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關燈
小
中
大
量,成為緻病和治療決定性的因素。
我們不得不這樣假設,疾病發作的原因是病态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的正常出口被堵住了。
疾病的本質就在于這些&ldquo被窒息的&rdquo情感繼而發生了一種變态的作用。
它們一部分保留下來成為病人心理生活的永久的負擔和産生持續性興奮的源泉;另一部分則經曆了向非正常的體内的神經分布和神經壓抑的轉化,成為疾病的生理症狀。
為後一種過程,我們創造了一個術語&ldquo癔症性轉換&rdquo(hystericalconversion)。
與此相區别的是,我們心理興奮中的某部分正常地沿着神經分布的道路前進,就會産生我們平時所說的&ldquo情緒表達&rdquo。
癔症性轉換誇大了充滿感情的心理過程中的宣洩階段,它們代表了一種更強烈的情緒表達方式,并進入了一種新的途徑。
當河床被分成兩個水渠時,如果其中的一條渠的水流遇到了阻礙,另一條就會立即溢出水來。
正如你們所看到的,把情感過程優先考慮,我們就獲得了一套關于癔症的純粹的心理學理論。
布洛伊爾的第二個觀察,再次迫使我們在一系列緻病事件的特征中,要高度重視各種意識狀态。
布洛伊爾的病人處在正常的意識狀态的同時,也表現出一些心理異常:失神狀态、精神錯亂和性格改變。
在正常意識狀态下,她對那些緻病情景及其與症狀的聯系一無所知。
她忘掉了這些情景,或徹底切斷了這些事件的緻病環節。
當病人處于催眠狀态時,付出可觀的努力,就有可能回憶起這些情景,通過這種回憶工作,症狀就消除了。
要不是在催眠狀态的體驗和實驗中找到了這種方法,對這種事實進行解釋将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對催眠現象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在同一個人身上可能有幾種心理集合體,它們可能或多或少地彼此保持獨立,也可能彼此&ldquo一無所知&rdquo,還可能在所控制的意識狀态下相互轉化。
這些起初令人大惑不解的現象現在已使我們感到司空見慣了。
以上這一類現象有時會自發出現,便是被稱為&ldquo雙重意識&rdquo(doubleconscience)[182]的例子。
如果發生這樣的人格分裂,意識有規律地依附于兩種心理狀态中的一種,我們稱之為有意識的心理狀态;而另一種脫離這種心理狀态的意識稱為潛意識的心理狀态。
在一種類似的&ldquo後催眠暗示&rdquo(post-hypnoticsuggestion)情況下,一個在催眠狀态下發出的指令會在後來正常狀态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這個現象為了解潛意識狀态對意識狀态的影響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例子,也為我們提供了闡釋癔症現象的模式。
布洛伊爾提出了一個假設:癔症症狀産生于他稱之為&ldquo類催眠&rdquo(hypnoid)的特定心理狀态。
根據這種觀點,在類催眠狀态下産生的興奮很容易成為病因,因為這種狀态不為興奮過程的正常發洩提供機會。
這種興奮過程進而就産生了一種不尋常的産物&mdash&mdash症狀。
症狀像異質體一樣進入了正常狀态,轉而就對類催眠的緻病情境一無所知了。
哪裡有症狀,哪裡就有遺忘(amnesia)&mdash&mdash一種記憶缺口,填補這一缺口就意味着消除了症狀産生的那些條件。
恐怕我叙述的最後一部分使你們覺得不是特别清楚。
但是你們應該記住,我們講的這些既新穎又有難度,把它們講清楚也許是不可能的&mdash&mdash這說明掌握有關這一課題的知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且,布洛伊爾的&ldquo類催眠狀态&rdquo理論已經表現出沒有必要,甚至成為一種障礙,它已被今天的精神分析所抛棄。
以後,你們至少會對布洛伊爾豎起的這道類催眠狀态的屏幕後面所發現的影響和過程有所了解。
你們還會形成一種正确的看法,即認為布洛伊爾研究的成功之處隻在于為他所觀察到的現象提供了一種很不完全的理論和一種并不令人滿意的解釋。
但是完整的理論不會是現成地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有人在其觀察一開始就給你們提供了一套無懈可擊的完整的理論,你們可能就更有理由懷疑了。
這樣的理論隻能是他推測的産物,而不可能是對事實進行無偏見考察的成果。
我們不得不這樣假設,疾病發作的原因是病态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的正常出口被堵住了。
疾病的本質就在于這些&ldquo被窒息的&rdquo情感繼而發生了一種變态的作用。
它們一部分保留下來成為病人心理生活的永久的負擔和産生持續性興奮的源泉;另一部分則經曆了向非正常的體内的神經分布和神經壓抑的轉化,成為疾病的生理症狀。
為後一種過程,我們創造了一個術語&ldquo癔症性轉換&rdquo(hystericalconversion)。
與此相區别的是,我們心理興奮中的某部分正常地沿着神經分布的道路前進,就會産生我們平時所說的&ldquo情緒表達&rdquo。
癔症性轉換誇大了充滿感情的心理過程中的宣洩階段,它們代表了一種更強烈的情緒表達方式,并進入了一種新的途徑。
當河床被分成兩個水渠時,如果其中的一條渠的水流遇到了阻礙,另一條就會立即溢出水來。
正如你們所看到的,把情感過程優先考慮,我們就獲得了一套關于癔症的純粹的心理學理論。
布洛伊爾的第二個觀察,再次迫使我們在一系列緻病事件的特征中,要高度重視各種意識狀态。
布洛伊爾的病人處在正常的意識狀态的同時,也表現出一些心理異常:失神狀态、精神錯亂和性格改變。
在正常意識狀态下,她對那些緻病情景及其與症狀的聯系一無所知。
她忘掉了這些情景,或徹底切斷了這些事件的緻病環節。
當病人處于催眠狀态時,付出可觀的努力,就有可能回憶起這些情景,通過這種回憶工作,症狀就消除了。
要不是在催眠狀态的體驗和實驗中找到了這種方法,對這種事實進行解釋将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對催眠現象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在同一個人身上可能有幾種心理集合體,它們可能或多或少地彼此保持獨立,也可能彼此&ldquo一無所知&rdquo,還可能在所控制的意識狀态下相互轉化。
這些起初令人大惑不解的現象現在已使我們感到司空見慣了。
以上這一類現象有時會自發出現,便是被稱為&ldquo雙重意識&rdquo(doubleconscience)[182]的例子。
如果發生這樣的人格分裂,意識有規律地依附于兩種心理狀态中的一種,我們稱之為有意識的心理狀态;而另一種脫離這種心理狀态的意識稱為潛意識的心理狀态。
在一種類似的&ldquo後催眠暗示&rdquo(post-hypnoticsuggestion)情況下,一個在催眠狀态下發出的指令會在後來正常狀态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這個現象為了解潛意識狀态對意識狀态的影響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例子,也為我們提供了闡釋癔症現象的模式。
布洛伊爾提出了一個假設:癔症症狀産生于他稱之為&ldquo類催眠&rdquo(hypnoid)的特定心理狀态。
根據這種觀點,在類催眠狀态下産生的興奮很容易成為病因,因為這種狀态不為興奮過程的正常發洩提供機會。
這種興奮過程進而就産生了一種不尋常的産物&mdash&mdash症狀。
症狀像異質體一樣進入了正常狀态,轉而就對類催眠的緻病情境一無所知了。
哪裡有症狀,哪裡就有遺忘(amnesia)&mdash&mdash一種記憶缺口,填補這一缺口就意味着消除了症狀産生的那些條件。
恐怕我叙述的最後一部分使你們覺得不是特别清楚。
但是你們應該記住,我們講的這些既新穎又有難度,把它們講清楚也許是不可能的&mdash&mdash這說明掌握有關這一課題的知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且,布洛伊爾的&ldquo類催眠狀态&rdquo理論已經表現出沒有必要,甚至成為一種障礙,它已被今天的精神分析所抛棄。
以後,你們至少會對布洛伊爾豎起的這道類催眠狀态的屏幕後面所發現的影響和過程有所了解。
你們還會形成一種正确的看法,即認為布洛伊爾研究的成功之處隻在于為他所觀察到的現象提供了一種很不完全的理論和一種并不令人滿意的解釋。
但是完整的理論不會是現成地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有人在其觀察一開始就給你們提供了一套無懈可擊的完整的理論,你們可能就更有理由懷疑了。
這樣的理論隻能是他推測的産物,而不可能是對事實進行無偏見考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