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關燈
後因買備多餘、責令變價還項。

    而露積日久。

    草已黴爛。

    随經嶽鐘琪有請照燒柴變價之奏。

    又經許容有十分豁免三分之請。

    朕思草束豈能久留。

    事曆多年、必至腐朽。

    州縣實多賠累。

    着署總督劉于義、悉心确查。

    除從前已經完補外、其現在着追者、即全行豁免。

    又聞巴裡坤駐兵時、嶽鐘琪檄令臨、鞏、甘、涼、等府、買驢三萬頭、以抵羊隻之用。

    後因驢頭不能遠行、将各州縣解過胪一萬四千餘頭、止收六千餘頭。

    其餘托言瘦小、退回變價。

    所有沿途餧養草束、俱不準開銷。

    今價值尚未清結、州縣實屬賠累。

    此項亦着劉于義确查。

    将應行豁免者、全行寬免。

    俾州縣等同受國恩、益得盡心于職守。

    以昭朕優恤甘省有司之至意。

    己巳。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減江南昆山、新陽、浮糧、谕、任土作貢。

    按則科徵。

    賦稅之重輕、惟視地畝之肥瘠。

    朕聞江南昆山、新陽、二縣、有沿江濱湖地畝、雖不類于闆荒坍沒、而蘆葦蓁蕪、不堪樹藝。

    或地處低窪、十載九荒。

    乃原編科則時、分晰未清、竟有以下産而供上賦者。

    以緻小民輸納維艱。

    終歸逋欠。

    曾經前任撫臣委員察勘、未曾上聞。

    着巡撫顧琮确查詳核、将如何厘正科則、裁減浮糧、以纾民因。

    副朕愛養黎元之意。

    悉心妥議具奏。

     ○命減台灣丁銀。

    谕、朕愛養元元。

    凡内地百姓、與海外番民、皆一視同仁。

    輕徭薄賦。

    使之各得其所。

    聞福建台灣丁銀一項、每丁徵銀四錢七分。

    再加火耗、則至五錢有零矣。

    查内地每丁徵銀一錢至二錢三錢不等、而台灣則加倍有餘。

    民間未免竭蹷。

    着将台灣四縣丁銀、悉照内地之例、酌中減則。

    每丁徵銀二錢、以纾民力。

    從乾隆元年為始、永着為例。

    該督撫可速行曉谕、實力奉行。

    若因地隔海洋、官吏等有多索濫徵等弊。

    着該督撫不時訪察。

    嚴參治罪。

     ○又谕、西部喀爾喀等、原在茂岱察罕廋爾、紮蔔堪河等處遊牧。

    因準噶爾厄魯特等、久懷窺伺之意。

    我皇考聖慮周詳。

    念喀爾喀等、若不豫令内徙、賊來侵犯伊等遊牧處、不能一時就便遷移。

    則人畜受傷、而賊反獲利。

    是以屢降谕旨、交大将軍及喀爾喀副将軍等、将喀爾喀遊牧内徙之處、詳查定議具奏。

    尋議、喀爾喀等、俱各向東移徙。

    外以杭愛之陰、塞楞額多歡、鄂爾昆之鄂圭淖爾為界。

    内以杭愛之陽翁金河、古爾班賽堪等處為界。

    去年喀爾喀紮薩克圖汗格勒克雅木丕勒奏稱、伊所住哈魯納地方、既無野獸。

    又牲畜不得孳生。

    乞移住于舊遊牧推河、伊克鄂拉、翁金等處。

    經大将軍議奏、準其外徙。

    現今噶爾丹策零遣使求和。

    我大兵以次徹回、止留兵駐防邊境。

    念準噶爾素與喀爾喀為讐、甯保其不相侵犯。

    自宜豫為之備。

    喀爾喀等不知其故、以為既經和好。

    大兵全徹。

    思念原遊牧處、漸欲向外遷移。

    但計地方遼闊、遊牧從容。

    不思居可虞之地、被賊殘害牲畜、擄掠子女之患。

    是見小利而不知大計者也。

    準噶爾定界之事、尚在未決。

    喀爾喀等之遊牧、且令勿遽挪移。

    着額驸策淩等、戒谕喀爾喀紮薩克人衆、仍駐原駐之地。

    禁其踰界遊牧。

    此亦為喀爾喀起見、非欲竟棄其地也。

    俟數載後、準噶爾大定、絕無可虞。

    度量情形、必令伊等仍移本處。

    臨時再降谕旨。

     ○調原任廣東按察使方願瑛、來京引見。

     ○準噶爾部人孟克來降。

    賞給安插如例。

     ○庚午。

    太宗文皇帝忌辰。

    遣官祭昭陵。

     ○上詣奉先殿行禮。

     ○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朕前已降旨、三年之内、不行慶賀禮。

    今八月十三日、為朕誕辰。

    禮部循例奏請、已降旨停止行禮。

    并令朝臣勿穿蟒衣補服。

    所有外省慶賀本章、俱着内閣發還。

    是日、朕親詣雍和宮行禮。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遵旨詢問尚書傅鼐、向買賣人王慎德借銀一事。

    傅鼐曾向王慎德借銀、彼以無銀回覆、因而中止。

    後王慎德又差人與伊家人說明、借銀二千兩是實、一摺。

    得旨、緩急借貸、人所時有。

    昨有人奏傅鼐向買賣人王慎德抑勒借銀一事。

    朕以事涉微細、本不欲深究。

    将原摺發出、詢問傅鼐。

    曾谕雲、摺内人證确據。

    爾身為大臣、據實回奏則已。

    若非實有之事、亦不必引過。

    今覽回奏之辭、顯因确有憑據、不能推卸。

    而又不肯直行承認。

    據伊雲、始向王慎德借銀、彼雲無而中止、後王慎德又差人向家人說明借給等語。

    夫王慎德既以無銀回覆矣何必又自行借給、非抑勒而何。

    明系狡詐無恥。

    甚失大臣誠以事君、廉以律已之體。

    着交部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