。

    此吾君臣所當共勉者。

    今覽所奏。

    諸王大臣深悉朕迫切苦衷。

    俾得稍展哀忱。

    可謂能諒朕心矣。

    但所議尚有一二宜酌者。

    如元旦朝賀、請朕吉服升殿。

    朝正固國家之吉典。

    然群臣實為朕一人稱慶。

    在二十七月之内、吉服受賀、朕心實切不安。

    又稱禦門、莅官、聽政。

    用素服、冠綴纓緯等語。

    朕缟素齋居。

    凡一切引見官員。

    啟事降旨。

    俱可于便殿随時舉行。

    非必須禦門方可辦理也。

    至郊廟大祀。

    朕自不敢因一已孺慕之私情。

    有阙天祖禘嘗之钜典。

    所議朕親詣行禮。

    甚是。

    但先期齋戒。

    所以潔齊心志。

    對越神明。

    朕意遇齋戒之日。

    即當素服、冠綴纓緯。

    其視祝版、亦當照例用禮服、以昭敬謹。

    朝日、夕月、等祀。

    雖系遣官行禮。

    然誠敬之心。

    默為昭格。

    陟降左右。

    不啻親承。

    朕意于遣祭正日。

    亦應素服、冠綴纓緯。

    方與禮意相合。

    又所議、朕躬及群臣諸典制。

    皆屬明備。

    皇後、妃、嫔、及皇子、持服之處。

    尚未議及。

    爾等一并詳稽典禮。

    再議具奏。

     ○戊申。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以别殿為苫次。

    自是日至乙卯、以為常。

     ○詣東配殿、問皇太後安。

    每日如之。

     ○命禮臣恭議、加上列祖列後尊谥。

    谕曰、尊祖孝親。

    誼應并重。

    報本追遠。

    禮有加隆。

    茲者恭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

    緬惟贻燕之谟。

    宜備追崇之典。

    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

    創垂大業。

    世祖章皇帝統一方夏。

    撫有萬邦。

    駿烈鴻猷。

    敷揚莫罄。

    皇祖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

    淪浃寰區。

    久道化成。

    功齊覆載。

    朕自沖齡。

    仰蒙慈愛。

    宮庭撫育。

    厚眷獨鐘。

    仰思聖德之難名。

    恒念洪恩之莫報。

    夫宗廟之徽稱有制。

    而報本之忱悃無窮。

    應詳查典禮。

    酌古準今。

    恭議加上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尊谥。

    以展孝思。

    此朕追慕之至情。

    崇先之特典。

    後世子孫。

    不得奉為成式。

    又敬念列祖尊谥、既已加崇。

    列後尊谥、并應恭議加上。

    爾等詳酌典禮。

    一并敬議具奏。

     ○又谕、朕自幼齡。

    仰蒙皇祖、慈愛笃摯。

    撫育宮中。

    太妃皇貴妃、貴妃、仰體皇祖聖心。

    提攜看視。

    備極周至。

    朕心感念不忘。

    太妃密妃、誕育莊親王。

    太妃勤妃、誕育果親王。

    二王為皇考宣力多年。

    公忠體國。

    今又輔朕辦理政務。

    禆益良多。

    此四太妃、應各加封号。

    以展朕敬禮之意。

    着該部定詳具奏。

     ○陝西巡撫碩色奏、榆林府屬之靖邊、定邊、二縣。

    距府六七百裡。

    距省千九百餘裡。

    請改隸延安府管轄。

    榆林一府、僅轄榆林、懷遠、二縣。

    請将直隸葭州、及葭州所屬之神木、府谷、二縣。

    歸榆林府管轄。

    無庸更設直隸州。

    惟向隸葭州之吳堡縣。

    地在葭州之南。

    距榆林稍遠。

    請就近歸直隸綏德州管轄。

    下部行之。

     ○已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今日将議定持服三年之處。

    奏聞皇太後。

    奉皇太後懿旨。

    皇帝欲行三年之喪。

    諸王大臣遵旨議行。

    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