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沖之傳
關燈
小
中
大
之,然後讓其在樂遊苑裡當場比試,結果索車差距太大,被毀燒掉了。
永明年間(483~493),竟陵王蕭子良喜好古物,祖沖之為他制做了一個不倒器。
文惠太子在東宮時,看到祖沖之的曆法,便啟禀世祖(蕭赜)施行,不久文惠去世,這事又擱下了。
祖沖之後來轉任長水校尉,兼任本職。
祖沖之還作《安邊論》,主張進行屯田,發展農業、養殖業。
建武年間(494~498),明帝(蕭鸾)讓祖沖之到各地考察,打算搞些大的有利于老百姓的工程,趕上連年戰争,這事也沒施行。
祖沖之一精一通樂器音律,做博塞遊戲當時數他獨絕,沒有對手。
有感于諸葛亮造過木牛流馬,祖沖之也造了部機器,不需利用風或水,隻要一開機關就自行運動,不要人力。
又造千裡船,在新亭江上試航,一天能行百餘裡。
在樂遊苑裡造了座水碓磨,世祖曾親往觀看。
尤其善于計算。
永元二年(500),祖沖之去世,其時七十二歲。
著作有《〈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注》,《〈九章〉注》及《綴述》數十篇。
本史作者認為:文章,是人們情一性一的表現,一精一神的奏鳴。
通過心靈來融鑄思想感情,揮筆落紙便可見氣韻天成。
但都是從生命一性一靈出發,又受到興趣一愛一好的影響,因而各人的感受不同,追求也就頗為紛雜。
像子桓的品評人物,仲治的區别文體,陸機在《文賦》中的分辨,李充在《翰林》裡的論說,張..摘句褒貶,顔延圖寫情興,各有自己的主張,都成為某種标準。
做文南齊書章的情形,一般是從思想感情生發開來,和無限豐富的形象生動結合,從而變化無窮。
都是使用同樣的語言音韻,但說出來的話各不相同;大家面對同一外部世界,但形諸筆端就千差萬别。
作詩的原則,原是本諸風雅,但經發展變化,便形成各自的風格。
像陳思《代馬》諸章,王粲《飛鸾》各篇,作為四言詩,其美妙可謂超前絕後。
少卿的離辭,最具五言詩的才骨,難與争雄。
桂林、湘水,有(張)平子的華美篇章,飛館玉池,有魏文(帝)的美麗文筆,作為七言詩,誰能超過他們呢?卿、雲之作巨麗,那是正宗一流,張、左之作恢廓,那是登峰造極,無以複加了。
顯宗(漢明帝)之述傅毅,簡文之叙彥伯,分字造句,很合頌體。
裴顔内侍,元規鳳池,是子章以來,章表的上乘之作。
孫綽作的碑文,可以前追伯喈,謝莊作的诔,可以後起潘嶽,顔延的《楊瓒》,自比于《馬督》,不僅文多,而且得體。
王褒的《僮約》,束皙的《發蒙》,雖屬滑稽之流,也甚奇偉可觀。
五言詩體,在各種體裁中一枝獨秀。
一般的玩物,時間久了就不一愛一惜了,文章也是如此,最忌陳舊。
如果不能變新出奇,就不能稱雄一時。
建安文體,《典論》對之有褒有貶;潘、陸齊名,但二人文體大不一樣。
江左的文風趣味,道家意味很濃厚,郭璞得其靈變,許詢極有名理,仲長的玄氣,也還不能盡除,謝混雖然情緻新鮮,但名聲不大。
顔、謝并起,各有絕活兒,休、鮑後出,也都名噪一時。
并駕齊驅,各具風格。
當今文章,作者雖多,但總的說來,大約有三種風格:首先是情意閑适,文詞華曠,雖然也有一精一緻之處,但終究還是歸于徐緩。
适合于公宴之用,本非标準。
然而陳慢迂緩,也是大病,可以吸收些典正工作,但實在不合實用。
這種風格,是從靈運那裡發展而成的。
其次是排比事物,講求對偶,雖然能看出識多見廣,但這也造成約束。
有的全借古語,以表達現在的感情,牽強曲折,簡直像木偶說話,隻能看到些事例,完全見不着情緻。
這類作品和傅鹹的五經,應琚的指事等著作,雖不能說全似,可也相差不多。
其三是作詩的發端開頭出語驚挺,使用的音韻節奏險窄急促,形象刻畫追求一婬一豔,務使讀者炫心動魂。
這種詩也像顔色中有紅、紫,音樂中有“鄭、衛之一聲”一樣。
這種風格是受了鮑照的影響。
除了這三種風格,我還想說點别的:作詩為文,應當注重天機自然,同時要有史傳之類文化内涵,并且要有感而發,不要先設框架,無病呻一吟。
語言表達以簡潔明了為尚,行文遣辭最忌故弄華麗高深,要有和諧的音樂美,給人滋潤婉切的藝術感受。
也可以适當吸收民間歌謠,輕松明快,不雅不俗。
這樣也會造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總之作詩為文,有如輪扁斫輪一樣,其中妙道,一言難盡,作家和評論者們,很少有人能稱得上成熟了的。
這不僅是因為大家的認識不相同,作詩為文之道的複雜一性一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清談家的作風,往往是理勝其辭,若從這裡出發要求文學,必然會對文學産生不一良影響。
因此能做到文理兼備的人是很少的。
贊語:要深切地感知人生,還要學習和體味文化一精一神,然後才能揮筆成文,于是文壇便如春園,萬紫千紅。
永明年間(483~493),竟陵王蕭子良喜好古物,祖沖之為他制做了一個不倒器。
文惠太子在東宮時,看到祖沖之的曆法,便啟禀世祖(蕭赜)施行,不久文惠去世,這事又擱下了。
祖沖之後來轉任長水校尉,兼任本職。
祖沖之還作《安邊論》,主張進行屯田,發展農業、養殖業。
建武年間(494~498),明帝(蕭鸾)讓祖沖之到各地考察,打算搞些大的有利于老百姓的工程,趕上連年戰争,這事也沒施行。
祖沖之一精一通樂器音律,做博塞遊戲當時數他獨絕,沒有對手。
有感于諸葛亮造過木牛流馬,祖沖之也造了部機器,不需利用風或水,隻要一開機關就自行運動,不要人力。
又造千裡船,在新亭江上試航,一天能行百餘裡。
在樂遊苑裡造了座水碓磨,世祖曾親往觀看。
尤其善于計算。
永元二年(500),祖沖之去世,其時七十二歲。
著作有《〈易〉、〈老〉、〈莊〉義釋》、《〈
本史作者認為:文章,是人們情一性一的表現,一精一神的奏鳴。
通過心靈來融鑄思想感情,揮筆落紙便可見氣韻天成。
但都是從生命一性一靈出發,又受到興趣一愛一好的影響,因而各人的感受不同,追求也就頗為紛雜。
像子桓的品評人物,仲治的區别文體,陸機在《文賦》中的分辨,李充在《翰林》裡的論說,張..摘句褒貶,顔延圖寫情興,各有自己的主張,都成為某種标準。
做文南齊書章的情形,一般是從思想感情生發開來,和無限豐富的形象生動結合,從而變化無窮。
都是使用同樣的語言音韻,但說出來的話各不相同;大家面對同一外部世界,但形諸筆端就千差萬别。
作詩的原則,原是本諸風雅,但經發展變化,便形成各自的風格。
像陳思《代馬》諸章,王粲《飛鸾》各篇,作為四言詩,其美妙可謂超前絕後。
少卿的離辭,最具五言詩的才骨,難與争雄。
桂林、湘水,有(張)平子的華美篇章,飛館玉池,有魏文(帝)的美麗文筆,作為七言詩,誰能超過他們呢?卿、雲之作巨麗,那是正宗一流,張、左之作恢廓,那是登峰造極,無以複加了。
顯宗(漢明帝)之述傅毅,簡文之叙彥伯,分字造句,很合頌體。
裴顔内侍,元規鳳池,是子章以來,章表的上乘之作。
孫綽作的碑文,可以前追伯喈,謝莊作的诔,可以後起潘嶽,顔延的《楊瓒》,自比于《馬督》,不僅文多,而且得體。
王褒的《僮約》,束皙的《發蒙》,雖屬滑稽之流,也甚奇偉可觀。
五言詩體,在各種體裁中一枝獨秀。
一般的玩物,時間久了就不一愛一惜了,文章也是如此,最忌陳舊。
如果不能變新出奇,就不能稱雄一時。
建安文體,《典論》對之有褒有貶;潘、陸齊名,但二人文體大不一樣。
江左的文風趣味,道家意味很濃厚,郭璞得其靈變,許詢極有名理,仲長的玄氣,也還不能盡除,謝混雖然情緻新鮮,但名聲不大。
顔、謝并起,各有絕活兒,休、鮑後出,也都名噪一時。
并駕齊驅,各具風格。
當今文章,作者雖多,但總的說來,大約有三種風格:首先是情意閑适,文詞華曠,雖然也有一精一緻之處,但終究還是歸于徐緩。
适合于公宴之用,本非标準。
然而陳慢迂緩,也是大病,可以吸收些典正工作,但實在不合實用。
這種風格,是從靈運那裡發展而成的。
其次是排比事物,講求對偶,雖然能看出識多見廣,但這也造成約束。
有的全借古語,以表達現在的感情,牽強曲折,簡直像木偶說話,隻能看到些事例,完全見不着情緻。
這類作品和傅鹹的五經,應琚的指事等著作,雖不能說全似,可也相差不多。
其三是作詩的發端開頭出語驚挺,使用的音韻節奏險窄急促,形象刻畫追求一婬一豔,務使讀者炫心動魂。
這種詩也像顔色中有紅、紫,音樂中有“鄭、衛之一聲”一樣。
這種風格是受了鮑照的影響。
除了這三種風格,我還想說點别的:作詩為文,應當注重天機自然,同時要有史傳之類文化内涵,并且要有感而發,不要先設框架,無病呻一吟。
語言表達以簡潔明了為尚,行文遣辭最忌故弄華麗高深,要有和諧的音樂美,給人滋潤婉切的藝術感受。
也可以适當吸收民間歌謠,輕松明快,不雅不俗。
這樣也會造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總之作詩為文,有如輪扁斫輪一樣,其中妙道,一言難盡,作家和評論者們,很少有人能稱得上成熟了的。
這不僅是因為大家的認識不相同,作詩為文之道的複雜一性一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清談家的作風,往往是理勝其辭,若從這裡出發要求文學,必然會對文學産生不一良影響。
因此能做到文理兼備的人是很少的。
贊語:要深切地感知人生,還要學習和體味文化一精一神,然後才能揮筆成文,于是文壇便如春園,萬紫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