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便為實相。
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和尚道:“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貫義亦然。
”達摩道:“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和尚道:“定既不定,即非實相。
我知非故,不定不變。
”達摩道:“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和尚道:“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達摩道:“實相不變,變即非實。
于無有中,何名實相?”那和尚見他懸解潛他,即以手指虛空說道:“此是世間有相,不能空故,當我身得似否?”達摩道:“懸解真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當于色中,不失色體;于非相中,不凝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那和尚聞言,心下洞然,忙下座來迎接。
不期達摩在人叢中一混,倏然匿迹,不知去向。
一時驚動大衆,哄傳是菩薩降臨,功德稀有。
于是達摩遍入禅林問難,來去無定,漸漸傳開。
達摩名号是一尊活佛臨凡,各處善信檀越并赍官長者、僧尼師衆,無不願見當今達摩活佛。
且按下不題。
卻說昌義之出封了北徐州刺史,此時梁魏和好,不相征伐。
昌義之到任之後甚覺清閑。
兵士漸漸去裝卸甲,他心中郁郁不樂,常對人說道:“英雄不死于行陣之間,而老死于食粟之地,何自恥也!”近來隻覺皮膚燥裂,筋骨暴漲,甚是難過,便日領跟随健将,持弓挾矢往山中獵獸取樂。
如遇清溪碧澗,便使人将這條鐵扁擔磨洗揉擦,以為快事。
一日豎在壁間,忽放出一道白光,閃閃爍爍耀人眼目。
昌義之驚歎為奇。
又一日坐在堂中,忽見那條鐵扁擔铮铮若有嘯聲,昌義之聽了大驚不已,忙取在手中掂量說道:“爾相随我多年,仗汝建功,_今無故而放光發聲,此快事也。
快則改常,我豈能久乎。
”不多時抱病而卒,亡年六十。
不一日報入建康,梁主聞之大恸說道:“不意從朕立功之人,漸次凋零,深為可傷。
”追贈散騎常侍、車騎将軍,鼓吹一部,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
襲蔭其子,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蠟二百斤。
谥曰烈。
後人有詩贊昌義之的好處道: 降生雖說具天精,也要人間力量成。
非此山中樵牧子,如何扁擔立功名。
梁主見昌義之死了,北徐州是魏地要害,不可無人,遂诏遣第二子豫章王綜督諸軍,攝徐州事。
卻說太子殡葬了母親丁貴嫔在于東宮臨雲殿中。
三年不離墓側,與朝士接見甚少。
原有白雲觀一個道士姓陳名羽生,善于談玄,兼知風水,素與太子交遊甚笃。
今陳羽生因太子守制宮中久不相見,一日來見太子寬慰了一番。
太子因問他道:“人死則雲神滅,神滅而又雲形存,吾不知其然,吾師有所說否?”陳羽生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神滅之後而雲形存者,是得地脈之靈而注其形存也。
所以有風水之說。
”太子點頭稱善。
因說道:“孤因母後薨逝,蒙父王殡母後于臨雲殿中,父王曾雲此地有脈。
不知果是如何?今汝素明其理,可同孤去一看。
”說罷,遂引着陳羽生到基側看視。
陳羽生便周圍細細看了一番,說道:“此地接鐘山之秀氣,背枕後湖,虎踞隐伏,水纏玄武,穴正形真,自然發福,可稱吉地。
但可惜者……”陳羽生忙縮口不言。
太子見他說出“可惜”二字便隐諱不言,遂疑心說道:“汝對孤不言是相欺也。
”陳羽生道:“臣安敢不言,恐據理未實,故不敢深言耳。
”太子見他飾詞一發心疑,說道:“汝隻據理說來,俟孤揣度。
”陳羽生道:“若據理而言,實有罪于殿下,不敢言也。
”太子聽了一發着急道:“據理而言,有何罪處。
孤非不明之人,可快直說來,恕汝無罪。
” 陳羽生自知失言,一時瞞不過去,又見太子着急盤問,不便支吾,隻得整容說道:“此地佳矣,美矣。
隻可惜金強木弱未免受克。
風水中有言生克之理是也。
夫木之旺相無過于東方,北受生而西受克。
火之炎獨尊于南,北受克而東受生。
今陛下之宮而雲東宮者,震居東位,震為長子所屬甲乙之木。
若以陽地而論,則此東宮福元在震,無不為美。
今以帝後葬之,又當以陰地分制,此乃東方甲乙之木。
木得水而滋長,木逢金而受傷。
今宮在東,雖有城垣堅固,城外又有青龍山來脈相扶,然城垣非自然之堅,青龍來脈似乎甚遠。
今西石頭虎踞在于西方庚辛之向,庚辛屬金,白虎拱照甚近。
臣雲金強木弱,未免不利于殿下耳。
乞殿下秘而不言,使
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和尚道:“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貫義亦然。
”達摩道:“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和尚道:“定既不定,即非實相。
我知非故,不定不變。
”達摩道:“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和尚道:“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達摩道:“實相不變,變即非實。
于無有中,何名實相?”那和尚見他懸解潛他,即以手指虛空說道:“此是世間有相,不能空故,當我身得似否?”達摩道:“懸解真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當于色中,不失色體;于非相中,不凝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那和尚聞言,心下洞然,忙下座來迎接。
不期達摩在人叢中一混,倏然匿迹,不知去向。
一時驚動大衆,哄傳是菩薩降臨,功德稀有。
于是達摩遍入禅林問難,來去無定,漸漸傳開。
達摩名号是一尊活佛臨凡,各處善信檀越并赍官長者、僧尼師衆,無不願見當今達摩活佛。
且按下不題。
卻說昌義之出封了北徐州刺史,此時梁魏和好,不相征伐。
昌義之到任之後甚覺清閑。
兵士漸漸去裝卸甲,他心中郁郁不樂,常對人說道:“英雄不死于行陣之間,而老死于食粟之地,何自恥也!”近來隻覺皮膚燥裂,筋骨暴漲,甚是難過,便日領跟随健将,持弓挾矢往山中獵獸取樂。
如遇清溪碧澗,便使人将這條鐵扁擔磨洗揉擦,以為快事。
一日豎在壁間,忽放出一道白光,閃閃爍爍耀人眼目。
昌義之驚歎為奇。
又一日坐在堂中,忽見那條鐵扁擔铮铮若有嘯聲,昌義之聽了大驚不已,忙取在手中掂量說道:“爾相随我多年,仗汝建功,_今無故而放光發聲,此快事也。
快則改常,我豈能久乎。
”不多時抱病而卒,亡年六十。
不一日報入建康,梁主聞之大恸說道:“不意從朕立功之人,漸次凋零,深為可傷。
”追贈散騎常侍、車騎将軍,鼓吹一部,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
襲蔭其子,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蠟二百斤。
谥曰烈。
後人有詩贊昌義之的好處道: 降生雖說具天精,也要人間力量成。
非此山中樵牧子,如何扁擔立功名。
梁主見昌義之死了,北徐州是魏地要害,不可無人,遂诏遣第二子豫章王綜督諸軍,攝徐州事。
卻說太子殡葬了母親丁貴嫔在于東宮臨雲殿中。
三年不離墓側,與朝士接見甚少。
原有白雲觀一個道士姓陳名羽生,善于談玄,兼知風水,素與太子交遊甚笃。
今陳羽生因太子守制宮中久不相見,一日來見太子寬慰了一番。
太子因問他道:“人死則雲神滅,神滅而又雲形存,吾不知其然,吾師有所說否?”陳羽生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神滅之後而雲形存者,是得地脈之靈而注其形存也。
所以有風水之說。
”太子點頭稱善。
因說道:“孤因母後薨逝,蒙父王殡母後于臨雲殿中,父王曾雲此地有脈。
不知果是如何?今汝素明其理,可同孤去一看。
”說罷,遂引着陳羽生到基側看視。
陳羽生便周圍細細看了一番,說道:“此地接鐘山之秀氣,背枕後湖,虎踞隐伏,水纏玄武,穴正形真,自然發福,可稱吉地。
但可惜者……”陳羽生忙縮口不言。
太子見他說出“可惜”二字便隐諱不言,遂疑心說道:“汝對孤不言是相欺也。
”陳羽生道:“臣安敢不言,恐據理未實,故不敢深言耳。
”太子見他飾詞一發心疑,說道:“汝隻據理說來,俟孤揣度。
”陳羽生道:“若據理而言,實有罪于殿下,不敢言也。
”太子聽了一發着急道:“據理而言,有何罪處。
孤非不明之人,可快直說來,恕汝無罪。
” 陳羽生自知失言,一時瞞不過去,又見太子着急盤問,不便支吾,隻得整容說道:“此地佳矣,美矣。
隻可惜金強木弱未免受克。
風水中有言生克之理是也。
夫木之旺相無過于東方,北受生而西受克。
火之炎獨尊于南,北受克而東受生。
今陛下之宮而雲東宮者,震居東位,震為長子所屬甲乙之木。
若以陽地而論,則此東宮福元在震,無不為美。
今以帝後葬之,又當以陰地分制,此乃東方甲乙之木。
木得水而滋長,木逢金而受傷。
今宮在東,雖有城垣堅固,城外又有青龍山來脈相扶,然城垣非自然之堅,青龍來脈似乎甚遠。
今西石頭虎踞在于西方庚辛之向,庚辛屬金,白虎拱照甚近。
臣雲金強木弱,未免不利于殿下耳。
乞殿下秘而不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