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混水摸魚——龐德設計下長安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馬超、韓遂統率20萬大軍,直抵關中重地長安。

    長安郡守鐘繇一面布軍抵禦,一面向曹操報警。

    當西涼兵先鋒馬岱率15000衆搶先到達時,不到一個回合,鐘繇就大敗而逃,率衆退保長安城。

    馬超等遂指揮大軍将長安團團圍定。

    因為長安乃西漢舊都,城固壕深,易守難攻。

    所以,西涼兵雖經10餘日攻戰,仍未能破城。

    在這種情況下,馬超的部将龐德分析說:“長安城中多是鹽堿地,不僅水不堪飲用,城内亦缺少柴草。

    大軍已圍困了十餘日,城内軍民俱已缺水少柴,不如暫且退軍。

    ”他主張馬超改變長圍硬攻的打法,并獻上取城之計。

    馬超一聽大喜,立即揮軍撤退。

    對西涼之軍的突然退去,鐘繇擔心有詐,他派人哨探,見馬超大軍果然已經遠去,這才放心。

    他下令大開城門,準許被圍10餘日的軍民出城打柴取水。

    一連5天,城門大開。

    人來人往,熱鬧非常。

    到第五天,馬超大軍複來,受驚的軍民又蜂擁奔入城内。

    鐘繇仍關閉城門,堅守不出。

    當夜,在鐘繇之弟鐘進把守的西門内,約摸三更時分,突然火起。

    鐘進急忙救火時,猛聽大喝一聲:“龐德在此!”他在措手不及中,被龐德一刀殺死。

    接着,龐德打開城門,馬超、韓遂等的兵馬殺入城中。

    慌亂之中,鐘繇棄城從東門逃走,馬超、韓遂等遂輕取長安。

    龐德此計是根據城中極端缺水少柴的實情,以撤軍的方式麻痹鐘繇,然後雜于入城的軍民之中,混入城内,從内部下手,内外結合,拿下長安城。

    在中國漫長而豐富的戰争史上,在奪取城池的鬥争中,這種計謀曾被多次而成功地使用過,其影響是十分廣泛的。

     [評析] 此計名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混水摸魚原指趁水混伸手把魚捉住,後泛指乘混亂之機獲得本不應該有的利益。

    這是一種紮中取勝的計謀。

    “混水”是運用此計的必要條件。

    大凡水混有兩種情況:一是水本來是混的,我方抓住時機“亂而取之”;二是水本來是清的,我方事先把水攪混,然後再有所圖。

    後者的難度較大,但應用十分廣泛。

    因為施行此計可以輕易達到目的,代價也較小。

     混水摸魚之例說——幽州兵的假使者 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幽州兵反叛,這消息震驚朝廷内外。

     第二年,幽州兵氣勢洶洶,直撲弓高城(今河北東光西)。

    哪知,弓高城上森嚴壁壘,弓箭如雨射下。

    幽州兵雖骁勇異常,也無法攻下這固若金湯的城池。

     幽州兵強攻不下,隻能勉強退後安營紮寨。

    說來也巧,唐朝朝廷派來的特使,星夜抵達城下。

    使者一行10人,勒馬站在城下,高聲呼喊:“守城官兵,快快開門,我們是大唐使者!” 守城的唐朝官員心裡繃緊了弦,硬是不信,直到天亮,才放他入城。

    使者進城後,氣得暴跳如雷,剛踏進弓高城官衙,便潑口大罵:“弓高守将膽大妄為,竟敢如此對待朝廷命官!”滿臉猙獰,一腔憤怒。

     弓高守将這才真正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忙打拱作揖趕緊賠罪:“大人,日後如有這類事端發生,本官定當隻身赴朝廷,負荊請罪,将手下有眼不識泰山者砍頭!” 這事讓潛伏在弓高城裡的幽州兵奸細打聽到。

    奸細馬上向幽州叛軍将領彙報。

    統兵将軍一聽,連連大笑:“好,天助我也!再攻弓高,不費吹灰之力!” 這一天,幽州兵派出一個人裝扮成了朝廷使者,夜色溶溶,大地漆黑一片。

    這位假使者悄悄潛到弓高城下,大隊人馬無聲無息尾随在他的後面。

     假使者在城下高聲吆喝:“我是朝廷派來的使者,另有急令傳告弓高城守将和前一位使者!” 一聽“使者”兩字,守城官員早驚吓得魂飛魄散:“昨天沒開門,使者發脾氣,守将臭罵了我一場。

    這次再不開,守将不砍了我的頭,剝了我的皮?”他稍探出頭向下觀望一眼,馬上高聲答道:“好,馬上開城門!” “呀呀!”一聲響,城門大開。

     “嘩!”假使者和他身後的大隊人馬一下子湧進城内。

    頓時,殺聲盈城。

    轉眼間,毫無戒備的唐朝将士紛紛倒在血泊之中,弓高城在頃刻之間被幽州兵攻克。

     混水摸魚之例說——巧借商标破敵招 1935年,我國民族工業正值艱難起步時期,美國奇異燈泡廠為窒息我國民族工業,在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手段。

     這年,美國奇異燈炮廠生産了一種新牌的電燈炮,商标為“日光牌”,英文名稱“sunlight”,每隻售價銀元0.1元,給零售商的放款期長達6個月。

    當時上海市場上的燈泡批發價為每隻銀元0.2元多一些,奇異廠的日光牌燈泡,批價低,放款時間長,意在使中國的燈泡廠無法推銷産品,迫使窒息關廠。

     面對這一情況,上海的民族燈泡企業在同業公會的領導之下,發揮團結保産的集體力量,在全體燈泡廠每天的産品中,按産量抽成捐獻燈泡,将捐獻出來的電燈泡,也同樣加上日光牌sunlight的中外文商标,并遍登全國各地報刊廣告,每隻以銀元0.05元出售。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探得當時美商奇異廠蔑視中國,沒有将“日光脾”的商标向中國商标局注冊,待發現兩個“日光牌”燈泡的時候,奇異廠已無權提起保護商标的訴訟。

     上海的民族燈泡企業采取“混水摸魚”的戰略,以少數擾亂多數,造成市場上價格有相差一半的同樣“日光牌”電燈泡的雙包案,引起了全國各地販賣商的疑慮,對這糾紛複雜的“日光牌”燈泡不敢貿然進貨。

     這一招妙在不但使美國奇異燈泡廠措手不及,而且美商除用外國律師登報恫吓以及緻函中國“亞浦耳”等燈泡廠,制造一些麻煩之外,毫無其它有效對策。

     經曆了這一場“混水摸魚”之戰,中國上海的民族燈泡企業揚眉吐氣。

     混水摸魚之例說——朱德化裝智取宜章城 1928年元月初,朱德帶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同國民革命軍滇軍将領範石生部分道揚镳(此前,朱德曾率部同範石生部結成統一戰線,隐蔽在範部的第16軍裡休整待機),經粵北轉移到湘南群衆基礎較好的地區,準備發動湘南暴動。

    朱德決定首先在宜章點燃革命烽火。

     當時的宜章城,敵人的守備力量比較薄弱,但是城堅難摧。

    朱德思量着,如果強攻,不僅會造成重大傷亡而不能速決,而且還會引來敵人援兵,使攻城更加麻煩。

    為确保湘南暴動第一仗的勝利,朱德召開軍事民主會,廣泛聽取指戰員的意見。

     朱德挑選200名戰士,穿上國民黨軍隊的服裝,打着範石生部140團的旗号,于1928年1月12日,大搖大擺地開進宜章城。

    先進城的部隊按照朱德的指示,向各方官吏、地主、豪紳發出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