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治罪之例。

    是必其再犯也。

    朕何忍如此薄待吾民乎。

    據汝所定。

    亦不能盡情盡法。

    毋枉毋縱也。

    且頭緒紛繁。

    亦難畫一。

    此事惟在地方大吏。

    善為開導。

    必使遇赦之人。

    群聞朕旨。

    知有所感而不忍為非。

    知有所懼而不敢犯法。

    則善矣。

    即有一二再犯之人。

    亦應量其情罪。

    哀矜勿喜。

    豈可概定一律。

    以待人之再犯乎。

    倫達禮此奏。

    着發回。

    該部即行文各省督撫。

    将朕此谕。

    遍行曉谕。

    鹹使聞知。

     ○以内閣學士索柱、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

    仍兼内閣學士。

     ○乙卯。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昨據尚書傅鼐奏稱、各省來京會試舉人内。

    有年歲七十八十以上者。

    四十餘人。

    志切觀光。

    可否酌量加恩錄用。

    朕因令查落卷之大臣等。

    一并簡閱。

    續取中五人。

    其餘未取者。

    着交與禮部驗看。

    酌量分别。

    作何賞給職銜之處。

    妥議具奏。

    此等年老舉人。

    朕格外加恩。

    乃一時之曠典。

    在伊等無心遭遇則可。

    若心存希冀。

    強赴公車。

    以緻皓首寒儒。

    跋涉辛苦。

    既存僥幸之心。

    亦非朕愛士恤老之意。

    此事後不為例。

    着禮部通行曉谕知之。

     ○免廣東歸善、海豐、惠來、潮陽、四縣加增漁稅。

    及通省埠租。

    谕、廣東山海奧區。

    貧民多以捕魚為業。

    各縣俱有額徵漁課。

    為數無多。

    相沿巳久。

    後因歸善縣不肖知縣。

    私取陋規。

    加于額徵十數倍。

    遂經撫臣定議。

    加增魚稅一千餘兩。

    作為赢餘。

    而海豐、惠來、潮陽、三縣。

    亦仿照加增。

    海豐縣則增至四千餘兩。

    惠來縣增至五百兩。

    潮陽縣增至七百餘兩。

    朕思粵東山多田少。

    小民生計艱辛。

    故以捕魚為養贍之計。

    今他縣漁租。

    皆仍舊額。

    而歸善等四縣。

    獨徵收加重。

    恐漁民輸納維艱。

    非國家愛養黎元之意。

    着将四縣加增之數。

    悉予豁免。

    仍照原額徵收。

    其捕魚小船。

    尤不應在輸稅之内。

    再查粵東有埠租一項。

    亦民間自收之微利。

    前經地方官通查歸公。

    為湊修圍基之費。

    夫圍基既動公項銀兩修築。

    則埠租一項。

    亦着一體免徵。

    以免闾閻之煩擾。

    該督撫轉饬有司。

    實力奉行。

    毋使奸胥地棍。

    借端私取。

    緻窮民不得均沾實恩。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署甯遠大将軍查郎阿等奏、巴裡坤兵丁。

    應于六月初十後次第徹回。

    派赴哈密之甘涼西肅兵五千。

    應于四五月分起出口。

    五月内到齊。

    仍分一千駐塔爾納沁。

    一千駐三堡沙棗泉。

    餘三千俱駐哈密。

    所有應徹之兵。

    即分起分路徹回。

    又分防赤靖等處兵五千。

    應于督标、固原、延綏、甯夏、河州、五處兵内派往。

    俱于六月初間。

    次第出口。

    六月望間。

    各到駐處。

    大營徹回之兵。

    令口外各衛所。

    及口内沿途州縣。

    給車輛口糧如例。

    又大兵全徹之後。

    應于馬蓮井子以東。

    星星峽以西。

    分别安設馬塘。

    遞送文報。

    所有口外軍台。

    即行全徹。

    均應如所奏至西北兩路卡倫台站。

    原以彼此通信。

    大兵雖徹。

    仍有駐防。

    應照舊接續安設。

    未便如所奏一并徹回。

    得旨、依議。

     ○戶部議覆陝西巡撫碩色疏稱、富平縣于康熙二十一年河水泛漲。

    沖壓水田十九頃十八畝有奇。

    維時該縣令郭詩、以耗銀代賠。

    嗣後俱踵前轍。

    至耗羨歸公。

    仍為民困。

    其應徵糧一百三十八石零。

    折色均徭銀一百八十七兩零。

    均宜豁除。

    應如所請。

    從之。

     ○協理軍台事務總管覺和托奏請、将二十四台。

    移于克勒。

    紮拉腰站。

    移于桑衮達賴。

    二十五台。

    移于齊希勒達克岱。

    丁薩腰站。

    移于哲格蘇泰。

    二十六台。

    移于西巴爾圖。

    二十七台。

    移于烏蘭淖爾。

    下部知之。

     ○丙辰。

    命戶部尚書海望、兼管三庫事務。

     ○命内閣學士杭奕祿、為實錄館副總裁。

     ○命國子監祭酒崔紀、提督順天學政。

     ○命直隸古北口提督宗室璋格、管轄通省兵丁。

    節制各鎮。

     ○丁巳。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行月祭禮。

     ○詣皇太後宮問安。

     ○宗人府議奏、果親王允禮、于三月初一日。

    皇上親詣堂子、躬行安杆典禮。

    凡系親王。

    理應于祭祀時敬謹齊集。

    乃臨期托病不到。

    應照例削去王爵。

    奏入得旨、允禮原應照所奏治罪。

    但伊自辦理部務以來。

    尚屬勤奮。

    着免其削去王爵。

    将特恩賞給親王之雙俸裁去。

    并将加給一倍親王之護衛官員。

    及護軍馬甲徹回。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延綏鎮總兵米國正奏、榆林、神木、等處邊口。

    越種蒙古餘閑套地。

    約三四千頃。

    歲得糧十萬石。

    邊民獲糧。

    蒙古得租。

    彼此兩便。

    事屬可行。

    其強種勒索者禁止。

    應如所請。

    從之。

     ○戶部議覆前署湖廣總督大學士邁柱疏稱、忠峝等十五土司地方。

    改土為流。

    議設知府、同知、通判、知縣、縣丞、經曆、典史、巡檢、等官。

    額編俸銀共八百三十餘兩。

    各項人夫鋪兵。

    歲給工食銀共四千九百八十餘兩。

    請按年在司庫地丁銀兩動支。

    應如所請。

    從之。

     ○兵部議、賞給漢軍兵丁生息銀兩。

    請于每旗漢軍。

    拟生息本銀二萬五千兩。

    共銀二十萬兩。

    息銀存貯内庫。

    其鑲黃、正黃、正白、三旗。

    每旗月支銀三百兩。

    其餘五旗。

    每旗月支銀二百二十兩。

    賞為兵丁紅白等事之用。

    得旨、依議。

    着照每旗拟定之數。

    分交現今承辦生息銀兩之王大臣等辦理。

     ○又議覆杭州将軍富森疏稱、武鄉試騎射。

    天氣晴朗。

    仍照定期考試。

    如遇霪雨泥濘。

    暫行展限。

    應如所請。

    并通行各省。

    從之。

     ○戊午。

    谕禮部。

    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福建、六省舉人。

    赴京應試。

    未經中式者。

    着照雍正十一年之例。

    揀選奏聞請旨。

    其上次記名二十一人。

    一并入于此内請旨。

     ○禮部奏世宗憲皇帝配享圜丘典禮。

    應于乾隆二年冬至大祀之日舉行。

    照冬至緻祭儀行禮。

    配享祈谷壇典禮。

    應于乾隆三年、孟春上辛日舉行。

    照祈谷緻祭儀行禮。

    配享方澤擅典禮。

    應于乾隆三年、夏至大祀日舉行。

    照夏至緻祭儀行禮。

    得旨、是。

    依議。

     ○尚書銜兼管國子監祭酒事楊名時、請頒聖祖仁皇帝禦制周易折中。

    性理精義。

    朱子全書。

    欽定尚書傳說彙纂。

    詩經傳說彙纂。

    春秋傳說彙纂。

    各書十六部。

    儲于太學。

    刊示諸生。

    得旨、楊名時所請書籍。

    着将武英殿現有者。

    各種發二十部。

    餘照所請行。

     ○己未。

    修舜陵。

    設各陵守戶。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各省曆代帝王陵廟。

    均宜嚴肅整齊。

    以昭敬禮。

    聞湖廣地方。

    炎帝神農氏陵廟。

    殿宇牆垣。

    丹雘合度。

    而帝舜有虞氏陵廟。

    則規模狹窄。

    丹青剝落。

    不足以肅觀瞻。

    着該督撫轉饬有司。

    動用公費。

    即行修葺。

    其他處陵廟。

    若有類此者。

    着各該督撫委員查勘。

    動用存公銀兩。

    酌量修理。

    務令完整。

    再各陵向來未設陵戶。

    無人看守者。

    可酌設幾戶。

    令其專司巡查灑埽。

    永着為例。

     ○調原任湖南布政使趙城、原任潮州府知府龍為霖、降調嶍峨縣知縣彭朝佐、原任會澤縣知縣王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