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九

關燈
泰、于酌定存公之外。

    又以商人具呈饋送鹽政銀八萬兩。

    名曰公務。

    饋送運司銀四萬兩。

    名曰薪水。

    奏請歸公。

    蒙皇考批谕、此系噶爾泰等應得之項。

    若有需用之處。

    聽其自行支用。

    伊若不用。

    即退還衆商。

    不必歸公欽此。

    噶爾泰又奏稱、衆商力量寬裕。

    此項實出情願。

    又奉皇考谕旨、俟有地方公事。

    将此應用。

    是皇考聖意。

    不肯令其歸公谕旨甚為明切。

    後據噶爾泰經手辦理。

    雖每年按綱具奏。

    而其實商人未能照數完繳。

    丙午、丁未、兩綱。

    未完銀十二萬三千餘兩。

    商人具呈、分作六年帶徵。

    經部議準行在案。

    至己酉、庚戌、未完銀兩。

    曾經鹽臣題請寬免。

    部議未允。

    朕即位以來。

    仰體皇考愛養商民之心。

    屢加優恤。

    務使商民寬餘。

    以受國家恩澤。

    此項公務薪水銀兩。

    既在額課之外。

    着永行停止。

    以惠商民。

    至從前己庚兩綱。

    未完公務薪水之項。

    曆年已久。

    着悉行豁免。

    該督該鹽政。

    可即宣朕谕旨。

    俾衆商等共知之。

     ○又谕、原任公阿靈阿、獲罪。

    将伊支出族。

    入于包衣佐領。

    今既據九卿議奏、阿靈阿擡出包衣佐領。

    仍歸本旗。

    所有阿靈阿一支。

    仍歸原族。

    至從前降旨暴露。

    罪狀于伊墓前立碑。

    其族中之人。

    即在其祖墳墓前建立。

    後阿靈阿出族。

    将墳墓另移别所。

    而此碑尚在伊祖茔。

    阿靈阿之祖父。

    原系宣力國家、着有勞績之人。

    何得在其茔前立此碑耶。

    此皆系伊族中之人、辦理錯謬。

    此碑着不必立。

     ○工部議覆、河南山東河道總督白鐘山疏言、豫省黃河南北二岸。

    綿長一千二百餘裡。

    豫河、懷河、二營。

    共止河兵一千一百名。

    除守備千把坐糧、并拔補分防把總、巡查料廠、看守柳圍、遞送公文外。

    止七百九十六名。

    又除撐駕浚柳船兵三百四十名。

    實在力作河兵。

    止四百五十六名。

    一遇工程險要。

    顧此失彼。

    請将駕船河兵。

    改歸本汛調遣。

    其浚柳船、每隻另募長夫一名。

    在船看守。

    歲給工食銀八兩。

    遇有需用運料之時。

    柳船、每隻五名。

    浚船每隻三名。

    添雇水手撐駕。

    每名日給銀五分。

    又請于豫懷二營。

    添協辦守備一員。

    于效力人員内、銜缺相當者、委用。

    如果稱職遇河營守備缺出題補。

    并應如所請。

    從之。

     ○甲申。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朕聞山東各府。

    今歲秋收俱稱豐稔。

    惟武定府屬之樂陵縣。

    及濟南府屬之德平縣。

    有低窪被淹之鄉村。

    若就通縣地畝而論。

    均不及十分之一。

    實未成災。

    但被水之後。

    補種秋禾。

    收成未免減少。

    所有本年應納錢糧。

    或有艱于措辦。

    着該撫、轉饬有司。

    将此二縣窪地歉收之戶。

    應納錢糧若幹。

    确實查明。

    緩至明年麥秋徵收。

    以纾民力。

    至于來春青黃不接之時。

    若有實在乏食窮民。

    并令有司、動支社倉谷石。

    按戶借給。

    以資接濟。

    毋令失所。

     ○除湖北江夏等州縣、未經攤減丁銀。

    谕、湖北丁随糧派一案。

    前蒙皇考疊沛恩膏。

    多方調劑減免。

    以除闾閻之累。

    其江夏等十九州縣、攤納之重丁。

    原經廷議、俟有升科丁銀。

    可以漸次攤抵。

    則輸納可得其平。

    今朕聞得原墾之荒。

    頗多不實。

    則攤抵之期。

    一時難必。

    念此十九州縣。

    獨受重丁之苦。

    輸納維艱。

    朕心深為轸恤。

    今仰體皇考子惠元元之聖心。

    将江夏等十九州縣、未經攤減之丁銀、八千三百有奇。

    自乾隆二年為始。

    全行豁免。

    着該部行文史贻直、鐘保、即遵谕行。

     ○命喀爾喀公敏珠爾、來京。

     ○乙酉。

    總理事務王大臣、疏請解總理之任。

    得旨、今日王大臣奏辭總理事務。

    朕臨禦以來。

    已經一載。

    敬念皇考付托之重。

    兢兢業業。

    凡敬天勤民之大端。

    不敢稍有怠忽。

    一切政務。

    幸無大過。

    但庶務繁多。

    朕豈能事事熟悉。

    正賴賢王大臣。

    共相贊助。

    以成郅治。

    況皇考當日登極。

    年已四十有五。

    在藩邸日久。

    國是民情。

    無不洞悉。

    尚簡用總理事務王大臣怡親王等、協理三年。

    然後報罷。

    朕之才識。

    遠不逮皇考之萬一。

    王大臣正當竭力抒誠。

    仰佐朕躬。

    何可遽辭總理事務。

    若辭奏之心。

    出于至誠。

    又不若公忠體國。

    和衷辦事。

    凡朕政事有失。

    即為規谏。

    思慮未到。

    代為籌畫。

    以克盡股肱心膂之任。

    較之辭解總理。

    不更善乎。

    着照常辦理。

    不必再辭。

     ○命翰林院侍講學士陳德華、在尚書房行走。

     ○旌表守正捐軀之河南鄧州民呂少美妻、武氏。

     ○丙戌。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刑部左侍郎勵宗萬。

    以徇私保薦河員。

    降旨革職。

     ○丁亥。

    恭奉世宗憲皇帝神禦于壽皇殿。

    上親詣行禮。

     ○戶部議覆、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疏言、萍州府屬之榮河縣百祥等。

    十八村莊。

    及寨子等村、臨河地畝。

    于雍正六年五月内。

    因水沖塌二百四十六頃九十六畝有奇。

    請豁除額賦。

    應如所請。

    從之。

     ○命護軍統領阿成阿、統理烏裡雅蘇台駐兵。

     ○緩徵安徽宿州等十二州縣、被水災田額賦。

    截漕平粜。

     ○赈貸浙江德清、武康、二縣、及湖州所、被水災民。

     ○準噶爾部人丹津、率妻子等來降。

    賞給安插如例。

     ○戊子。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西陲自用兵以來。

    陝甘百姓。

    轉運糧饷。

    急公效力。

    甚屬可嘉。

    已蒙皇考疊沛恩膏。

    厚加撫恤。

    朕即位之初。

    又将乾隆元年、甘肅額徵錢糧。

    全行豁免。

    西安等屬。

    豁免一半。

    今朕複思大兵既徹。

    正與民休息之時。

    若再寬一年額賦。

    則民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