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三

關燈
二十員。

    吏目、典史、巡檢、驿丞、倉庫大使、一百六十八員、養廉、兼署之員、支給署任一半養廉。

    從侍講學士楊椿請也。

     ○鑄給淮安府糧捕通判關防。

    從兩江總督趙宏恩請也。

     ○實授鄂善為吏部左侍郎。

     ○調署湖南巡撫鐘保、為湖北巡撫。

    湖北巡撫高其倬、為湖南巡撫。

     ○赈湖北漢川、江陵、二縣、荊州等三衛、水災饑民。

     ○旌表守正捐軀江蘇某縣民沈運妻、袁氏。

     ○己未。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二次。

     ○湖南巡撫鐘保奏、沅州地處邊隘。

    最關緊要。

    今鎮道俱移駐鎮筸地方、沅城内、僅副将知州兩員。

    似覺單薄。

    請以沅州改為府治。

    設知府一員。

    通判一員。

    經曆一員。

    附府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典史一員。

    将現任之知州、州同、吏目、裁改。

    其附近沅州之黔陽、麻陽、二縣、改歸知府管轄。

    并鑄給印記、添建衙署。

    得旨允行。

     ○旌表守正捐軀山西某縣民史恩妻、王氏。

     ○庚申。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吏部議準、辦理歸化城事務兵部尚書通智奏、清水河善岱等處、添設協辦同知事務筆帖式各一員。

    管理開墾田畝、辦理地方事務。

    應給與衙署、人役、養廉、圖記、從之。

     ○又議覆、經略苗疆貴州總督兼巡撫張廣泗奏、遵義縣小洪關鉛廠、硐老山空、開采無益。

    應準封閉。

    從之。

     ○禮部議覆、順天府府丞周紹龍疏請、順天府文廟祭器、樂器。

    應照額設原數、依式成造。

    并通行直省、有未經制造者、令該督撫查明咨部。

    陸續成造。

    敬謹收貯。

    從之。

     ○工部議準、奉天府府尹宋筠奏、新設熊嶽理事通判、尚未設有衙署、請将陳倉之屋修改。

    從之。

     ○兩廣總督鄂彌達疏報、惠州府屬墾築鹽町、三十二漏。

     ○署四川巡撫兵部侍郎王士俊、密摺陳奏四條。

    得旨、朕棄瑕錄用、實是憐汝才幹、尚屬有為。

    故汝臨去之時、朕何等訓谕。

    乃汝巧僞居心、私欲不能盡除。

    而為此藉直言之名、遂已私之事。

    汝試思朕豈不能察汝之主哉。

    不能察汝、則朕不用汝矣。

    汝四條所陳、謂今之條陳、率欲翻駁前案。

    群臣之翻駁前案、即朕之翻案也。

    朕翻案者何事。

    大學士之兼部、乃皇考之成憲。

    汝欲朕改之、非翻案乎。

    惟部議舉人兩條、目下不無其弊。

    但此弊亦非一日矣。

    即使汝在部、汝能免乎。

    故論語雲、為君難。

    且莫舉天祖付托之重、民物仰賴之殷為難。

    即此用人一段、千難萬難者也。

    但此亦自知其難耳。

    旁無一人可語。

    而汝輩佥邪之人、又安足與語哉。

    汝藉直陳之名而行已私、天理何在。

    汝不畏哉。

    昨日傅鼐亦如此舉動。

    大覺可笑。

    汝等姑靜俟之。

    若謂朕為拒揀、汝再明白回奏來。

     ○辛酉。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上禦養心殿、召入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等谕曰、昨王士俊密奏一摺、朕洞見其巧詐居心、背理害道。

    沽直言之名、以自遂其私。

    披覽之下、不勝痛恨。

    比即嚴批申饬。

    并将原摺發與總理事務王大臣、及是日在乾清門奏事之九卿等、公同閱視。

    朕意以為王大臣九卿、深明大義。

    次日必有參劾王士俊者。

    乃止據口奏其陳奏之非、而未劾其巧僞之罪。

    今日禦史舒赫德、封章特參。

    備陳王士俊喪心病狂、妄發悖論。

    不宜複加寬容、仍畀封疆之寄。

    朕用是召入王大臣九卿等面谕之。

    據王士俊第一條雲、近日條陳、惟在翻駁前案。

    甚有對衆揚言、隻須将世宗時事翻案、即系好條陳之說。

    傳之天下、甚駭聽聞等語。

    夫指群臣為翻案、是即謂朕為翻案矣。

    此大悖天理之言也。

    從來為政之道、損益随時。

    寬猛互濟。

    記曰、張而不弛、文武勿能。

    弛而不張、文武勿為。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文武豈有意于張弛哉。

    亦曰推而行之、與民宜之耳。

    昔堯因四嶽之言而用鲧。

    鲧治水九載、績用勿成。

    至舜而後殛鲧于羽山。

    當日用鲧者、堯也。

    誅鲧者、舜也。

    豈得謂舜翻堯之案乎。

    我皇考即位之初、承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垂六十餘年之久。

    休養生息、物熾而豐。

    厥後遂有法網漸弛、風俗漸玩之勢。

    皇考加意振饬。

    使綱紀整肅、弊革風清。

    凡此因勢利導之方、正所以成繼志述事之善也。

    又豈得謂翻聖祖之案乎。

    皇考初政駿厲。

    至雍正九年十年以來、人心已知法度、吏治已漸澄清、未始不敦崇寬簡、相安樂易。

    見臣工或有奉行不善、失于苛刻者、每多救其流弊。

    寬免體恤之恩、時時下逮。

    是即十三載之中、而劑酌盈虛、調适競絿、前後已非一轍矣。

    至朕缵承丕緒。

    泣奉遺诏、谕令向後政務、應從寬者、悉從寬辦理。

    朕祗遵明訓。

    衣德紹聞。

    凡用人行政、兢兢以皇考諴民育物之心為心。

    以皇考執兩用中之政為政。

    惟恐膠固成見、有違時措鹹宜之理、弗勝負荷之重。

    臨禦以來、與廷臣敬慎斟酌、庶曰陟降庭止、克綏予乎。

    蓋皇祖皇考與朕之心、原無絲毫間别。

    如果内外大小臣工、俱能仰體。

    使政治清平、民生安樂、可以垂之永久而無弊。

    又何必更有因時制宜之舉。

    無如法久自必弊生、奉行每多過當。

    不得不因畸重畸輕之勢、而為之維持調劑、以歸于正直蕩平之道。

    此至當不易之理。

    乃王士俊訾為翻駁前案、是誠何言。

    是誠何心耶。

    夫朕躬有所阙失、朕惟恐諸臣不竭慮盡心。

    直言規切。

    至于事關皇考、而妄指前猷、有意更張。

    實朕所怵惕靡甯而不忍聞者也。

    又據王士俊第二條、稱大學士不宜兼部之說。

    尤見其自相矛盾。

    挾私懷詐之情形、纖毫畢露矣。

    大學士之兼部、正皇考之成憲。

    王士俊欲朕改之、是又導朕以翻案也。

    彼意不過為大學士鄂爾泰而發、以冀惑朕之聽。

    夫朕豈為佥壬所惑之主哉。

    多見其不知量矣。

    即如王士俊墾田一事、市興利之美名、而行剝民之虐政。

    中外共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