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庚子。
命禮臣議、恭上大行皇帝尊谥廟号。
谕曰、自古聖帝明王。
功德大成。
必有顯号徽稱。
所以昭垂萬世。
典至钜也。
我皇考大行皇帝乘乾建極。
撫禦萬邦。
錫福諴民。
德化翔洽。
虔恭寅畏。
昭事蒼穹。
郊祀祈年。
必親必敬。
欽承祖烈。
光大前猷。
至孝肫誠。
千古未有。
當皇祖上賓時。
盡制盡哀。
喪儀隆備。
親送梓宮。
屢谒陵寝。
歲時瞻拜禦容。
舉念常伸孺慕。
繼顯谟之盛。
推錫類之仁。
宸衷祇敬、則朝乾夕惕。
曆久彌勤。
親政憂勞、則盛暑祁寒。
未嘗稍間。
整綱饬紀。
明目達聰。
施措鹹宜。
德威并用。
笃宗室、則立學以隆教育。
惠八旗、則賜帑以備吉兇。
厚臣工而加俸養廉。
眷忠良而建祠賜祭。
勵廉能以察吏。
宏薦拔以羅才。
廣耕田以重農桑。
定品式以崇節儉。
重道則經筵歲舉。
愛士則科目頻加。
隆先師五代之王封。
新阙裡千秋之廟貌。
修明典禮。
懷柔百神。
厚植綱常。
旗揚節孝。
蠲逋減賊。
不惜億萬之帑金。
開墾築堤。
永享萬年之樂利。
備赈則廣行積貯。
養兵則優贍身家。
律例則厘定科條。
谳決則持詳咨酌。
廣開言路。
詳示朱批。
洞矚群情。
慮周六合。
大閱以诘戎兵。
訓練以修武備。
睿谟獨運。
而小醜立奏蕩平。
聖武布昭。
而荒檄永圖綏靖。
開天明道。
聖學高深。
覺世牖民。
宸章炳煥。
闡聖賢之精蘊。
宣心性之圓機。
函蓋古今。
彪爍宇宙。
天心協應。
有感必通。
德盛化神。
諸瑞畢至。
古帝王之良法善政。
至皇祖而集其大成。
我祖宗之駿烈鴻猷。
逮皇考而益彰善述。
眇予沖子。
寅奉丕基。
仰惟功德之隆。
宜備尊崇之典。
敬循禮制。
恭上尊谥廟号。
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禮部尋請、謹遵舊典。
集諸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文官六品以上。
武官四品以上。
詳慎公議。
以昭崇重。
得旨、是、敬謹确議具奏。
○定廟諱字。
谕曰、自古臣子之于君父。
皆有諱名之義。
載在禮經。
着于史冊。
所以展哀慕而緻誠敬也。
雍正元年。
皇考特頒谕旨。
謹将聖祖仁皇帝聖諱二字。
欽定避易書寫。
今朕紹承大位。
哀恸方深。
皇考聖諱。
理應恭避。
敬遵皇考從前欽定典制。
嗣後凡内外各部院文武大小衙門、一切章奏文移。
遇聖諱上一字、則書允字。
聖諱下一字、則書正字。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交部敬謹遵行。
○定三年喪制、卻群臣以日易月之請。
谕曰、諸王大臣奏稱三年之喪、難以舉行。
請朕仍依舊制、以二十七日釋服。
朕受皇考顧複深恩。
昊天罔極。
中心哀慕。
實不能自巳。
所以欲行三年之喪。
稍盡子臣之誼。
朕承皇考付托之重。
總期恪守贻謀。
勉遵先志。
使天下乂安。
永享昇平之福。
乃朕之孝。
非以持服三年、遂為盡孝也。
自古帝王、亦有行三年之喪者。
今諸王大臣、所引杜預心喪之說。
後人多議其非。
朕自幼讀書。
與未嘗披覽典籍者有間。
此等議論。
豈可援以為據耶。
若以遺诏有二十七日釋服之旨。
此乃為天下臣民而言。
非指朕一人也。
從前皇祖聖祖仁皇帝沖齡踐祚。
未得舉行。
而我皇考大行皇帝即位之時。
軍國重務。
速應辦理之處甚多。
是以俯準廷臣之請。
然素服齋居。
三年如一日也。
今經皇考十三年宵旰勤勞。
孜孜圖治。
舉凡大綱小紀。
莫不悉有章程。
今日遵守成規。
一如皇考在日。
朕親承指授。
一一奉行而已。
輾轉思維。
三年之喪、在朕今日、實屬可行。
況昨日大學士等奏稱、十五日以後。
應照例進本辦事。
朕已允行。
豈行三年之喪。
遂不能辦理一切事務乎。
至于郊壇祭祀大典。
原可并行不悖。
諸王大臣所奏以日易月之說、斷不準行。
朕意已定。
毋得再請。
其如何行三年之喪。
着詳查典禮。
确議具奏。
○命大學士朱轼、在總理事務王大臣處、協同辦事。
○順天鄉試考官顧祖鎮、戴瀚、以前列十卷進呈。
得旨、朕當皇考大事。
恸入五中。
勉強料理軍國要務。
此十魁卷。
着徐本、福敏、楊超曾、方苞、閱看。
拟定進呈。
○辛醜。
上詣梓宮前、行殷奠禮。
陳大行皇帝冠服于幾筵。
大駕鹵簿全設。
王以下百官齊集。
屆時。
上舉哀。
視馔。
讀文緻祭。
成禮而退。
每祭送燎。
禮臣循例奏遣大臣祭酒。
上皆親詣。
○命禮臣議、恭上皇太後尊号。
谕曰、朕惟緻治之本。
孝道為先。
尊養之隆。
鴻稱首重。
欽惟皇太後順德承天。
坤元應地。
溫恭慈惠。
懋着徽音。
誕毓朕躬。
恩深鞠育。
茲者母儀萬國。
福履茂膺。
當申顯懿之隆名。
以展尊崇之钜典。
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前奉皇考谕旨。
查郎阿回到西安之後。
着史贻直來京。
今因部中辦事需人。
西安巡撫印務、既有碩色管理。
史贻直、着即起身回京。
○又谕、出征兵丁、勞苦效力。
甚屬可憫。
現在軍前之滿洲蒙古漢軍兵丁已各賞伊家一月錢糧外。
着于軍營、再加賞一月錢糧。
其在軍營之綠旗兵丁。
亦加恩賞給一月錢糧。
○壬寅。
命禮臣議、追上孝敬皇後尊谥。
谕曰、朕惟緻治莫先于崇孝。
徽稱首重夫易名。
天地之覆載同功。
帝後之尊親一體。
欽惟孝敬皇後作配皇考。
懋着坤儀。
孝德夙洽于宮闱。
仁惠久孚于壸掖。
朕躬承顧複。
備荷恩慈。
茲恭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
宜并追崇。
恭上尊谥。
以展孝思。
以昭萬世。
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止進獻方物。
谕曰、各省督撫大臣。
有進貢方物之禮。
昨福建督撫、赍到閩省果品。
乃照例進獻于皇考之前者。
朕不便發回。
已交所司、敬謹收貯。
備幾筵供享之用。
若遠省大臣進貢皇考之物。
已赍送在途者。
準其赴京、交奏事官員轉奏。
其各省照例進朕之物。
概行停止。
雖食物果品、亦不許進。
俟三年之後。
候朕再降谕旨。
着通行傳谕各省督撫大臣等、一體遵行。
○又谕、佛法以明心見性、興善能仁、舍貪除欲、忍辱和光為本。
而後世缁流。
竟借佛祖兒孫之名。
以為取利邀名之具。
奸詐盜僞。
無所不為。
以緻宗風頹敗。
象教衰微。
此皆不肖僧徒贻之咎也。
我皇考聰明睿智。
天縱多能。
而于性宗之理。
洞晰精微。
深通奧妙。
萬幾餘暇。
每召見僧衲。
指示提撕。
冀其勉力參悟。
俾佛教廣有傳人。
以為勸善去惡之一助。
此大慈悲父覺世之苦心也。
乃數年以來。
真能領會聖訓者甚少。
皇考嘗為歎息。
今陸續散出于外。
其間品行不一。
難保無借端生事之人。
如昔年世祖章皇帝時。
木陳忞大有名望。
深被恩禮。
而其所着北遊集。
則狂悖乖謬之語甚多。
至其誇張恩遇處。
尤為庸鄙。
又玉琳國師弟子骨岩行峰着侍香紀略一書。
更為誕妄荒唐。
供人噴飯。
已蒙皇考特降嚴旨。
查出銷毀。
此中外所共知者。
前事可鑒。
朕不得不留心申饬。
着該部傳旨。
通行曉谕凡在内廷曾經行走之僧人。
理應感戴皇考指迷接引之深恩。
放倒身心。
努力參究。
方不負聖慈期聖之至意。
倘因偶見天顔。
曾聞聖訓。
遂欲借端誇耀。
或造作言辭。
或招搖不法。
此等之人。
在國典則為匪類。
在佛教則為罪人。
其過犯不與平人等。
朕一經察出。
必按國法佛法、加倍治罪。
不稍寬貸。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孟冬頒朔。
時憲下一字、今拟易書字。
稱大清乾隆元年時憲書。
下禮部、欽天
命禮臣議、恭上大行皇帝尊谥廟号。
谕曰、自古聖帝明王。
功德大成。
必有顯号徽稱。
所以昭垂萬世。
典至钜也。
我皇考大行皇帝乘乾建極。
撫禦萬邦。
錫福諴民。
德化翔洽。
虔恭寅畏。
昭事蒼穹。
郊祀祈年。
必親必敬。
欽承祖烈。
光大前猷。
至孝肫誠。
千古未有。
當皇祖上賓時。
盡制盡哀。
喪儀隆備。
親送梓宮。
屢谒陵寝。
歲時瞻拜禦容。
舉念常伸孺慕。
繼顯谟之盛。
推錫類之仁。
宸衷祇敬、則朝乾夕惕。
曆久彌勤。
親政憂勞、則盛暑祁寒。
未嘗稍間。
整綱饬紀。
明目達聰。
施措鹹宜。
德威并用。
笃宗室、則立學以隆教育。
惠八旗、則賜帑以備吉兇。
厚臣工而加俸養廉。
眷忠良而建祠賜祭。
勵廉能以察吏。
宏薦拔以羅才。
廣耕田以重農桑。
定品式以崇節儉。
重道則經筵歲舉。
愛士則科目頻加。
隆先師五代之王封。
新阙裡千秋之廟貌。
修明典禮。
懷柔百神。
厚植綱常。
旗揚節孝。
蠲逋減賊。
不惜億萬之帑金。
開墾築堤。
永享萬年之樂利。
備赈則廣行積貯。
養兵則優贍身家。
律例則厘定科條。
谳決則持詳咨酌。
廣開言路。
詳示朱批。
洞矚群情。
慮周六合。
大閱以诘戎兵。
訓練以修武備。
睿谟獨運。
而小醜立奏蕩平。
聖武布昭。
而荒檄永圖綏靖。
開天明道。
聖學高深。
覺世牖民。
宸章炳煥。
闡聖賢之精蘊。
宣心性之圓機。
函蓋古今。
彪爍宇宙。
天心協應。
有感必通。
德盛化神。
諸瑞畢至。
古帝王之良法善政。
至皇祖而集其大成。
我祖宗之駿烈鴻猷。
逮皇考而益彰善述。
眇予沖子。
寅奉丕基。
仰惟功德之隆。
宜備尊崇之典。
敬循禮制。
恭上尊谥廟号。
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禮部尋請、謹遵舊典。
集諸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文官六品以上。
武官四品以上。
詳慎公議。
以昭崇重。
得旨、是、敬謹确議具奏。
○定廟諱字。
谕曰、自古臣子之于君父。
皆有諱名之義。
載在禮經。
着于史冊。
所以展哀慕而緻誠敬也。
雍正元年。
皇考特頒谕旨。
謹将聖祖仁皇帝聖諱二字。
欽定避易書寫。
今朕紹承大位。
哀恸方深。
皇考聖諱。
理應恭避。
敬遵皇考從前欽定典制。
嗣後凡内外各部院文武大小衙門、一切章奏文移。
遇聖諱上一字、則書允字。
聖諱下一字、則書正字。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交部敬謹遵行。
○定三年喪制、卻群臣以日易月之請。
谕曰、諸王大臣奏稱三年之喪、難以舉行。
請朕仍依舊制、以二十七日釋服。
朕受皇考顧複深恩。
昊天罔極。
中心哀慕。
實不能自巳。
所以欲行三年之喪。
稍盡子臣之誼。
朕承皇考付托之重。
總期恪守贻謀。
勉遵先志。
使天下乂安。
永享昇平之福。
乃朕之孝。
非以持服三年、遂為盡孝也。
自古帝王、亦有行三年之喪者。
今諸王大臣、所引杜預心喪之說。
後人多議其非。
朕自幼讀書。
與未嘗披覽典籍者有間。
此等議論。
豈可援以為據耶。
若以遺诏有二十七日釋服之旨。
此乃為天下臣民而言。
非指朕一人也。
從前皇祖聖祖仁皇帝沖齡踐祚。
未得舉行。
而我皇考大行皇帝即位之時。
軍國重務。
速應辦理之處甚多。
是以俯準廷臣之請。
然素服齋居。
三年如一日也。
今經皇考十三年宵旰勤勞。
孜孜圖治。
舉凡大綱小紀。
莫不悉有章程。
今日遵守成規。
一如皇考在日。
朕親承指授。
一一奉行而已。
輾轉思維。
三年之喪、在朕今日、實屬可行。
況昨日大學士等奏稱、十五日以後。
應照例進本辦事。
朕已允行。
豈行三年之喪。
遂不能辦理一切事務乎。
至于郊壇祭祀大典。
原可并行不悖。
諸王大臣所奏以日易月之說、斷不準行。
朕意已定。
毋得再請。
其如何行三年之喪。
着詳查典禮。
确議具奏。
○命大學士朱轼、在總理事務王大臣處、協同辦事。
○順天鄉試考官顧祖鎮、戴瀚、以前列十卷進呈。
得旨、朕當皇考大事。
恸入五中。
勉強料理軍國要務。
此十魁卷。
着徐本、福敏、楊超曾、方苞、閱看。
拟定進呈。
○辛醜。
上詣梓宮前、行殷奠禮。
陳大行皇帝冠服于幾筵。
大駕鹵簿全設。
王以下百官齊集。
屆時。
上舉哀。
視馔。
讀文緻祭。
成禮而退。
每祭送燎。
禮臣循例奏遣大臣祭酒。
上皆親詣。
○命禮臣議、恭上皇太後尊号。
谕曰、朕惟緻治之本。
孝道為先。
尊養之隆。
鴻稱首重。
欽惟皇太後順德承天。
坤元應地。
溫恭慈惠。
懋着徽音。
誕毓朕躬。
恩深鞠育。
茲者母儀萬國。
福履茂膺。
當申顯懿之隆名。
以展尊崇之钜典。
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前奉皇考谕旨。
查郎阿回到西安之後。
着史贻直來京。
今因部中辦事需人。
西安巡撫印務、既有碩色管理。
史贻直、着即起身回京。
○又谕、出征兵丁、勞苦效力。
甚屬可憫。
現在軍前之滿洲蒙古漢軍兵丁已各賞伊家一月錢糧外。
着于軍營、再加賞一月錢糧。
其在軍營之綠旗兵丁。
亦加恩賞給一月錢糧。
○壬寅。
命禮臣議、追上孝敬皇後尊谥。
谕曰、朕惟緻治莫先于崇孝。
徽稱首重夫易名。
天地之覆載同功。
帝後之尊親一體。
欽惟孝敬皇後作配皇考。
懋着坤儀。
孝德夙洽于宮闱。
仁惠久孚于壸掖。
朕躬承顧複。
備荷恩慈。
茲恭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
宜并追崇。
恭上尊谥。
以展孝思。
以昭萬世。
爾部詳察典禮具奏。
○止進獻方物。
谕曰、各省督撫大臣。
有進貢方物之禮。
昨福建督撫、赍到閩省果品。
乃照例進獻于皇考之前者。
朕不便發回。
已交所司、敬謹收貯。
備幾筵供享之用。
若遠省大臣進貢皇考之物。
已赍送在途者。
準其赴京、交奏事官員轉奏。
其各省照例進朕之物。
概行停止。
雖食物果品、亦不許進。
俟三年之後。
候朕再降谕旨。
着通行傳谕各省督撫大臣等、一體遵行。
○又谕、佛法以明心見性、興善能仁、舍貪除欲、忍辱和光為本。
而後世缁流。
竟借佛祖兒孫之名。
以為取利邀名之具。
奸詐盜僞。
無所不為。
以緻宗風頹敗。
象教衰微。
此皆不肖僧徒贻之咎也。
我皇考聰明睿智。
天縱多能。
而于性宗之理。
洞晰精微。
深通奧妙。
萬幾餘暇。
每召見僧衲。
指示提撕。
冀其勉力參悟。
俾佛教廣有傳人。
以為勸善去惡之一助。
此大慈悲父覺世之苦心也。
乃數年以來。
真能領會聖訓者甚少。
皇考嘗為歎息。
今陸續散出于外。
其間品行不一。
難保無借端生事之人。
如昔年世祖章皇帝時。
木陳忞大有名望。
深被恩禮。
而其所着北遊集。
則狂悖乖謬之語甚多。
至其誇張恩遇處。
尤為庸鄙。
又玉琳國師弟子骨岩行峰着侍香紀略一書。
更為誕妄荒唐。
供人噴飯。
已蒙皇考特降嚴旨。
查出銷毀。
此中外所共知者。
前事可鑒。
朕不得不留心申饬。
着該部傳旨。
通行曉谕凡在内廷曾經行走之僧人。
理應感戴皇考指迷接引之深恩。
放倒身心。
努力參究。
方不負聖慈期聖之至意。
倘因偶見天顔。
曾聞聖訓。
遂欲借端誇耀。
或造作言辭。
或招搖不法。
此等之人。
在國典則為匪類。
在佛教則為罪人。
其過犯不與平人等。
朕一經察出。
必按國法佛法、加倍治罪。
不稍寬貸。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孟冬頒朔。
時憲下一字、今拟易書字。
稱大清乾隆元年時憲書。
下禮部、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