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聽說父親病了,自文化大革命以來還沒有回過家的馬勝利抽空回家。

     破舊的自行車在他壯大的身軀下像匹瘦馬一樣跑得飛快,轉眼過了白石橋,又過了動物園,前面就是西直門,再過去幾站的新街口就是他的家了。

    破車在他身軀下吱嗄吱嘎地響着,似乎承受不住他的體重。

    每次一騎上它,他就覺得人太大車太小,車像夾在褲裆裡的一個玩具。

    騎着騎着,他就由瘦弱的車想到瘦弱的李黛玉。

    李黛玉弱不禁風的樣子肯定更禁不住他騎,可是,他就喜歡以強淩弱的感覺,就像這輛細瘦嶙峋的自行車,因為車矮人高,每次都要趁着勁跨上去,坐好之後,又趁着勁用一隻腳蹬開,另一隻腳才離地踏上腳蹬子。

    如果不趁勁,像一般人那樣一腳踏着腳蹬子滑行,再擡另一隻腳翻身上車,這輛小破車很可能禁不住他的體重。

     他趁着勁左拐右拐,騎到了繁鬧的新街口大街。

    再一拐,就進入了一條筆直的大胡同。

     胡同口開着兩個羊肉泡馍的小飯店,進去沒多遠,右手一拐,進了一個彎彎的小胡同,這就是栗子胡同。

    兩邊高牆相夾,走上一截,到了院門,栗子胡同一号。

    這裡離新街口大街直線距離沒幾十米,卻已經與商業區的繁鬧隔斷了。

     大院門是裡外兩道,兩道大院門之間,夾着一棵多年的老槐樹。

    槐樹下有一間小破房,解放前是個門衛室,當兵的在裡邊守着大院。

    這個大院聽說曾是山西軍閥閻錫山在北京的房産之一。

    現在,破落的門衛室也住着一戶人,大夥叫做四大爺的一個老頭及他家三代五口人。

    老頭從窗戶裡探出頭來,那是一個尖頭頂窄下巴的熱鬧老頭。

    他對馬勝利打着招呼,馬勝利也順口回了個招呼。

    四大爺住在門房,便義務扮演了門衛的角色。

    誰從大門出進,他都會從小方窗探出頭來張望招呼。

    每天晚上到了鐘點,他就把院門插上。

    紅漆大木門終日緊閉,上面的紅漆早已斑駁脫落,小饅頭大小的一排排門釘鏽迹斑斑,像一排排扣子綴在大木門上。

    大木門上另開着一扇一人多寬的小門,供人們早晚進出。

    兩道門之間的狹窄過道,窄得像一截雞脖子,大槐樹又粗粗地把門房剩下的寬度占去了一多半。

    槐樹早已長得高出院牆,蔓成很大的樹冠,陰沉沉地籠罩下來。

    四大爺家終日要亮一盞小燈,才能夠尋找家中的細小活計。

     穿過窄窄的過道,邁進二門高高的門檻,就進了外院。

    所謂外院,是靠門這一面和東西兩廂三面有房,北面是高牆。

    外院稠稠密密住着十幾戶人,差不多都是一戶一間房,各自在門口空地上砌一個小廚房,生火做飯,堆煤放柴火。

    在外院的包圍中,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内院。

    整潔的青磚高牆,軒昂雅緻的紅漆院門。

    對開的内院門平時緊閉,裡面住着一戶有地位的文化人。

    聽說男的是作家,女的是文化機關的領導。

    這家人隻有外出時才将内院門打開,穿過外院時遇到外院的住戶們也都親切地點點頭。

    多年來,裡外院井水不犯河水,沒有什麼交往。

     馬勝利家住外院靠門口的第二間房子。

    一進院子,就感到狹小與陰暗,國民黨時期,外院是下人住的地方,有時還養着騾馬。

    現在,上等人還是高高在上地住在内院,下等人還是憋憋屈屈地住在外院。

    外院住的差不多都是當工人的,送煤球的,拉平闆車的,也有一戶半戶當小學老師的,住在下等人的院落裡自然也就是下等人。

     馬勝利從小對内外院的差别就懷着模模糊糊的敵視,内院不僅獨家獨院,高大整齊,而且比外院高出幾個台階。

    内院門口四五道石台階上去,才是對開的紅漆大門。

    趁着内院的人出入,他偶爾也能瞥到裡邊的樣子,幾面的房子都很漂亮,連院磚也比外院整齊得多。

     外院的地磚早已殘缺不全,與泥土交錯鋪齊着面積,磚上鏽滿了青苔,院中橫着污水溝,長着亂糟糟的小草。

    内院獨家獨院,聽說用着好幾個水龍頭。

    外院十幾家,合用着一個露天水龍頭,每天早晨排隊接水,中午排隊洗菜,星期天排隊洗衣服,是外院最常見的景觀。

     父親在床上喘着,咳嗽着,馬勝利的大姑在一旁照料着。

    當馬勝利走進黑洞洞的屋子時,父親的咳嗽聲大了起來。

    馬勝利好一會兒才适應了屋裡的昏暗,父親黑瘦的臉上一雙凸起的眼睛一眨一眨地發着光,小屋裡迎門頂牆放着一張床,父親就躺在那張床上,進門左手處貼牆還放着一張床,那是過去馬勝利回家時睡的地方,進門右手靠牆,是一張搖搖欲墜的老式桌子,黑漆漆的,帶着幾個搖搖欲墜的抽屜頂在窗戶下。

    再就是兩三把椅子,兩三個小闆凳,牆角放着一個舊木箱,那是父子倆放衣服的地方。

    箱子早已破裂,又糊上牛皮紙,刷上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