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崇祖傳

關燈
垣崇祖字敬遠,是下邳人。

    族姓豪強,石虎的時代,從略陽遷徙到邺。

    其曾祖垣敞,曾任慕容德僞吏部尚書。

    祖父垣苗,在宋武帝征讨廣固時,率部下歸降,便在下邳安家,官至龍骧将軍、汝南、新蔡太守。

    父親垣詢之,為積射将軍,宋孝武帝時為國捐軀,贈冀州刺史。

     垣崇祖四歲時,就很有才能和謀略了,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護之對宗族人說:“這孩子必将使我們門戶大發光彩,你們都趕不上他。

    ”刺史劉道隆聘請崇祖做主簿,待遇很優厚。

    後被任命為新安王國上将軍。

    景和時期,劉道隆請求出任梁州,并啟禀皇上要求轉任崇祖為義陽王征北行參軍,與道隆同行,被派還下邳召募人馬。

     (宋)明帝即位後,道隆被誅。

    薛安都反叛時,明帝派遣張永、沈攸之北讨,薛安都使其部将裴祖隆、李世雄占據下邳。

    祖隆招崇祖來共同抗戰,正趕上有青州援軍主将劉彌之背逆歸降,祖隆的士卒沮喪敗北,崇祖和親近數十人夜救祖隆,并和他一起逃回彭城。

    敵虜既攻陷了徐州,崇祖仍為虜率領遊兵在琅笽一帶,不能回來,虜也不能制約他。

    崇祖暗中派人到彭城迎取其母,打算南逃,事情敗露,虜便扣住其母作人質。

    崇祖的妹夫皇甫肅的兄婦,是薛安都的女兒,故此虜很信任皇甫肅。

    皇甫肅便帶着家屬和崇祖的母親逃往朐山,崇祖于是帶領部下占據了朐山,并派使者歸順朝廷。

    太祖(蕭道成)當時在淮陰,便行文任命垣崇祖為朐山戍主,并把他的母親送到京城,明帝接受了。

     朐山靠近海邊,形勢孤險,人心未安。

    崇祖便經常在水邊浮以舟舸,如遇緊急情況便可以乘船入海。

    軍中有得罪的将領叛逃,把情況都報告了虜方。

    虜僞囗豕城都将東徐州刺史成固公剛得了青州,聽叛者之說,便派步兵騎兵二萬人襲擊崇祖,兵駐洛要,離朐山城僅二十裡。

    崇祖當時送客人還沒回來,城中驚恐,都下到船上準備入海去。

    崇祖回來,對心腹說:“賊方剛才來,本不是要大舉進攻,隻是要證實一下叛者所說的情況,很容易迷惑。

    現在如果有百餘人回來,事情就好辦了。

    但人心一害怕,便不能集中。

    你們趕緊到離此二裡外處大叫而來,高叫‘艾塘義人已攻破敵虜,正等着戍軍速往,相助逐退’。

    ”船中人聽了果然大喜,又争相上岸,崇祖帶領他們入據城上,把老弱之人都送到島上。

    又令人持着兩個火炬登上山頭,擂鼓呼叫。

    虜方參騎以為這邊軍備甚盛,于是退去。

     垣崇祖上啟明帝說:“淮北一帶的士民,受胡虜所蹂一躏,人心向往南方,日夜盼望得到解救。

    我的父親、伯父都曾在淮北州郡任職,我們垣氏的門族分布在北方邊境一帶,老百姓對我們懷有信任,一旦号召起來,就可以成就事功。

    不過我現在名位還輕,不足以威服衆人,我請求朝廷借給我名号,我也好對遠近之人發号施令。

    ”明帝便任命他為輔國将軍、北琅笽、蘭陵南齊書二郡太守。

    逃亡分子司馬從之來襲擊郡城,被垣崇祖抓住砍了腦袋。

    他還多次獻計獻策,打算克複淮北。

     這時虜方聲言要寇掠淮南,明帝便向崇祖詢問怎麼辦?崇祖啟禀說:“最好是輕兵深入,打他個出其不意,這樣進可以建立奇勳,退可以讓他們死了這條心。

    ”明帝批準了他的方案。

    垣崇祖帶領數百人深入敵境七百裡,占據南城,鞏固蒙山,号召郡縣。

    虜方率大軍前來攻打,崇祖的别将梁湛母親被虜方扣着,虜方把梁母綁了來,要梁湛對部下說:“大軍已去,我們還留在這有什麼用!”于是人心動搖,一下子都逃退了。

    崇祖對左右說:“今天我們要是全退了,一定都沒好結果。

    ”于是留在後頭和敵人一大戰,終于把追兵打得大敗而回。

    朝廷考慮到崇祖長期勞苦有功,封他為下邳縣子。

     泰豫元年(472),垣崇祖主管徐州,把防守點改在龍沮(在朐山南)。

    崇祖上啟皇上要求放水進入平地,用來阻擋虜方的馬匹,明帝征求劉懷珍的看法,懷珍說可以。

    崇祖便率将吏堵河水(提高水位以便放水),不成功。

    虜主帥對僞彭城鎮将平陽公說:“龍沮若是弄成了,簡直是我國的恥辱,拼死也要争過來。

    ”于是率數萬騎兵包抄上來。

    垣崇祖的馬和槊都陷在戰陣中無法對抗,隻好退回來築城自守。

    正趕上老天下雨一連十多日,敵虜隻得退去。

    不過龍沮最後也沒弄成。

    後來垣崇祖又任盱眙、平陽、東海三郡太守,将軍之職仍舊。

    轉任邵陵王南中郎司馬,又任東海太守。

     當初,垣崇祖在淮陰碰上了太祖(蕭道成),太祖看他很武勇,就待他很友好。

    崇祖對皇甫肅說:“這個人才真正是我們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謂千載一時呀!”于是便暗中表現忠誠。

    元徽末年,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