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從前部院要缺。

    及辦事緊要之處。

    因一時不得其人。

    是以令王大臣等兼管。

    朕思一人管理三四處、及五六處事件。

    恐一人之精神有限。

    而事務繁多。

    未免過于勞勚。

    朕心深為轸念。

    昔年戶部事務、經怡賢親王整理之後。

    又複廢弛。

    我皇考以果親王公忠體國。

    誠心辦事。

    特令管理戶部事務、整頓一切。

    今戶部事務。

    已有頭緒。

    而刑部事務。

    現在廢弛。

    正須果親王專心整頓之時。

    不必管理戶部。

    其戶部三庫事務。

    仍着總理。

    其宗人府一切事務。

    既有履郡王管理。

    果親王亦停其兼管。

    莊親王辦理事務亦多。

    着暫管工部事務。

    俟來保到京。

    着署理工部尚書。

    莊親王即不必兼管。

    貝勒允禧、既管宗人府、及都統事。

    其禦書處、及粘杆處事、不必兼管。

    着另行開列請旨。

    大學士張廷玉、所辦事務亦多。

    不必兼管翰林院事。

    其翰林院掌院事務。

    着邵基兼管。

    其邵基所兼國子監祭酒一缺。

    着開列請旨。

    署戶部尚書海望、不必兼管領侍衛内大臣、及戶部三庫事。

     ○谕内務府總管太監等。

    圓明園阿哥處太監王自立、前日來請皇太後安。

    未候見朕。

    徑回圓明園去。

    今皇太後向朕說。

    圓明園阿哥請安。

    稱朕為汗阿哥。

    阿哥年小。

    如何知道請安之禮。

    自然是王自立教阿哥如此。

    此時不向好處導引。

    候阿哥長大。

    倚恃皇太後照看。

    性情自然驕縱。

    稱慣了汗阿哥字樣。

    朕雖不見責。

    經王大臣聞知。

    必然參奏。

    豈不贻誤阿哥。

    如今阿哥年幼。

    傳谕王自立、盡心往好處導引。

    阿哥系朕之弟。

    日後成立。

    知感朕思。

    即是朕之輔佐。

    爾等将王自立傳來。

    重責四十闆。

    令伊回去。

    小心導引阿哥。

    俟明年阿哥進宮來。

    一并令謝成照管。

    與永璜、永琏、同住齋宮。

    阿哥等朝夕相見。

    必按長幼禮節。

    若因是朕之子。

    令圓明園阿哥卑禮相見。

    斷乎不可。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内大臣海望奏、現今大兵駐防鄂爾昆。

    所有軍營官駝數萬。

    别無所用。

    若以給台站蒙古運米。

    則運價大省。

    于蒙古生計有裨。

    請自歸化城至鄂爾昆、編台站三十二。

    每台給官駝一百五十隻。

    三班更代。

    日以駝五十隻。

    運米一百石。

    每年計八閱月、可運米二萬四千石。

    台兵原額六十名。

    今增丁役二十。

    以四十名、輪班運米。

    其運米之月。

    加給銀一兩。

    在台參領章京骁騎校等、各加銀三兩。

    領催、加銀二兩。

    牽駝往來、每台給官馬三十匹。

    統計每年運米需費。

    及增給蒙古官兵錢糧、添補駝馬等費。

    共需銀十二萬九千餘兩。

    較商人範毓馪之運價。

    可省銀十八萬有奇。

    較都統丹津等之運價。

    可省銀十二萬有奇。

    其台站應如何移置。

    令總管五十四辦理。

    尋經五十四奏言、自歸化城至鄂爾昆。

    設台站三十二。

    用丁役八十。

    駝二百隻。

    自張家口至歸化城。

    設台站八。

    用丁役四十。

    駝一百隻。

    其原設腰站。

    應徹者悉行裁徹。

    從之。

     ○吏部議準、閩浙總督郝玉麟疏言、嘉興府屬之秀水縣王江泾地方。

    與江省吳江、震澤、等縣。

    犬牙相錯。

    南北要津。

    素稱藏奸之薮。

    嘉興總捕同知。

    駐劄乍浦。

    不能周曆巡緝。

    該處僅設巡檢一員。

    不足彈壓。

    請添設王江泾總捕同知一員。

    将附近乍浦之石門、海鹽、平湖、三縣。

    歸乍浦同知管轄。

    附近王江泾之嘉興、秀水、嘉善、桐鄉、四縣。

    歸王江泾同知管轄。

    其原設王江泾巡檢。

    請裁。

    從之。

     ○刑部遵旨議奏、伊都立系身負重罪之人。

    複授為額外侍郎。

    辦理糧饷。

    竟敢假捏報銷。

    肆行分盜。

    應如英誠公豐盛額所拟。

    即将伊都立、在軍前正法。

    以昭炯戒。

    得旨、伊都立、着改為應斬。

    監候秋後處決。

    餘依議。

     ○工部議準、大學士管江南河道總督嵇曾筠疏言、南河工程。

    每年例撥兩淮鹽課銀三十萬兩。

    年來物料充裕。

    請減十萬兩。

    得旨、江南河工協濟銀兩。

    舊例三十萬兩。

    着照舊撥給。

    豫備充裕。

    不必裁減。

     ○工部等部議準、河東總督王士俊疏言、衮州鎮标中軍遊擊。

    改為督标中軍副将。

    請照例添設中軍都司一員。

    原設遊擊中軍守備、應裁。

    其副将都司。

    添建衙署。

    從之。

     ○青海紮薩克和碩親王察罕丹津故。

    以其養子旺楚克承襲。

     ○以原任侍郎圖理琛、為内閣學士。

     ○以原任佥都禦史李徽、署左佥都禦史。

     ○遣翰林院侍讀學士保良、緻祭長白山等處。

    内閣侍讀學士同濟、緻祭醫巫闾山。

    翰林院侍講學士伊爾敦、緻祭東嶽泰山等處。

    侍講學士楊椿、緻祭西嶽華山等處。

    管禮部右侍郎事刑部左侍郎王纮、緻祭中嶽嵩山等處。

    兵部左侍郎楊汝谷、緻祭南嶽衡山。

    工部左侍郎王鈞、緻祭北嶽恒山等處。

    通政使司通政使趙之垣、緻祭南鎮會稽山。

    詹事府少詹事福十寶、緻祭南海。

    太常寺卿王<??泭>、緻祭太昊伏羲氏等陵。

    太常寺少卿雅爾呼達、緻祭炎帝神農氏等陵。

    太仆寺卿素着。

    緻祭女娲氏等陵。

    太仆寺少卿魯國華、緻祭黃帝軒轅氏等陵。

    光祿寺卿納爾泰、緻祭少昊金天氏等陵。

    孔子阙裡。

    詹事府詹事覺羅吳拜、緻祭颛顼高陽氏等陵。

    鴻胪寺卿朱必階、緻祭夏禹王等陵。

    大理寺少卿盧承綸、緻祭遼太祖陵。

     ○墨爾根城副都統多奇納故。

    賜祭如例。

     ○甲申。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大義覺迷錄、着照尚書徐本所請。

    停其講解。

    其頒發原書。

    着該督撫彙送禮部。

    候朕再降谕旨。

     ○停止應選知縣之進士、舉人、分部學習之例。

    從禮部尚書任蘭枝請也。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準、都統丹津奏、明年自歸化城、運米至額爾德尼招。

    凡四萬八百石。

    除募内紮薩克牛車挽載二萬四百石外。

    其喀爾喀應運二萬四百石。

    停止官駝。

    折給腳價。

    募商人駝隻挽運。

    至需用米石。

    前經山西巡撫石麟、奏撥大同、朔平、倉米。

    運送歸化城辦理。

    路遠費繁。

    應即于商人範毓馪、交還前借二府廒米内、就近撥運。

    從之。

     ○兵部議準、禦史福海奏言、驿站遞送文書。

    必須遲速得宜。

    嘗見黑龍江等處将軍、副都統。

    差遞本報之骁騎校等。

    每行或多至八九人。

    不分事之緩急。

    一概日行六七站。

    差旋仍複飛馳。

    緻馬受傷者十有八九。

    請嗣後緊急要件。

    該将軍等、于火牌内填日行幾站。

    沿途照牌應付。

    其正副差官、每人止許跟役一名。

    亦不得多差人役。

    其尋常事件。

    照例日行兩站。

    如原摺奉有朱批要務。

    兵部換給火牌。

    或填注原牌用印。

    勒限送到。

    如無要務。

    不遵牌票。

    越站多行者。

    令該驿丞呈報。

    咨部嚴參。

    應行令該處将軍等遵照。

    遇緊要公文。

    準照定例連站星馳外。

    其平常事件。

    應照雍正三年議定之例。

    每日不許馳過三站。

    赍進本章、照例準差二人。

    各準帶差役一名。

    如有背負物件。

    應用多人。

    仍于火牌内注明緣由。

    以憑稽查。

    從之。

     ○以署尚書戶部左侍郎海望、為戶部尚書。

     ○乙酉。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禁陳奏樂善好施。

    道不拾遺等事。

    谕曰、比來殷富之家。

    有願出巳财、以赈恤鄉裡者。

    即周官五黨相赒。

    通财救荒之遺意。

    是以皇考恩賜議叙。

    以鼓勵風俗。

    而又恐因是或滋弊端。

    于本年五月間。

    山西巡撫石麟奏稱、太原府紳衿士民。

    捐銀貯公、以備赒恤一摺。

    特降谕旨、以為樂善好施者。

    大都由地方之水旱饑馑。

    捐資赈助。

    既平常無事時。

    或置義倉、義田、及養老育嬰等事。

    必出于本人之誠心。

    而又能親身料理。

    始可以惠鄉闾而收實效。

    石麟于地方現無應辦之事。

    而乃奏紳衿士民、捐銀以備公用。

    直是另開捐納之條。

    而胥吏土豪。

    乘此得以侵蝕。

    與所降原旨不合。

    曾經嚴加申饬。

    并令向後不得無故捐銀交官。

    是皇考于獎誘善良之中。

    而豫防其流弊。

    至深且悉也。

    朕觀各直省捐助一事。

    或督撫欲博化民成俗之譽。

    授意屬員。

    或有司欲邀勸輸宣力之名。

    多方迎合。

    竟至抑勒誅求。

    計家資之豐約。

    定捐輸之多寡。

    甚且假公苛斂。

    中飽侵漁。

    名曰利民。

    而适以病民。

    誠有如皇考谕旨中所慮及者。

    嗣後各州縣如遇荒歉。

    及修城築堤公事。

    果有殷實良民。

    實情樂輸者。

    許親赴布政司具呈。

    詳請題奏。

    地方官不得自行申報。

    其他如倡立義田、義倉、義學、義冢。

    許具呈本州縣、詳報上司立案。

    仍聽本人身自經管。

    胥吏土豪。

    不得幹涉。

    希圖漁利。

    該督撫體公核實。

    大者題請。

    小者量行旌獎。

    倘有官吏勒派。

    該督撫失察。

    并有徇庇者。

    均照例分别處分。

    至于道不拾遺。

    蓋以孔子至聖。

    德盛化神。

    所治僅蕞爾之魯。

    故偶一有之。

    成康之際。

    周召輔治。

    百度修明。

    刑措四十餘年。

    不聞有此。

    則非人情所常有之事。

    而政治之美。

    不徒恃此孑孑之小義可知矣。

    近見諸督撫以此陳奏者漸多。

    若不加禁遏。

    恐滋奸民邀賞。

    有司幹譽之弊。

    諸督撫果能實心體國。

    子育蒸黎。

    休養化導。

    使衣食滋殖。

    仁讓相先。

    太平之象。

    自有蘊蒸而不可掩者。

    亦不在道不拾遺之一節也。

    嗣後即果有此。

    該州縣量行獎賞。

    不得申詳。

    該督撫亦不得以此陳奏。

     ○饬督撫不得濫請改隸州縣。

    增設官職。

    谕曰、朕聞利不十不變法。

    害不十不易制。

    蓋以政有恒則易守。

    法數變則奸生。

    而況州縣隸屬之有常。

    文武職業之有定者乎。

    往者直省一二州縣、理宜改隸。

    及員弁宜增設者。

    皇考曾允督撫之請。

    敕部議行。

    而督撫中遂有借此以見其整饬地方。

    留心吏治。

    而絕無關于利害之實者。

    不知改隸一邑。

    則獄訟錢谷。

    緣絕簿書。

    百弊叢生。

    急難綜察。

    增設一官。

    則文移期會。

    事緒益紛。

    供給送迎。

    闾閻滋擾。

    且封域驟改。

    奸宄或緻潛藏。

    官吏日增。

    責任轉無專屬。

    自後必州縣離府逴遠。

    實宜改隸。

    市鎮繁雜之地。

    定須添官彈壓者。

    方準具題酌度。

    其餘不許渎奏。

    至于守土之官。

    必久于其職。

    而後政教可行。

    故周室郅隆。

    居官者以為姓氏。

    兩漢之盛。

    為吏者長子孫。

    是以上下相親。

    利病周知。

    而民安其政教也。

    近見道府州縣員缺。

    督撫多題請更調。

    有二三歲而更。

    或一歲而更者。

    如此則雖有循良。

    不能從容展布。

    民何由被其休澤。

    諸督撫身為大臣。

    當實心體國。

    凡無關利害之事。

    不宜陳奏。

    況此類皆無利而有害乎。

     ○下旗民喪葬禁令。

    谕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葬于中野。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榔。

    所以通變宜民。

    而達其仁孝之心也。

    本朝肇迹關東。

    以師兵為營衛。

    遷徙無常。

    遇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