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釜底抽薪——曹操烏巢燒糧草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關羽斬了顔良、文醜,這兩場仗打下來,袁軍将士被打得垂頭喪氣。
但是袁紹不肯罷休,一定要追擊曹操。
監軍沮授說:“我們人盡管多,可沒像曹軍那麼勇猛;曹軍雖然勇猛,但是糧食沒有我們多。
所以我們還是堅守在這裡,等曹軍糧草用完了,他們自然就不戰自敗了。
” 袁紹根本不聽沮授勸告,命令将士繼續進軍,一直趕到官渡,才紮下營寨。
曹操的人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陣勢,堅守營壘。
衰紹看到曹軍守住營壘,就吩咐兵士在曹營外面堆起土山、築起高台,讓兵士們在高台上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曹軍隻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軍營裡走動。
就這樣,雙方在官渡相持了一個多月。
日子一久,曹軍糧食越來越少。
但是,袁紹的軍糧卻從邺城源源運來。
袁紹派大将淳于瓊帶領l萬人馬送運軍糧,并把大批軍糧囤積在離官渡40裡的烏巢。
袁紹的謀士許攸探聽到曹操缺糧的情報,向袁紹獻計,勸袁紹派出一小支兵馬,繞過官渡,偷襲許都,袁紹很冷淡地說:“不行,我要先打敗曹操。
” 許攸還想勸他,正好有人從邺城送給袁紹一封信,說許攸家裡的人在那裡犯了法,已經被當地官員逮了起來。
袁紹看了信,把許攸狠狠地罵了一通。
許攸又氣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連夜逃出袁營,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營裡剛脫下靴子想睡,聽說許攸來投降他,高興得光着腳闆跑出來。
他拍手歡迎許攸,說:“哎呀,您肯來。
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 許攸坐下來說:“袁紹來勢很猛,您打算怎麼對付他?現在您的糧食還有多少?”曹操說:“還可以支持一年。
”許攸冷冷一笑,說:“沒有那麼多吧!”曹操改口說:“對,隻能支持半年了。
”許攸裝出生氣的樣子說:“您難道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麼在老朋友面前還說假話!” 曹操隻好實說,軍營裡的糧食,隻能維持一個月,許攸說:“我知道您的情況很危險,特地來給您報個信。
現在袁紹有l萬多車糧食、軍械,全都放在烏巢。
淳于瓊的防備很松,您隻要帶一支輕騎兵去襲擊,把他的糧草全部燒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戰自敗了。
曹操得到了這個重要情報,立刻把曹洪等人找來,吩咐他們守好官渡大營,自己帶領5000騎兵,連夜向烏巢進發。
他們打着袁軍的旗号,沿路遇到袁軍的崗哨查問,就說是袁紹派去增援烏巢的。
袁軍的崗哨沒有懷疑,就放他們過去了。
曹軍到了烏巢,就圍住烏巢糧屯,放起大火,把1萬車糧草,燒得一幹二淨。
烏巢的守将淳于瓊匆匆應戰,也被曹軍殺了。
正在官渡的袁軍将士聽說烏巢起火,都諒慌失措。
袁紹手下的大将張郃、高覽帶兵投降。
曹軍乘勢猛攻,袁軍四下逃散。
[評析] 釜底抽薪出自《呂氏春秋。
數盡》:“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
去其火,則止矣。
”從鍋底下抽掉柴火,比喻解決問題應着重消除引進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個計謀在軍事鬥争上應用得比較多。
當強大的敵方不能正面阻擋時,不去直接抗擊敵人的鋒芒,而是用削弱敵人的氣勢的辦法去戰勝敵人。
釜底抽薪之例說——禦史智用原告救李靖 李靖是唐朝人,他當岐州刺史的時候,有個人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
唐高祖得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一個禦史前去調查,并告訴禦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陰謀造反,可以當場處死。
” 這個禦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體貼百姓,不可能圖謀造反。
說他要造反,肯定是誣告、陷害。
可是,怎麼才能把這件事弄個真假分明呢? 禦史思前慮後,想出了個辦法。
他請求和那個控告人一塊去辦這個案子,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禦史領了聖旨,和那個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
走了幾百裡地,管行李的随從向禦史報告,控告人原來寫的狀子丢了。
禦史大為惱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個随從。
随從驚恐萬狀,隻顧磕頭求饒,很是凄慘。
看着随從那個可憐的樣子,禦史不忍心再打了,歎了口氣,對那個控告入說:“李靖謀反事實很清楚,我們奉旨去查辦,誰曾想到,随從把狀子丢了,這是要掉腦袋的。
我們倆辦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結的嫌疑,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那個控告人一聽,覺得有些不妙,問禦史怎麼辦才好。
禦史又搖頭又歎氣。
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躊躇了半天,說:“要想我們都不受連累,救随從一命,我看隻有一個辦法,你再重新寫一張狀子,全當沒有丢,我們還是照常去查辦。
”那個控告人也覺得再沒第二個好辦法了,就重新寫了一張狀子,給了禦史。
控告人哪裡知道,這是禦史和随從定的一計,狀子并沒有丢,它就在禦史的衣袖裡。
拿出來和重新寫的狀子一對照,發現内容很不相同。
禦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報告了這個情況。
皇帝一時鬧不清這裡面有什麼文章。
禦史說:“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的狀子應該是一緻的,現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說明是控告人憑空捏造的。
”
關羽斬了顔良、文醜,這兩場仗打下來,袁軍将士被打得垂頭喪氣。
但是袁紹不肯罷休,一定要追擊曹操。
監軍沮授說:“我們人盡管多,可沒像曹軍那麼勇猛;曹軍雖然勇猛,但是糧食沒有我們多。
所以我們還是堅守在這裡,等曹軍糧草用完了,他們自然就不戰自敗了。
” 袁紹根本不聽沮授勸告,命令将士繼續進軍,一直趕到官渡,才紮下營寨。
曹操的人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陣勢,堅守營壘。
衰紹看到曹軍守住營壘,就吩咐兵士在曹營外面堆起土山、築起高台,讓兵士們在高台上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曹軍隻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軍營裡走動。
就這樣,雙方在官渡相持了一個多月。
日子一久,曹軍糧食越來越少。
但是,袁紹的軍糧卻從邺城源源運來。
袁紹派大将淳于瓊帶領l萬人馬送運軍糧,并把大批軍糧囤積在離官渡40裡的烏巢。
袁紹的謀士許攸探聽到曹操缺糧的情報,向袁紹獻計,勸袁紹派出一小支兵馬,繞過官渡,偷襲許都,袁紹很冷淡地說:“不行,我要先打敗曹操。
” 許攸還想勸他,正好有人從邺城送給袁紹一封信,說許攸家裡的人在那裡犯了法,已經被當地官員逮了起來。
袁紹看了信,把許攸狠狠地罵了一通。
許攸又氣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連夜逃出袁營,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營裡剛脫下靴子想睡,聽說許攸來投降他,高興得光着腳闆跑出來。
他拍手歡迎許攸,說:“哎呀,您肯來。
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 許攸坐下來說:“袁紹來勢很猛,您打算怎麼對付他?現在您的糧食還有多少?”曹操說:“還可以支持一年。
”許攸冷冷一笑,說:“沒有那麼多吧!”曹操改口說:“對,隻能支持半年了。
”許攸裝出生氣的樣子說:“您難道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麼在老朋友面前還說假話!” 曹操隻好實說,軍營裡的糧食,隻能維持一個月,許攸說:“我知道您的情況很危險,特地來給您報個信。
現在袁紹有l萬多車糧食、軍械,全都放在烏巢。
淳于瓊的防備很松,您隻要帶一支輕騎兵去襲擊,把他的糧草全部燒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戰自敗了。
曹操得到了這個重要情報,立刻把曹洪等人找來,吩咐他們守好官渡大營,自己帶領5000騎兵,連夜向烏巢進發。
他們打着袁軍的旗号,沿路遇到袁軍的崗哨查問,就說是袁紹派去增援烏巢的。
袁軍的崗哨沒有懷疑,就放他們過去了。
曹軍到了烏巢,就圍住烏巢糧屯,放起大火,把1萬車糧草,燒得一幹二淨。
烏巢的守将淳于瓊匆匆應戰,也被曹軍殺了。
正在官渡的袁軍将士聽說烏巢起火,都諒慌失措。
袁紹手下的大将張郃、高覽帶兵投降。
曹軍乘勢猛攻,袁軍四下逃散。
[評析] 釜底抽薪出自《呂氏春秋。
數盡》:“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
去其火,則止矣。
”從鍋底下抽掉柴火,比喻解決問題應着重消除引進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個計謀在軍事鬥争上應用得比較多。
當強大的敵方不能正面阻擋時,不去直接抗擊敵人的鋒芒,而是用削弱敵人的氣勢的辦法去戰勝敵人。
釜底抽薪之例說——禦史智用原告救李靖 李靖是唐朝人,他當岐州刺史的時候,有個人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
唐高祖得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一個禦史前去調查,并告訴禦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陰謀造反,可以當場處死。
” 這個禦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體貼百姓,不可能圖謀造反。
說他要造反,肯定是誣告、陷害。
可是,怎麼才能把這件事弄個真假分明呢? 禦史思前慮後,想出了個辦法。
他請求和那個控告人一塊去辦這個案子,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禦史領了聖旨,和那個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
走了幾百裡地,管行李的随從向禦史報告,控告人原來寫的狀子丢了。
禦史大為惱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個随從。
随從驚恐萬狀,隻顧磕頭求饒,很是凄慘。
看着随從那個可憐的樣子,禦史不忍心再打了,歎了口氣,對那個控告入說:“李靖謀反事實很清楚,我們奉旨去查辦,誰曾想到,随從把狀子丢了,這是要掉腦袋的。
我們倆辦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結的嫌疑,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那個控告人一聽,覺得有些不妙,問禦史怎麼辦才好。
禦史又搖頭又歎氣。
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躊躇了半天,說:“要想我們都不受連累,救随從一命,我看隻有一個辦法,你再重新寫一張狀子,全當沒有丢,我們還是照常去查辦。
”那個控告人也覺得再沒第二個好辦法了,就重新寫了一張狀子,給了禦史。
控告人哪裡知道,這是禦史和随從定的一計,狀子并沒有丢,它就在禦史的衣袖裡。
拿出來和重新寫的狀子一對照,發現内容很不相同。
禦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報告了這個情況。
皇帝一時鬧不清這裡面有什麼文章。
禦史說:“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的狀子應該是一緻的,現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說明是控告人憑空捏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