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八旗大臣等、從前辦理事務。

    每過于嚴。

    今見朕辦事。

    或有從寬之處。

    便雲朕意好寬。

    一切徇情瞻顧。

    必将淪于縱弛。

    總之辦理天下事。

    惟貴合乎中道。

    不可徇于一偏。

    即朕從寬之事。

    亦其理之應寬者、方從寬辦理。

    并非将此等徇情瞻顧之事。

    亦從寬置而不問也。

    從前朕已再四降旨。

    近見各旗大臣。

    仍不悉朕意。

    可再将朕此旨。

    遍行傳谕八旗。

    嗣後倘有如此徇情瞻顧者。

    朕必從重加倍治罪。

    斷不姑貸。

     ○昭陵總管二等阿思哈尼哈番江米、年老乞休。

    允之。

     ○甲寅。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據禮部等衙門、選擇本年十月十一日。

    皇考世宗憲皇帝梓宮。

    奉移山陵。

    明年二月二十二日。

    皇妣孝敬憲皇後梓宮。

    奉移山陵。

    屆期朕俱躬親祇送。

    可豫先傳谕各該衙門。

    敬謹辦理。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定邊大将軍慶複等奏。

    臣等議留索倫巴爾虎兵二千名。

    令齋三率領一千。

    駐劄額克嶺。

    綽起圖等處。

    托勒德爾率領一千。

    駐劄烏裡雅蘇台。

    料理運送什物。

    至綽爾多蘇爾泰。

    所領奉天兵一千。

    傅達禮、所領吉林烏拉兵一千。

    令随額驸策淩、駐劄鄂爾坤附近有水草處。

    李如柏所領綠旗兵一千。

    内有山西兵五百。

    即令李如柏率領守鄂爾坤城。

    直隸兵五百。

    令遣副将等一人率領防守塔密爾城。

    其暫留種地兵丁。

    及罪人等。

    令卓鼐周瑛管轄。

    暫留烏裡雅蘇台。

    及察罕廋爾。

    緣旗兵一千。

    令高翰管轄。

    并俟草生時。

    遣師駐劄。

    鄂伊衮特裡默喀爾喀兵一千五百。

    以一千人留駐烏裡雅蘇台。

    于喀爾喀參贊貝勒中。

    用一人、更番管轄。

    餘五百人。

    駐鄂爾坤。

    于喀爾喀副将軍中。

    亦用一人、更番管轄。

    其徹回官兵。

    請如去年發還官兵例。

    應領馬匹。

    各減半辦給。

    滿洲家選兵丁。

    舊例人給馬三匹。

    今減一匹。

    各給二匹。

    去年漢軍人給車腳銀十二兩。

    今軍營馬多。

    亦請人給馬二匹。

    到京後赴本旗滿洲都統繳還。

    至綠旗兵人給車價銀六兩。

    其各項兵丁運載軍器什物。

    亦給車價銀六兩。

    分給口糧。

    如前計算。

    抵其原處。

    遠者七十日。

    其次六十日。

    近者五十日。

    種地及罪人攜帶妻子者。

    每口給車價銀四兩。

    大口日給米八合三勺。

    小口半之。

    定于五月初九日。

    以次起行。

    此次徹還官兵。

    雖或未經戰陣。

    然在營效力。

    均已數年。

    中亦有在額爾得尼昭等處臨陣者。

    請定以三等。

    與前番一體揀選酌用。

    應如所請。

    從之。

     ○免四川風雹被災叙州府屬之南溪縣、直隸泸州、并泸屬之納溪、江安、合江、九姓司、又叙永廳、并所屬之永甯縣、乾隆元年分額賦有差。

     ○禮部會議、鄉會試三場策題。

    仍照例以時務發問。

    必令詳引綱目中事迹人物。

    凡曆代制度沿革。

    創始何人。

    更定何人。

    即事之得失。

    以定人之賢否。

    務期論斷詳明。

    折衷至當。

    從之。

     ○兵部侍郎楊汝谷、奏請湖廣武昌、嶽州、二府。

    沿途墩台。

    添設馬兵一名。

    從之。

     ○乙卯。

    豁減直隸懷來縣墾荒地糧。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宣化府屬之懷來縣。

    僻處山邊。

    向有保字号墾荒地七十一頃。

    徵糧八百六十餘石。

    始于前明時。

    防禦邊患。

    募兵戍守。

    即以近山地土。

    令其耕種。

    每軍士一名。

    種地五十畝者。

    準作半年糧六石。

    種地一頃者。

    準作一年糧十二石。

    彼時應募屯軍。

    不過圖免本身雜差。

    遂不計地之多寡荒熟。

    今曆年既久。

    其間有地荒而糧存者。

    有地少而糧多者。

    官民不免賠累之苦。

    且該縣徵糧科則。

    上地每畝徵糧五升六合。

    中地三升六合。

    獨此項地土、則每畝徵糧至一鬥二升。

    民力尤難輸納。

    着該督委員确查。

    将山地不可耕、糧無所出者。

    共計若幹。

    奏聞豁免。

    其可以耕種之地。

    則按照本縣科則。

    分别定議。

    俾邊塞黎民。

    永沾實惠。

     ○吏部将各部院保送禦史人員引見。

    得旨。

    王文璇、程盛修、單德谟、栗爾璋、陸尹耀、俱着以禦史用。

     ○吏部議準、刑部侍郎署禮部侍郎事務勵宗萬奏請、分派各部學習進士期滿。

    堪留部用者。

    令各該堂官詳加考核。

    秉公出具考語。

    分别帶領引見。

    雙月選用二人。

    單月選用一人。

    此内如果有熟谙本部之員。

    準該堂官奏請補授。

    留心吏治。

    應用知縣者。

    入雙單月進士知縣班内。

    按次铨選。

    才具平常。

    不谙部務者。

    以國子監助教監丞等官補用。

    從之。

     ○朝鮮國王李昑、慶賀登極。

    并尊崇崇慶皇太後。

    恭進禮物。

    賜國王王妃妝蟒緞匹。

    及正使鹹平君李洸、副使禮曹判書鄭錫五等、緞匹銀兩等物有差。

     ○廣東潮州總兵官範毓琦、奏請各省監生。

    素習騎射。

    願入武闱者。

    令地方官照例起送。

    與武生一體鄉試。

    中式者、造入武舉冊内。

    不中者、仍歸監生原冊。

    下部議行。

     ○兵部題請、原任四川巡撫楊馝疏稱、雅州府屬大乘司徒。

    專理烏思藏各土番進貢事宜。

    世代替襲。

    康熙年間。

    給與土司野什藏大乘司徒印信一顆。

    現今承襲無人。

    凡遇進貢事。

    俱隸文職經管。

    請将員缺裁汰。

    從之。

     ○旌表守正捐軀之山西永濟縣張大志妻秦氏。

     ○丙辰。

    孝恭仁皇後忌辰。

    遣官祭景陵。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行月祭禮。

     ○詣奉先殿行禮。

     ○禮部奏、會試年老舉人未中者、國子監學正何名世等三十八名。

    随後到部沈在璇等十二名。

    賞給助教、知縣、中書、學正、職銜有差。

     ○丁已。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江南、江西、湖廣、地方。

    襟江帶湖。

    廣袤數千百裡。

    設立塘汛。

    所以衛商民、防盜賊也。

    近訪得不肖兵丁。

    疎懶廢弛。

    養盜贻患。

    受其規禮。

    分其贓物。

    為之聲援向導。

    及細求其故。

    多因兵丁攜帶家口。

    安土重遷。

    與地方奸匪。

    往來熟識。

    以緻事前無忌。

    事後無蹤。

    放膽遊行。

    竟成盜賊之淵薮。

    夫汛兵頻數更替。

    出其不意。

    則與賊無從結識。

    有縱賊之咎。

    無夥賊之利。

    亦何樂乎為此。

    顧任其挈妻孥。

    飽溪壑。

    雈苻多警。

    鈴柝空存。

    徒法不能以自行。

    非此之謂欤。

    朕又聞江岸湖邊。

    船隻成群。

    任意攬載。

    奸良莫辨。

    商民被劫。

    所在多有。

    雍正五年定例。

    令地方官取具船戶鄰佑保結。

    編列号次。

    刊刻姓名。

    給以印照。

    不時稽查。

    而漁船出沒無定。

    藏奸更易。

    亦依陸地保甲之法。

    許以公首。

    懲以連坐。

    乃日久怠忽。

    總不奉行。

    夫弁兵竭力防緝。

    則盜賊不緻蔓延。

    船戶随在清查。

    則盜賊無由混雜。

    然必須封疆大吏。

    刻刻留心。

    時時察訪。

    規條賞罰。

    整肅嚴明。

    方能着有成效。

    至汛兵更替之法。

    尤當因地制宜。

    俾兵丁得顧其室家。

    而汛地仍資其防衛。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