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一直用到現在。

    迎面牆上有一扇極高的小窗,豎着兩根鐵欄杆,窗外就是大院門外的栗子胡同了。

    夏天全憑着這扇豆腐塊的小窗和房門能有點南北小對流,多少消點暑熱。

     大姑是個一臉和善的老太太,馬勝利小時候死了娘,多虧大姑不時照顧,所以見她如見半個娘。

    馬勝利一到家,先去水龍頭提水,将自家小廚房裡的小水缸灌滿,接着就裡裡外外地忙活起來。

    父親不停地咳嗽着,馬勝利每次從院子的明亮中邁入屋中,總是先看見父親的眼睛在發亮。

    昏暗中,他能聞到父子倆住了多年的小屋泛出的又潮又馊的氣味。

    房頂經常漏水,牆壁也常有濕痕潮迹,漚得破舊的桌椅闆凳都散出濕氣。

    腳下的磚頭因為多年潮濕,早已和泥土滲透在一起,踏在上頭,像是泥土踩硬結成的塊,如果用前腳掌用力旋轉着撚它,會覺得每塊磚頭都可能酥軟成粉沫。

     馬勝利看着幹瘦的父親,想不出自己何以長得這樣壯大。

    他的皮膚黑像父親,高顴骨像父親,脾氣大像父親,可是,父親瘦瘦的,隻有他身體的一半寬。

    自己從小吃窩頭啃鹹菜,長成這一身體格,也是一點好命。

    他去外邊買了糧,買了菜,買了藥,回到家,屋裡已經聚了幾個鄰居。

    自從他考上北清大學,外院的鄰居們便都對他另眼相看,他一回家,就會和他打招呼說話,就連那個當小學教師的鄰居也主動和他親近。

    他們的女兒正上中學,考上北清大學是這個家庭的理想。

     幾個鄰居都是向他打聽文化大革命情況的,北清大學的運動現在是全國的話題。

    馬勝利坐在小闆凳上滔滔不絕地講開了。

    自從進了北清大學,他每次回到這個院子中,都有一種衣錦歸鄉的好感覺。

    現在,講述北清大學的文化大革命,更像來自革命聖地的革命者。

     鄰居們大都習慣房中的昏暗,家家如此。

    此刻,這夥人眼睛灼灼有光地聽着馬勝利講述。

    正對馬勝利的是半秃頂的王師傅,新華印刷廠的工人,叫王文翔,一雙挺有神的大眼睛盯着馬勝利不放。

    他從馬勝利的講述中得出一個結論:這是無産階級的革命,要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

    聽到帶勁的地方,王師傅額頭更放出光來。

    挨着他的是一個叫大寶的小夥子,賓館的采購員,他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還很有眼界地說,他已經去北清大學看過兩回大字報了,并繪聲繪色地講起北清大學的所見所聞。

    馬勝利禮貌地稍微等了一會兒,便伸手打斷他的話,繼續以我為主地講述起來。

    大寶有一雙倒八字眼,看人的時候很像舞台唱戲的吊起眼賣精神,論年紀二十多歲,看模樣老得有三四十歲,下巴薄薄的,滿嘴的煙酒氣,說話間就把煙又點着了。

    馬勝利指了指大寶身後躺着的父親,示意抽煙免了。

    大寶便裝起香煙,又顯得深思熟慮地論說起文化大革命來。

    大寶對面的是丁老大,拉闆車的工人,和馬勝利的父親有過多年的交情,這會兒皺着眉不緊不慢地聽着想着。

     雖然是一方小世界,但在這裡興風作浪,馬勝利仍覺得任重道遠。

    大姑正在廚房忙飯,父親在床上豎起耳朵,一句也不敢落下,兒子在北清大學文化大革命中混了個臉面,做父親的覺得很榮耀,咳嗽聲半天沒聽見了,精神似乎也好了許多。

    馬勝利拿起床上的書包,說道:“我這兒還有幾張從北清大學拿回來的傳單,到時候大夥看看,都是批判北清大學校黨委和北京市委黑幫罪行的。

    ”縮在一邊像個小老頭一樣的丁老大說道:“你還不如給我們念念。

    ”馬勝利說:“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念不過來。

    這樣吧,”他突然有了一個革命的創舉,去廚房舀出半碗剩粥:“我給你們開辟一個宣傳欄,貼出來大家看,咱們外院有文化的沒文化的都有,”他看着印刷廠的王文翔說:“王師傅就有文化,那邊的林老師也有文化,大寶也高中畢業呢,可以給大夥念念。

    ”大寶問:“貼哪兒?”馬勝利一指斜對面小内院大門兩側的青磚牆:“就貼那兒。

    ”有人問:“人家讓貼嗎?”馬勝利說:“現在是什麼時代了,現在是文化大革命!誰敢不讓貼,保不住以後還要被貼大字報呢。

    ” 說着,他拿起一卷傳單直撲内院外牆,朝南的紅漆大門和青磚院牆在陽光照耀下青紅分明,十分豁亮。

    他用手沾着米粥在牆上刷開了,沒一會兒,就把幾十張傳單長長方方地貼成一大片。

    白紙在青牆上亮得耀眼,他覺得不夠勁,又跑到林老師那裡借了毛筆和紅墨水,将傳單拼成的宣傳欄四邊用紅筆勾畫出來。

    白紙上一勾紅邊,更為顯赫。

    在一張居中傳單的半頁空白紙上,他用紅筆寫上了“文化大革命最新動态”,随後,非常滿意地站在新開辟的宣傳欄前端詳起來。

    稀飯半碗不夠,他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