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箭雙雕——司馬昭一石三鳥

關燈
政法理,其随從參贊對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難寫出有分量的考察報告和奏議來。

    怎麼辦呢?這夥人正點子不多,歪點子不少。

    他們打算在海外尋覓既了解西學,又通曉憲政的人,替他們撰拟各項考察報告、奏議等,即尋找充當考政大臣的“槍手”。

     壯志未酬的梁啟超,雖然遭清政府的通緝而避居國外,但他變法維新的思想一天也沒有泯滅。

    此時,他得知清政府的考政大臣要在海外尋覓“槍手”,覺得這是個宣傳自己主張,倡導變法的好機會。

    于是,他通過多種途徑同考政大臣們秘密地建立起了聯系,自願擔當起為他們撰拟各種奏疏的“槍手”。

     考政大臣們對梁啟超是知道的:梁有思想有觀點,也能寫出一手好文章。

    考政大臣們雖然知道清政府還在通緝梁,但由于他們自己無能,寫不出朝廷需要的考察報告和各種奏議,也隻好讓梁充當“槍手”。

     梁啟超得到了考政大臣們的默許後,就積極行動起來。

    據梁啟超說,他在1905年秋冬之際,為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們起草考察報告和各種奏折多達20餘萬言。

     梁利用撰拟考察報告的機會,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完全融進了報告之中。

    他在考察報告中,以海外各國的事例闡述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好處;在各種奏折中,他又借考政大臣們之口,奏請清廷早日實行君主立憲制,奏請赦免戊戌維新派等政治犯,請定國是。

     考政大臣們把考察報告和各種奏折交給了梁啟超去寫,他們自己就有時間遊山玩水了。

    這夥人在國外考察了近一年的時間,帶着梁啟超為他們代寫的各種文書“滿載而歸”。

     考政大臣們回國遞交了考察報告之後紛紛向清廷上奏折,籲請改君主專制政體為君主立憲政體。

     清廷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和革命形勢,不久便頒谕宣布:今後将仿行憲政。

     自從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啟超等維新派領袖人物成了清廷通緝的“要犯”,因此他們再也不可能直接向清廷陳述個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了。

    梁啟超所以自願當“槍手”,就是希望借考政大臣們之口,傳達自己心中之事,即利用為他們草拟奏疏之機,既可充分表達自己多年來追求的政治主張給清廷,又可以結交和影響清廷這幫考政大臣們,真可謂“一箭雙雕”之舉。

     一箭雙雕之例說——凱爾巧用間諜白得汽車 凱爾在擔任英國軍事情報第五處領導人的時候,有一輛雙座老式小汽車總是與他形影不離。

    關于這輛車的來曆,還與一個離奇的間諜故事有關。

     有一次,德國情報機構派了一個荷蘭人到英國進行間諜活動。

    在他到達之前,有人從歐洲大陸寄信來倫敦,這些信均被英方截獲,因此那個荷蘭人一到英國就陷入了凱爾設下的圈套。

    凱爾利用那個荷蘭人意志軟弱的特點,很快收買了他,而那個荷蘭人也急于背叛德國,轉而為英國效勞。

    于是,凱爾利用他當了兩面間諜,但不讓他采取任何主動行動,他隻需對他寄往德國的信件一事默不作聲就行了。

    他的信經軍情五處修改後,摻進了大量的假情報,當然有些情報的細節是較準确的,以便使人對信的内容深信不疑。

    德國人收到這些信後,果然興高彩烈,增加了這個荷蘭人的薪水和補貼。

    這些錢寄到英國後,全被凱爾沒收,他用這筆錢購買了一輛小汽車,并把一部分錢用作汽車維修費。

    真是一舉兩得! 一箭雙雕之例說——背信棄義沙俄一舉三得 1700年,為了争霸北歐,彼得一世的沙俄與瑞典之間爆發戰争,史稱“北方戰争”。

    波蘭橫豆于俄國和瑞典之間,因此,波蘭立場的向背對雙方是極為重要的。

    俄國拼命拉攏波蘭,企圖讓波蘭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與瑞典作戰。

    同時,俄國還有着更深的考慮和用心。

    在沙皇的利誘威逼下,波蘭終于同俄國結盟。

    1704年波蘭和俄國在納爾瓦商訂:波蘭加入對瑞典的戰争,允許俄軍進入波蘭國土與瑞典作戰;俄國則答應戰争勝利後把被瑞典占領的波蘭領土裡夫蘭歸還給波蘭。

     納爾瓦協議之後,沙俄軍隊開進波蘭,與瑞典軍隊進行激戰。

    以後的15年裡,俄國與瑞典之間的戰争一直在波蘭土地上進行。

    波蘭人飽嘗戰争苦難,經濟遭受巨大摧毀,而俄國卻未受戰争多少影響。

    1721年,瑞典被打敗,這時俄國立即變了臉,拒不将裡夫蘭還給波蘭。

    更有甚者,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