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利而誘之——丁斐牛馬救曹操

關燈
局将對他們從輕判處,并且保證将不把他們引渡到美國或其他國家。

     哥倫比亞政府這一策略,對販毒分子具有很大吸引力。

    不少販毒集團的頭目主動向政府自首投降,以求寬大處理。

    麥得林販毒集團著名的奧喬亞三兄弟,就是在這一政策的感召下向政府投降的。

    美國數家法院指控奧喬亞兄弟向美國偷運了幾十億美元的毒品,因而要求引渡。

    奧喬亞兄弟自首後,哥倫比亞政府履行諾言,沒有将他們引渡到美國。

    毒王埃斯科瓦爾對此看得很清楚,于是便開始與政府接觸,商讨自首條件。

    1991年6月19日,哥倫比亞國民議會頒布了禁止引渡哥倫比亞人的新法律。

    當天,世界頭号毒枭、大名鼎鼎的麥得林販毒集團頭目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終于走出毒穴,向政府投降,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哥倫比亞政府利用販毒分子懼怕美國引渡的心理,不是一味地進行軍事進剿,而是采取“心戰”與“兵戰”結合的策略,迅速瓦解了販毒分子的抵抗意志,成功地将頭号毒王捉拿歸案。

     利而誘之之例說——逐次降價銷商品 法林是美國的著名商人。

    他看到許多商品積壓,于是處心積慮,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在波士頓市中心的繁華區開了一家商店,并在電視上做了廣告,聲稱該店有一套與衆不同的經營方法:商品标出價格的頭12天按全價出售,從第13天起到第18天,降價25%;第19至24天,降價50%;第25至30天,降價75%;第31至36天,如果仍然沒人要,商品就送給慈善機構。

     這一商店的開辦立即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幾乎任何一個人都想去這個商店看一看。

    大部分人預言:“這個笨蛋将傾家蕩産。

    ”因為,如果顧客等到商品價格降到最低時才買,商品豈不吃大虧? 然而,事實卻是法林商店的商品十分暢銷。

    一家制衣廠的産品積壓多年,求助于法林,結果不久使銷售一空。

     法林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推測到了顧客的心理:我今天不買,明天就會被他人買走,還是先買下為強。

     利而誘之之例說——三億美元的誘惑 20世紀70年代初,前蘇聯政府向美國有關方面提出了一個意向,準備出資3億美元引進先進技術,在國内制造100架巨型客機,如果美國不感興趣,蘇聯将同别國合作。

     當時美國的飛機制造業正處于不景氣時期,各大飛機廠商都想把這筆大生意搶到手中。

    但蘇聯禮貌地提出了一個條件,為了比較、鑒别,要事先派員到廠家進行參觀。

     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為此專門召開了會議。

    一部分人認為,蘇聯人合作是假,參觀是真,一旦讓其觀察到了本廠高科技的先進工藝,他們就會背信棄義,答應他們的要求,無異是“開門揖盜”。

     另一部分人卻認為,他們要引進先進技術,當然需要進行考察,這個條件無可厚非。

     他們反複讨論,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妙計”,即在蘇方代表參觀時,在關鍵的技術問題上留一手,就是将機身加寬的特殊材料加以保密,這樣就不怕蘇聯人耍什麼陰謀詭計了。

     蘇方代表團依約來到波音公司考察參觀。

    他們一個個溫文爾雅,并無可疑舉動。

    隻是認真地觀察,細心地琢磨,當涉及到加寬機身的特殊材料時,波音公司的人員就緘口不談,或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蘇聯人也很知趣,并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休。

    于是參觀考察圓滿結束。

    蘇聯代表團答應回國後即向政府提出正式報告。

    波音公司認為3億美元的巨額生意已是囊中之物了。

     誰知前蘇聯代表團回國後如同飛去的黃鶴,從此杏無音訊,使得波音公司望眼欲穿。

    他們沒能等到蘇聯引進他們先進技術的合同書,卻等到了一則消息:蘇聯在報刊上刊登。

    他們将自己制造巨型客機了。

     波音公司在震驚之餘。

    仔細地回顧了那次蘇方代表團來廠參觀的全過程,終于覺察到代表們穿的鞋子有些異樣,問題會不會出在鞋子上? 是的,問題就出在鞋子上。

    蘇聯代表團人員穿的鞋子在鞋底裡裝有磁鐵,他們在參觀時将加寬機身的特殊金屬材料的粉末吸入鞋底,回國後化驗了這些粉末,找到了生産這種特殊材料的奧妙。

     原來,蘇聯的所謂引進技術本是“虛晃一槍”,實際上是以3億美元的生意作為誘餌,來騙取波音公司上鈎。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