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楚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要是能把敖倉到荥陽的糧道截斷,劉邦就失去了糧食供應,荥陽就容易打下來了。
&rdquo霸王聽了範增的話,立刻命大将鐘離眛帶領一萬精兵去截斷漢兵的糧道。
鐘離眛馬到成功,漢兵的運糧隊全都做了俘虜,霸王就帶着大軍一直向荥陽打過去。
漢王劉邦得到消息,急得寝食難安。
眼看着霸王的前鋒已經到了荥陽城下,他卻一籌莫展,想不出任何辦法來。
正在這時,謀士陳平進來了。
他勸漢王不必過于煩惱,說隻要舍得多花一些黃金,事情就好辦了。
陳平安慰漢王,說:&ldquo霸王手下不過範亞父、鐘離眛他們幾個還算人才。
霸王為人猜忌,容易聽信謠言。
隻要大王肯交給我足量的黃金,我就有辦法去收拾他們。
&rdquo漢王說:&ldquo黃金有什麼稀罕的,你就拿四萬斤去吧。
&rdquo他知道陳平喜歡黃金,就又加了一句:&ldquo你愛怎麼使,聽你的。
&rdquo 陳平領了四萬斤黃金,立即拿出一些來交給幾個心腹,叫他們打扮成楚兵的模樣,混到楚營裡去。
不到幾天工夫,楚營裡就三三兩兩議論起來了。
有人說:&ldquo亞父範增和鐘離眛有這麼大的功勞,卻啥好處也沒得着。
&rdquo有人說:&ldquo要是他們在漢營的話恐怕早已封了王了。
&rdquo這些暗地裡議論的話傳到了霸王的耳朵裡,霸王不免起了疑,就不再跟鐘離眛商量軍機大事了。
可是對于範增,他仍然是信任的,他采納了範增的建議,加緊攻打荥陽。
謀臣陳平 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最初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士,但是不被重視,後來他投奔了劉邦,被劉邦重用。
陳平足智多謀,用奇計輔佐劉邦奪得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
劉邦稱帝後,清除權臣,陳平以黃老之術藏而不露,保全了自己,最終高壽善終。
霸王親自督促将士們把荥陽城團團圍住,他下令四面攻打,一定要把這座城奪下來。
一連攻了好幾天,漢兵就是不出來。
他們隻在城上射箭扔石頭,楚兵一時沒法打進去。
霸王心中十分着急,又聽說漢将彭越老是在楚軍運糧的路上劫奪糧草,更加煩悶。
霸王不想再這麼拖拖拉拉地耽擱下去,就吩咐将士們加緊攻城。
這樣一來,漢王劉邦果然害怕了,他就打發說客随何到楚營裡去求和。
随何跪在霸王面前,說:&ldquo漢王和大王原本結為兄弟,共同伐秦。
後來大王把他封在巴蜀,因為将士們水土不服,都想回到東邊來,并不是有意跟大王作對。
漢王得到了關中已經心滿意足了,他願意跟大王訂立盟約:把荥陽以東的地方都劃歸給大王,荥陽以西算是漢界,漢王願意收回韓信的兵馬,各守自己的封地。
這樣,不但大家都能夠安享富貴,就是老百姓也能夠過上太平日子,請大王答應了吧。
&rdquo 霸王也想暫時休整一下再做打算。
他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範增。
範增反對,他說:&ldquo劉邦是因為荥陽被圍,所以才來求和的,是個緩兵之計,并不是他真的要講和。
請大王不要上當,失了時機。
&rdquo霸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先打發随何回去,對他說:&ldquo請先生回去,講和的事讓我們再商議一下。
&rdquo随何說:&ldquo這種大事,還得請大王自己決定,旁人的話難免有私心,再說韓信就快回來了,他一回來,大王就不便退兵了。
日子一多,别的不說,大王的糧草供應就是個麻煩。
&rdquo霸王一方面也想講和,一方面還想趁着這個機會派人到漢營裡去偵察情況,就對随何說:&ldquo你先回去,随後我派使者過去。
&rdquo 随何辭别了霸王,回去向漢王報告,漢王就跟陳平他們商量怎麼樣去招待霸王的使者。
過了兩天,霸王的使者果然來了。
漢王就叫陳平好好地招待他。
陳平領着使者到了賓館,請他先休息一下。
使者一見賓館布置得非常闊氣,招待的人又都那麼殷勤、周到,心裡已經有幾分高興了。
不一會兒,桌上擺上了上等酒筵,由陳平他們來陪使者吃飯,這個使者更加得意。
陳平請他坐在上座,問他:&ldquo近來範亞父貴體如何?有沒有他的親筆信?&rdquo使者說:&ldquo我是奉霸王的命令來議和的,何必要範亞父的信呢?&rdquo陳平聽了,有些莫名其妙,說:&ldquo怎麼?你不是範亞父派來的?&rdquo使者說:&ldquo我是霸王派來的。
&rdquo陳平點點頭,說:&ldquo哦,哦,原來如此。
對不起,對不起。
&rdquo說完這句,他就出去了。
不一會兒,有人進來把已經上來的上等酒席都端了回去。
酒席撤下去後,再也沒有人進來。
使者隻好餓着肚子等。
等了大半天,才見一兩個人拿着一些蔬菜、羹湯進來,請他用飯,竟連最普通的魚肉都沒有。
使者越看越火兒,他自己受點兒氣倒算不了什麼,他們簡直太不把霸王放在眼裡了。
他跟看門的人說了一聲,走了。
使者回去向霸王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霸王懷疑範增私通漢王,當即就責問範增。
範增聽了,一頭霧水。
霸王一向尊敬他,今天這麼對待他,分明已經不信任他了。
他歎口氣,大聲地說:&ldquo天下大事已定,願大王好自為之。
大王體恤我年老體衰,讓我告老還鄉吧!&rdquo霸王想起他跟随了自己這麼多年,還算不錯,就答應了,還派了人護送他。
範增一路走,一路想,哭也哭不出來,隻是歎氣。
本來他想幫助霸王建立霸業,他始終認為:劉邦是個假仁假義、刁鑽刻薄的小人;霸王可是個又能幹又豪爽的英雄,将門之子,确實有君王的氣魄。
因此,範增屢次要霸王消滅劉邦,不料霸王反倒懷疑他有私心,多麼寒心哪!他憋了一肚子悶氣,一路上吃不下飯、睡不着覺,甚至喘不上氣來。
況且他那副七十多歲的身子闆,哪受得了這麼大的委屈?于是就在路上害起病來,起初他覺得胸口疼得難受,後來覺得脊梁疼,疼得好像有條毒蛇咬似的,原來是長了個毒瘡。
範增知道這毒瘡是郁悶積成的,沒法兒治。
再說就算治了脊梁上的瘡,也治不了心裡的傷。
他就對手底下的人說:&ldquo我一心一意幫助大王,希望他能成大事,想不到敵人用挑撥離間的毒計,拆散了我們君臣二人。
我受了委屈是小事,隻是以後苦了大王了。
&rdquo 範增還沒到彭城,就被毒瘡折磨死了。
護送的人回去向霸王報告,還把範增臨死的話學了一遍。
霸王聽着直發愣,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他隻好派人把範增的棺木運到範增的老家居巢,并以厚禮安葬。
挑撥離間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搬弄是非,用語言或行動破壞别人的關系。
在這個故事裡,陳平利用了項羽多疑的性格,先後破壞了項羽對鐘離眛和範增的信任。
從此以後,項羽身邊沒有極有謀略的人才,奠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分一杯羹 範增一死,就更沒有人替霸王出主意了。
那時的劉邦駐紮在廣武,霸王就親自到廣武去對付他。
廣武是座山,中間有條河,把廣武山分成東西兩邊。
漢營在西邊,楚營在東邊,彼此對立着。
漢王隻守不戰,由敖倉運糧,源源不絕,要守多久,就能守多久。
霸王這頭沒法兒把廣武打下來,另一頭彭越還不斷地帶兵截斷楚軍的糧道。
這樣一來,霸王着急了。
他對鐘離眛他們說:&ldquo看情況,劉邦正在調動人馬,打算跟咱們大戰一場。
可是咱們糧草不夠,不能老在這兒待着。
你們有什麼計策沒有?&rdquo 鐘離眛說:&ldquo劉邦的父親和夫人在咱們手上,依我看,明天大王出戰,把太公放在宰豬的案子上,讓劉邦瞧瞧。
他若投降,免太公一死;不投降,就把太公宰了,煮成肉羹。
劉邦再鐵石心腸,也總會顧念父子之情的。
&rdquo霸王說:&ldquo殺太公容易,但是我怕被天下人恥笑。
&rdquo鐘離眛勸他說:&ldquo要想叫劉邦退兵,恐怕隻有這一個法子了。
&rdquo霸王歎口氣,說:&ldquo好吧,那就試試看。
&rdquo 第二天,霸王帶着一隊人馬,把太公綁在馬上,一直推搡到河邊。
漢王得到消息,急匆匆地把張良、陳平召來,求他們快想個辦法。
張良說:&ldquo大王不必驚慌。
項伯是您的親家,難道他不會想辦法救太公嗎?&rdquo陳平更進一步,告訴他眼前怎麼回答霸王,霸王就一定不會殺害太公的。
漢王仍舊放心不下,好像大難臨頭似的那麼難受。
鐘離眛與韓信 鐘離眛與韓信在年少時曾在一起談論軍事,成了很好的朋友。
後來鐘離眛投奔到項羽的名下,号稱項羽手下的&ldquo第一悍将&rdquo,他多次在項羽與劉邦的交戰中給劉邦以沉重的打擊。
項羽敗死、劉邦稱帝後,劉邦曾派人追殺鐘離眛,鐘離眛投奔韓信被收留,韓信念及兄弟之情,并未交出鐘離眛。
為此,韓信遭到了劉邦的猜疑,後鐘離眛因怕連累韓信而自殺身亡。
漢王正急得團團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忽然有人進來報告,說:&ldquo霸王請大王出去講話。
&rdquo漢王隻好硬着頭皮來到了河邊。
他一眼瞧見太公被摁在宰豬的案子上,頓時就覺得頭昏眼花,耳朵裡還嗡嗡地響着。
他定了定神,聽見楚兵大聲嚷嚷着說:&ldquo劉邦快投降,可免太公一死,如果不答應,就把太公宰了煮成肉羹!&rdquo漢王鼓起勇氣,按照陳平教他的法子,也大聲地嚷着說:&ldquo我跟霸王結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
你要是把你的老子煮成肉羹,不要忘了分給我一杯嘗嘗味兒。
&rdquo 霸王聽了,冷笑着說:&ldquo真是大逆不道。
&rdquo他對周圍的人說:&ldquo殺了吧。
&rdquo項伯連忙攔住他,說:&ldquo打天下的人往往顧不得家。
大王殺了人家的父親,不但對咱們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反倒給人家留下一個恥笑大王的話柄。
咱們不如暫且收兵回營,再想别的辦法吧。
&rdquo霸王本來并不想殺太公,他覺得拿一個毫無抵抗能力的糟老頭子來出氣,是小人幹的勾當,自己可不是那樣的人。
況且,剛才漢王在楚兵和漢兵面前不顧老爹的死活,已經夠丢人現眼了。
他就依了項伯,把太公押回去,仍然軟禁在營裡。
漢王悶悶不樂地回到内帳,一個人閉着眼睛坐着。
張良和陳平也像做了缺德事兒似的耷拉着腦袋跟了進來。
三個人誰也不敢看誰,誰也不開口,就那麼憋着氣坐在一起。
末了,漢王歎了一口氣,說:&ldquo唉,夠丢人啦!項羽要是真把太公害了,怎麼辦?&rdquo張良說:&ldquo我們慢慢兒想個辦法把太公救回來。
&rdquo 漢王連忙問:&ldquo先生有什麼妙計?&rdquo張良說:&ldquo那要看情況,現在還說不上。
&rdquo漢王又歎了口氣,眼睛盯着陳平,陳平低着頭不言語。
第二天,漢王正在為難的時候,相國蕭何從關中帶着一隊人馬到了。
他還帶來了一個北方部族的大漢叫樓煩,是個大力士,又是個射箭的能手。
漢王當時就重用樓煩,叫他做了将軍,還叫王陵、周勃他們跟他在一起,準備去跟楚軍對敵。
漢王正在這兒整頓人馬的時候,霸王已經派使者來了。
使者傳達霸王的話,說:&ldquo連年打仗,天下不安,無非是因為你我兩個人相持不下。
你敢不敢親自出來跟我比個上下高低,免得天下百姓受累?&rdquo漢王回答使者說:&ldquo我願意比文不比武,鬥智不鬥力。
&rdquo 霸王聽了使者的回話,氣得跟什麼似的,當時就派丁公、雍齒、桓楚、虞子期去挑戰。
漢王派樓煩、王陵、周勃他們出去在河邊守着。
楚将跟他們隔河對射,一點兒便宜也占不到,就都跑回去了。
樓煩剛到了漢營,一心想着要顯顯本領,他就跑在前頭,見人就射。
楚營裡另外幾個将士出去想跟樓煩比個高低,誰知樓煩拿起弓來,連着射了四箭,就射倒了三個将士,吓得楚軍拔腿就跑。
霸王一見,火冒三丈。
他親自出去對付樓煩。
樓煩剛想拉開弓射霸王,霸王瞪着眼睛,大喝一聲,好像半空中打個霹雷,連山谷都震動了。
樓煩吓得兩手發抖,弓都拿不穩了。
他連連倒退十幾步,回頭就跑,一口氣逃回營裡,吓得上下牙直打戰。
漢兵一見樓煩都跑了,也都跟着逃了回去。
漢王聽說霸王親自出來,就吩咐将士們拼命去抵抗。
霸王嚷着說:&ldquo叫劉邦出來!&rdquo漢王仗着有将士們保衛着,再說當中還隔着一條河呢,他的膽子就大了起來。
他也想叫霸王在漢軍和楚軍面前丢一次人,就出來對霸王說:&ldquo你要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等我把話說完再打。
&rdquo霸王說:&ldquo你有什麼說的?說吧!&rdquo 漢王知道霸王的耿直勁兒,料到他不會動手的,就說:&ldquo你有十大罪狀,還敢跟我作對?你違背了懷王先進關者為王的命令,把我擱在漢中,這是第一項大罪;你殺害了卿子冠軍宋義,這是第二項大罪;你奉命去救趙,不回來報告,反倒強迫諸侯進關,這是第三項大罪;你燒毀秦國的宮殿,挖掘始皇的大墳,盜取财寶,四項大罪;秦王子嬰已經投降了,你還把他殺了,五項大罪;坑殺秦國投降的士兵二十萬人,六項大罪;你把好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将軍,把各國諸侯随意放逐擺布,七項大罪;你放逐義帝,自己建都彭城,霸占韓、梁的土地,八項大罪;你派人扮作強盜,在江南殺害義帝,九項大罪;還有,你待人不公,立約失信,大逆不道,天地不容,這是第十項大罪。
&rdquo 霸王等漢王劉邦數落完他的&ldquo十大罪狀&rdquo,忍無可忍,回頭就打了個暗号,拿畫戟向前一揮,楚将鐘離眛帶領的弓箭手一齊射箭。
漢王剛要往回跑,胸口上已經中了一箭,差點兒從馬背上摔下來。
将士們慌忙把他扶到營裡,立刻叫醫官給他敷上藥。
一會兒,全營的将軍們和文官都到他跟前來慰問。
漢王忍着胸口的疼痛,故意用手摸着腳,說:&ldquo賊兵射中了我的腳指頭,好疼啊。
&rdquo 漢王的胸口受了傷,他隻好成天躺着。
盡管他說射中的是腳指頭,可是知道的将士們都挺擔心,軍營裡更是議論紛紛,有的甚至說漢王怕活不成了。
張良非常着急,他進了内帳,勸漢王咬牙硬挺,到軍營裡去轉一轉。
漢王叫醫官用布帛給他紮住胸脯,掙紮着坐在車上,到軍營各處巡視了一番。
士兵們見了,這才安定下來。
漢王&ldquo巡視&rdquo以後,馬上偷偷地回去養傷了。
分一杯羹 《史記·項羽本紀》:&ldquo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rdquo 羹,是&ldquo肉汁&rdquo的意思。
楚漢相争時期,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做人質。
劉邦假裝鎮定地說:&ldquo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一定要煮了自己的父親的話,就給我分一碗肉汁吧!&rdquo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從别人那裡分享一些利益。
四面楚歌 漢王中了箭,霸王派人去探聽,才知道漢王不但沒被射死,居然還可以在軍營裡巡視。
霸王想到這麼久也沒能把廣武打下來,而且運糧的道兒又被漢王派去的彭越截斷,糧草越來越少,這麼拖下去總不是辦法,頓時心裡窩了火。
霸王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冷不丁得到了被他派去援助齊王田廣的大将龍且陣亡的報告,他愣了半天,第一次害怕起來了。
另一頭,張良對漢王說:&ldquo目前霸王正缺少糧食,他不得不回去。
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去跟他講和,要求他把太公和夫人放回來,我們就退兵,我想他是不會不答應的。
&rdquo漢王就派使者侯公去見霸王。
侯公見了霸王,奉上漢王求和的信。
霸王一瞧,上面寫得很有道理。
大意是說:&ldquo我劉邦跟你霸王打仗打了七十多次,雙方都死傷了不少人馬,弄得老百姓叫苦連天,難過日子。
要是再打下去,我們怎麼對得起天下的人呢?因此派侯公前來講和,建議楚、漢兩方拿荥陽東南的鴻溝作為界線,鴻溝以東屬楚,鴻溝以西屬漢,各守疆土,互不侵犯。
這樣,雙方停止戰争,保持兄弟的情義,不但你我可以共享富貴,就是老百姓也能過上太平日子。
&rdquo 霸王仔細一想:跟劉邦打了幾年仗,将士兒郎們已經疲勞得很,糧草又老不夠。
這麼下去,哪年哪月才能完結?還不如依了劉邦,劃定&ldquo楚河漢界&rdquo,回到彭城去吧。
鐘離眛和季布竭力反對,可是霸王一意孤行,與漢王簽訂了合同文書,還把太公和呂後都放了回去。
接着霸王帶着自己的軍隊往彭城撤退。
過了幾天,漢王這邊也吩咐将士們整理行裝,準備回鹹陽。
張良急忙來見漢王,說:&ldquo咱們對項羽說回去,那是個緩兵之計。
現在太公、夫人既然回來了,大王就該會合諸侯,共同征伐項羽。
要是真把天下分成楚河漢界,各守疆土,那麼到底誰是君,誰是臣,叫天下諸侯歸向哪一邊呢?東周列國諸侯混戰了幾百年,就是因為天下不統一,得不到太平。
現在大王已經有了大半的天下了。
如果讓項羽回去休養,将來他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再打過來,大王西半邊的天下還保得住嗎?要消滅項羽,統一天下,是時候了。
&rdquo 漢王當時就打發使者分别去約韓信、彭越發兵會齊,共同去進攻楚軍。
霸王氣得直瞪眼睛,大罵劉邦無恥小人。
即刻就命鐘離眛、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将發兵三十萬,猛一下子向固陵打過去。
漢王慌忙出去迎敵,漢軍吃了敗仗,扔掉固陵,一口氣跑出去八十多裡地,往彭城撤退。
漢兵不停地跑,楚兵不停地追。
漢王對張良說:&ldquo救兵怎麼還不來,真急死人了!我總覺得韓信、季布和彭越有點兒不對勁,我屢次催他們,可他們就是按兵不動,這是什麼意思啊?&rdquo張良說:&ldquo雖然韓信封為齊王,英布封為淮南王,可沒封給他們土地。
彭越屢次立下大功,更是什麼也沒拿到。
俗語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大王不給他們重賞,難怪他們不肯賣力氣了。
&rdquo 漢王說:&ldquo先生的話一點兒沒錯。
請先生轉告他們:等打敗了項羽,我就把臨淄一帶的郡邑全封給齊王韓信,一切租稅錢糧等項供他支用;大梁的土地全歸彭越;淮南的土地全給英布。
&rdquo 果然,韓信、彭越、英布得到了分封土地的甜頭,沒有多久都發兵來會漢王。
漢王不用說多麼得意了。
這一回他一定要把&ldquo楚河漢界&rdquo變成&ldquo漢河漢界&rdquo。
漢王等到韓信、季布和彭越的兵馬先後都到齊了,就準備跟霸王決戰了。
他讓韓信統領各路軍馬,又下令把三秦的糧食源源不斷地供應大軍,此時,相連幾百裡都是漢兵,真是兵多糧足、聲勢浩大。
漢王前來挑戰的消息傳到了霸王那裡,他跟項伯、鐘離眛、季布商量後,決定采用隻守不戰的辦法應對。
這時候的霸王有幾十萬兵馬,本來可以跟漢兵抗衡,可是他不願意出去。
韓信施了一計,他故意叫士兵私下裡傳: 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聽了,罵着說:&ldquo這餓不死的叫花子,想必活得不耐煩了。
我這就到垓下去先斬了韓信再說。
&rdquo 霸王好強,受不了人家的譏笑,火爆脾氣,一點就着,當時就要發兵去打韓信。
他不聽季布他們的勸告,帶領十萬大軍去了垓下。
漢軍幾路人馬一擁而上,把楚軍團團圍住。
霸王預料到隻要在垓下守住一個月,漢兵糧草接不上,必然會退去。
可是他沒想到自己的糧道早已被漢兵截斷,沒法供應糧草了。
過了幾天,将士們進來報告,說:&ldquo三軍沒有糧,戰馬沒有草,士兵們暗地裡抱怨着。
不如同心協力,殺出去,總比待在這兒等死強。
&rdquo 虞子期和季布說:&ldquo八千子弟一向跟随大王,英勇非凡,漢兵見了他們沒有一個不害怕的。
大王不如帶領他們沖殺出去。
如果能夠打開一路,我們各人帶領本部人馬保護娘娘,就可以緊接着跑出去了。
&rdquo 鐘離眛、桓楚他們情願跟着霸王先去打一陣。
霸王也認為隻能這樣了。
他就帶領一支人馬向前沖過去。
楚軍雖然大批地死傷,可是霸王的一支畫戟誰也抵擋不住。
他見了韓信更不能放過他。
韓信隻能一邊作戰,一邊後退,還真給霸王打敗了。
霸王追了好幾裡地,殺散了沿路的漢兵。
可是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
霸王的十萬人馬怎麼敵得過韓信的三十萬人馬?一支畫戟終究也對付不了韓信的十面埋伏,霸王隻好轉過身來,跑回垓下大營裡去。
他吩咐将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霸王進了營帳,他的妃子虞姬伺候他坐下。
虞姬見他一臉愁雲,就露出笑臉來安慰他,說:&ldquo勝敗乃兵家常事,大王不必煩惱。
咱們還是喝幾杯提提神吧。
&rdquo霸王不願意傷了虞姬的心,就說:&ldquo你跟着我在軍隊裡這麼多年,沒享過福&hellip&hellip&rdquo虞姬打斷他的話,說:&ldquo大王,這話怎麼說的?隻要大王不離開我,我就感恩不盡了。
&rdquo 虞姬勸了霸王幾杯酒,伺候他睡了,自己守着營帳,心裡挺不踏實。
到了定更的時候,隻聽見一陣陣的西風吹得樹枝子&ldquo沙啦沙啦&rdquo直響,好像有人在抽抽噎噎地哭似的。
虞姬聽了,一陣陣地直起雞皮疙瘩。
她正想躲到内帳裡去,忽然聽到風聲裡好像夾雜着唱歌的聲音。
深更半夜,哪兒來的歌聲?她慢慢地走到外邊,仔細一聽,不是唱歌又是什麼?聲音是由漢營裡傳出來的,唱歌的人還真不少,唱的都是楚人的歌。
這是怎麼回事啊? 她連忙進了内帳,叫醒了霸王。
霸王出來,細那麼一聽,四面八方全是楚歌。
這一下子弄得他愣住了。
他張着嘴,說不上話來。
他拉着虞姬進了營帳,沒着沒落地對她說:&ldquo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裡能有這麼多的楚人呢?&rdquo 他隻知道劉邦的士兵大多都是關中人,韓信的士兵大多都是齊、趙、燕那些地區的人,他壓根兒沒想到英布的九江兵是臨近漢水的老鄉,是會唱楚歌的。
張良就利用他們,教會了漢兵。
他料到楚兵軍心一亂,必然會大批地逃亡。
他囑咐漢兵見到逃出來的楚兵,不準阻攔。
&ldquo五更&rdquo與&ldquo定更&rdquo 古代有報更計時的方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于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淩晨1點到3點為四更,淩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其中,晚上7、8點鐘的時候,打鼓報告一更開始,也稱為&ldquo定更&rdquo。
楚人的歌聲傳到了楚營,楚營裡的将士兒郎們聽了家鄉的歌,都想起家來了。
他們眼看着内無糧草、外無救兵,隻能幹坐着等死。
這會兒,父母、妻子、家鄉、鄰裡&hellip&hellip全給這歌聲勾起來了,誰還願意待在這兒啊!剛開始,士兵們還隻是三三兩兩地開了小差,後來幹脆整批地溜走,就連跟着霸王多年的将軍,像季布、鐘離眛他們也暗地裡走了。
這還不算,霸王自己的叔父項伯,也偷偷地投奔張良去了。
大将們一走,小兵一哄而散。
留下的大将隻有虞子期、桓楚他們幾個人,士兵也隻剩了不到一千的子弟兵。
楚軍就這麼自己垮了。
虞子期和桓楚進來,說:&ldquo士兵們已經散了,四面全是楚歌,大王不如趁着天黑殺出去。
&rdquo霸王叫他們在外邊稍微等一會兒。
霸王一見大勢已去,心裡像刀紮似的難受。
他什麼也不計較,可是敗在劉邦手裡他是死也不服氣的;他什麼也不留戀,可是他要突圍就沒法保護虞姬,叫他怎麼扔得下?他要突圍出去,還得依靠那匹騎了多年的戰馬烏骓。
他叫手下的人把烏骓帶到帳内。
霸王一面撫摩着那匹千裡馬,一面說:&ldquo你辛苦了這麼多年,落得這麼個下場。
唉!&rdquo虞姬見霸王這麼難受地對着馬說話,就叫人把它拉開,可是那馬瞅着霸王,就是不肯走。
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喊了一聲,随口用悲傷的調子唱起來: 力氣拔得起一座山, 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力拔山兮氣蓋世) 但時局對我不利啊, 烏骓馬跑不起來了。
(時不利兮骓不逝) 烏骓馬不前進啊, 我該怎麼辦?(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呀虞姬,我又該把你怎麼辦?(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沒等聽完,早已哭成淚人兒了。
虞姬的哥哥虞子期進來說:&ldquo天快亮了,咱們走吧。
&rdquo霸王還是不願意離開虞姬。
虞姬催促他,說:&ldquo大王快走吧!我就在這兒送大王了。
啊,那邊來的是誰?&rdquo 霸王一回頭,說時遲,那時快,虞姬拔出寶劍來,往脖子上一抹。
霸王趕快去救,已經來不及了。
虞子期一見妹妹死了,也自殺了。
霸王兩手捂住臉,眼淚像泉水一樣從眼眶裡湧出來。
桓楚聽見帳裡一片亂哄哄,進去一看,也止不住直掉眼淚。
他刨了兩個坑,把他們倆的屍首分别埋了。
霸王跨上烏骓,帶着八百多個子弟兵,好像受了傷的猛虎似的直撲漢營。
誰也來不及阻擋,誰也阻擋不了。
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ldquo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lsquo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rsquo&rdquo 楚、漢決戰的時候,楚軍被圍困在垓下。
夜裡從漢軍營地裡傳來了楚國的歌聲,項羽以為西楚已經被劉邦打下,都歸了漢,十分絕望。
劉邦在心理上擊潰了項羽。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江東父老 霸王決定帶領八百子弟兵進行突圍,渡過淮河再往東去。
霸王揮着畫戟,來回沖殺,把漢兵打得七零八落。
韓信早已有了布置,立刻命英布、周勃、樊哙分頭追趕。
漢兵首先圍住了桓楚。
桓楚沒法沖出去,又怕被漢兵逮住,就自殺了。
霸王殺出重圍,烏骓使出了平生的勁兒,飛一樣地跑,把漢兵都甩在了後面。
趕到霸王渡過淮河,到了南岸,才瞧見有一百多個子弟兵也都快馬加鞭地趕到了。
他們搶着渡過淮河,跟着霸王又走了幾裡地,迷了道兒。
霸王四下一瞧,全是河溝和小道,卻不知道哪一條可以通到彭城。
再一看後面,揚起了一陣塵土,漢兵遠遠地還追着呢。
項羽馴&ldquo烏骓&rdquo 據說&ldquo烏骓&rdquo當初被捉到時,野性難馴,許多人都不敢近身,即使騎上去也會被它摔下來。
項羽聽說了,也便想一試。
他一騎上&ldquo烏骓&rdquo,就揚鞭奔跑,穿越叢林與大山,這馬非但沒把他摔下來,反倒精疲力竭了。
這時,霸王忽然用手緊抱住一棵樹的樹幹,想把馬壓制得動彈不得,誰知&ldquo烏骓&rdquo也不甘示弱,拼死掙紮,結果那樹被連根從山土中拔了出來,&ldquo烏骓&rdquo總算被霸王的&ldquo拔山&rdquo之力馴服了,心甘情願地供他驅使了一生。
霸王到了三岔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向他問路。
那個莊稼人不願意幫他,就說:&ldquo往左邊兒走。
&rdquo霸王跟一百多個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得連路都沒有了,前邊隻是一片水窪地。
他們的馬陷在泥裡,連蹄子都拔不出來。
霸王這才知道受了莊稼人的騙,走錯了道兒。
他趕緊拉轉缰繩,再回到三岔口,可漢兵已經追到了。
霸王帶着子弟兵又往東南跑,到了東城,他點了點人數,一共才二十八個。
追上來的人馬有好幾千,好像螞蟻擡螳螂似的,都圍上來,霸王覺得這次可沒法脫身了,就帶領這二十八個人上了山岡,擺下陣勢,對他們說:&ldquo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沒打過一次敗仗,就這麼做了天下的霸主。
今天在這兒被圍,這是天意,不是我不會打仗。
我已經不想活了,可是我要和諸君一起痛痛快快地打這最後一仗。
就眼下這種形勢,我還能夠打三陣,赢三陣,突出重圍,斬殺敵人的将軍,砍倒敵人的旗子,讓諸君知道這是天要我死,不是我的仗打得不好。
&rdquo 霸王到現在還不知道他錯在了哪兒,他始終認為隻要他力氣最大,最能打仗,最能殺人,天下的人就都理所當然聽他的。
到了現在,跟着他的隻剩二十八個人了,他仍舊不肯認輸,一定要再殺幾個人讓他們瞧瞧。
霸王把那二十八個士兵分成四隊,朝着漢兵擺下陣勢。
漢兵把他們圍了好幾層。
霸王說:&ldquo我給諸君先殺他們一個大将,諸君分四路,跑下去,到東山下會齊後,再立刻把四隊分成三隊,分别把守住三個地方。
&rdquo接着他就大喊一聲,向一個漢将直沖過去。
那個漢将仗着人多,還想活捉霸王,不知死活地跟霸王對打起來。
霸王拿畫戟猛力一刺,他就送了性命。
霸王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二十八個子弟兵全都到齊了。
霸王立刻叫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
漢兵趕到,不知道霸王在哪一處。
他們也就分兵三路,分别圍住三個地方。
霸王來來往往接應着三個地方。
哪一面漢兵多,他就往哪一面沖殺。
敵人太多,一支畫戟殺不了多少漢兵。
他就一手拿着畫戟,一手拿着寶劍,左刺右劈,雙管齊下。
沒多大工夫,他就又殺了漢軍的一個都尉和幾百個士兵。
漢軍将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躲着。
霸王又把三隊楚兵會合在一起,一點人數,僅僅少了兩個士兵。
他笑着對他們說:&ldquo諸君看怎麼樣?&rdquo他們都趴在馬鞍子上行着禮,說:&ldquo大王真是天神!大王說的一點兒不錯。
&rdquo 霸王殺退了漢兵,帶着二十六個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
恰巧烏江亭長蕩着一隻小船等在那兒。
他一見霸王到了,就催他馬上渡河。
他說:&ldquo江東雖然小,可也有一千多裡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還可以在那邊做王,再養精蓄銳和劉邦争天下。
這兒隻有我這隻船,請大王趕快渡過河去。
&rdquo 霸王原本想跑到會稽去,他還沒想過到了會稽怎麼辦。
這會兒烏江亭長一提起&ldquo江東&rdquo來,反倒戳疼了霸王的心。
他這才決定不走了。
他笑着對亭長說:&ldquo我到了這步田地,渡過江去還有什麼意思?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往西去打天下。
到今天他們全都完了,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哪兒還有臉再見他們哪?&rdquo他搖搖頭,接着又說:&ldquo這匹馬,已經跟了我五年了,所向無敵,曾經一天跑過一千裡地,我舍不得把它殺了。
您是個忠厚的長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這匹馬就送給您吧。
&rdquo 霸王下了馬,叫亭長把馬拉去。
烏骓不願意上船,直直地回過頭來看着霸王。
霸王掉了幾滴眼淚,手一揚,吩咐亭長快拉它上船,渡過江去。
亭長隻好把烏骓拉到船上。
船一離開岸,那匹馬就跳着叫着,差點兒把那隻小船鬧翻了。
亭長放下槳,正想去把它拉住,想不到它望着霸王使勁地一蹦,蹦到江裡去了。
霸王眼看烏骓馬被波浪卷了去,又禁不住掉下淚來。
趕到他擡頭往後一瞧,大隊的漢軍将士已經追到了。
他和二十六個子弟兵都拿着短刀,徒步跟漢兵交戰。
他們又殺了好幾百個漢兵,才一個個地倒下。
末了,隻剩了霸王一個人。
他身上也受了幾處傷。
有十幾個漢将到了霸王跟前。
霸王突然虎目圓睜地瞪着他們,他們反倒不敢過來。
霸王拿眼睛一掃,瞧見其中有個将軍,認出他是個同鄉,霸王說:&ldquo你不是呂馬童嗎?老朋友也在這兒,正巧。
&rdquo 呂馬童不敢正面看霸王。
他耷拉着腦袋,說:&ldquo是!大王有何吩咐?&rdquo他還對旁邊的漢将王翳說:&ldquo這位就是霸王。
&rdquo王翳也不敢動手。
霸王對呂馬童說:&ldquo聽說漢王出過賞格,情願出一千斤黃金、封一萬戶的城邑買我的頭。
我把這個人情送給你吧。
&rdquo說完,他就自殺了,霸王死的時候才三十一歲。
霸王一死,西楚差不多都平了,隻有魯城,就是當初項羽受封為魯公的城邑,不肯投降。
漢王決定親自帶兵把魯城踏平,把老百姓殺光。
想不到大軍到了城下,卻聽見城裡傳出來彈絲弦和唱詩歌的聲音。
張良對漢王說:&ldquo魯是禮儀之邦,周公封在這兒,孔子生在這兒,是天下人都尊敬的地方。
大王怎麼能用暴力去強迫他們呢?不如好言勸他們顧全大局,再跟他們說明,隻要他們歸順,就馬上好好兒地安葬魯公。
我看那要比硬取強。
&rdquo漢王依了張良的主意,魯城這才投降了。
漢王用安葬魯公的禮節把霸王厚葬了,又親自祭祀了霸王。
江東父老 《史記·項羽本紀》:&ldquo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rdquo 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地區,這是項氏叔侄興兵的地方。
項羽少年時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在江東集結了八千子弟兵,與他們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情誼。
項羽攻破秦廷後,分封過諸侯,仍然回到了江東。
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自己家鄉的父老鄉親。
&rdquo霸王聽了範增的話,立刻命大将鐘離眛帶領一萬精兵去截斷漢兵的糧道。
鐘離眛馬到成功,漢兵的運糧隊全都做了俘虜,霸王就帶着大軍一直向荥陽打過去。
漢王劉邦得到消息,急得寝食難安。
眼看着霸王的前鋒已經到了荥陽城下,他卻一籌莫展,想不出任何辦法來。
正在這時,謀士陳平進來了。
他勸漢王不必過于煩惱,說隻要舍得多花一些黃金,事情就好辦了。
陳平安慰漢王,說:&ldquo霸王手下不過範亞父、鐘離眛他們幾個還算人才。
霸王為人猜忌,容易聽信謠言。
隻要大王肯交給我足量的黃金,我就有辦法去收拾他們。
&rdquo漢王說:&ldquo黃金有什麼稀罕的,你就拿四萬斤去吧。
&rdquo他知道陳平喜歡黃金,就又加了一句:&ldquo你愛怎麼使,聽你的。
&rdquo 陳平領了四萬斤黃金,立即拿出一些來交給幾個心腹,叫他們打扮成楚兵的模樣,混到楚營裡去。
不到幾天工夫,楚營裡就三三兩兩議論起來了。
有人說:&ldquo亞父範增和鐘離眛有這麼大的功勞,卻啥好處也沒得着。
&rdquo有人說:&ldquo要是他們在漢營的話恐怕早已封了王了。
&rdquo這些暗地裡議論的話傳到了霸王的耳朵裡,霸王不免起了疑,就不再跟鐘離眛商量軍機大事了。
可是對于範增,他仍然是信任的,他采納了範增的建議,加緊攻打荥陽。
謀臣陳平 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最初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士,但是不被重視,後來他投奔了劉邦,被劉邦重用。
陳平足智多謀,用奇計輔佐劉邦奪得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
劉邦稱帝後,清除權臣,陳平以黃老之術藏而不露,保全了自己,最終高壽善終。
霸王親自督促将士們把荥陽城團團圍住,他下令四面攻打,一定要把這座城奪下來。
一連攻了好幾天,漢兵就是不出來。
他們隻在城上射箭扔石頭,楚兵一時沒法打進去。
霸王心中十分着急,又聽說漢将彭越老是在楚軍運糧的路上劫奪糧草,更加煩悶。
霸王不想再這麼拖拖拉拉地耽擱下去,就吩咐将士們加緊攻城。
這樣一來,漢王劉邦果然害怕了,他就打發說客随何到楚營裡去求和。
随何跪在霸王面前,說:&ldquo漢王和大王原本結為兄弟,共同伐秦。
後來大王把他封在巴蜀,因為将士們水土不服,都想回到東邊來,并不是有意跟大王作對。
漢王得到了關中已經心滿意足了,他願意跟大王訂立盟約:把荥陽以東的地方都劃歸給大王,荥陽以西算是漢界,漢王願意收回韓信的兵馬,各守自己的封地。
這樣,不但大家都能夠安享富貴,就是老百姓也能夠過上太平日子,請大王答應了吧。
&rdquo 霸王也想暫時休整一下再做打算。
他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範增。
範增反對,他說:&ldquo劉邦是因為荥陽被圍,所以才來求和的,是個緩兵之計,并不是他真的要講和。
請大王不要上當,失了時機。
&rdquo霸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先打發随何回去,對他說:&ldquo請先生回去,講和的事讓我們再商議一下。
&rdquo随何說:&ldquo這種大事,還得請大王自己決定,旁人的話難免有私心,再說韓信就快回來了,他一回來,大王就不便退兵了。
日子一多,别的不說,大王的糧草供應就是個麻煩。
&rdquo霸王一方面也想講和,一方面還想趁着這個機會派人到漢營裡去偵察情況,就對随何說:&ldquo你先回去,随後我派使者過去。
&rdquo 随何辭别了霸王,回去向漢王報告,漢王就跟陳平他們商量怎麼樣去招待霸王的使者。
過了兩天,霸王的使者果然來了。
漢王就叫陳平好好地招待他。
陳平領着使者到了賓館,請他先休息一下。
使者一見賓館布置得非常闊氣,招待的人又都那麼殷勤、周到,心裡已經有幾分高興了。
不一會兒,桌上擺上了上等酒筵,由陳平他們來陪使者吃飯,這個使者更加得意。
陳平請他坐在上座,問他:&ldquo近來範亞父貴體如何?有沒有他的親筆信?&rdquo使者說:&ldquo我是奉霸王的命令來議和的,何必要範亞父的信呢?&rdquo陳平聽了,有些莫名其妙,說:&ldquo怎麼?你不是範亞父派來的?&rdquo使者說:&ldquo我是霸王派來的。
&rdquo陳平點點頭,說:&ldquo哦,哦,原來如此。
對不起,對不起。
&rdquo說完這句,他就出去了。
不一會兒,有人進來把已經上來的上等酒席都端了回去。
酒席撤下去後,再也沒有人進來。
使者隻好餓着肚子等。
等了大半天,才見一兩個人拿着一些蔬菜、羹湯進來,請他用飯,竟連最普通的魚肉都沒有。
使者越看越火兒,他自己受點兒氣倒算不了什麼,他們簡直太不把霸王放在眼裡了。
他跟看門的人說了一聲,走了。
使者回去向霸王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霸王懷疑範增私通漢王,當即就責問範增。
範增聽了,一頭霧水。
霸王一向尊敬他,今天這麼對待他,分明已經不信任他了。
他歎口氣,大聲地說:&ldquo天下大事已定,願大王好自為之。
大王體恤我年老體衰,讓我告老還鄉吧!&rdquo霸王想起他跟随了自己這麼多年,還算不錯,就答應了,還派了人護送他。
範增一路走,一路想,哭也哭不出來,隻是歎氣。
本來他想幫助霸王建立霸業,他始終認為:劉邦是個假仁假義、刁鑽刻薄的小人;霸王可是個又能幹又豪爽的英雄,将門之子,确實有君王的氣魄。
因此,範增屢次要霸王消滅劉邦,不料霸王反倒懷疑他有私心,多麼寒心哪!他憋了一肚子悶氣,一路上吃不下飯、睡不着覺,甚至喘不上氣來。
況且他那副七十多歲的身子闆,哪受得了這麼大的委屈?于是就在路上害起病來,起初他覺得胸口疼得難受,後來覺得脊梁疼,疼得好像有條毒蛇咬似的,原來是長了個毒瘡。
範增知道這毒瘡是郁悶積成的,沒法兒治。
再說就算治了脊梁上的瘡,也治不了心裡的傷。
他就對手底下的人說:&ldquo我一心一意幫助大王,希望他能成大事,想不到敵人用挑撥離間的毒計,拆散了我們君臣二人。
我受了委屈是小事,隻是以後苦了大王了。
&rdquo 範增還沒到彭城,就被毒瘡折磨死了。
護送的人回去向霸王報告,還把範增臨死的話學了一遍。
霸王聽着直發愣,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他隻好派人把範增的棺木運到範增的老家居巢,并以厚禮安葬。
挑撥離間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搬弄是非,用語言或行動破壞别人的關系。
在這個故事裡,陳平利用了項羽多疑的性格,先後破壞了項羽對鐘離眛和範增的信任。
從此以後,項羽身邊沒有極有謀略的人才,奠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分一杯羹 範增一死,就更沒有人替霸王出主意了。
那時的劉邦駐紮在廣武,霸王就親自到廣武去對付他。
廣武是座山,中間有條河,把廣武山分成東西兩邊。
漢營在西邊,楚營在東邊,彼此對立着。
漢王隻守不戰,由敖倉運糧,源源不絕,要守多久,就能守多久。
霸王這頭沒法兒把廣武打下來,另一頭彭越還不斷地帶兵截斷楚軍的糧道。
這樣一來,霸王着急了。
他對鐘離眛他們說:&ldquo看情況,劉邦正在調動人馬,打算跟咱們大戰一場。
可是咱們糧草不夠,不能老在這兒待着。
你們有什麼計策沒有?&rdquo 鐘離眛說:&ldquo劉邦的父親和夫人在咱們手上,依我看,明天大王出戰,把太公放在宰豬的案子上,讓劉邦瞧瞧。
他若投降,免太公一死;不投降,就把太公宰了,煮成肉羹。
劉邦再鐵石心腸,也總會顧念父子之情的。
&rdquo霸王說:&ldquo殺太公容易,但是我怕被天下人恥笑。
&rdquo鐘離眛勸他說:&ldquo要想叫劉邦退兵,恐怕隻有這一個法子了。
&rdquo霸王歎口氣,說:&ldquo好吧,那就試試看。
&rdquo 第二天,霸王帶着一隊人馬,把太公綁在馬上,一直推搡到河邊。
漢王得到消息,急匆匆地把張良、陳平召來,求他們快想個辦法。
張良說:&ldquo大王不必驚慌。
項伯是您的親家,難道他不會想辦法救太公嗎?&rdquo陳平更進一步,告訴他眼前怎麼回答霸王,霸王就一定不會殺害太公的。
漢王仍舊放心不下,好像大難臨頭似的那麼難受。
鐘離眛與韓信 鐘離眛與韓信在年少時曾在一起談論軍事,成了很好的朋友。
後來鐘離眛投奔到項羽的名下,号稱項羽手下的&ldquo第一悍将&rdquo,他多次在項羽與劉邦的交戰中給劉邦以沉重的打擊。
項羽敗死、劉邦稱帝後,劉邦曾派人追殺鐘離眛,鐘離眛投奔韓信被收留,韓信念及兄弟之情,并未交出鐘離眛。
為此,韓信遭到了劉邦的猜疑,後鐘離眛因怕連累韓信而自殺身亡。
漢王正急得團團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忽然有人進來報告,說:&ldquo霸王請大王出去講話。
&rdquo漢王隻好硬着頭皮來到了河邊。
他一眼瞧見太公被摁在宰豬的案子上,頓時就覺得頭昏眼花,耳朵裡還嗡嗡地響着。
他定了定神,聽見楚兵大聲嚷嚷着說:&ldquo劉邦快投降,可免太公一死,如果不答應,就把太公宰了煮成肉羹!&rdquo漢王鼓起勇氣,按照陳平教他的法子,也大聲地嚷着說:&ldquo我跟霸王結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
你要是把你的老子煮成肉羹,不要忘了分給我一杯嘗嘗味兒。
&rdquo 霸王聽了,冷笑着說:&ldquo真是大逆不道。
&rdquo他對周圍的人說:&ldquo殺了吧。
&rdquo項伯連忙攔住他,說:&ldquo打天下的人往往顧不得家。
大王殺了人家的父親,不但對咱們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反倒給人家留下一個恥笑大王的話柄。
咱們不如暫且收兵回營,再想别的辦法吧。
&rdquo霸王本來并不想殺太公,他覺得拿一個毫無抵抗能力的糟老頭子來出氣,是小人幹的勾當,自己可不是那樣的人。
況且,剛才漢王在楚兵和漢兵面前不顧老爹的死活,已經夠丢人現眼了。
他就依了項伯,把太公押回去,仍然軟禁在營裡。
漢王悶悶不樂地回到内帳,一個人閉着眼睛坐着。
張良和陳平也像做了缺德事兒似的耷拉着腦袋跟了進來。
三個人誰也不敢看誰,誰也不開口,就那麼憋着氣坐在一起。
末了,漢王歎了一口氣,說:&ldquo唉,夠丢人啦!項羽要是真把太公害了,怎麼辦?&rdquo張良說:&ldquo我們慢慢兒想個辦法把太公救回來。
&rdquo 漢王連忙問:&ldquo先生有什麼妙計?&rdquo張良說:&ldquo那要看情況,現在還說不上。
&rdquo漢王又歎了口氣,眼睛盯着陳平,陳平低着頭不言語。
第二天,漢王正在為難的時候,相國蕭何從關中帶着一隊人馬到了。
他還帶來了一個北方部族的大漢叫樓煩,是個大力士,又是個射箭的能手。
漢王當時就重用樓煩,叫他做了将軍,還叫王陵、周勃他們跟他在一起,準備去跟楚軍對敵。
漢王正在這兒整頓人馬的時候,霸王已經派使者來了。
使者傳達霸王的話,說:&ldquo連年打仗,天下不安,無非是因為你我兩個人相持不下。
你敢不敢親自出來跟我比個上下高低,免得天下百姓受累?&rdquo漢王回答使者說:&ldquo我願意比文不比武,鬥智不鬥力。
&rdquo 霸王聽了使者的回話,氣得跟什麼似的,當時就派丁公、雍齒、桓楚、虞子期去挑戰。
漢王派樓煩、王陵、周勃他們出去在河邊守着。
楚将跟他們隔河對射,一點兒便宜也占不到,就都跑回去了。
樓煩剛到了漢營,一心想着要顯顯本領,他就跑在前頭,見人就射。
楚營裡另外幾個将士出去想跟樓煩比個高低,誰知樓煩拿起弓來,連着射了四箭,就射倒了三個将士,吓得楚軍拔腿就跑。
霸王一見,火冒三丈。
他親自出去對付樓煩。
樓煩剛想拉開弓射霸王,霸王瞪着眼睛,大喝一聲,好像半空中打個霹雷,連山谷都震動了。
樓煩吓得兩手發抖,弓都拿不穩了。
他連連倒退十幾步,回頭就跑,一口氣逃回營裡,吓得上下牙直打戰。
漢兵一見樓煩都跑了,也都跟着逃了回去。
漢王聽說霸王親自出來,就吩咐将士們拼命去抵抗。
霸王嚷着說:&ldquo叫劉邦出來!&rdquo漢王仗着有将士們保衛着,再說當中還隔着一條河呢,他的膽子就大了起來。
他也想叫霸王在漢軍和楚軍面前丢一次人,就出來對霸王說:&ldquo你要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等我把話說完再打。
&rdquo霸王說:&ldquo你有什麼說的?說吧!&rdquo 漢王知道霸王的耿直勁兒,料到他不會動手的,就說:&ldquo你有十大罪狀,還敢跟我作對?你違背了懷王先進關者為王的命令,把我擱在漢中,這是第一項大罪;你殺害了卿子冠軍宋義,這是第二項大罪;你奉命去救趙,不回來報告,反倒強迫諸侯進關,這是第三項大罪;你燒毀秦國的宮殿,挖掘始皇的大墳,盜取财寶,四項大罪;秦王子嬰已經投降了,你還把他殺了,五項大罪;坑殺秦國投降的士兵二十萬人,六項大罪;你把好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将軍,把各國諸侯随意放逐擺布,七項大罪;你放逐義帝,自己建都彭城,霸占韓、梁的土地,八項大罪;你派人扮作強盜,在江南殺害義帝,九項大罪;還有,你待人不公,立約失信,大逆不道,天地不容,這是第十項大罪。
&rdquo 霸王等漢王劉邦數落完他的&ldquo十大罪狀&rdquo,忍無可忍,回頭就打了個暗号,拿畫戟向前一揮,楚将鐘離眛帶領的弓箭手一齊射箭。
漢王剛要往回跑,胸口上已經中了一箭,差點兒從馬背上摔下來。
将士們慌忙把他扶到營裡,立刻叫醫官給他敷上藥。
一會兒,全營的将軍們和文官都到他跟前來慰問。
漢王忍着胸口的疼痛,故意用手摸着腳,說:&ldquo賊兵射中了我的腳指頭,好疼啊。
&rdquo 漢王的胸口受了傷,他隻好成天躺着。
盡管他說射中的是腳指頭,可是知道的将士們都挺擔心,軍營裡更是議論紛紛,有的甚至說漢王怕活不成了。
張良非常着急,他進了内帳,勸漢王咬牙硬挺,到軍營裡去轉一轉。
漢王叫醫官用布帛給他紮住胸脯,掙紮着坐在車上,到軍營各處巡視了一番。
士兵們見了,這才安定下來。
漢王&ldquo巡視&rdquo以後,馬上偷偷地回去養傷了。
分一杯羹 《史記·項羽本紀》:&ldquo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rdquo 羹,是&ldquo肉汁&rdquo的意思。
楚漢相争時期,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做人質。
劉邦假裝鎮定地說:&ldquo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一定要煮了自己的父親的話,就給我分一碗肉汁吧!&rdquo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從别人那裡分享一些利益。
四面楚歌 漢王中了箭,霸王派人去探聽,才知道漢王不但沒被射死,居然還可以在軍營裡巡視。
霸王想到這麼久也沒能把廣武打下來,而且運糧的道兒又被漢王派去的彭越截斷,糧草越來越少,這麼拖下去總不是辦法,頓時心裡窩了火。
霸王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冷不丁得到了被他派去援助齊王田廣的大将龍且陣亡的報告,他愣了半天,第一次害怕起來了。
另一頭,張良對漢王說:&ldquo目前霸王正缺少糧食,他不得不回去。
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去跟他講和,要求他把太公和夫人放回來,我們就退兵,我想他是不會不答應的。
&rdquo漢王就派使者侯公去見霸王。
侯公見了霸王,奉上漢王求和的信。
霸王一瞧,上面寫得很有道理。
大意是說:&ldquo我劉邦跟你霸王打仗打了七十多次,雙方都死傷了不少人馬,弄得老百姓叫苦連天,難過日子。
要是再打下去,我們怎麼對得起天下的人呢?因此派侯公前來講和,建議楚、漢兩方拿荥陽東南的鴻溝作為界線,鴻溝以東屬楚,鴻溝以西屬漢,各守疆土,互不侵犯。
這樣,雙方停止戰争,保持兄弟的情義,不但你我可以共享富貴,就是老百姓也能過上太平日子。
&rdquo 霸王仔細一想:跟劉邦打了幾年仗,将士兒郎們已經疲勞得很,糧草又老不夠。
這麼下去,哪年哪月才能完結?還不如依了劉邦,劃定&ldquo楚河漢界&rdquo,回到彭城去吧。
鐘離眛和季布竭力反對,可是霸王一意孤行,與漢王簽訂了合同文書,還把太公和呂後都放了回去。
接着霸王帶着自己的軍隊往彭城撤退。
過了幾天,漢王這邊也吩咐将士們整理行裝,準備回鹹陽。
張良急忙來見漢王,說:&ldquo咱們對項羽說回去,那是個緩兵之計。
現在太公、夫人既然回來了,大王就該會合諸侯,共同征伐項羽。
要是真把天下分成楚河漢界,各守疆土,那麼到底誰是君,誰是臣,叫天下諸侯歸向哪一邊呢?東周列國諸侯混戰了幾百年,就是因為天下不統一,得不到太平。
現在大王已經有了大半的天下了。
如果讓項羽回去休養,将來他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再打過來,大王西半邊的天下還保得住嗎?要消滅項羽,統一天下,是時候了。
&rdquo 漢王當時就打發使者分别去約韓信、彭越發兵會齊,共同去進攻楚軍。
霸王氣得直瞪眼睛,大罵劉邦無恥小人。
即刻就命鐘離眛、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将發兵三十萬,猛一下子向固陵打過去。
漢王慌忙出去迎敵,漢軍吃了敗仗,扔掉固陵,一口氣跑出去八十多裡地,往彭城撤退。
漢兵不停地跑,楚兵不停地追。
漢王對張良說:&ldquo救兵怎麼還不來,真急死人了!我總覺得韓信、季布和彭越有點兒不對勁,我屢次催他們,可他們就是按兵不動,這是什麼意思啊?&rdquo張良說:&ldquo雖然韓信封為齊王,英布封為淮南王,可沒封給他們土地。
彭越屢次立下大功,更是什麼也沒拿到。
俗語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大王不給他們重賞,難怪他們不肯賣力氣了。
&rdquo 漢王說:&ldquo先生的話一點兒沒錯。
請先生轉告他們:等打敗了項羽,我就把臨淄一帶的郡邑全封給齊王韓信,一切租稅錢糧等項供他支用;大梁的土地全歸彭越;淮南的土地全給英布。
&rdquo 果然,韓信、彭越、英布得到了分封土地的甜頭,沒有多久都發兵來會漢王。
漢王不用說多麼得意了。
這一回他一定要把&ldquo楚河漢界&rdquo變成&ldquo漢河漢界&rdquo。
漢王等到韓信、季布和彭越的兵馬先後都到齊了,就準備跟霸王決戰了。
他讓韓信統領各路軍馬,又下令把三秦的糧食源源不斷地供應大軍,此時,相連幾百裡都是漢兵,真是兵多糧足、聲勢浩大。
漢王前來挑戰的消息傳到了霸王那裡,他跟項伯、鐘離眛、季布商量後,決定采用隻守不戰的辦法應對。
這時候的霸王有幾十萬兵馬,本來可以跟漢兵抗衡,可是他不願意出去。
韓信施了一計,他故意叫士兵私下裡傳: 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聽了,罵着說:&ldquo這餓不死的叫花子,想必活得不耐煩了。
我這就到垓下去先斬了韓信再說。
&rdquo 霸王好強,受不了人家的譏笑,火爆脾氣,一點就着,當時就要發兵去打韓信。
他不聽季布他們的勸告,帶領十萬大軍去了垓下。
漢軍幾路人馬一擁而上,把楚軍團團圍住。
霸王預料到隻要在垓下守住一個月,漢兵糧草接不上,必然會退去。
可是他沒想到自己的糧道早已被漢兵截斷,沒法供應糧草了。
過了幾天,将士們進來報告,說:&ldquo三軍沒有糧,戰馬沒有草,士兵們暗地裡抱怨着。
不如同心協力,殺出去,總比待在這兒等死強。
&rdquo 虞子期和季布說:&ldquo八千子弟一向跟随大王,英勇非凡,漢兵見了他們沒有一個不害怕的。
大王不如帶領他們沖殺出去。
如果能夠打開一路,我們各人帶領本部人馬保護娘娘,就可以緊接着跑出去了。
&rdquo 鐘離眛、桓楚他們情願跟着霸王先去打一陣。
霸王也認為隻能這樣了。
他就帶領一支人馬向前沖過去。
楚軍雖然大批地死傷,可是霸王的一支畫戟誰也抵擋不住。
他見了韓信更不能放過他。
韓信隻能一邊作戰,一邊後退,還真給霸王打敗了。
霸王追了好幾裡地,殺散了沿路的漢兵。
可是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
霸王的十萬人馬怎麼敵得過韓信的三十萬人馬?一支畫戟終究也對付不了韓信的十面埋伏,霸王隻好轉過身來,跑回垓下大營裡去。
他吩咐将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霸王進了營帳,他的妃子虞姬伺候他坐下。
虞姬見他一臉愁雲,就露出笑臉來安慰他,說:&ldquo勝敗乃兵家常事,大王不必煩惱。
咱們還是喝幾杯提提神吧。
&rdquo霸王不願意傷了虞姬的心,就說:&ldquo你跟着我在軍隊裡這麼多年,沒享過福&hellip&hellip&rdquo虞姬打斷他的話,說:&ldquo大王,這話怎麼說的?隻要大王不離開我,我就感恩不盡了。
&rdquo 虞姬勸了霸王幾杯酒,伺候他睡了,自己守着營帳,心裡挺不踏實。
到了定更的時候,隻聽見一陣陣的西風吹得樹枝子&ldquo沙啦沙啦&rdquo直響,好像有人在抽抽噎噎地哭似的。
虞姬聽了,一陣陣地直起雞皮疙瘩。
她正想躲到内帳裡去,忽然聽到風聲裡好像夾雜着唱歌的聲音。
深更半夜,哪兒來的歌聲?她慢慢地走到外邊,仔細一聽,不是唱歌又是什麼?聲音是由漢營裡傳出來的,唱歌的人還真不少,唱的都是楚人的歌。
這是怎麼回事啊? 她連忙進了内帳,叫醒了霸王。
霸王出來,細那麼一聽,四面八方全是楚歌。
這一下子弄得他愣住了。
他張着嘴,說不上話來。
他拉着虞姬進了營帳,沒着沒落地對她說:&ldquo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裡能有這麼多的楚人呢?&rdquo 他隻知道劉邦的士兵大多都是關中人,韓信的士兵大多都是齊、趙、燕那些地區的人,他壓根兒沒想到英布的九江兵是臨近漢水的老鄉,是會唱楚歌的。
張良就利用他們,教會了漢兵。
他料到楚兵軍心一亂,必然會大批地逃亡。
他囑咐漢兵見到逃出來的楚兵,不準阻攔。
&ldquo五更&rdquo與&ldquo定更&rdquo 古代有報更計時的方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于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淩晨1點到3點為四更,淩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其中,晚上7、8點鐘的時候,打鼓報告一更開始,也稱為&ldquo定更&rdquo。
楚人的歌聲傳到了楚營,楚營裡的将士兒郎們聽了家鄉的歌,都想起家來了。
他們眼看着内無糧草、外無救兵,隻能幹坐着等死。
這會兒,父母、妻子、家鄉、鄰裡&hellip&hellip全給這歌聲勾起來了,誰還願意待在這兒啊!剛開始,士兵們還隻是三三兩兩地開了小差,後來幹脆整批地溜走,就連跟着霸王多年的将軍,像季布、鐘離眛他們也暗地裡走了。
這還不算,霸王自己的叔父項伯,也偷偷地投奔張良去了。
大将們一走,小兵一哄而散。
留下的大将隻有虞子期、桓楚他們幾個人,士兵也隻剩了不到一千的子弟兵。
楚軍就這麼自己垮了。
虞子期和桓楚進來,說:&ldquo士兵們已經散了,四面全是楚歌,大王不如趁着天黑殺出去。
&rdquo霸王叫他們在外邊稍微等一會兒。
霸王一見大勢已去,心裡像刀紮似的難受。
他什麼也不計較,可是敗在劉邦手裡他是死也不服氣的;他什麼也不留戀,可是他要突圍就沒法保護虞姬,叫他怎麼扔得下?他要突圍出去,還得依靠那匹騎了多年的戰馬烏骓。
他叫手下的人把烏骓帶到帳内。
霸王一面撫摩着那匹千裡馬,一面說:&ldquo你辛苦了這麼多年,落得這麼個下場。
唉!&rdquo虞姬見霸王這麼難受地對着馬說話,就叫人把它拉開,可是那馬瞅着霸王,就是不肯走。
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喊了一聲,随口用悲傷的調子唱起來: 力氣拔得起一座山, 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力拔山兮氣蓋世) 但時局對我不利啊, 烏骓馬跑不起來了。
(時不利兮骓不逝) 烏骓馬不前進啊, 我該怎麼辦?(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呀虞姬,我又該把你怎麼辦?(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沒等聽完,早已哭成淚人兒了。
虞姬的哥哥虞子期進來說:&ldquo天快亮了,咱們走吧。
&rdquo霸王還是不願意離開虞姬。
虞姬催促他,說:&ldquo大王快走吧!我就在這兒送大王了。
啊,那邊來的是誰?&rdquo 霸王一回頭,說時遲,那時快,虞姬拔出寶劍來,往脖子上一抹。
霸王趕快去救,已經來不及了。
虞子期一見妹妹死了,也自殺了。
霸王兩手捂住臉,眼淚像泉水一樣從眼眶裡湧出來。
桓楚聽見帳裡一片亂哄哄,進去一看,也止不住直掉眼淚。
他刨了兩個坑,把他們倆的屍首分别埋了。
霸王跨上烏骓,帶着八百多個子弟兵,好像受了傷的猛虎似的直撲漢營。
誰也來不及阻擋,誰也阻擋不了。
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ldquo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lsquo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rsquo&rdquo 楚、漢決戰的時候,楚軍被圍困在垓下。
夜裡從漢軍營地裡傳來了楚國的歌聲,項羽以為西楚已經被劉邦打下,都歸了漢,十分絕望。
劉邦在心理上擊潰了項羽。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江東父老 霸王決定帶領八百子弟兵進行突圍,渡過淮河再往東去。
霸王揮着畫戟,來回沖殺,把漢兵打得七零八落。
韓信早已有了布置,立刻命英布、周勃、樊哙分頭追趕。
漢兵首先圍住了桓楚。
桓楚沒法沖出去,又怕被漢兵逮住,就自殺了。
霸王殺出重圍,烏骓使出了平生的勁兒,飛一樣地跑,把漢兵都甩在了後面。
趕到霸王渡過淮河,到了南岸,才瞧見有一百多個子弟兵也都快馬加鞭地趕到了。
他們搶着渡過淮河,跟着霸王又走了幾裡地,迷了道兒。
霸王四下一瞧,全是河溝和小道,卻不知道哪一條可以通到彭城。
再一看後面,揚起了一陣塵土,漢兵遠遠地還追着呢。
項羽馴&ldquo烏骓&rdquo 據說&ldquo烏骓&rdquo當初被捉到時,野性難馴,許多人都不敢近身,即使騎上去也會被它摔下來。
項羽聽說了,也便想一試。
他一騎上&ldquo烏骓&rdquo,就揚鞭奔跑,穿越叢林與大山,這馬非但沒把他摔下來,反倒精疲力竭了。
這時,霸王忽然用手緊抱住一棵樹的樹幹,想把馬壓制得動彈不得,誰知&ldquo烏骓&rdquo也不甘示弱,拼死掙紮,結果那樹被連根從山土中拔了出來,&ldquo烏骓&rdquo總算被霸王的&ldquo拔山&rdquo之力馴服了,心甘情願地供他驅使了一生。
霸王到了三岔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向他問路。
那個莊稼人不願意幫他,就說:&ldquo往左邊兒走。
&rdquo霸王跟一百多個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得連路都沒有了,前邊隻是一片水窪地。
他們的馬陷在泥裡,連蹄子都拔不出來。
霸王這才知道受了莊稼人的騙,走錯了道兒。
他趕緊拉轉缰繩,再回到三岔口,可漢兵已經追到了。
霸王帶着子弟兵又往東南跑,到了東城,他點了點人數,一共才二十八個。
追上來的人馬有好幾千,好像螞蟻擡螳螂似的,都圍上來,霸王覺得這次可沒法脫身了,就帶領這二十八個人上了山岡,擺下陣勢,對他們說:&ldquo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沒打過一次敗仗,就這麼做了天下的霸主。
今天在這兒被圍,這是天意,不是我不會打仗。
我已經不想活了,可是我要和諸君一起痛痛快快地打這最後一仗。
就眼下這種形勢,我還能夠打三陣,赢三陣,突出重圍,斬殺敵人的将軍,砍倒敵人的旗子,讓諸君知道這是天要我死,不是我的仗打得不好。
&rdquo 霸王到現在還不知道他錯在了哪兒,他始終認為隻要他力氣最大,最能打仗,最能殺人,天下的人就都理所當然聽他的。
到了現在,跟着他的隻剩二十八個人了,他仍舊不肯認輸,一定要再殺幾個人讓他們瞧瞧。
霸王把那二十八個士兵分成四隊,朝着漢兵擺下陣勢。
漢兵把他們圍了好幾層。
霸王說:&ldquo我給諸君先殺他們一個大将,諸君分四路,跑下去,到東山下會齊後,再立刻把四隊分成三隊,分别把守住三個地方。
&rdquo接着他就大喊一聲,向一個漢将直沖過去。
那個漢将仗着人多,還想活捉霸王,不知死活地跟霸王對打起來。
霸王拿畫戟猛力一刺,他就送了性命。
霸王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二十八個子弟兵全都到齊了。
霸王立刻叫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
漢兵趕到,不知道霸王在哪一處。
他們也就分兵三路,分别圍住三個地方。
霸王來來往往接應着三個地方。
哪一面漢兵多,他就往哪一面沖殺。
敵人太多,一支畫戟殺不了多少漢兵。
他就一手拿着畫戟,一手拿着寶劍,左刺右劈,雙管齊下。
沒多大工夫,他就又殺了漢軍的一個都尉和幾百個士兵。
漢軍将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躲着。
霸王又把三隊楚兵會合在一起,一點人數,僅僅少了兩個士兵。
他笑着對他們說:&ldquo諸君看怎麼樣?&rdquo他們都趴在馬鞍子上行着禮,說:&ldquo大王真是天神!大王說的一點兒不錯。
&rdquo 霸王殺退了漢兵,帶着二十六個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
恰巧烏江亭長蕩着一隻小船等在那兒。
他一見霸王到了,就催他馬上渡河。
他說:&ldquo江東雖然小,可也有一千多裡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還可以在那邊做王,再養精蓄銳和劉邦争天下。
這兒隻有我這隻船,請大王趕快渡過河去。
&rdquo 霸王原本想跑到會稽去,他還沒想過到了會稽怎麼辦。
這會兒烏江亭長一提起&ldquo江東&rdquo來,反倒戳疼了霸王的心。
他這才決定不走了。
他笑着對亭長說:&ldquo我到了這步田地,渡過江去還有什麼意思?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往西去打天下。
到今天他們全都完了,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哪兒還有臉再見他們哪?&rdquo他搖搖頭,接着又說:&ldquo這匹馬,已經跟了我五年了,所向無敵,曾經一天跑過一千裡地,我舍不得把它殺了。
您是個忠厚的長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這匹馬就送給您吧。
&rdquo 霸王下了馬,叫亭長把馬拉去。
烏骓不願意上船,直直地回過頭來看着霸王。
霸王掉了幾滴眼淚,手一揚,吩咐亭長快拉它上船,渡過江去。
亭長隻好把烏骓拉到船上。
船一離開岸,那匹馬就跳着叫着,差點兒把那隻小船鬧翻了。
亭長放下槳,正想去把它拉住,想不到它望着霸王使勁地一蹦,蹦到江裡去了。
霸王眼看烏骓馬被波浪卷了去,又禁不住掉下淚來。
趕到他擡頭往後一瞧,大隊的漢軍将士已經追到了。
他和二十六個子弟兵都拿着短刀,徒步跟漢兵交戰。
他們又殺了好幾百個漢兵,才一個個地倒下。
末了,隻剩了霸王一個人。
他身上也受了幾處傷。
有十幾個漢将到了霸王跟前。
霸王突然虎目圓睜地瞪着他們,他們反倒不敢過來。
霸王拿眼睛一掃,瞧見其中有個将軍,認出他是個同鄉,霸王說:&ldquo你不是呂馬童嗎?老朋友也在這兒,正巧。
&rdquo 呂馬童不敢正面看霸王。
他耷拉着腦袋,說:&ldquo是!大王有何吩咐?&rdquo他還對旁邊的漢将王翳說:&ldquo這位就是霸王。
&rdquo王翳也不敢動手。
霸王對呂馬童說:&ldquo聽說漢王出過賞格,情願出一千斤黃金、封一萬戶的城邑買我的頭。
我把這個人情送給你吧。
&rdquo說完,他就自殺了,霸王死的時候才三十一歲。
霸王一死,西楚差不多都平了,隻有魯城,就是當初項羽受封為魯公的城邑,不肯投降。
漢王決定親自帶兵把魯城踏平,把老百姓殺光。
想不到大軍到了城下,卻聽見城裡傳出來彈絲弦和唱詩歌的聲音。
張良對漢王說:&ldquo魯是禮儀之邦,周公封在這兒,孔子生在這兒,是天下人都尊敬的地方。
大王怎麼能用暴力去強迫他們呢?不如好言勸他們顧全大局,再跟他們說明,隻要他們歸順,就馬上好好兒地安葬魯公。
我看那要比硬取強。
&rdquo漢王依了張良的主意,魯城這才投降了。
漢王用安葬魯公的禮節把霸王厚葬了,又親自祭祀了霸王。
江東父老 《史記·項羽本紀》:&ldquo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rdquo 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地區,這是項氏叔侄興兵的地方。
項羽少年時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在江東集結了八千子弟兵,與他們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情誼。
項羽攻破秦廷後,分封過諸侯,仍然回到了江東。
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自己家鄉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