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改寫宏字□□□(林□玉)□字、不必行。

    嗣後凡遇朕禦名之處。

    不必諱。

    若臣工名字有同朕。

    心自不安者。

    上一字、着少寫一點。

    下一字、将中間禾字。

    書為木字。

    即可以存回避之意矣。

    爾部可傳谕中外。

    一體遵行。

     ○又谕、莊親王、果親王、召見便殿、賜坐之時。

    俱行拜禮。

    朕心深為不安。

    王等皆聖祖仁皇帝之子。

    大行皇帝之弟。

    于朕為叔。

    行輩甚尊。

    豈可常行拜禮于朕前乎。

    君臣上下。

    分義固所當遵。

    然便殿燕見之時。

    非朝會大典可比。

    禮以義起。

    古人所貴。

    朕心所未安之處。

    即禮之所當随宜斟酌者。

    嗣後如升殿朝賀。

    典禮攸關之處。

    諸王等仍遵定例行禮外。

    若便殿燕見時。

    朕親叔輩。

    均不必叩拜。

    以昭朕敬長親親之意。

     ○以刑部侍郎托玺、協辦步軍統領事務。

     ○丁巳。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苗疆軍務王大臣。

    朕聞得滇黔等省官兵。

    攻剿逆苗。

    其所過地方。

    概将空寨焚毀。

    甚至将已撫之苗。

    出寨當夫者。

    辄行誅戮。

    蓋附近小寨。

    每為大寨逆苗。

    驅使挾制。

    不得不從。

    若一概焚燒。

    毀棄米糧牲畜。

    誅其老弱子女。

    則脅從之徒。

    無所依藉。

    勢必并力格鬥。

    收拾為難等語。

    朕思實被威脅。

    不得已附從之苗。

    原與實系肆逆之苗不同。

    從前王大臣等所議。

    原令哈元生等、分别料理。

    若将脅從之苗寨。

    概行焚毀。

    并誅其老弱子女。

    則益堅其抗拒之心。

    于剿撫機宜。

    殊為未協。

    若奉朕此旨之後。

    有意寬縱。

    使逆苗并不畏威。

    兼不懷德。

    則亦非一勞永逸之計。

    爾王大臣等、可傳谕張廣泗、哈元生、董芳等、知之。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自幼讀書。

    皇考命左都禦史福敏。

    為朕講習讨論。

    十餘年來。

    朝夕恪勤。

    不辭勞瘁。

    其居心宣力。

    皆出至誠。

    克稱課讀之職。

    實應加恩議叙。

    又原任侍郎蔡世遠。

    學問素優。

    自雍正元年。

    在内廷行走。

    勤勞敬慎。

    于經義文詞。

    悉心講究。

    多所禆益。

    亦應加恩。

    以示朕笃念舊勞之意。

    着交部定議具奏。

     ○果親王允禮奏、請定侵盜錢糧罪例。

    得旨、如此辦理才是。

    具見王公忠誠直。

    而非為苛刻者也。

    将此奏與九卿看。

    其三百一千之數。

    原系法司上下其手之通斃。

    着永行禁止。

    其援诏邀免之處。

    着以一萬兩以下為準。

    有逾此數。

    不準豁免。

    餘依議。

     ○刑部奏、援赦合例、朝審人犯。

    得旨、赦非善政。

    古人論之詳矣。

    但朕即位之初。

    盡遵舊制。

    誕布新恩。

    凡此罪人。

    皆因自取。

    亟宜改悔。

    永為良民。

    法司仍宜照例詳記檔案。

    如既赦之人。

    再幹法紀。

    朕必将伊等加倍治罪。

    決不寬貸也。

    可詳細曉谕中外臣民知之。

     ○賜大學士朱轼、内城官房一區、移居銀五百兩。

     ○戊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九月二十五日。

    朕親詣孝敬皇後幾筵祭奠。

    所有祭品。

    應否加增之處。

    王大臣等議奏。

    尋議、加增冠一頂。

    衣七襲。

    得旨、是。

     ○又谕、諴親王、和親王、向荷皇考深恩。

    封以親王之爵。

    但冊封之典。

    尚未舉行。

    又二王尚居住紫禁城内。

    分旗賜第之處。

    總未及降旨。

    今朕缵承大統。

    典禮以次舉行。

    其諴親王、和親王、應如何冊封。

    并賜居王府。

    分予護衛。

    給贍家資。

    務期妥協寬裕之處。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禮部、内務府、斟酌緩急。

    詳議具奏。

     ○又谕、向來理密親王之子弘<?日為>、弘晥、孫永璥、因年尚幼穉。

    蒙皇考垂慈恩養。

    仍住宮中。

    近伊等年已長成。

    皇考原欲賜宅另居。

    尚未降旨。

    茲朕仰體聖慈。

    為籌畫久遠之計。

    應酌撥府第。

    俾令安居。

    并赉予贍給。

    以副皇考恩養撫育之盛心。

    其應加封爵。

    及如何賜第居住。

    給予養贍。

    務期妥協之處。

    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内務府、定議具奏。

     ○又谕、本年七月、皇考曾降谕旨。

    今年黃運兩河。

    水勢甚大。

    南北河道總督、及在事官員。

    悉心防護。

    工程平穩可嘉。

    俟霜降後。

    降旨議叙。

    今據嵇曾筠等、奏報秋汛安瀾情形。

    着遵照皇考谕旨。

    将江南河東河道總督。

    及在事官員。

    交部分别議叙具奏。

     ○又谕李绂、着賞給侍郎銜。

    管理戶部三庫事務。

     ○戶部奏請、五城煮赈。

    得旨、依議。

    這五城施粥廠。

    着禦史親往驗散。

    俾貧民均沾實惠。

    毋令胥役染指。

    都察院堂官、不時前往察看。

     ○以通政使司右通政使逢泰、為通政使。

     ○己未。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行月祭禮。

     ○再免民欠。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曰。

    各省民欠錢糧。

    十年以上者。

    已于恩诏内概予蠲免。

    其餘未完民欠。

    尚系應徵者。

    朕思缵緒方初。

    惟當繼述我皇考惠養黎元之至德。

    俾服疇力穑之人。

    均沐恩膏。

    積逋全釋。

    若未蠲之項。

    尚事徵收。

    民間不無煩擾。

    茲特再行降旨、于恩诏外。

    将雍正十二年以前。

    各省錢糧、實欠在民者。

    一益寬免。

    從前江南積欠錢糧内。

    曾有官侵吏蝕二項。

    乃從民欠中分出者。

    比時差往大臣官員。

    辦理原不妥協。

    亦着照民欠例寬免。

    此朕仰體皇考試求保赤之仁。

    深願吾民厚生正德之意。

    各省軍民人等、身受國恩至渥。

    自應感動天良。

    屏除陋習。

    明守法奉公之大義。

    循則壤成賦之常經。

    共為良民。

    免追呼之擾累。

    倘疲玩性成。

    不知悛改。

    則是吾民中最為愚頑之人。

    既無畏威之念。

    亦鮮懷德之心。

    國法具在。

    朕亦不能為之寬宥也。

    爾等即交部遵行。

     ○又谕、皇考山陵。

    正在興工。

    現派守陵之貝勒大臣、官員侍衛等、前往居住。

    其自京師至易州一帶地方。

    往來官役工匠人等甚多。

    恐有生事不法。

    擾累居民者。

    着都察院、派滿漢禦史各一員。

    奏聞請旨。

    前往沿路稽查。

    如有滋擾地方之事。

    着該禦史即行參奏。

    交部治罪。

    毋得徇隐。

    其如何巡查、及應在何地駐劄之處。

    交都察院一并議奏。

     ○又谕、皇考梓宮。

    暫安奉雍和宮。

    路途稍遠。

    非壽皇殿近在禁城可比。

    朕恭詣梓宮前敬奠。

    此時天氣漸寒。

    護軍校等、時勤服役。

    堪為轸念。

    着于恩诏外。

    另賞給一月錢糧。

    以為衣履之用。

    再沿途護軍校、護軍、步軍、及校尉等、伺候官差。

    應酌賞飯食。

    着内務府設官棚五處。

    預備飯食。

    每處派禦史一員。

    司官二員。

    侍衛十員。

    乾清門侍衛一員。

    照看管理。

    務令當差人等、俱得飽食。

    倘有草率克減等斃。

    經朕聞知。

    必加嚴處。

     ○又谕、警跸街道之護軍。

    站班過密。

    方今天氣漸屆寒冷。

    若派如許兵丁預備。

    未免勞苦。

    嗣後遇朕清晨詣雍和宮之日。

    仍照此警跸。

    若遇日中前往供獻午膳之日。

    着減半。

    庶兵丁等得以輪班更替。

     ○又谕、直隸各省員缺久懸。

    甚非勤政之意。

    今皇考大事。

    已過一月。

    其文官知府以上。

    武官參将以上。

    着該部照例。

    即行帶領引見。

    令赴新任。

    其餘官員。

    着總理事務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

    協辦總理事務朱轼。

    會同署理尚書傅鼐。

    秉公驗看。

    若其中有年老不及者。

    指名具奏。

    若有人才敏練。

    及技勇可觀。

    着有勞績者。

    亦着記名。

    另行奏聞。

     ○又谕、本年恩诏内。

    凡文武官員。

    現在議降議罰、及住俸戴罪者。

    俱着寬免。

    已頒布通行。

    朕查我朝遠年恩诏内。

    凡革職及敕督撫究拟者。

    曾有寬免之例。

    今朕即位之初。

    切望内外大小臣工。

    洗心滌慮。

    痛改前非。

    為國家宣力。

    以圖後效。

    特沛浩蕩之恩。

    予以自新之路。

    着将文武官員現在議革者。

    亦準寬免。

    至于敕下督撫究拟之案。

    其情罪輕重不等。

    着該督撫秉公酌量。

    若所犯情罪、應援恩诏寬免者。

    俱着入于寬免之内。

    以示朕宥過施恩之至意。

     ○定奴仆告主之罪。

    谕曰、本年恩诏。

    赦款甚多。

    但奴仆告家主之案。

    名分攸關。

    情罪可惡。

    毋得援恩诏赦免。

    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