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關燈
房僧寄死盡魯山節柳軍師水灌加湖城 詞雲: 自愧才疏還學淺,遇高人半籌莫展,惟揮淚号天,流膏塗地,少告忠無忝。

     想到用兵心最險,任你死地何曾管。

    隻苦慮城堅,一時不破,引水風濤卷。

     右調《雨中花》 話說蕭衍殺敗了房僧寄,便傳令衆兵将連夜攻打魯山而入建康。

    柳慶遠忙止說道:“夫用兵之道,須識天時,兼察人事。

    今齊帝昏暴,天心厭亂久矣,明主應運而起,自無不克。

    但齊運雖終,高祖世宗恩澤未滅,尚有應诏之兵為其驅使。

    必須使他外傷内耗,然後一戰而成功矣。

    昨有報到,今朝中調集兩淮兩浙,已得五十餘萬大軍,又征毗陵吳軍之糧,不減百萬。

    雖内耗而外猶強。

    今吳子陽、陳虎牙進兵救援,屯于加湖、白陽壘,依山傍水,連絡結寨,與我争持。

    但二人不識地利,少谙兵法,不知白陽壘形勢卑隰,處于六害之地,是行兵之大忌。

    我今進兵據于上流,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使他五十萬之軍俱成齑粉矣。

    ”蕭衍聽了一聲又驚又喜,道:“若是,則殺戮未免過苛,如之奈何?” 柳慶遠笑說道:“此天意使然,與人何預焉。

    誅兇剪暴,明公不得不然耳。

    ”蕭衍聽了大喜,又問道:“且今魯山,又将若何?”柳慶遠道:“此一窮寇終為我擒,隻可留兵五萬,使韋睿、王茂守之足矣。

    ”蕭衍大喜。

    到了次日,同柳慶遠引軍起身前進。

    蕭衍屯兵白雉山,柳慶遠屯兵在九曲山,各安營立寨。

    早有探馬報入齊營。

    吳子陽見報,遂将軍馬分為三隊,自引中隊,陳虎牙、彭霸引了兩隊,與蕭寨相近安營,約定時日交鋒。

    到了這日,陳虎牙、彭霸出陣。

    蕭衍遣呂僧珍、曹景宗二人齊出。

    彭霸抵住曹景宗,陳虎牙抵住呂僧珍,兩下軍卒呐喊,四将士逞威,一場好殺。

    怎見得,隻見: 發鼓振天雷,鑼鳴兩陣催,紅旗如烈火,黑馬似烏骓。

    這兩個要舍命而安社稷,那兩個拼殘生而覓封侯。

    自來也見将軍戰,不似今番這等兇。

     四人戰到三十餘合,吳子陽見不能取勝,遂揮動三軍逼來,一如山崩地裂。

    蕭衍忙遣将分頭接住混戰,兩邊鑼鼓喧天,喊聲振地,隻殺得愁雲慘慘,日色無光,不分勝敗。

    柳慶遠在九曲山前觀望兩邊戰局多時,即遣馮道根引了五千生力軍,從齊兵腦後殺來,銳不可當。

    一時齊兵前後受敵,衆兵顧不得主将,紛紛怯逃。

    陳虎牙、彭霸正在苦持死鬥,忽見自軍紛紛亂竄,知是受虧,二人便拍馬敗陣而走。

    吳子陽見兵奔潰,一時禁約不住,隻得也棄了而走,恰遇着陳虎牙、彭霸,遂合在一處奔逃。

    隻苦得這些兵卒,殺死無算,踏死無算,投降無算,陳虎牙、彭霸隻保着吳子陽,歸寨收拾軍馬,計點将士,已折去三萬餘人。

    後人譏之道: 無謀将帥難持久,戰敗良方隻一走。

     可憐士卒盡遭傷,帶累齊朝皆出醜。

     蕭衍大獲全勝,升帳賞賜将士。

    各叙功勞畢,柳慶遠對蕭衍說道:“我見齊軍糧草屯于白陽壘,明公可遣人焚而燒之,是易緻也。

    ”蕭衍聽了大喜,遂喚曹虎、韋睿入帳。

    柳慶遠授計道:“你二人各引五百人而去,等到三日後如此如此,則大事濟矣。

    ”二人領計各帶了所用之物去了。

     且說吳子陽雖然敗走,全軍尚未損傷,遂準備厮殺。

    蕭衍遣馮道根搦戰,吳子陽使魏涼抵敵,不數合,魏涼力怯逃回本陣。

    吳子陽拍馬來戰馮道根,戰有二十餘合,吳子陽刀法散亂,正在危急,陳虎牙見了,即出馬助戰,吳子陽方才膽壯,便招呼後軍混戰。

    戰了一日,彼此皆有死傷。

    次日,齊陣上彭霸出陣,前來讨戰。

    蕭衍遣呂僧珍出敵。

    呂僧珍殺得性起,大喝一聲,早将彭霸夾腦一鐵錘,腦漿迸流,跌于馬下。

    吳子陽見殺了彭霸,遂使張敬、徐武,王成、許方四骁将夾攻呂僧珍,以為必勝。

    蕭衍見了,即遣馮道根來助呂僧珍。

    吳子陽也隻說兩個殺一個也還容易,便不遣将,隻叫軍士擂鼓以助四人之威。

    不多時,呂僧珍将徐武打死,馮道根将王成戟刺馬下。

    許方、張敬見二人被殺,隻吓得力軟筋麻,便放馬望斜刺而逃。

    呂僧珍、馮道根不舍追去。

    吳子陽方才着急,忙着陳虎牙去救,自己指揮沖殺,兩下混戰。

    呂僧珍、馮道根追上許方、張敬斬之,及陳虎牙趕來,見二人首級已被蕭衍挂在馬頭,陳虎牙不敢來争,隻得随衆混戰。

    殺至下午,齊兵大敗退走,各自收軍。

    吳子陽計點将士,又折去萬餘,回入寨中,甚是納悶。

    蕭衍次日引将叫戰,齊兵隻嚴守寨栅,無人敢出。

    蕭衍亦自回寨歇息。

    吳子陽、陳虎牙二人見蕭将英勇,兵馬精強,無計退敵,遂數日不敢對壘。

     一日想了一個激勵之法,忙聚衆将說道:“我軍屢戰屢敗,皆因無敢戰之人。

    我等身受朝廷重祿,養軍千日,用在一朝,我二人明日決一死戰,以報高祖、世宗國恩,不識諸将有能繼志肯用力否?”諸将一時聞言,皆羅拜涕泣道:“将軍如此盡忠為國,末将焉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