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關燈
等因、奏準在案。

    今尚書通智等、查明清水河地畝。

    從前雖經端多普多爾濟具奏停止耕種。

    将票交部。

    而屬人仍複耕種數年。

    俱應徹出。

    但額驸屬人。

    既将此地種熟。

    應照伊檔内所載耕田四萬八千三百七十五畝之數。

    遵蒙古賣田例價。

    每畝賞銀二錢。

    等因咨覆前來。

    應如通智所奏。

    賞給額驸端多普多爾濟銀九千六百七十五兩。

    所有清水河地畝。

    每年所得糧數。

    令通智等查明。

    照原奏辦理。

    所賞額驸端多普多爾濟銀兩。

    着伊派人持具印領赴京。

    在戶部支領。

    再通智等奏稱、清水河東北西爾哈墨哩圖一帶地方。

    西北烏蘭拜星一帶地方。

    原系蒙古遊牧處所。

    續經額驸将蒙古等移于别處。

    已曆多年。

    臣等以為耕地至此處。

    如遇舊牧之蒙古人等争競。

    即行确查。

    地畝果好。

    每畝賞銀二錢。

    别處安置。

    如地不成片段。

    即請退還。

    仍令遊牧等語。

    查此帶地方。

    原系蒙古遊牧處所。

    并非耕田建房者可比。

    自額驸端多普多爾濟屬人占據以來。

    移于别處安居多年。

    如屯田開墾。

    遇有蒙古争競。

    即行給價。

    則徼幸告讦之人必多。

    辦理未免紛纭。

    應交通智等、将原在西爾哈墨哩圖、烏蘭拜星遊牧之蒙古。

    詳細查核。

    果系原耕之地。

    或照地給價。

    或仍令遊牧之處。

    分晰辦理。

    從之。

     ○丙午。

    夏至。

    祭地于方澤。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關帝廟。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江西地方。

    土瘠民貧。

    率多勤儉謀生。

    安分自守。

    惟山縣鄉村。

    常有兇蠻争角。

    動輙統衆毒毆。

    将人活埋斃命者。

    如南昌府屬之靖安。

    臨江府屬之新淦。

    贛州府屬之信豐等縣、尤甚。

    且信豐地方。

    山村鄉鎮。

    有等豪蠻。

    私立禁約規條碑記。

    貧人有犯。

    并不鳴官。

    或裹以竹簍。

    沉置水中。

    或開掘土坑。

    活埋緻死。

    勒逼親屬。

    寫立服狀。

    不許聲張。

    似此種種慘惡。

    駭人聽聞。

    皆從前地方官員。

    失于化導禁約。

    以緻村野兇暴。

    藐法橫行。

    若果系奸宄不法之徒。

    自當呈送官長。

    治以應得之罪。

    豈有鄉曲小人。

    狂逞胸臆。

    草菅人命之理。

    着該省文武大員。

    通行曉谕。

    嚴加禁止。

    倘有不遵谕、仍蹈前轍者。

    即行嚴拏。

    從重定拟。

    不少寬貸。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尚書通智奏稱、清水河右衛地方寬大。

    可以開墾千頃。

    殺虎口外有賞給右衛兵丁徵租之地。

    招民耕重。

    甚為有益。

    初次駐兵。

    糧食必不敷用。

    谷賤之年。

    口外運送、腳價較省。

    修城之時。

    如遇谷價賤。

    動支庫存各項錢糧。

    買谷數萬石。

    奏存倉内。

    應如通智所奏。

    于修城之時。

    乘谷石價賤。

    買糧數萬石收貯。

    将所買谷石數目。

    及用過錢糧數目。

    奏聞報部題銷。

    從之。

     ○丁未。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聞河南永城縣地方。

    于本年四月内。

    黃水忽發。

    從江南砀邑之毛城鋪閘口。

    洶湧南下。

    将申公堤、祝家水口、沖坍。

    并東首古堤。

    亦坍二缺。

    潘家道口等集一帶。

    平地水深三五尺不等。

    雖未損傷人口。

    而二麥被淹。

    房屋亦有傾圯者。

    朕已切谕豫省巡撫等。

    将被水民人。

    加意赈恤。

    毋令失所外。

    查潘家道口一帶地方。

    年來屢遭水患。

    自應亟為疏通。

    為乂安百姓之計。

    但此水下流。

    多在江南蕭、宿、靈、虹、睢甯、五河、等州縣。

    今若止議挑浚上源。

    而無疏通下流之策。

    則水無歸宿之區。

    仍于河渠無所裨益。

    着河南巡撫富德。

    會同江南總督總河。

    各委賢員。

    會勘明确。

    公同妥議。

    速行辦理。

    務令水害永除。

    闾閻安堵。

    以副朕為民防患之至意。

     ○命修建州縣六房公宇。

    谕、各省州縣。

    與民最親。

    凡大小案件。

    無不始終于州縣衙門。

    是以舊制、錢糧刑名等項。

    分委承辦。

    設有六房。

    即附于州縣公堂之左右。

    使經制書吏、居處其中。

    既專一其心志。

    亦慎重其防閑。

    立法最善。

    乃聞近年以來。

    多有六房傾圯。

    不加修葺。

    書吏栖身無所。

    往往抱其卷牍。

    收藏于家。

    每遇急需檢閱之案。

    有無存貯。

    悉以書吏之口為憑。

    而隐匿抽換之弊。

    不可枚舉。

    前後印官。

    雖心知其弊。

    而因循苟且。

    或修理無資。

    遂沿習而不知整理。

    此亦有關吏治之一端也。

    着各省督撫。

    饬查所屬州縣内。

    若有六房屋宇未備者。

    各按舊基。

    如式建造。

    将一應案牍。

    慎密收藏。

    并查明号件。

    登記總簿。

    以備稽考。

    倘書吏換班。

    有私帶文卷出署者。

    從重治罪。

    若本官失察。

    一并議處。

    其修造之費。

    着該督撫藩司。

    于本省公用銀兩内、确估給發。

     ○調福建漳州鎮總兵武進升、為廣東瓊州鎮總兵。

    建甯鎮總兵李蔭樾、為漳州鎮總兵。

     ○總理事務王大臣奏、遵旨詢問左都禦史孫嘉淦、因辦理廢員。

    參奏福敏一案。

    福敏、孫嘉淦、均失大臣之體。

    俱應交部察議。

    得旨。

    福敏雖在書房行走。

    而衙門之事。

    亦可兼辦。

    何至經年累月。

    不進官署。

    顯系年老惛愦。

    廢弛事務。

    況廢員衆多。

    而福敏隻批準五員。

    酌商七員。

    獨不思廢員用舍。

    總俟引見時、朕降谕旨。

    并不定于都察院之陳奏。

    何必遲回拘執至此。

    是遲緩之咎。

    全在福敏。

    着交部嚴察議奏。

    孫嘉淦身為大臣。

    不能與福敏和衷共濟。

    輙于朕前妄行渎奏。

    且過甚其詞。

    亦屬不合。

    着交部察議具奏。

     ○戊申。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宗人府議、色祿條奏、獲罪之覺羅人等。

    不入會審檔冊。

    臣等恭惟覺羅雖與宗室有間。

    亦與常人不同。

    查獲罪之人。

    彙入會審檔冊。

    複為減等。

    又三覆請旨定拟者。

    洵為國家寬仁厚澤。

    今将獲罪之覺羅人等。

    不入會審檔冊。

    不分可疑可矜。

    覺羅人等。

    反至不能減等。

    臣等仰請此後覺羅有犯斬絞之罪者。

    仍入會審檔冊。

    以便複審。

    此内如有可疑可矜減等。

    不至于死者。

    仍照臣等原奏辦理外。

    果系情實。

    仍禁高牆。

    聽候刑部具奏各犯情罪時。

    繕入情實罪犯覺羅之名次具奏。

    奉旨予勾時。

    按照刑部知照臣等。

    亦照宗室例。

    交本族人等即行辦理。

    從之。

    大清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 聖純皇帝實錄卷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