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者。

    特為利益旗人起見。

    但伊等一時緩急。

    借貸無門。

    反出重息借用。

    以家道艱難之人。

    又出重息。

    于生計尤為無益。

    朕意逐名賞給。

    不但國家有數之帑金。

    未能遍及。

    而于理亦不合。

    再四思維。

    從前設立公庫之時。

    于旗人殊有裨益。

    後因辦理不善。

    假冒支領。

    不能賠補。

    以緻虧空。

    種種弊生。

    是以停止。

    今若仍前設立公庫。

    于旗人是否有益。

    及應否設立之處。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确議具奏。

     ○賞給将軍常德騎都尉世職、準襲三次。

     ○兵部議準原任四川總督改授四川提督黃廷桂奏請、裁汰督标中軍副将、及中軍都司、各員馬步兵丁五百名。

    筆帖式三員。

    及各項人役。

    從之。

     ○步軍統領鄂善奏稱、各省駐防官員。

    具呈休緻者。

    向俱移送兵部彙題。

    請嗣後步營城門尉、步軍副尉、步軍校尉等官。

    年邁告休者。

    令步軍統領奏請休緻。

    行文兵部注冊。

    又城門尉、步軍副尉缺出。

    該旗停其帶領引見。

    令步軍統領、照定例将應揀選之人、公加揀選。

    自行帶領引見補授。

    又城門七品官。

    向據該旗揀選移送步軍統領衙門補放。

    亦請揀選應補人員。

    帶領引見補授。

    下部議行。

     ○癸亥。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向來科道官員。

    于奉旨内升外轉之日。

    即離原任。

    俸祿公費。

    俱不支領。

    此舊例也。

    嗣後科道官内升外轉者。

    俟得缺後再離原任。

    其未得缺之先。

    仍食原官之俸。

    照舊辦事。

    今年内升之蔣炳。

    外轉之翁藻。

    尚未得缺。

    着照舊給與俸祿公費。

     ○是月。

    直隸總督李衛、奏請吏部帶領州縣引見時。

    一經睿鑒。

    人才大概必不能掩。

    可以勝任準補之外。

    太不相當者。

    分别改用教職佐貳。

    先為試看。

    得旨。

    自古有治人無治法。

    而治人概不多得。

    譬如知縣賢、則一縣受其福。

    知府賢、則一府受其福。

    督撫賢、則一省愛其福。

    然而十三省之督撫。

    已不能盡得賢能而用之。

    況府縣哉、惟在督撫時刻以吏治民生為念。

    不存為已觀望之心。

    則朕之百姓。

    庶乎稍有裨益耳。

    若各省督撫。

    似卿之精明強幹。

    則不難于察吏。

    政可以省朕許多精力。

    所以每于引見時。

    必執筆标記。

    詳視熟察。

    雖有礙于觀瞻而不顧者。

    即為知人其難一句耳。

     ○江南總督趙宏恩、兩淮鹽政尹會一。

    覆奏丹徒鹽枭插旗糾衆情形。

    得旨。

    不謂汝等未經陳奏。

    謂趙宏恩所奏之詞。

    半屬粉飾。

    未如大學士嵇曾筠之據實不諱耳。

     ○又奏辦理鹽枭情形。

    得旨。

    緝拏鹽枭一案。

    汝始終辦理。

    總過于姑息一邊。

    不知縱盜養奸。

    非所謂寬也。

    戒之戒之。

     ○經略苗疆湖廣總督張廣泗奏、搜剿大箐。

    擒獲首兇。

    并回兵辦理内地情形。

    得旨。

    覽卿奏報。

    搜剿逆苗之事。

    已有八九分就緒。

    曷勝欣慰。

    此皆卿調度得宜。

    将士奮勇之所緻也。

    在事人員。

    應各詳記。

    俟事定後。

    朕皆加恩賞赉。

    趁此兵威大振之時。

    切不可有欲速圖功之志。

    善後事宜。

    切須計及萬全。

    莫複遺後日之慮。

    有人建議。

    以為牛皮大箐。

    系逆苗窟穴。

    恃以為惡之一道。

    若趁此兵力。

    将大箐用火攻之法。

    焚毀無遺。

    則永無逆苗之害雲雲。

    不知可行與否。

    卿其酌量。

     ○雲貴總督尹繼善、奏兩省雨水情形。

    得旨。

    滇省豆麥既歉收。

    恐秋成再複平常。

    則窮民衣食何賴。

    所當加意籌畫。

    若須别省接濟。

    亦當速為奏聞。

     ○又奏、請敦崇禮教以端風化。

    得旨。

    此奏是。

    但其中尚有應斟酌者。

    必須盡美盡善。

    然後行之久而無弊。

    于以化民成俗不難矣。

    若苟且從事。

    亦不過虛文而已。

    究于治道何補。

    待朕徐徐經理之。

     ○福州将軍阿爾賽、奏報雨水米價。

    得旨。

    此等奏報收成雨水分數。

    萬不可蹈隐飾二字之咎。

     ○江西巡撫俞兆嶽、奏報贛州建昌等府山水暴漲情形。

    得旨。

    如此數處皆被水災。

    亦不為不重大矣。

    切不可諱災掩飾。

    視同膜外。

    朕每見外省奏報。

    即系小災。

    亦必儆戒自省。

    不知汝等督撫如何居心耳。

    然地方之災祲。

    在所不免。

    而人力之補苴。

    不可不盡。

    若于被難之民。

    赈恤有所不力。

    緻令災黎失所。

    則朕之譴責。

    汝等不能逃也。

     ○又奏請省會兩縣。

    酌加公用銀三百兩。

    在存公項下給發。

    以資煩費。

    得旨。

    首縣着照汝所請各加給三百兩。

    以為養廉。

    動用存公項下、年終報部。

    其他各縣。

    若系實在不敷者。

    汝具摺前來。

    候朕批示。

    若改降谕旨。

    則各省效尤。

    恐公用不敷也。

     ○又條奏民間鬥斛之制宜畫一。

    禁演扮淫戲以厚風俗等語。

    得旨。

    王者之道。

    同律度量衡。

    蓋以此民間日用最切之事。

    而風俗人心之所關也。

    宜令畫一之奏。

    是。

    但不可有欲速之心。

    緻民間有所不便、則得矣。

    先王因人情而制禮。

    未有拂人情以發令者。

    忠孝節義。

    固足以興發人之善心。

    而媟亵之詞。

    亦足以動人心之公憤。

    此鄭衛之風。

    夫子所以存而不删也。

    若能不行抑勒。

    而令人皆喜忠孝節義之戲。

    而不觀淫穢之出。

    此亦移風易俗之一端也。

    汝試姑行之。

     ○福建巡撫盧焯、奏清丈建陽地畝。

    得旨。

    細觀汝所陳奏。

    總是一篇虛詞。

    若雲查丈無累于民而且有益。

    則民之願查丈。

    吾從未之聞也。

    若雲查文非為加賦。

    則官賠公費之用。

    何為而有此舉。

    即雲民有勻加。

    必待查丈之豁除。

    則民何以反畏查丈如水火哉。

    總之、汝始初欲為加賦起見。

    今又以豁除掩非。

    一存觀望之心。

    所謂無一而可。

    此案朕不必批如何辦理。

    其與郝玉麟秉公同辦可也。

     ○山東巡撫嶽浚條奏、東省緝盜巡鹽諸務。

    得旨。

    朕逐條批閱。

    不過敷衍文章而已。

    汝尚其實心實政。

    行與朕看。

    朕因汝尚無大過。

    是以姑留東省。

    汝不可以此為得計也。

    戒之慎之。

     ○河南巡撫富德、奏請疏浚永城縣潘家道口河道。

    會同江南督河諸臣會勘。

    得旨。

    地方災荒之事。

    即朕不诿過汝等。

    汝等亦應返躬省察。

    覽奏、若于已漫不相幹者。

    殊屬可笑。

    若赈恤災黎。

    再不實力。

    則汝難逃咎矣。

    看汝光景。

    甚不濟事。

    朕久為豫省憂矣。

    至所奏疏浚事宜。

    有旨谕部。

     ○又奏豫省屬官優劣。

    得旨、若果能遵朕訓。

    自不緻大錯。

    勉之。

    若心口相違。

    亦不能逃朕之照察也。

     ○廣東巡撫楊永斌、奏雨水米價情形。

    得旨。

    如此據實奏聞。

    方是。

    有應赈恤。

    務必加意赈恤。

     ○廣西巡撫金鉷奏、密舉賢員以備擢用。

    得旨。

    以人事君。

    固為臣之要節。

    但汝所奏薦。

    朕介在疑似之間耳。

     ○署直隸正定總兵宋愛、奏查閱營汛情形。

    得旨。

    整頓營伍。

    是汝專責。

    不可因噎而廢食。

    亦不可矯枉而過正。

    卷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