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楚漢的成語

關燈
去上廁所,張良向項伯低聲地告個便兒,就帶着樊哙跟了出來。

    劉邦想要溜回灞上,囑咐張良留下代他向項羽告辭,張良問他:&ldquo您帶了什麼禮物沒有?&rdquo劉邦說:&ldquo我帶來一對白璧,想獻給魯公;一對玉鬥,想獻給亞父(就是範增),因為他們生氣了,就沒敢拿出來,請先生代我獻給他們。

    &rdquo 說完,劉邦就隻帶着樊哙、夏侯嬰他們幾個人從小道溜回灞上去了。

    他一回到營裡,就把曹無傷斬了。

    項羽見劉邦好久沒回來,就派謀士陳平去請他。

    張良跟着陳平進去,向項羽賠不是,說:&ldquo沛公醉了,怕失禮,叫我奉上白璧一雙,獻給将軍;玉鬥一雙,獻給亞父。

    &rdquo項羽問:&ldquo沛公呢?&rdquo張良說:&ldquo他怕将軍的部下對他為難,先走了,這會兒大概已經到了灞上了。

    我們幾個留下聽候處置。

    &rdquo項羽也不介意,就說:&ldquo你們都好好兒地回去吧。

    &rdquo 大夥兒就都出去了。

    範增進來,見項羽把玉璧擱在幾上,一聲不言語地瞅着。

    範增是又恨他又心疼他。

    這時,項羽指着玉鬥對他說:&ldquo這是劉邦送給亞父的。

    &rdquo範增上去,拿起玉鬥扔在地上,拔出劍來,把它砍碎了。

    他歎着氣,說:&ldquo唉!真是個小孩子,沒法兒替他出主意。

    &rdquo他又對項羽說:&ldquo奪将軍天下的一定是劉邦。

    我們等着做俘虜吧!&rdquo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ldquo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rdquo 在鴻門宴上,項莊在範增的示意下,拔劍獻舞,但事實上是為了借機殺掉劉邦。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說話或行動另有所指,别有所圖。

     沐猴而冠 項羽率領着諸侯進了鹹陽,他首先殺掉了那位隻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又下令處死了不少秦國的公子、親族和不法的文武官員。

    随後他帶着八千子弟兵進了秦宮。

     秦宮裡值錢的東西早就被劉邦的将士們拿走了。

    項羽和子弟兵們見了這座在鞭子底下被奴役的幾十萬農民建成的阿房宮,心中越發痛恨起來,便放了一把火,燒了。

    這座埋藏着秦朝罪惡和天下冤屈的阿房宮就這麼被燒成了一片瓦礫場(礫lì)。

     火燒阿房宮僅僅發洩了楚軍曆年來積壓着的仇恨,可是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各路諸侯和将士跟着項羽進了關,滅了秦國,他們希望項羽賞給他們的是爵位和土地。

    項羽就跟範增商量,準備重新劃分天下,按功勞的大小分封諸侯。

    可他要這麼做,首先得請示楚懷王,因為至少在名義上,楚懷王還是他們的頭兒呢。

     公元前206年1月,項羽打發使者去向楚懷王孫心請示:先立項羽自己為王,再發号施令分封别的将士。

    這也就是面子上尊重楚懷王罷了,實際上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懂得什麼呢,隻要他說一聲&ldquo一切由諸侯上将軍主持&rdquo就是了,難道還有第二個人比得上項羽嗎?可是沒想到,十五歲的楚懷王還真回答得挺幹脆,他隻說了三個字:&ldquo照前約。

    &rdquo也就是說,&ldquo誰先進關,誰做王&rdquo。

     項羽聽到了這樣一個回答,火了。

    他說:&ldquo懷王自己還是我項家立的,他又沒有征伐的功勞,怎麼能自作主張?&rdquo範增、英布他們也都不服氣。

    項羽用了一個計,他要繞個彎兒來抓實權。

    他尊懷王為&ldquo義帝&rdquo,請他搬到長沙去。

    名義上,&ldquo帝&rdquo比&ldquo王&rdquo高一等,實際上是請他做個&ldquo太上皇&rdquo,什麼都用不着他操心。

    他把楚懷王尊為義帝以後,就跟範增商議分封諸侯的大事。

    分封諸侯太不容易了。

    項羽和範增煞費苦心,把秦始皇已經統一了的天下重新分得七零八碎,封了十八個諸侯,都稱為王。

     這十八個王分别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yì)、衡山王吳芮(ruì)、臨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張耳、代王歇、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膠東王田巿(fú)、燕王臧荼(zāngtú)、遼東王韓廣、西魏王豹、殷王司馬卬(áng)、韓王成、河南王申陽。

     項羽自己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地和楚地九個郡。

    春秋時代不是有&ldquo霸主&rdquo嗎?霸主是諸侯的首領,在他上頭可還有個挂名的天王。

    項羽自稱為霸王,就是十八個王的首領的意思,在他上頭也有一個挂名的&ldquo天王&rdquo,就是義帝。

     這些原來的貴族和新起來的将軍對于推翻秦朝的血腥統治都是有功勞的。

    不封他們,誰也不會甘心;封了他們,就把秦始皇已經統一了的國家又變成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的局面了。

    這時候,雖然霸王權力最大,軍隊都在他手裡,可是他不敢做兼并六國、一統中原的秦始皇,他隻要像齊桓公或者楚莊王那樣做個霸主。

    他認為把天下分為十九國,各國諸侯治理自己的國家,有重大的事情可以請示霸王,那要比秦朝獨斷獨行的統治強得多。

     霸王見鹹陽的宮室都燒毀了,士兵們又都想念着東邊的老家。

    而且,他自己明白,秦人對他沒有好感,留在這兒也沒啥好處,于是決定回到彭城,把那兒定為西楚的都城。

    謀士韓生勸霸王留下,說:&ldquo關中高山險要,河流圍繞,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烏關,北有黃河,土地又肥沃,作為都城是再适合也沒有了。

    &rdquo霸王說:&ldquo富貴不歸故鄉,就好像穿着繡花的綢緞走夜路,誰知道你呀!&rdquo韓生出了霸王的營帳,大發牢騷,說:&ldquo楚人隻不過是戴着帽子裝成人的猴子罷了!&rdquo這話傳到項羽耳朵裡,他一怒之下殺了韓生。

    最後,到底還是拿彭城作了都城。

     項羽封完十八個王以後,他們都帶着自己的軍隊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這樣天下不就太平了嗎?哪裡知道還有一些人不服氣。

     第一個不服氣的是漢王劉邦,他被分到了偏僻的巴蜀;第二個是齊将田榮;第三個是成安君陳馀。

    漢王先進了關,做不成關中王,已經不樂意了,還把他送到巴蜀去,他當然不肯罷休。

    田榮在項梁的時候就不聽命令,到項羽又不肯跟着楚軍一同進關,于是霸王分封諸侯就沒有他的份兒。

    他氣得雙腳亂跳,很快就轟走了齊王田都,殺了膠東王田巿。

    這時候昌邑人彭越在巨野也有了一萬人馬,田榮就拜他為将軍,叫他去攻打濟北王田安。

    彭越打了勝仗,殺了田安,田榮自己做了齊王。

     另一邊,成安君陳馀跟張耳鬧翻了以後,躲起來釣魚、打獵,不肯跟着諸侯一同進關,原本受封沒有他的份兒。

    霸王因為他有點兒名望,再說曾經寫過一封信勸降章邯,也算有功,就把南皮鄰近的三個縣封給他。

    陳馀可冒了火兒,他說:&ldquo我的功勞跟張耳一樣,憑啥張耳做了常山王,我就隻得三個縣,這也太欺負人了。

    &rdquo陳馀聽說田榮背叛西楚,就向他借了兵馬去攻打常山王張耳。

    他打敗了張耳,占領了趙地,從代郡迎接了代王歇,仍舊請他為趙王。

    代王歇做了趙王,就立陳馀為代王。

     霸王分封的十八個王,被田榮這麼一鬧,就死了兩個,逃了兩個,連趙、代都背叛了。

    霸王饒不了田榮,可是他最不放心的還不是田榮,而是漢王劉邦,霸王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本來隻把巴、蜀封給他,讓他住在西南的角落裡。

    後來劉邦送了不少禮物給項伯,請他在項羽面前說情,項羽才又把漢中封給了他。

    項羽已經提防他要回到東邊來,所以又叫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守住關中,擋住劉邦那一頭,不讓他出來。

     漢王的将士大多是豐鄉、沛縣一帶的山東人(古時候崤山函谷關以東叫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他們誰都不願意到巴、蜀和漢中去。

    漢王比誰都生氣,他說:&ldquo巴、蜀是秦國放逐囚犯的地方,到了那種地方,還能回到家鄉去嗎?&rdquo他決定去進攻霸王。

    蕭何攔住他,說:&ldquo大丈夫能屈能伸,請大王接受封地,愛護百姓,招收豪傑。

    您把巴、蜀和漢中治理好了,就能收複三秦,然後再去攻打霸王也不遲。

    &rdquo張良也勸他不要跟霸王鬧翻。

    漢王就反過來勸将士們好好兒動身往都城南鄭去。

     漢王動身的時候,張良就要跟他分手了。

    張良是韓王成的臣下,因為劉邦向韓王成懇求,韓王成才派張良送劉邦進關。

    韓王成沒跟着項羽進關,因此,他并沒有什麼功勞。

    等項羽到了鴻門,号令諸侯,韓王成才趕來見他。

    項羽看他小心順服,仍舊讓他做着韓王,隻是囑咐他必須召回張良。

    韓王成自然答應了。

    這會兒張良去跟漢王辭行,漢王拉着他的手不放,連眼眶都濕了。

    張良也有點兒戀戀不舍,就說:&ldquo我送大王到漢中吧。

    &rdquo他就請韓王成允許他送漢王到邊界上,韓王成不好拒絕,便囑咐他一到漢中地界馬上回來。

     蜀道 蜀道,是古代通往蜀地的道路。

    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難以通行,詩仙李白曾作《蜀道難》一詩,描寫蜀道之艱難。

     劉邦在鴻門宴之後入蜀走的便是蜀道中的子午道。

    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在入蜀之後便放火燒掉了子午道,用來向項羽表示再無争霸之心。

    後來子午道在西漢末年重新修複。

    唐朝時期,由于荔枝的運送,官府不斷進行修治,子午道得以興盛。

     張良送漢王到了褒中,分别的時候對他說:&ldquo從這兒往前去都是棧道,請大王走一段燒毀一段。

    &rdquo漢王說:&ldquo那不是斷絕了我的歸路嗎?&rdquo張良說:&ldquo要是不燒毀棧道,恐怕大王還沒回來,人家早就進去了。

    燒毀棧道不但使别的諸侯不能進去侵犯大王,還可以叫霸王放心。

    &rdquo漢王這才恍然大悟,他送給張良一百斤黃金、兩鬥珍珠。

    兩個人就這麼分别了。

     張良對霸王說:&ldquo漢王燒毀棧道,不願意再回來了。

    田榮背叛大王,理應去征伐。

    &rdquo霸王就放松了漢王這一頭,回到彭城,準備發兵去征伐田榮。

     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養精蓄銳,準備再跟霸王比個高低。

    可是士兵們不願意在這種山地裡生活,他們說:&ldquo我們生是山東人,死是山東鬼。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要走,誰也攔不住。

    &rdquo于是差不多天天有人逃走,急得漢王連飯都吃不下。

    他正在憋得慌的時候,有人來報告,說:&ldquo丞相蕭何逃走了!&rdquo這可把漢王急壞了。

    他想:&ldquo我待他不錯,怎麼連他也逃了呢?&rdquo 沐猴而冠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ldquo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果然。

    &rdquo 沐猴,猴子;冠,戴帽子。

    意思是猴子戴帽子裝成人。

    這句話是韓生在諷刺項羽。

     現在,這個成語用來諷刺竊取權位的人空有位高權重者的外表,得意忘形。

     胯下之辱 漢王一聽說丞相蕭何逃走了,又是着急,又是生氣,立刻派人去追。

    到了第三天早晨,蕭何回來了。

    漢王又是高興,又是恨,氣呼呼地問他:&ldquo你怎麼也逃了?&rdquo蕭何說:&ldquo我是去追逃走的人。

    &rdquo漢王就問:&ldquo你追誰呀?&rdquo 蕭何追的是淮陰人韓信。

    韓信小時候也讀過書,拜過師,文的武的都有一套。

    後來他父母雙亡,窮困潦倒。

    他隻知道讀書練武,卻沒有什麼掙錢的本領,于是隻好到城下淮水去釣魚。

    釣到了魚,賣幾個錢;釣不到魚,就餓肚子。

    有個老太太總在那邊洗紗,她瞧見韓信餓得有氣無力,怪可憐的,就把自己帶來的飯分一些給他。

    韓信吃完,非常感激。

    他對老太太說:&ldquo您老人家這麼照顧我,我将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您。

    &rdquo想不到老太太反倒生了氣,說:&ldquo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太沒出息了。

    我瞧公子可憐才多少給你點吃的,誰要你報答!&rdquo韓信隻好說了聲&ldquo是&rdquo,紅着臉難為情地走開了。

     韓信雖窮,卻也像武士、俠客那樣身上總挎着一把寶劍。

    淮陰城裡的一幫少年見他老實,老取笑他。

    他們對他說:&ldquo韓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富不像富、窮不像窮,像個什麼呀?你還是把那把寶劍摘下來吧。

    &rdquo其中有一個屠夫的兒子,特别刻薄。

    他說:&ldquo你老帶着劍,好像有兩下子,可我知道你是個膽小鬼。

    你敢跟我拼一拼嗎?要是敢,就拿起劍來刺我;要是不敢,就從我的褲裆底下鑽過去!&rdquo說着,他叉開兩條腿,在大街上來了個騎馬蹲。

    韓信把他上下端詳了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裆底下爬過去了。

    大夥兒一陣哄笑,韓信也隻好附和着苦笑了一下。

    從那時起,人家就送了他一個外号,叫&ldquo鑽褲裆的&rdquo。

     等到項梁渡過淮河,路過淮陰的時候,韓信帶着寶劍去投軍,在楚營裡當了個小兵。

    項梁死後,韓信又跟着項羽。

    項羽見他比一般的小兵強,就叫他做了個執戟郎中。

    韓信好幾次向項羽獻計,都沒被采用。

    一個小兵怎麼能參與大将的計劃呢?鴻門宴上,韓信拿着長戟站崗的時候,看到沛公劉邦低聲下氣地對着魯公項羽,真有點兒像當初他自己鑽褲裆的滋味,他便對沛公就有了幾分同情,而且認為他将來準成大事。

    後來沛公做了漢王,被項羽逼到了漢中。

    韓信認為投奔一個失勢的主人準能得到重用,他就下了決心去投奔漢王。

     韓信帶着寶劍和幹糧,揀小道一直往西走。

    頭兩天,他白天躲着,晚上趕路。

    後來就黑天白日地趕。

    他知道棧道已經燒毀了,可别的道兒他又不知道,他就認準了一個方向,翻山越嶺往前走。

    他在樹林子裡遇到一位砍柴的老大爺,就問他往南鄭去的路。

    那老大爺撓着頭皮,說:&ldquo以前有是有一條道兒,是走陳倉的,可那不是路,不好走,還有猛虎,已經多年沒有人走了。

    我還是三十多年前做買賣的時候走過幾次,那時候棧道還沒修呢!&rdquo韓信請他詳細說一說,他就說了一大串地名。

    韓信一一記住,還背了一遍。

    他拜謝了老大爺,向陳倉那條路走去。

     &ldquo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rdquo,韓信終于從陳倉到了南鄭,進了漢營。

    可是天大的希望破滅了,他隻撈到了一個芝麻綠豆官,人家僅僅給了他一個挺平常的職務。

     後來韓信見到了蕭何,跟他談了談,蕭何認為韓信的能耐可不小。

    蕭何又專門跟他談了幾次,從天下形勢談到劉、項兩家将來的命運,以及怎樣能夠打回山東去,等等。

    蕭何這才知道他是數一數二的人才,他在漢王跟前盡力推薦他,還把他的出身說了一遍。

    漢王聽了,也不覺得怎樣,并沒因此重用韓信。

     漢初三傑 &ldquo漢初三傑&rdquo指的是西漢建立時期的張良、蕭何和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在慶功宴上曾說:&ldquo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mdash&mdash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我比不上蕭何;率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

    三位皆人傑,他們能為我所用,這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

    &rdquo 過了幾天,漢王老是愁眉苦臉,悶悶不樂。

    他對蕭何說:&ldquo難道咱們一輩子待在這兒嗎?什麼時候才能夠打回去呢?&rdquo蕭何說:&ldquo隻要有了大将,率領三軍,就能夠打回去。

    &rdquo漢王說:&ldquo哪兒找這樣的大将?&rdquo蕭何說:&ldquo有哇!隻要大王肯重用,大将已經找到了。

    &rdquo漢王急切地問:&ldquo誰呀?在哪兒?&rdquo蕭何說:&ldquo淮陰人韓信,就在這兒。

    &rdquo漢王皺着眉頭,說:&ldquo哎,鑽褲裆的還能做将軍嗎?&rdquo蕭何又說了一大堆話,可漢王連聽都不愛聽。

     第二天,蕭何又去見漢王,對他說:&ldquo大将有了!請大王決定吧。

    &rdquo漢王眉開眼笑地說:&ldquo那太好了。

    誰呀?&rdquo蕭何挺堅決地說:&ldquo淮陰人韓信!&rdquo漢王立馬收起了笑容,說:&ldquo要是拜他為大将,不但三軍不服,諸侯取笑,就是項羽聽到了,也準得笑話我。

    請丞相别再提了。

    &rdquo 蕭何一連幾天碰了釘子,隻好不再去說了。

    可是蕭何不去,漢王又來找他,對他說:&ldquo我們的家都在山東,士兵們不太安心,天天有人逃走,怎麼辦?&rdquo蕭何說:&ldquo總得先拜大将啊。

    &rdquo漢王說:&ldquo又是韓信,是不是?實話對你說,不行!拜大将可不是鬧着玩兒的。

    你想想,拜了他,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将士們能服氣嗎?周勃、灌嬰、樊哙他們能不說我賞罰不明嗎?&rdquo蕭何說:&ldquo自古以來英明的君王選拔人才,主要是看他的才能,不會計較他的出身。

    我知道韓信的才能,可以拜他為大将,我才三番五次地勸大王重用他。

    &rdquo漢王不好意思叫蕭何下不來台,就說:&ldquo叫韓信安心點兒,有機會我一定提拔他。

    &rdquo蕭何隻好出來,把漢王将來一定重用他的話告訴了韓信。

     胯下之辱 《史記·淮陰侯列傳》:&ldquo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lsquo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rsquo衆辱之曰:&lsquo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rsquo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rdquo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從胯下鑽過去的恥辱。

    後來,其用來形容無法忘記的極大恥辱。

     國士無雙 韓信知道漢王不想重用他,越來越苦悶,他準備了些幹糧,第二天一早便騎馬出了東門。

    他手下的人慌忙到丞相府報告說:&ldquo韓都尉出了東門,不知道去了哪兒。

    &rdquo蕭何跺着腳說:&ldquo哎呀!真給他走了!那還了得?&rdquo他來不及去報告漢王,就立刻帶了幾個随從,騎上快馬,追到東門,問守門官:&ldquo你有沒有看見一位将軍,從這裡過去?&rdquo&ldquo有,有,是韓都尉。

    這會兒大概已經走出五六十裡了吧。

    &rdquo蕭何快馬加鞭,急急地追出去。

    到了中午,他路過一個村子,又問老鄉們。

    他們說:&ldquo早已過去了有三四十裡吧。

    &rdquo蕭何兩條腿往馬肚子上使勁兒一夾,又追了上去。

     他就這麼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月亮都出來了,還沒追上韓信。

    他想,人累馬乏,明天再追吧。

    可他又一想,要是到了明天,不就更追不上了嗎?他見此時月光明朗,道兒上好像灑滿了水銀似的;涼風吹來,汗也收了,人反倒精神起來了。

    他就趁着月色又趕了一陣。

    等轉過山腰,前面出現了一條雪亮的河。

    他遠遠地瞧見有個人正牽着馬在河邊上來回踱步,仔細一看,那不是韓信是誰呀?蕭何使勁兒地加上兩鞭,大聲嚷着:&ldquo韓将軍!韓将軍!&rdquo他跑到河邊,下了馬,氣呼呼地說:&ldquo韓将軍,你也太絕情了!&rdquo韓信呆呆地望着他,不說話。

    蕭何說:&ldquo咱們一見如故,算得上朋友。

    你怎麼不說一聲,就這麼走了?追得我好苦哇!跟我回去!要走一塊兒走。

    &rdquo 韓信向他行個禮,抹着眼淚,可就是不說話。

    蕭何又對他說了一大通勸他回去的話。

    韓信歎了一口氣,說:&ldquo我這輩子忘不了丞相的情義,可是漢王&hellip&hellip&rdquo他又停住不說了。

    這時候,滕公夏侯嬰也趕到了。

    兩個人死乞白賴地非要把韓信拉回去不可。

    他們說:&ldquo要是大王再不聽我們的勸告,那我們仨一塊兒走,好不好?&rdquo韓信挺感激地說:&ldquo既然丞相這麼瞧得起我,我就回去吧,就是死在你們手裡也是甘心的。

    &rdquo 三個人回到了南鄭,蕭何把韓信留在丞相府,急急忙忙去見漢王。

    漢王問他:&ldquo你追誰呀?&rdquo蕭何說:&ldquo淮陰人韓信!&rdquo漢王氣呼呼地問:&ldquo逃走的将軍有十幾個,也沒聽說你追過誰,怎麼會去追那個鑽過褲裆的韓信呢?&rdquo蕭何說:&ldquo将軍有的是,容易找。

    可像韓信那樣獨一無二的人才,哪兒找去?大王要是準備一輩子躲在漢中,那就用不着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他不可。

    大王到底準備怎麼樣?&rdquo 漢王說:&ldquo我當然要打回去。

    &rdquo蕭何說:&ldquo那就請大王趕快重用韓信。

    不用他,他還是要走的。

    &rdquo漢王一向信任蕭何,他見蕭何這麼堅決地推薦韓信,就不得不考慮了。

    他說:&ldquo那就依着丞相,請他做将軍吧。

    &rdquo蕭何說:&ldquo請他做将軍,還是留不住他。

    &rdquo漢王說:&ldquo拜他為大将怎麼樣?&rdquo蕭何說:&ldquo大王英明,這是國家的福氣。

    &rdquo 漢王就要召韓信進來,拜他為大将。

    蕭何皺着眉頭,說:&ldquo大王素來不注重禮儀。

    拜大将是大事,不能像小孩鬧着玩兒。

    既然大王決定拜他為大将,就該鄭重其事地擇個好日子,齋戒沐浴,在廣場上修個台,舉行隆重的拜将儀式。

    &rdquo漢王說:&ldquo好,都依着你去辦吧。

    &rdquo 漢營裡的幾個主将一聽到漢王擇日子要拜大将,一個個都眉開眼笑,誰都認為自己能力強、功勞大,&ldquo不拜我為大将拜誰呢?&rdquo等到韓信上了拜将台,全軍都愣了。

     漢王拜韓信為大将後,問他:&ldquo丞相屢次推薦将軍,将軍準有妙計,請将軍指教。

    &rdquo韓信說:&ldquo不敢當!&rdquo接着他問:&ldquo大王是不是要跟霸王争天下?&rdquo漢王說:&ldquo是啊。

    &rdquo韓信又說:&ldquo大王您估計一下,跟霸王比,有沒有他厲害?&rdquo漢王不作聲。

    過了一會兒,說:&ldquo比不上他。

    &rdquo 韓信向漢王拜了拜,說:&ldquo我也覺得比不上。

    可就從大王知道自己比不上霸王這一點來說,我就應該祝賀大王。

    我曾經在他手下做事,知道他的能耐,也知道他的毛病。

    霸王吆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吓倒,多麼神勇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将軍,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霸王待人恭敬又有愛心,瞧見别人有病,他會好心眼兒掉眼淚;可是人家立了大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即使封了,他還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摸右摸,把印的四個角都摸光了,還舍不得交給人家。

    他的好心眼兒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兒罷了。

    霸王的力量是挺強,可是他犯了四個大錯,是很容易變弱的。

    &rdquo 漢王連忙問:&ldquo哪四個大錯?&rdquo韓信接着說:&ldquo霸王分封諸侯,本該守在關中,可他偏拿彭城做都城,這是錯其一;他違背了義帝先進關為王的前約,隻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分封諸侯,這麼不公平的做法,大家心中不服,這是錯其二;他把義帝轟到長沙去,别的諸侯見樣學樣,也把他們的主人轟走,自己搶奪地盤,這是錯其三;霸王到過的地方,處處遭到屠殺和破壞,這是錯其四。

    霸王雖然做了首領,卻已經失了人心。

    所以我說,他的強很容易會變成弱的。

    &rdquo 漢王聽了,連連點頭。

    韓信接着說:&ldquo隻要大王不犯他犯的錯,信任天下有本領的人,拿天下的城邑封給功臣,誰能不心服?士兵們都想回到東邊去,大王率領他們,名正言順地去征伐背約的人,敵人怎麼能不逃散?再說霸王坑殺了秦國投降的士兵二十多萬,隻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沒死。

    秦人恨這三個人恨到骨髓裡去了。

    他還封他們為王,秦人能向着他們嗎?可大王您,進了武關,一點兒也不傷害老百姓;到了鹹陽,又廢除了秦國殘酷的法令,跟秦人約法三章,秦人哪一個不盼着大王留在關中?現在大王發兵往東邊打過去,相信三秦隻要發個通告出去,輕輕松松就可以拿下來的。

    &rdquo 漢王越聽越高興,他打從心眼兒裡佩服韓信,隻恨沒早些拜他為大将。

    他下令軍中一切聽從韓信的調度,軍中的将士們見漢王如此信任韓信,也不得不服從他的指揮。

    韓信于是開始操練兵馬,準備跟霸王開戰了。

     韓信之死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将之後,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劉邦做了皇帝,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

    首先,他解除了韓信的兵權;不久,又将韓信逮捕;韓信被赦免後,從&ldquo楚王&rdquo降級成為&ldquo淮陰侯&rdquo。

    韓信閑居長安,郁郁不得志,便圖謀造反。

    韓信意欲造反的消息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後告發,呂後想除掉韓信,就同蕭何商議。

    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韓信被殺害于長樂宮。

     國士無雙 《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載:&ldquo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rdquo 蕭何月下追回韓信後,劉邦問他:&ldquo那麼多将領逃跑,你為什麼就追韓信呢?&rdquo蕭何說:&ldquo将領容易有,像韓信這麼有能耐的,國内可獨一無二。

    &rdquo 後來,當人們要形容誰是國内數一數二的人才時,就可以用&ldquo國士無雙&rdquo這個成語了。

     暗度陳倉 韓信當了大将,加緊編排隊伍,操練兵馬,沒花多少時日,就訓練成了一支整齊的軍隊。

    他跟漢王劉邦、丞相蕭何商議後,把東征的計劃隻告訴了夏侯嬰、曹參、樊哙等幾個人,囑咐他們保守機密,分頭去幹。

    漢王劉邦和韓信率領着大軍靜悄悄地離開了南鄭;丞相蕭何留下來收稅征糧以接濟軍饷;樊哙、周勃奉命率領一萬人馬去修棧道,限三個月完工。

     樊哙和周勃的棧道不修好,大軍就過不去。

    可是被毀的棧道加起來得有将近二百公裡,且高低不平,地勢挺險。

    有的地方彎彎曲曲,要盤旋幾層;有的地方上懸峭壁、下臨深淵,沒法站腳,無從下手;有的地方必須架橋;有的地方還得開山。

    一萬人馬才修了十幾天,就摔死了幾十人,摔傷的更多,卻隻修了短短的一段。

    三個月的限期太緊,口糧又少,士兵們個個抱怨,就連樊哙也抱怨說:&ldquo這麼大的工程,就算十萬壯丁修上一年,也沒法完工。

    &rdquo士兵們聽到監工也這麼說,幹活兒就更沒有勁兒了。

     過了幾天,上頭又派來三五個工頭,還帶來了一千名民夫。

    他們傳達漢王的命令,說樊哙、周勃口出怨言,給予撤職處分,把他們調了回去。

    新的工頭确實比樊哙他們強,天天督促士兵運木料、送糧草、拉民夫、懲辦逃亡的士兵,吵吵嚷嚷,鬧得雞飛狗跳。

    棧道還沒修多少,漢王要興兵東征的消息就傳到了關中。

     雍王章邯得到了消息,他一面派探子去打聽棧道的進展,一面調兵遣将預先做了禦敵的準備。

    他聽了探子們的報告,才知道漢軍的大将原來是鑽褲裆的韓信,漢王的将士們都不服氣,修棧道的士兵和民夫天天有逃走的,别說三個月,就是一年兩年也修不到這邊來。

     棧道不修通,就算漢軍長了翅膀也飛不到關中來。

    現在看來,雖然漢王早就嚷着要&ldquo東征&rdquo,卻隻是雷聲大、雨點小,把行軍大事當作兒戲。

    話雖如此,可章邯是個有經驗的将軍,沒事也當有事看。

    他又派了一些兵馬仔細巡查,守住棧道的關口,以防萬一,他還天天派人打聽漢軍的動靜。

     這天,突然來了一個急報,說:&ldquo漢王大軍已經過了棧道,奪去了陳倉,向這邊打過來了。

    &rdquo章邯有點半信半疑,棧道還沒修好,漢軍就是長了翅膀也飛不過來啊。

    他哪裡知道當初韓信投奔漢王,壓根兒就沒走棧道,是越過陳倉走小道到南鄭的。

    這會兒韓信用了一個計策,叫作&ldquo明修棧道,暗度陳倉&rdquo。

    章邯隻知道派兵守住棧道那一頭,可人家卻走了另外一條道,偷偷地越過了陳倉。

    眼下,漢王劉邦的大軍已經到了跟前。

     章邯親自帶領軍隊趕到陳倉那邊去抵禦漢軍,可是他哪兒擋得住歸心似箭的漢軍?章邯打了敗仗,死傷了不少人馬,急忙忙地逃回廢丘向司馬欣和董翳讨救兵。

    誰知這兩位害怕漢軍打過來,自顧不暇,哪裡還敢發兵去救别人。

    另一邊,韓信可早就偵察好了廢丘的地形,定下了攻城的計劃:他一邊派樊哙率人去進攻鹹陽,一邊準備好了在廢丘引水灌城。

    等到廢丘失守、章邯自殺,那邊樊哙也已經進了鹹陽。

     張良和韓信珠聯璧合 劉邦被霸王分封到荒涼的巴蜀,劉邦本想立馬起兵反擊,經張良規勸後入蜀并燒毀了全部入蜀的棧道,張良此計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

    後來劉邦采用韓信的計謀,避開章邯的正面防禦,暗地裡越過陳倉一舉平定三秦,與項羽一同逐鹿中原,稱霸天下。

     三秦的首領章邯一死,鹹陽被漢軍占領,司馬欣和董翳更加孤立了。

    秦人恨他們恨到了骨髓裡,對&ldquo約法三章&rdquo的劉邦卻念念不忘,所以三秦各縣一見漢軍到來,沒抵抗便主動投降了。

    董翳和司馬欣打了幾回敗仗,也隻好投降。

     不到三個月工夫,三秦就變成了漢王劉邦的地盤,他安撫了當地的老百姓,又下了一道命令,把以前秦國的林園一律開放,讓農民耕種。

    這可把霸王氣得頭頂冒煙。

    這邊齊王田榮等人發生叛變,那邊漢王劉邦又奪去了三秦,霸王兩邊都想去征讨,卻又分身乏術,總不能同時兩頭都去進攻吧。

    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他收到了張良給他的一封信,勸他去征伐田榮。

     張良不是在韓國嗎?怎麼會替漢王說話呢?原來霸王把那位因為被降了級而天天發牢騷的韓王成給殺了,另立了一個毫無韓國王室血統的人為王。

    在霸王看來,殺一個韓王成沒什麼大不了的,偏偏韓相國的後代張良把他當作命根子。

    他在博浪沙向秦始皇行刺,并沒有别的企圖,就是因為秦始皇滅了韓國,他單純地要為韓王報仇。

    這會兒霸王又殺了韓王成,他哭得死去活來,發誓要替他報仇。

     張良逃到漢王劉邦那裡,寫了封信給霸王,大意說:&ldquo漢王不守本分,固然不好,可是他隻是想要收複三秦,在關中做王,依照懷王的前約就心滿意足了。

    可另一頭田榮必定會聯合趙王他們來打西楚,到了那時候,天下将無法收拾了。

    &rdquo 霸王和範增明知道這是張良替劉邦出的緩兵之計。

    可是如果平定了齊、梁、趙,單單關中一個地區,回頭再去收拾也不難;要是現在先去對付劉邦,那麼,往後齊、梁、趙、代、燕就更沒法收拾了。

    倒不如将計就計,賣個人情,先發兵去征伐田榮吧! 霸王叫九江王英布發兵,一同去征伐齊王田榮。

    英布心裡想着自己稱霸,就推托說因病不能到遠處去。

    霸王心裡有點兒怪他,就另外給他一道密令,讓他去暗殺義帝。

    義帝呢,霸王曾幾次催促他搬到長沙去,他卻慢吞吞地在路上磨蹭着。

    英布吩咐一班心腹士兵,扮作強盜,追上義帝的船,在江面上把他殺了。

     公元前205年開春,霸王親自帶領大軍打到齊國。

    就這樣,漢王鑽了空子,他趁着霸王與齊國相持不下的時候,打着為義帝報仇的旗号一路打過去,奪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

    霸王一聽說彭城被劉邦奪了去,連忙扔下了齊國這頭,急急忙忙趕回來在睢水(睢suī)跟漢軍打了一仗。

     漢軍大敗,死傷慘重,就連劉邦的父親太公和夫人呂氏都做了俘虜,被關進了楚營。

    漢王自己也被楚兵像打獵似的緊緊圍了三層。

    漢王歎了一口氣,說:&ldquo看來今天,我要死在這裡了。

    &rdquo正在十分危急的時候,忽然西北方起了一陣大風,往東南刮過去,霎時飛沙走石,塵土飛揚。

    四周的人睜不開眼,站不住腳。

    楚兵慌裡慌張,亂紛紛地四散奔走。

    漢王趁着這個機會,使盡平生力氣,兩條腿往馬肚子上一夾,順着風向,沖東南方直奔了二十來裡,終于逃了出去。

     暗度陳倉 這個成語故事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

     陳倉,是一個古縣名,從劉邦所在的關隴通向漢中必須經過這個地方。

    度,是&ldquo越過&rdquo的意思。

    明着修複棧道,暗地裡越過陳倉打向關中。

     &ldquo暗度陳倉&rdquo常常與&ldquo明修棧道&rdquo連用,意思是正面迷惑敵人,從側翼突然進攻。

    後來,也可以形容暗中進行秘密活動。

     挑撥離間 漢王劉邦收集了剩餘的兵馬,守住荥陽(荥xíng),蕭何又從關中派了許多兵馬過去援助,漢王又重新振作起來了。

    可他心裡還是有塊大石頭壓得喘不上來氣:派出去的韓信已經打下了魏國,還要去進攻趙、燕、齊等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萬一霸王再來進攻荥陽,該怎麼辦? 怕什麼來什麼。

    另一頭,霸王發兵十萬,揚言要掃平荥陽。

    亞父範增獻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