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行。

    計已五閱月矣。

    今百日甫過。

    朕即臨禦正門理事、心實不安。

    朕受皇考付托之重。

    所有國家政務。

    在便殿随時辦理。

    不敢略有曠廢。

    其禦門之典、俟明春再行請旨。

     ○宗人府遵旨、議叙辦理喪儀履親王允祹、給郡王紀錄一次。

    和親王弘晝、給親王紀錄一次。

    從之。

     ○鑄給分管開封府原陽封上北岸河務同知關防。

     ○癸酉。

    上詣大高殿行禮。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向來漕項銀兩、不在蠲免之例。

    朕前已降旨、特行豁免。

    以纾民力。

    今查各省尚有帶徵漕米、原應如期輸納。

    但民間已完現年漕米。

    又完先年緩徵之米。

    民力未免艱難。

    着該部傳谕辦漕各省督撫等、将雍正十二年以前。

    未完帶徵緩徵本色改折米銀。

    逐一查明、奏聞豁免。

     ○又谕、朕前降旨該部、令傳谕江南督臣、将雍正十二年以前。

    兩淮場課舊欠、查明奏聞蠲免。

    今朕聞兩浙、山東、福建、廣東諸處。

    各有舊欠場課鹽折銀兩。

    事同一體。

    宜并施恩。

    着該部傳谕各該督撫等、查明奏聞。

    一并豁免。

     ○又谕、據福建巡撫盧焯奏稱、伊長子盧山、前蒙世宗憲皇帝、準其随任學習教導。

    今遇恩诏、已得蔭生。

    應否照例赴部等語。

    盧山着仍遵皇考恩旨、随父任學習。

     ○戶部議覆、浙江巡撫程元章疏稱、海甯縣、建築東西海塘。

    取土應用。

    挑動民田地蕩、共十七頃六十九畝有奇。

    應徵銀米、準其照數豁免。

    從之。

     ○又議覆、湖北巡撫、吳應棻疏報、雍正十二年、鐘祥等二十州縣衛。

    勸墾田地、共五千二百七頃五十四畝有奇。

    應令該撫查實、分别水田旱田。

    照例升科。

    從之。

     ○旌表守正被戕安徽繁昌縣民陳吉士之妻、烈婦章氏。

     ○甲戌。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定邊大将軍慶複疏言、鄂爾昆地雖寬平。

    然近山高下不一。

    雖二河環繞。

    其去水遠者、亦不能遍溉。

    必須引水試看、方可定議。

    拟俟明年、撥兵五百名。

    自胡克新、至濟爾瑪台。

    擇水土佳處開墾。

    所需耕牛農具、并各種籽粒。

    分别辦理。

    試種一年有效、再據實詳議具奏。

    應如所請。

    從之。

     ○吏部遵旨、議叙辦理喪儀大臣等、分别加級。

    得旨、海望、傅鼐徐本、納穆圖、普泰、楊汝谷、俱着加二級。

    三泰、任蘭枝、魏廷珍、甘汝來查克丹、趙殿最、留保木和林、王鈞、阿克敦、常明、佛表、丁皂保、盛安、俱着加一級。

     ○戶部議覆、山東巡撫嶽浚疏稱、曹東道現改管河。

    所有倉廒、難以兼顧。

    請将濟甯道倉、歸濟甯州管理。

    張秋道倉、歸壽張縣管理。

    應如所請。

    從之。

     ○禮部奏、二十三日。

    系月祭之期。

    适逢立春。

    請移二十一日緻祭。

    從之。

     ○以内閣學士圖理琛、為工部右侍郎。

     ○召原任禮部侍郎杭奕祿、來京引見。

     ○乙亥。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八旗大臣等、在皇考時、辦理旗務。

    錯謬之處甚多。

    屢蒙皇考訓誡開導。

    諄複周詳。

    伊等總不能領會聖訓。

    所辦事件、專務深刻煩苛。

    以為如此、方可立身無過之地。

    且恐怨歸于己。

    動雲出自聖意。

    此種惡習。

    深可痛恨。

    朕缵承大統以來。

    諸臣條奏旗務。

    頭緒繁多。

    章程不一。

    是以略加斟酌。

    去其繁冗。

    俾從簡易。

    蓋以事繁則難于辦理。

    事簡則易于遵循。

    所以使之率作興事、專心竭力于應辦之件也。

    近聞八旗都統副都統等、于會議之時。

    多不到班。

    其到班者、往往不以正務為意。

    或彼此相谑。

    言笑無忌。

    向來公豐盛額、性好戲嬉。

    想八旗大臣等、從而效之耶。

    凡人于閑居無事之時、嚬笑尚宜檢點。

    何況身為大臣。

    在集議緊要之地。

    而肆無忌憚若此。

    有此體乎。

    至于會議到班。

    皆系奉旨事件。

    如平郡王、公讷親等、日在内廷。

    協辦總理事務。

    自不得分身前往。

    其海蘭、旺紮爾、策楞、永興等、皆在禦前行走。

    尚且到班與議。

    而專理八旗事務之大臣、轉晏安怠惰。

    輕視公事。

    是何意見。

    着伊等明白回奏。

    若伊等于奉到此旨之後。

    又複不喻朕意。

    但搜尋一二事。

    參劾一二人。

    以為奮勵振作。

    則又伊等從前苛刻之故智。

    而非朕申饬之本意也。

    總之辦理事務、寬嚴當得其中。

    若嚴而至于苛刻。

    寬而至于廢弛。

    皆非寬嚴相濟之道。

    嗣後若不悛改。

    朕必嚴加處分。

    朕降此旨。

    非于即位之初、申饬諸臣以示威。

    欲其畏懼也。

    蓋以旗務廢弛。

    所關甚大。

    不得不嚴加申饬。

    本欲召入諸臣、面降谕旨。

    恐伊等仍不能領會朕意。

    不過免冠叩首。

    于事仍無裨益。

    王大臣等、可傳旨切谕之。

    伊等俱受國重恩。

    自當各加猛省。

    痛改前非。

    以副朕之期望。

     ○戶部議覆、戶部尚書總理陝西巡撫事史贻直等奏、荒地難于報墾。

    請将永壽縣、原報荒缺地、二千五十四頃八十九畝。

    以四畝五畝、折徵一畝。

    共折地四百五十七頃二十二畝。

    俱照五等地糧科徵。

    淳化縣、原報缺荒可墾地、一千四百九十一頃九十五畝。

    除雍正十年、應墾限内、已報墾地一百八十二頃三十九畝。

    無庸折徵外。

    其餘荒地一千三百九頃五十六畝。

    以四畝五畝、折徵一畝。

    共折地二百七十九頃三十一畝。

    俱照鐵地科徵。

    澄城縣、原報缺荒可墾地、七百一十二頃二畝。

    俱照下下地科糧。

    汧陽縣、原報缺荒可墾地、四千四百五十九頃一十九畝。

    内除雍正十年、限墾地内、已墾水田一頃三十八畝。

    毋庸減等外。

    其餘各等旱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頃五十四畝。

    以三等地減作五等。

    以五等地減作七等。

    以七等地減作八等。

    以八等地減作九等。

    俱照遞減等則升科。

    盩厔縣、申報新墾南山五老洞山地、一頃三十八畝。

    亦應三等折徵。

    共折地四十六畝。

    照山地科糧。

    均應所請。

    從之。

     ○丙子。

    以上崇慶皇太後尊号。

    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

     ○以太仆寺卿素着、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丁醜。

    恭上皇太後奏書。

    上禮服。

    于中和殿恭閱奏書。

    畢。

    上升輿。

    由右翼門、至永康左門。

    降輿。

    大學士捧奏書。

    由中路前行。

    至慈甯門下。

    上由東階升。

    至門下東旁立。

    皇太後吉服。

    升慈甯宮座。

    儀駕全設。

    中和樂設而不作。

    上詣正中拜位。

    跪大學士捧奏書。

    在左旁跪進。

    上受奏書。

    恭獻。

    授右旁大學士跪接。

    置正中黃案上。

    宣讀官捧起、跪宣奏書。

    曰、躬盛德者、宜受尊稱。

    膺景福者、必崇顯号。

    古今通義。

    朝野同心。

    恭惟聖母皇太後。

    懿德光昭。

    徽音茂着。

    正母儀于萬國。

    享尊養于千齡。

    臣恭荷慈恩。

    紹登寶祚。

    敬舉顯揚之钜典。

    用伸崇奉之鴻儀。

    伏冀聖慈俞允。

    俾展微忱。

    慰臣庶之輿情。

    介升恒之福履。

    臣不勝惓惓之至。

    謹奏。

    上行九拜禮。

    畢。

    複原位立。

    皇太後還宮。

    上出。

    升輿。

    還宮。

     ○詣皇太後宮問安。

     ○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