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混水摸魚——龐德設計下長安

關燈
成美軍潛入盟軍後方。

    他們切斷交通線,殺死盟軍傳令兵,在交通要沖胡亂指揮美軍運輸;他們還散布美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已遭暗殺,德軍已獲大勝的謠言;一些小股部隊越過前線,控制了缪斯河上的橋梁,使德軍裝甲部隊主力順利通過。

    由于這些特種兵的破壞,美軍前線情報亂成一團。

    到12月18日晚,盟軍最高統帥部才搞清敵情,确定這是德軍的一次大規模反攻。

     到這時為止,在阿登戰役中,德軍占盡了主動,盟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但當盟軍穩住陣角,組織力量反攻時,希特勒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把初步取得的戰果化為泡影。

    當時面對強大的盟軍,德軍隻有迅速撤退才能免遭圍殲。

    但希特勒聽不進任何有關撤退的建議,繼續下令向前推進,直到1945年1月德軍付出高昂的代價後,希特勒才不得不下令撤退。

     混水摸魚之例說——日軍假情報救殘部 1943年2月,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駐守瓜島的部隊被美軍團團圍住,已經成為甕中之鼈,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

    在日軍作戰指揮部裡,作戰參謀門絞盡腦汁,經過幾天的研究,日軍一緻認為,挽救自己命運的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調動美軍,使美軍的包圍圈出現漏洞,這樣日軍殘部可乘機突圍。

    為此,日軍設計了一個大膽的調虎離山之計。

     潛藏在拉巴維爾椰林裡的日軍破譯隊承擔了這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原來,由獲本大尉領導的日軍破譯隊經過長期的無線電偵察,比較詳細地掌握了美軍海上無線電通信的第一手資料,對美軍的無線電組網情況、工作頻率、使用呼号、電台程式、聯絡時間、機器音調都了如指掌。

    日軍想通過無線電台制造假情報來完成調動美軍的企圖。

     2月7日,日軍由小柳少将率最後的19艘驅逐艦,乘海上薄霧向瓜島方向進發。

    是營救成功,還是瓜島殘餘軍隊覆滅,将取決于這次無線電調虎離山計劃實施的成敗。

     淩晨3點40分,美軍基地電台不斷地呼叫着他們在所羅門以北的前線警戒一号電台(一号電台是美軍在所羅門以北擔任警戒任務的重要電台),而一号電台不知是沒有聽到還是沒有及時回答,沒有反應。

    獲本大尉聽到這一情況後,當即抓住這一可貴的時機,組織日軍電台冒充一号機與美軍基地電台迅速溝通了聯絡,并要求發報,美軍基地服務員竟然在沒有詢問暗令的情況下,便毫不懷疑地同意發報。

    獲本大尉很快把事先拟好的假電報拍發過去,報文是:“發現日軍機動部隊,航母2,戰艦2,驅逐艦10,方位東南,午前4時。

    ” 美軍基地指揮電台見到電文立即回答道:“電報收到,我是基地,保持聯絡。

    ” 果然,美軍基地電台中了日軍的詭計,他們把剛剛收到的日軍假電報,一字不漏地轉發給整個美軍艦隊。

    于是,美軍最高司令部和下屬部隊之間的通信聯絡突然頻繁起來,緊急調動美軍的海上機動部隊。

    乘着一片混亂,小柳少将率領的19艘驅逐艦滿載着瓜島殘餘日軍,安全地撤出了美軍的包圍圈。

     混水摸魚之例說——蘇軍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西亞的一個戰略要地,一向有“中東的橋梁”之稱。

    古往今來,它是周圍各大國觊觎的目标,是兵家必争之地。

    蘇美争霸的年代裡,蘇聯想方設法把勢力滲透進來,企圖牢牢控制阿富汗,為其扼住西方石油動脈波斯灣服務。

     1977年9月,阿富汗政府總理、國防部長阿明發動政變,處死了與蘇聯關系極為密切、由蘇聯扶植上台的領導人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和阿富汗執政黨人民民主黨的總書記。

    阿明雖然表面宣稱“同蘇聯有着友好的兄弟般的關系”,心中卻對蘇聯極為不滿。

    他心懷異志,圖謀離異。

    阿明趕走了曾參與謀害自己的蘇聯大使,多次回絕訪蘇邀請,同時反對蘇聯要求改組阿富汗軍隊、警察的主張。

    阿明對蘇聯表示願意直接出兵幫助鎮壓穆斯林反政府武裝的“請求”,也“婉言謝絕”。

    他不但抵制了蘇聯控制阿富汗情報部門的企圖,還全面改組了秘密警察和保安部門領導機構,加強了個人控制。

    同時他還努力接近西方國家。

    這一切,讓蘇聯感到阿富汗有脫離自己操縱的現實危險。

    恰在此時,阿國内形勢日趨動蕩,反政府武裝鬥争如火如荼,許多省份已被遊擊隊控制。

    所有這些,顯示出蘇聯慘淡經營多年的成果有毀于一旦的可能。

    因此蘇聯下定決心,不僅要“換馬”,扶植一個俯首聽命的代理人,而且要直接出兵,武裝侵略,确保阿富汗這一南下基地牢固地掌握在自己股掌之中。

     蘇聯為入侵阿富汗進行了續密的部署。

    為了保證入侵計劃周密可靠萬無一失,1979年10月,蘇陸軍總司令以訪問為名來到阿富汗,了解情況,安排布置。

    11月初,蘇聯中亞部隊開入阿富汗,以讓阿政府軍騰出力量剿滅反叛為名,支走了阿富汗部隊,接替了一些重要防衛任務,從而架空了阿富汗防衛力量,控制了蘇軍入侵的通道。

    11月底,阿政府軍4個師從首都喀布爾調往外地。

    12月初,蘇聯又空運一個營的兵力進入阿富汗,嚴密控制了一些重要的空軍基地和機場。

    大批相貌與阿富汗人極其相似的蘇聯中亞部隊被運往喀布爾。

    1979年12月24日,蘇拉開大規模入侵的序幕。

    兩天裡,晝夜不停的蘇巨型運輸機完成了150次空運任務,駐阿蘇軍一下增至近萬人。

    為了使阿富汗政府完全喪失抵抗能力,陷入束手待斃境況,蘇聯采取了狡詐的手段。

    在入侵前的第三天,蘇聯駐阿軍事顧問勸說駐喀布爾的阿富汗第七師和第八師司令下令将部隊武器彈藥分别集中,進行“清點”。

    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蘇軍以“維修檢查”為名“暫時接管”了通訊線路,其他一些地方的蘇軍借為坦克實行“夏季改裝”,控制了大部分阿軍坦克。

    入侵前48小時,蘇軍軍官正式向有所疑心的阿富汗高級軍官信誓旦旦地保證:“蘇阿兩國決不會出現任何不幸事件。

    ”使阿富汗政府喪失了一切警惕和抵抗手段。

     12月27日晚7點,蘇軍突然用炸藥炸毀了阿富汗郵電總局,完全癱瘓了喀布爾同外界的通訊聯系。

    7點30分,大批蘇軍分三路殺去,進占廣播電台、革命委員會主席官邱和阿明居住的舊王宮。

    實際上已經被繳了械的阿政府軍根本無法抗拒,隻有阿明的私人衛隊進行了頑強反抗。

    3小時過後,阿明及其子女被處死,蘇軍控制了整個喀布爾,入侵輕松地完成了。

    幾天之後,早已集結待命的蘇軍立即出動,長驅直入,分六路縱深推進,迅速占領了阿富汗所有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

     在采取重大行動之前,使用各種手段、借口,放出和平煙幕,麻痹對手戒備和警惕,架空、解除對方的防禦與抵抗力量,是順利達到行動目的、事半功倍的前提。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