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蕭元帥發高論驚人房僧寄展奇謀緻敗
詞雲:
既以奠安為己任,定然有一番妙論,必窺後全安,瞻前無阻,兵始風雷迅。
用計明欺他不認,若看破難稱籌運。
故戰則亡身,謀惟束手,咄咄空懷恨。
右調《雨中花》 話說陳伯之引兵入了郢城,自恃勇猛,遂嚴戢将士準備接戰不題。
卻說蕭衍屯兵在竟陵,柳慶遠隻訓練人馬,接連四處為聲援,與魯山對敵。
這魯山城是三楚要地,是當初齊明帝特舉房僧寄督重兵守之。
此人有文武全才,多謀足智,又能撫恤士卒,今見蕭衍不軌,叛兵四出,便聚諸将士說道:“蕭衍行兵有法,不可輕敵。
今遣兵圍攻郢州,不進西陽、武昌,是慮我截其後路,今又不來讨戰,大有深意,我須用奇計破之。
”因喚前軍趙博吩咐道:“你領一萬五千人馬,在于漢陰山埋伏,俟我與蕭兵交戰,你可引兵在彼後抄出,不可違誤。
”又遣骁騎将軍朱顯吩咐道:“你可領一萬五千人馬,往臨潼山埋伏,候我與蕭兵接戰時,你可引軍馬劫其老營,使彼首尾難顧,不可違誤。
”又遣中護将軍丁盛吩咐道:“你可引一支人馬逼近蕭寨,誘彼而來,方算汝功。
” 衆将皆得令去了。
房僧寄卻自引大軍暗暗離了魯山。
又遣孫豹引一萬軍馬伏于小别山中,候蕭兵過半沖出擊之,孫豹去了不題。
卻說江陵齊和帝遣了長史席闡文赍勅慰勞蕭衍、蕭穎胄等,因緻書謂蕭衍道:“明公起兵已半年矣,未聞破一城拔一邑,兵馬尚未出境,以建康千裡之遙,何異天高。
今窮兵黩武頓兵兩岸,又不并軍圍郢州,又不下西陽、武昌而取江州,若以房僧寄而畏之,恐天下如房僧寄者多多矣。
此機一失,又莫若請救于魏以圖自安。
”蕭衍見書,因與席闡文笑說道:“鎮軍誠有所不知耳。
今漢口路通荊雍,控引秦梁,糧運資儲仰此氣息,所以共壓漢口,聯于數州。
今若并軍圍郢,又分兵前進,魯山必阻沔路,隘我咽喉。
若糧運不通,則有離散之憂,何能持久。
此進退無據,未見其可。
至于西陽、武昌,取之即得,既得之後應鎮守,鎮守必須萬人糧儲,方能稱足。
設有攻者勢必不能相救,若使我分軍應援,則首尾俱弱,如其不救,孤城必陷,一城既沒,諸城相次土崩,天下大事去矣。
若郡城既拔,席卷洽流,而西陽、武昌自然風靡。
何遽分兵散衆,自贻其憂。
大丈夫舉事,欲清天步,擁數州之兵以誅群小,如懸河而炷火,奚有不滅者哉。
豈可北面而事他人以示弱于天下!煩卿為我白言鎮軍,前途進取毋勞思慮。
但借重鎮軍鎮定人言,毋信謠惑。
”席闡文聽了蕭衍一番議論,不勝驚喜,因遜席謝說道:“明公之言,悉知其詳,容歸示之,則相安矣。
”遂辭蕭衍而去,後人有詩贊之道: 英雄原自具經綸,天下兵機抵掌陳。
不必當場親曆應,一番議論已驚人。
卻說房僧寄将軍馬分撥已定,丁盛便引軍馬逼近蕭營,日來搦戰。
柳慶遠對蕭衍說道:“西台催戰,魯山誘敵,若不進兵,以示怯也。
”蕭衍忙問道:“西台催戰,吾已言鎮之矣,不知魯山如何誘敵?”柳慶遠道:“房僧寄深谙兵機,然不知大勢,令見我頓兵不去,遂遣人日逼我戰。
我料彼已定謀,故日日誘我耳。
我今隻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令其不可測度。
”蕭衍聽了大喜。
柳慶遠遂傳令諸将入帳聽令,不一時俱到。
因喚過右軍馮道根吩咐道:“與你五千人馬,與齊将交戰,他退一裡,你追一裡,我自遣兵接應。
” 又喚中軍護衛韋睿、王茂吩咐道:“你二人各帶領本部人馬分為左右翼,若遇伏兵,你二人可出擊之。
”又喚呂僧珍吩咐道:“你領一支人馬為殿後,如齊兵若望我後隊殺來,你引兵出擊,毋違吾令。
”衆将皆領計去了。
又請蕭衍自主本寨。
柳慶遠親自引了大隊從中擺列陣勢,以防沖突。
分遣已定。
到了次日,齊将丁盛引軍直逼近寨,在馬上揚威躍武叫戰。
隻見蕭營三通鼓罷,旗分八字,中間閃出一個白袍小将,手執方天畫載,一馬當先喝道:“天兵壓境,救死不遑,無名小卒,敢來撓陣乎?”丁盛聽了大怒,罵道:“叛逆狂賊,速投歸順,免爾一死!”遂搖槍直刺。
馮道根忙将方天戟架住相還。
二人一場好殺,隻見: 四下陰雲慘慘,八方殺氣騰騰。
鋼槍閃得爛如銀,畫戟輪來先偃月。
槍挑前心,不離兩肋;戟鑽腦袋,直奔當頭。
兩人鬥急切齒咬牙,二馬交馳翻蹄噴沫
用計明欺他不認,若看破難稱籌運。
故戰則亡身,謀惟束手,咄咄空懷恨。
右調《雨中花》 話說陳伯之引兵入了郢城,自恃勇猛,遂嚴戢将士準備接戰不題。
卻說蕭衍屯兵在竟陵,柳慶遠隻訓練人馬,接連四處為聲援,與魯山對敵。
這魯山城是三楚要地,是當初齊明帝特舉房僧寄督重兵守之。
此人有文武全才,多謀足智,又能撫恤士卒,今見蕭衍不軌,叛兵四出,便聚諸将士說道:“蕭衍行兵有法,不可輕敵。
今遣兵圍攻郢州,不進西陽、武昌,是慮我截其後路,今又不來讨戰,大有深意,我須用奇計破之。
”因喚前軍趙博吩咐道:“你領一萬五千人馬,在于漢陰山埋伏,俟我與蕭兵交戰,你可引兵在彼後抄出,不可違誤。
”又遣骁騎将軍朱顯吩咐道:“你可領一萬五千人馬,往臨潼山埋伏,候我與蕭兵接戰時,你可引軍馬劫其老營,使彼首尾難顧,不可違誤。
”又遣中護将軍丁盛吩咐道:“你可引一支人馬逼近蕭寨,誘彼而來,方算汝功。
” 衆将皆得令去了。
房僧寄卻自引大軍暗暗離了魯山。
又遣孫豹引一萬軍馬伏于小别山中,候蕭兵過半沖出擊之,孫豹去了不題。
卻說江陵齊和帝遣了長史席闡文赍勅慰勞蕭衍、蕭穎胄等,因緻書謂蕭衍道:“明公起兵已半年矣,未聞破一城拔一邑,兵馬尚未出境,以建康千裡之遙,何異天高。
今窮兵黩武頓兵兩岸,又不并軍圍郢州,又不下西陽、武昌而取江州,若以房僧寄而畏之,恐天下如房僧寄者多多矣。
此機一失,又莫若請救于魏以圖自安。
”蕭衍見書,因與席闡文笑說道:“鎮軍誠有所不知耳。
今漢口路通荊雍,控引秦梁,糧運資儲仰此氣息,所以共壓漢口,聯于數州。
今若并軍圍郢,又分兵前進,魯山必阻沔路,隘我咽喉。
若糧運不通,則有離散之憂,何能持久。
此進退無據,未見其可。
至于西陽、武昌,取之即得,既得之後應鎮守,鎮守必須萬人糧儲,方能稱足。
設有攻者勢必不能相救,若使我分軍應援,則首尾俱弱,如其不救,孤城必陷,一城既沒,諸城相次土崩,天下大事去矣。
若郡城既拔,席卷洽流,而西陽、武昌自然風靡。
何遽分兵散衆,自贻其憂。
大丈夫舉事,欲清天步,擁數州之兵以誅群小,如懸河而炷火,奚有不滅者哉。
豈可北面而事他人以示弱于天下!煩卿為我白言鎮軍,前途進取毋勞思慮。
但借重鎮軍鎮定人言,毋信謠惑。
”席闡文聽了蕭衍一番議論,不勝驚喜,因遜席謝說道:“明公之言,悉知其詳,容歸示之,則相安矣。
”遂辭蕭衍而去,後人有詩贊之道: 英雄原自具經綸,天下兵機抵掌陳。
不必當場親曆應,一番議論已驚人。
卻說房僧寄将軍馬分撥已定,丁盛便引軍馬逼近蕭營,日來搦戰。
柳慶遠對蕭衍說道:“西台催戰,魯山誘敵,若不進兵,以示怯也。
”蕭衍忙問道:“西台催戰,吾已言鎮之矣,不知魯山如何誘敵?”柳慶遠道:“房僧寄深谙兵機,然不知大勢,令見我頓兵不去,遂遣人日逼我戰。
我料彼已定謀,故日日誘我耳。
我今隻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令其不可測度。
”蕭衍聽了大喜。
柳慶遠遂傳令諸将入帳聽令,不一時俱到。
因喚過右軍馮道根吩咐道:“與你五千人馬,與齊将交戰,他退一裡,你追一裡,我自遣兵接應。
” 又喚中軍護衛韋睿、王茂吩咐道:“你二人各帶領本部人馬分為左右翼,若遇伏兵,你二人可出擊之。
”又喚呂僧珍吩咐道:“你領一支人馬為殿後,如齊兵若望我後隊殺來,你引兵出擊,毋違吾令。
”衆将皆領計去了。
又請蕭衍自主本寨。
柳慶遠親自引了大隊從中擺列陣勢,以防沖突。
分遣已定。
到了次日,齊将丁盛引軍直逼近寨,在馬上揚威躍武叫戰。
隻見蕭營三通鼓罷,旗分八字,中間閃出一個白袍小将,手執方天畫載,一馬當先喝道:“天兵壓境,救死不遑,無名小卒,敢來撓陣乎?”丁盛聽了大怒,罵道:“叛逆狂賊,速投歸順,免爾一死!”遂搖槍直刺。
馮道根忙将方天戟架住相還。
二人一場好殺,隻見: 四下陰雲慘慘,八方殺氣騰騰。
鋼槍閃得爛如銀,畫戟輪來先偃月。
槍挑前心,不離兩肋;戟鑽腦袋,直奔當頭。
兩人鬥急切齒咬牙,二馬交馳翻蹄噴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