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關燈
先受大殃。

     梁主喝斬了陳道士。

    又俯首尋思,尚未釋然,衆臣又奏道:“乞陛下仁慈隐諱,以全天性,使東宮自安,社稷之幸,蒼生之幸,臣等之幸也。

    ”梁主點頭應允,因而回宮不題。

     卻說太子聽了宮人之言要求辯白,卻被妃妾牽衣啼哭攔阻,便躊躇不進,隻得又使人來打聽。

    忽報說梁主設朝聚集百官商議,恐有不測。

    後來太子聞知,轉放心坦然道:“但願加罪,使父王無怒無怨,雖死亦安矣。

    ”又忽來報說道:“皇爺已将陳道士斬首。

    ”太子頓足道:“冤哉,枉矣!”忽又報說道:“賀喜殿下,虧得衆文武勸解,皇爺方有喜色。

    ”太子聽了不語,不一時又報說道:“皇爺已入後宮,并不提起,一天禍事化作冰消,殿下之幸也。

    ”太子聽了,悸憂雖已釋去,卻暗暗尋思,轉不悅起來道:“為臣子者,有過則當明正訓責。

    今父王不明正訓責于我,反諱而不言,是聽谏臣之言,外存天性,内實有疑而未決也。

    但疑慮之事,我心無愧怍,久後自明。

    隻可恨者玉遭瑕玷,使我負不孝之名,遺笑千古,不獨千古有譏,即今日殿陛之間群臣盡言。

    是臣子處上下之體,焉知無疑我之人?群臣懷疑,使我何顔與朝士相接而立于廟堂為民上乎?由此傳開則天下之人皆指我為不孝之君矣。

    ”太子一時想來想去,想到傷心之處,禁不住淚下如雨。

    衆宮妃再三勸解,方才收淚入宮不題。

     卻說梁主,一日宮女報說芳樂苑中牡丹盛放,梁主遂傳旨請志公賞玩。

    不一時志公入見,各問訊畢,内侍設宴。

    席間梁主同志公談了半響,又素供将半,梁主忽問道:“如何是惡風吹船飄落鬼國?”志公道:“你從那裡聽得,也來問我?”梁主忽然聽了,不覺勃然變色,滿面通紅,旁邊内侍俱各暗暗吐舌。

    志公見了笑說道:“陛下發此嗔怒,便是惡風吹船飄落鬼國也。

    ”梁主聽了方徐徐斂容,點頭稱善。

    既而宴罷,梁主攜手志公,同步花間,因對志公道:“吾師可能為此花而酬以佳句否?”志公即合掌而吟道: 擁毳對芳叢,由來迥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異随朝露,聲香遂晚風。

     何須待寒落,然後始知空。

     梁主聽了大喜道:“吾師可謂善誘矣。

    弟子豈生怠心。

    ”自此梁主信佛益專。

     卻說韋睿到任之後見幹戈已息,無用武之時,每遇政事之暇與弟子教習武藝,排練陣勢,操練士卒。

    不數年忽報柳軍師已死,同事之人已亡八九,因不勝感歎道:“我老大猶食祿,恥也。

    ”遂上表請旨還鄉,未幾卒于家,時年六十有七。

    聞報梁主,梁主甚痛之,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賜東園秘器,朝衣一具,衣一襲,喪事取給于宮,贈侍中、車騎将軍、永昌侯,開府儀同三司,谥曰嚴,襲一子。

    後人有詩贊其忠勇上應星辰道: 聞說功臣半喪亡,驚抛榮貴請還鄉。

     丈夫出外無沾滞,青史方能姓名香。

     過不多日,忽報張弘策病卒于任。

    時年七十。

    (按張弘策為東昏餘黨作亂潛害,時四十七)梁主甚裒惜之。

    給第一區,衣一襲,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蠟二百斤,鼓吹一部,谥曰愍,蔭其一子。

    後人有詩贊之道: 又是功臣又是親,不驕不吝宛儒身。

     千秋想像誰堪匹,除卻周公無别人。

     卻說太子受了一番不白之冤,每欲明白,因又想道:“我若去辯明,是彰父之過也。

    ”遂隐痛于心,便終日郁郁不樂,飲食少進。

    到了辛亥年二月竟卧床不起。

    一時東宮内外,大小驚惶,要來報知梁主。

    太子忙止住道:“我病無奇,若使父王聞知必為我添憂,若添憂益增我罪也。

    ”宮人不敢傳報。

    那一日病加沉重,隻得悄悄背着太子報知梁主。

    梁主着驚道:“為何不早來報我,以緻如此!”宮女便說太子不欲奏知之意。

    梁主聽了忙來看視了一番,回到淨居殿中拜求三寶,誦持經典,與太子日夕忏悔早脫沉災,起居如昔。

    一日拜佛誦經畢,做了一首忏悔詩,使内侍送于太子。

    太子在床上接了展看,隻見上面寫着《佛前忏悟詩》: 玉泉漏向盡,金門光未成。

     缭繞聞天樂,周流揚梵聲。

     蘭湯沐身垢,忏悔淨心靈。

     萎草獲再解,落葉榮重榮。

     太子看了流淚說道:“多蒙父王勞心忏悔,愛我殊深。

    ”遂舉首在枕上謝恩,又使長子歡入内謝恩。

    不期太子之病日重一日,百官聞知俱紛紛到東宮問安。

    問安一次,太子必整衣端坐與之接談。

    到了四月間,一日太子在床上想起前事,不禁痛哭流淚,嘔血數升,一時痰往上塞,不知人事。

    妃子宮女圍抱叫喚,方漸漸回過氣來,忙使人去報梁王。

    隻因這一番有分教:前事未忘,後事日促。

    不知太子的性命果是何如,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