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講 解釋、應用和展望
關燈
小
中
大
dquo
我會盡力去做的。
但僅能簡略闡述,因為他們對理解精神分析的貢獻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
我相信你們首先會想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該書(例如在美國)被認為是與我們的精神分析學說并駕齊驅的一種思想,并且與之等價,它一般與精神分析學說相提并論。
實際上,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相關甚少,但因為某種曆史條件的緣故,個體心理學才得以寄生在精神分析之中。
我們對這一群反對者的特征的論斷,在有限的程度上适用于個體心理學的創立者。
個體心理學就其名稱而言也是不恰當的,該名稱是某種困惑的産物。
該術語可做&ldquo群體心理學&rdquo的對應詞,我們不能讓這一合乎情理的用法受到妨礙;此外,我們自己的活動也主要且大部分都是與人類個體的心理學相關的。
今天我并不想對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做一個客觀的批評,在這些介紹性講演計劃中,也沒有安排這種批評。
此外,我曾經嘗試過,而且沒有感到對我當時所言有進行某些改變的需要。
[131]不過,我将提及我在從事精神分析之前所遇到的一件小事,從而說明他的觀點所給我的印象。
摩拉維亞的一個小鎮是我的出生之地,在我3歲時我離開了這個小鎮[132],毗鄰該鎮處有一個其貌不揚的療養地,坐落林間,煞是美麗。
早在學生時代,我在假期裡去過那裡幾次。
大約20年後,因一個親戚生病,我得以再次光顧那裡,在與那個療養地的醫生(即接待我親戚的那位醫生)的談話中,我尤其詢問了他如何治療那些冬季來的農民,即那些斯洛伐克人。
我相信,這些人是他在冬季的全部病号了。
他告訴我他的治療方法是這樣的:在他門診時間裡,病人走進房間排成一行,一個跟着一個出列訴說病苦,抑或背痛抑或胃疼抑或腿酸等等,等等。
然後醫生對這些人依次檢查,在滿意地發現問題症結之後,說出某種診斷,每個病例診斷都相同。
他向我翻譯了這個詞,意思近乎于:&ldquo中魔了!&rdquo我驚訝地問,這些農民是否對他這種千篇一律的診斷表示反對。
&ldquo哦,沒有!&rdquo他回答道,&ldquo他們對此很滿意:這正是他們所期望的。
當他們中的每一個人歸隊時,都通過臉色和手勢向别人示意,我是一個懂得各種事情的人。
&rdquo當時我幾乎沒有想到,在什麼條件下我會再次碰到這樣的情形。
無論是同性戀者或戀屍癖者(necrophilic),無論是遭受焦慮之苦的癔症者,還是自絕于社會的強迫性神經症者,抑或狂言亂語精神病者(ravinglunatic),&ldquo個體心理學&rdquo中的阿德勒流派都宣稱,患者的動機都在于希望表現自己,彌補自卑,保持&ldquo優越&rdquo,從女性特征轉向男性特征。
在我還是年輕學生的時代,當人們介紹一個癔症案例時,我們曾在門診部聽到非常相似的情況:我被告知,癔症病人形成其症狀,從而使自己顯得有趣,以把人們的注意吸引到其自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古老的聰明之舉竟延續至今。
然而即使在那時,心理學的這一細枝末節似乎也無奈于癔症之謎。
它至今未得其解,例如,它未能說明病人為什麼沒有采取達到目的的其他方法。
當然,&ldquo個體心理學&rdquo這個理論中肯定有某種東西堪稱正确;所以管見被當作了整體理論。
自我保存本能試圖利用各種情境;自我甚至企圖把疾病轉變為有利條件。
這在精神分析中被認為是&ldquo來自疾病的次要獲益&rdquo。
[133]然而,盡管性受虐狂、受罰的潛意識需要和神經性的自我傷害等事實,似乎證實了與自我保存背道而馳的本能沖動存在的假設,但當我們考慮到這些事實時,我們甚至對構成個體心理學基石的日常真理的普遍有效性發生了信仰動搖。
不過,如果有一個理論否認了複雜性,對潛意識一無所知,沒有引進難以掌握的新概念,一筆勾銷了性欲這個常常無事生非的問題,而把自己局限于發現人們試圖借以生活得更好的技能,像這樣的理論理應受到許多人的大加賞識。
因為大多數人都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他們并不需要一個以上的關于原因的解釋,并不感謝科學的深入研究,他們需要的是擁有簡單的方法,以及知道問題已經解決了。
當我們考慮到個體心理學多麼出色地滿足了這些要求時,不禁想起了《華倫斯坦》(Wallenstein)[134]中的一句話: &ldquo若此觀點過于聰明而令人智昏,我當斷然稱之實屬愚蠢之舉。
&rdquo[135] 來自專家界的批評,盡管對精神分析是如此的粗暴,但對個體心理學一般而言,都是溫和的。
當然,在美國最有權威的一位精神病學家(psychiatrists)也發表了一篇名為《夠了》(Enough)的反對阿德勒的文章,文中他強烈地表述了對個體心理學的&ldquo強制性重複&rdquo的厭惡。
如果還有什麼對個體心理學頗有好感的話,這無疑是與他們對精神分析的對抗有關。
我不必再叙述從我們的精神分析中分化出的其他學派。
這種分化的事實,既無助于贊成也無助于反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有效性。
你們僅需考慮到種種強烈的情感因素,它們使很多人難以與别人相适應,或服從于别人;考慮到更大的困難正如格言所說的:&ldquo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觀點。
&rdquo[136] 當意見的分歧超越某一特定點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分手,随後沿着我們與衆不同的道路前進&mdash&mdash特别是當理論的分歧包含實踐過程中的變化時,更應如此。
譬如,假設一個分析者[137]不重視病人過去經曆的影響,而僅從現在的動機和對未來的期望中去尋找神經症的因果聯系。
在這種情況下,他必将忽略對兒童經曆的分析;他必将采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并且通過增強他的說教性影響和直接指出某些特定的生活目标,來彌補對來自童年期分析的事件的缺失。
随後我們将對此指出:&ldquo這可能是一個明智的學派;但它不再是精神分析。
&rdquo或者,另一個人[138]可能形成這樣的觀點:出生時的焦慮經曆播下了後來所有神經性障礙(neuroticdisturbances)的種子。
因此,在他看來,把精神分析局限于這種單一影響的結果,以及向病人保證三四個月的治療可獲得成功是合理的。
你們将會發現,我所選擇的兩個例子産生于恰好相反的前提下。
這些&ldquo分離主義運動&rdquo(secessionistmovements)的共有特征是,它們每一個都孤立地抓住了精神分析學說中豐富課題中的一個,并以此為依據獨立出來&mdash&mdash例如,或者選擇支配本能(instinctformastery),或者選擇道德沖突(ethicalconflict); 或者選擇母親(的重要性),或者選擇生殖問題,等等。
如果就你們看來,這種分離現象今天在精神分析曆史中已變得比在其他理論運動中更為嚴重,我想我是不會苟同的。
如果情況确實如此,其責任應當歸之于精神分析中理論觀點與治療方法之間的本質關系。
純粹的觀點分歧是能夠長期容忍的。
人們喜歡指責我們精神分析者排斥異己。
這種讨厭的特征的唯一表現形式,恰恰是我們從那些想法異于我們的人中分離出來的。
這對他們毫無害處。
相反,他們卻很有運氣,而且比從前過得更好。
因為,由于與我們相分離,他們通常也就擺脫了壓在我們身上的負擔&mdash&mdash它可能是幼兒性欲的臭名聲,或者是象征主義的荒謬性&mdash&mdash而且被周圍人認為是值得尊敬的,而站在背後的我們則恰好相反。
而且,除了一個顯著的例外,正是他們自己把自己排除在精神分
但僅能簡略闡述,因為他們對理解精神分析的貢獻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
我相信你們首先會想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該書(例如在美國)被認為是與我們的精神分析學說并駕齊驅的一種思想,并且與之等價,它一般與精神分析學說相提并論。
實際上,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相關甚少,但因為某種曆史條件的緣故,個體心理學才得以寄生在精神分析之中。
我們對這一群反對者的特征的論斷,在有限的程度上适用于個體心理學的創立者。
個體心理學就其名稱而言也是不恰當的,該名稱是某種困惑的産物。
該術語可做&ldquo群體心理學&rdquo的對應詞,我們不能讓這一合乎情理的用法受到妨礙;此外,我們自己的活動也主要且大部分都是與人類個體的心理學相關的。
今天我并不想對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做一個客觀的批評,在這些介紹性講演計劃中,也沒有安排這種批評。
此外,我曾經嘗試過,而且沒有感到對我當時所言有進行某些改變的需要。
[131]不過,我将提及我在從事精神分析之前所遇到的一件小事,從而說明他的觀點所給我的印象。
摩拉維亞的一個小鎮是我的出生之地,在我3歲時我離開了這個小鎮[132],毗鄰該鎮處有一個其貌不揚的療養地,坐落林間,煞是美麗。
早在學生時代,我在假期裡去過那裡幾次。
大約20年後,因一個親戚生病,我得以再次光顧那裡,在與那個療養地的醫生(即接待我親戚的那位醫生)的談話中,我尤其詢問了他如何治療那些冬季來的農民,即那些斯洛伐克人。
我相信,這些人是他在冬季的全部病号了。
他告訴我他的治療方法是這樣的:在他門診時間裡,病人走進房間排成一行,一個跟着一個出列訴說病苦,抑或背痛抑或胃疼抑或腿酸等等,等等。
然後醫生對這些人依次檢查,在滿意地發現問題症結之後,說出某種診斷,每個病例診斷都相同。
他向我翻譯了這個詞,意思近乎于:&ldquo中魔了!&rdquo我驚訝地問,這些農民是否對他這種千篇一律的診斷表示反對。
&ldquo哦,沒有!&rdquo他回答道,&ldquo他們對此很滿意:這正是他們所期望的。
當他們中的每一個人歸隊時,都通過臉色和手勢向别人示意,我是一個懂得各種事情的人。
&rdquo當時我幾乎沒有想到,在什麼條件下我會再次碰到這樣的情形。
無論是同性戀者或戀屍癖者(necrophilic),無論是遭受焦慮之苦的癔症者,還是自絕于社會的強迫性神經症者,抑或狂言亂語精神病者(ravinglunatic),&ldquo個體心理學&rdquo中的阿德勒流派都宣稱,患者的動機都在于希望表現自己,彌補自卑,保持&ldquo優越&rdquo,從女性特征轉向男性特征。
在我還是年輕學生的時代,當人們介紹一個癔症案例時,我們曾在門診部聽到非常相似的情況:我被告知,癔症病人形成其症狀,從而使自己顯得有趣,以把人們的注意吸引到其自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古老的聰明之舉竟延續至今。
然而即使在那時,心理學的這一細枝末節似乎也無奈于癔症之謎。
它至今未得其解,例如,它未能說明病人為什麼沒有采取達到目的的其他方法。
當然,&ldquo個體心理學&rdquo這個理論中肯定有某種東西堪稱正确;所以管見被當作了整體理論。
自我保存本能試圖利用各種情境;自我甚至企圖把疾病轉變為有利條件。
這在精神分析中被認為是&ldquo來自疾病的次要獲益&rdquo。
[133]然而,盡管性受虐狂、受罰的潛意識需要和神經性的自我傷害等事實,似乎證實了與自我保存背道而馳的本能沖動存在的假設,但當我們考慮到這些事實時,我們甚至對構成個體心理學基石的日常真理的普遍有效性發生了信仰動搖。
不過,如果有一個理論否認了複雜性,對潛意識一無所知,沒有引進難以掌握的新概念,一筆勾銷了性欲這個常常無事生非的問題,而把自己局限于發現人們試圖借以生活得更好的技能,像這樣的理論理應受到許多人的大加賞識。
因為大多數人都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他們并不需要一個以上的關于原因的解釋,并不感謝科學的深入研究,他們需要的是擁有簡單的方法,以及知道問題已經解決了。
當我們考慮到個體心理學多麼出色地滿足了這些要求時,不禁想起了《華倫斯坦》(Wallenstein)[134]中的一句話: &ldquo若此觀點過于聰明而令人智昏,我當斷然稱之實屬愚蠢之舉。
&rdquo[135] 來自專家界的批評,盡管對精神分析是如此的粗暴,但對個體心理學一般而言,都是溫和的。
當然,在美國最有權威的一位精神病學家(psychiatrists)也發表了一篇名為《夠了》(Enough)的反對阿德勒的文章,文中他強烈地表述了對個體心理學的&ldquo強制性重複&rdquo的厭惡。
如果還有什麼對個體心理學頗有好感的話,這無疑是與他們對精神分析的對抗有關。
我不必再叙述從我們的精神分析中分化出的其他學派。
這種分化的事實,既無助于贊成也無助于反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有效性。
你們僅需考慮到種種強烈的情感因素,它們使很多人難以與别人相适應,或服從于别人;考慮到更大的困難正如格言所說的:&ldquo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觀點。
&rdquo[136] 當意見的分歧超越某一特定點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分手,随後沿着我們與衆不同的道路前進&mdash&mdash特别是當理論的分歧包含實踐過程中的變化時,更應如此。
譬如,假設一個分析者[137]不重視病人過去經曆的影響,而僅從現在的動機和對未來的期望中去尋找神經症的因果聯系。
在這種情況下,他必将忽略對兒童經曆的分析;他必将采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并且通過增強他的說教性影響和直接指出某些特定的生活目标,來彌補對來自童年期分析的事件的缺失。
随後我們将對此指出:&ldquo這可能是一個明智的學派;但它不再是精神分析。
&rdquo或者,另一個人[138]可能形成這樣的觀點:出生時的焦慮經曆播下了後來所有神經性障礙(neuroticdisturbances)的種子。
因此,在他看來,把精神分析局限于這種單一影響的結果,以及向病人保證三四個月的治療可獲得成功是合理的。
你們将會發現,我所選擇的兩個例子産生于恰好相反的前提下。
這些&ldquo分離主義運動&rdquo(secessionistmovements)的共有特征是,它們每一個都孤立地抓住了精神分析學說中豐富課題中的一個,并以此為依據獨立出來&mdash&mdash例如,或者選擇支配本能(instinctformastery),或者選擇道德沖突(ethicalconflict); 或者選擇母親(的重要性),或者選擇生殖問題,等等。
如果就你們看來,這種分離現象今天在精神分析曆史中已變得比在其他理論運動中更為嚴重,我想我是不會苟同的。
如果情況确實如此,其責任應當歸之于精神分析中理論觀點與治療方法之間的本質關系。
純粹的觀點分歧是能夠長期容忍的。
人們喜歡指責我們精神分析者排斥異己。
這種讨厭的特征的唯一表現形式,恰恰是我們從那些想法異于我們的人中分離出來的。
這對他們毫無害處。
相反,他們卻很有運氣,而且比從前過得更好。
因為,由于與我們相分離,他們通常也就擺脫了壓在我們身上的負擔&mdash&mdash它可能是幼兒性欲的臭名聲,或者是象征主義的荒謬性&mdash&mdash而且被周圍人認為是值得尊敬的,而站在背後的我們則恰好相反。
而且,除了一個顯著的例外,正是他們自己把自己排除在精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