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臣民。
共享昇平之福茲于本月二十一日。
乾清宮交泰殿災。
朕心悚惕。
寝食靡甯恭讀聖祖仁皇帝實錄。
内載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災。
聖祖谕曰。
殿廷告災。
所關止屬臨禦之所。
但得海宇清晏。
置斯民于衽席之上。
則今所居。
較諸前代茅茨土階。
尚或過矣。
大哉訓言。
垂教至為深切。
朕自當凜遵聖訓。
期四海之乂安。
即一人之有慶。
惟是上天示警。
自有所由。
因念聖祖仁皇帝八齡禦極。
在位六十一年。
享壽六十有九。
朕二十有五踐阼紀元。
六十年傳位皇帝。
茲春秋八十有七。
精神純固。
康健如常。
親見五代元孫。
武功十全。
諸福備具。
并未倦勤。
日親訓政。
此皆仰邀昊贶笃祐之隆。
逾于皇祖。
自揣受恩過厚。
益凜持盈今上天于默佑之中。
示以儆戒。
正是天心仁愛。
啟迪朕躬及皇帝。
我父子祇懼之餘。
尤深欽感。
且朕仍居養心殿。
皇帝則居毓慶宮。
而乾清宮系接見臣工聽政之所。
相距俱遠。
祇因承值太監等不戒于火。
緻有此事。
現在朕雖已傳位為太上皇帝。
而一切政務。
仍親理訓示。
茲政事有缺。
皆朕之過。
非皇帝之過。
即太監人等不能加意小心。
大臣等将伊等按例治罪。
朕引為已過。
尚從寬典。
而救火出力之官員、步軍、及太監人等。
均分别恩赉。
此即朕不肯诿過于下。
深自刻責于衷之意。
或此一念修省。
冀蒙上蒼默鑒。
況二十一日晚間火起時。
勢甚猛烈。
坤甯宮前檐。
已為熏灼所及。
幸賴西北風起。
而大臣等統率官員兵役、竭力汲水救護。
得保無虞。
足徵神佛垂佑。
實乃不幸中之幸。
謹于本日清晨虔誠祀謝。
以答靈贶。
目下已将屆仲冬。
天氣冱寒。
庀材鸠工不易。
明年元旦。
朕仍禦太和殿。
受皇帝率領王公大小臣工慶賀。
于重華宮前殿、受皇子皇孫等慶賀。
後殿受妃嫔公主福晉等慶賀。
與往歲舉行無異。
亦足以備典禮而迓天賜春祉。
自是之後。
朕益勵懋修戒滿之念。
勉思補救。
庶幾消弭災眚。
敬迓祥和。
以期上答天思。
欽承祖訓。
此尤朕所朝夕乾惕。
不敢稍自暇逸者。
所有應修工程。
着該管大臣等、于春融集料興工。
即行修葺完善。
諸複舊觀。
不必加意。
用垂億萬年無疆之慶。
将此通谕知之。
○甲子。
太上皇帝同皇帝詣奉先殿、壽皇殿、行禮。
○十一月。
己巳。
太上皇帝詣大高殿行禮。
○壬申。
太上皇帝幸瀛台。
○乙亥。
太上皇帝幸瀛台。
○戊寅。
太上皇帝同皇帝詣奉先殿、壽皇殿、行禮。
○辛巳。
太上皇帝幸瀛台。
○甲申。
太上皇帝幸瀛台。
○丁亥。
太上皇帝幸瀛台。
○戊子。
敕谕、據保甯奏、伊犁索倫部落。
長成閑散餘丁甚少。
不敷挑取馬甲之用。
請由錫伯部落揀選一百六十戶。
入于索倫部落。
以備挑取馬甲。
自應量加調劑。
着既照保甯所奏辦理。
又另摺奏、遵奉前旨。
将賞給察哈爾部落人等資生銀兩。
特令派員代為立業。
現在俱已較前寬裕等語。
所奏均屬酌量地方情形。
于兵丁有益。
所辦甚好。
嗣後諸事若能如此留心。
可期利益。
使各該部落皆緻饒裕。
乃不負朕委任之意。
加恩着保甯協辦大學士。
保甯益當感戴朕恩。
諸事盡心勉力經理。
務令新疆地方。
永臻甯谧。
○庚寅。
太上皇帝詣壽康宮行禮。
○幸瀛台。
○十二月。
丙申朔。
太上皇帝詣大高殿行禮。
○己亥。
太上皇帝詣雍和宮行禮。
○癸卯太上皇帝同皇帝幸瀛台。
○甲寅。
敕谕曰、阿迪斯、着準其仍兼侍郎、及銮儀使。
但阿迪斯才具中平。
從前原因其系阿桂之子。
是以擢用侍郎。
現在工部事務較繁。
阿迪斯着調補兵部右侍郎。
其工部侍郎員缺。
即着成林調補。
○丙辰。
太上皇帝幸瀛台。
回部四品伯克瑪穆特等二人、五品伯克谟們聶咱爾阿布都裡體布等四人、朝鮮國正使金文淳、副使申耆等三人、琉球國正使東邦鼎、副使毛廷桂等二人、于西華門外瞻觐。
○丁巳。
太上皇帝禦甯壽宮景祺閣。
賜禦前王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等食。
賞赉有差。
○戊午。
太上皇帝禦撫辰殿大幄次。
賜王公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及年班外藩各國使臣等宴。
并賞赉有差
共享昇平之福茲于本月二十一日。
乾清宮交泰殿災。
朕心悚惕。
寝食靡甯恭讀聖祖仁皇帝實錄。
内載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災。
聖祖谕曰。
殿廷告災。
所關止屬臨禦之所。
但得海宇清晏。
置斯民于衽席之上。
則今所居。
較諸前代茅茨土階。
尚或過矣。
大哉訓言。
垂教至為深切。
朕自當凜遵聖訓。
期四海之乂安。
即一人之有慶。
惟是上天示警。
自有所由。
因念聖祖仁皇帝八齡禦極。
在位六十一年。
享壽六十有九。
朕二十有五踐阼紀元。
六十年傳位皇帝。
茲春秋八十有七。
精神純固。
康健如常。
親見五代元孫。
武功十全。
諸福備具。
并未倦勤。
日親訓政。
此皆仰邀昊贶笃祐之隆。
逾于皇祖。
自揣受恩過厚。
益凜持盈今上天于默佑之中。
示以儆戒。
正是天心仁愛。
啟迪朕躬及皇帝。
我父子祇懼之餘。
尤深欽感。
且朕仍居養心殿。
皇帝則居毓慶宮。
而乾清宮系接見臣工聽政之所。
相距俱遠。
祇因承值太監等不戒于火。
緻有此事。
現在朕雖已傳位為太上皇帝。
而一切政務。
仍親理訓示。
茲政事有缺。
皆朕之過。
非皇帝之過。
即太監人等不能加意小心。
大臣等将伊等按例治罪。
朕引為已過。
尚從寬典。
而救火出力之官員、步軍、及太監人等。
均分别恩赉。
此即朕不肯诿過于下。
深自刻責于衷之意。
或此一念修省。
冀蒙上蒼默鑒。
況二十一日晚間火起時。
勢甚猛烈。
坤甯宮前檐。
已為熏灼所及。
幸賴西北風起。
而大臣等統率官員兵役、竭力汲水救護。
得保無虞。
足徵神佛垂佑。
實乃不幸中之幸。
謹于本日清晨虔誠祀謝。
以答靈贶。
目下已将屆仲冬。
天氣冱寒。
庀材鸠工不易。
明年元旦。
朕仍禦太和殿。
受皇帝率領王公大小臣工慶賀。
于重華宮前殿、受皇子皇孫等慶賀。
後殿受妃嫔公主福晉等慶賀。
與往歲舉行無異。
亦足以備典禮而迓天賜春祉。
自是之後。
朕益勵懋修戒滿之念。
勉思補救。
庶幾消弭災眚。
敬迓祥和。
以期上答天思。
欽承祖訓。
此尤朕所朝夕乾惕。
不敢稍自暇逸者。
所有應修工程。
着該管大臣等、于春融集料興工。
即行修葺完善。
諸複舊觀。
不必加意。
用垂億萬年無疆之慶。
将此通谕知之。
○甲子。
太上皇帝同皇帝詣奉先殿、壽皇殿、行禮。
○十一月。
己巳。
太上皇帝詣大高殿行禮。
○壬申。
太上皇帝幸瀛台。
○乙亥。
太上皇帝幸瀛台。
○戊寅。
太上皇帝同皇帝詣奉先殿、壽皇殿、行禮。
○辛巳。
太上皇帝幸瀛台。
○甲申。
太上皇帝幸瀛台。
○丁亥。
太上皇帝幸瀛台。
○戊子。
敕谕、據保甯奏、伊犁索倫部落。
長成閑散餘丁甚少。
不敷挑取馬甲之用。
請由錫伯部落揀選一百六十戶。
入于索倫部落。
以備挑取馬甲。
自應量加調劑。
着既照保甯所奏辦理。
又另摺奏、遵奉前旨。
将賞給察哈爾部落人等資生銀兩。
特令派員代為立業。
現在俱已較前寬裕等語。
所奏均屬酌量地方情形。
于兵丁有益。
所辦甚好。
嗣後諸事若能如此留心。
可期利益。
使各該部落皆緻饒裕。
乃不負朕委任之意。
加恩着保甯協辦大學士。
保甯益當感戴朕恩。
諸事盡心勉力經理。
務令新疆地方。
永臻甯谧。
○庚寅。
太上皇帝詣壽康宮行禮。
○幸瀛台。
○十二月。
丙申朔。
太上皇帝詣大高殿行禮。
○己亥。
太上皇帝詣雍和宮行禮。
○癸卯太上皇帝同皇帝幸瀛台。
○甲寅。
敕谕曰、阿迪斯、着準其仍兼侍郎、及銮儀使。
但阿迪斯才具中平。
從前原因其系阿桂之子。
是以擢用侍郎。
現在工部事務較繁。
阿迪斯着調補兵部右侍郎。
其工部侍郎員缺。
即着成林調補。
○丙辰。
太上皇帝幸瀛台。
回部四品伯克瑪穆特等二人、五品伯克谟們聶咱爾阿布都裡體布等四人、朝鮮國正使金文淳、副使申耆等三人、琉球國正使東邦鼎、副使毛廷桂等二人、于西華門外瞻觐。
○丁巳。
太上皇帝禦甯壽宮景祺閣。
賜禦前王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等食。
賞赉有差。
○戊午。
太上皇帝禦撫辰殿大幄次。
賜王公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及年班外藩各國使臣等宴。
并賞赉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