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各自逃生。
不一時陳剛、王珍國俱到,将兵馬盡行登岸,望郢城殺來。
早有逃去之兵報入城中守将張沖,張沖大驚。
到了天明,引五千人馬出城,與蕭兵接戰。
兩下射住陣腳,張沖乘馬搖槍出陣,大罵道:“爾等世受國恩,為何反叛?自取誅戮!”昌義之大怒道:“蕭元帥舉義興師,誅暴君污吏。
上應天時,四方莫不願從,爾尚助纣為惡,逆我王師,死有餘辜矣!”張沖大怒,挺槍劈胸就刺。
昌義之側身閃過,急舉渾鐵扁擔相還。
兩下一場好殺,但見: 二将坐鞍轎,征雲透九霄。
這一個急取壺中箭,那一個忙拔紫金镖。
這邊舉槍欲刺将軍将,那邊将渾鐵扁擔打英豪。
這一個生平膽壯安天下,那一個氣概軒昂壓俊髦。
兩将相持,鬥經四十餘合,張沖漸漸力乏,招架不住,早被昌義之一扁擔打來,正打着張沖的背上。
張沖被打,棄槍伏鞍夾馬逃奔,昌義之驟馬來追。
早有人接住,兩下混殺。
張沖已逃入城中。
齊兵見主将入城,便無心戀戰,各望城中奔入,早被陳剛三人乘勝趕來。
齊兵殺得大敗虧輸,入城者不及一半,餘者投降。
昌義之等犬獲全勝,遂将郢城圍得水洩不漏,百般攻打,俱被城中打回,皆不敢近戰,隻緊緊圍住。
三将見不能攻取,各自在帳中納悶。
忽想起軍師第二個錦囊尚未開看,便連忙開看,隻見:“張沖若敗,郢城堅固,一時難取,不可頓全軍于城下。
隻宜進據石橋浦,連營相繼下至加湖,我自遣人移會江陵,有兵會于夏口,汝等隻宜依計虛張聲勢,以作攻城。
張沖必不敢出,我自有計破之。
”三将看完,見柳軍師有先見之明,所算一如所料,俱驚驚喜喜,稱以為神。
遂不進攻,引兵據了石橋浦,連營九裡,日日交換引軍在城下呐喊搖旗,作攻城之勢。
張沖被昌義之打傷,不敢出城,幾次使人缒出城外,過江求救附近州将救援,不期被柳慶遠先遣張惠紹等守侯江邊,俱從半渡擒獲,搜出信音,盡皆殺之,一時消息不通。
張沖隻得死守郢城不題。
卻說柳慶遠使人移會江陵,蕭穎胄即遣将軍楊公則舉湘州軍馬五萬會于夏口,又遣将軍劉坦行湘州事,以運糧饷接濟蕭衍軍中。
這劉坦為人寬厚,昔在湘州仁政惠民,百姓敬如父母,今奉蕭穎胄命到任,湘州百姓迎者載道,曉得他運糧,不等征取,衆百姓各出租米,共湊了三十萬斛,齊來交納。
劉坦見了,不勝感激,再三緻謝了衆百姓,遂将此米運至蕭衍軍中。
蕭衍聞知是民運的租米,不勝大喜,後來登位,免湘州三年秋糧,此是後話。
因對劉坦說道:“賢公善政施仁,感動下民,正是君惡臣良矣。
”遂留劉坦随軍中參贊,與張弘策同事。
此時三月,齊和帝複進蕭衍為左仆射征東大元帥都督,征讨諸軍,假黃钺行事,蕭衍拜受。
一時兵精糧足,軍威日盛。
一日,早有人報入建康。
齊寶卷诏遣陳伯之為江州刺史,西守荊雍,以救其城,付以三十萬兵馬。
陳伯之受命,來救郢城不題。
且說張沖被昌義之鐵扁擔重大又用得力猛,已将铠甲擊碎,半肩受傷,隻得入城。
不期卸甲時又受了風寒,以緻渾身疼痛。
又見蕭兵攻打甚急,因日夜焦心。
忽一日,嘔血數升,遂将軍事付托薜元嗣、内史程茂二人,又與子張孜說道:“吾觀蕭衍用兵不凡,此亦天授。
但我也受國恩,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不料天奪,使吾志未伸。
吾死之後,望二位将軍與吾子竭力保守,以待朝廷救援,萬不可失寸土與人。
”言訖,複嘔血不止而死。
張孜撫屍大哭。
諸将即欲發喪,薜元嗣與程茂忙止住,道:“目今蕭兵圍困,若知主将已故,乘其喪際人心懈怠之時,進兵急攻,大事去矣。
莫若停柩按之,以待朝中遣人救援。
”張孜無奈,隻得依從。
卻說陳伯之領了救援之兵已離郢城不遠,卻自恃英勇,大張聲勢殺來。
蕭兵圍城原無領将,竟被陳伯之殺散。
陳軍直至城下,張孜、程茂等正在城督軍防守,忽見救援軍到,忙使人開城,放下吊橋,将陳伯之迎入。
張孜告知孤城被圍,先君盡節,至死不變,正在危急。
陳伯之聽了,大笑道:“令先君宿稱名将,今既是如此,古語雲水來土掩,兵至将迎,豈一敗而死守,使賊人得計而圍困若此。
孰若我明日出馬,直殺他兵甲無存,方見天朝難犯,不容醜類跳梁也。
”張孜拜謝道:“若得将軍如此,郢城之福,家君亦含笑于九泉矣。
”大家歡喜,忙擺酒款待,又犒賞來軍。
陳伯之誇出此言,有分教:未經國手言棋好,若逢強将始見低。
不知陳伯之言能相應否,且聽下回分解。
不一時陳剛、王珍國俱到,将兵馬盡行登岸,望郢城殺來。
早有逃去之兵報入城中守将張沖,張沖大驚。
到了天明,引五千人馬出城,與蕭兵接戰。
兩下射住陣腳,張沖乘馬搖槍出陣,大罵道:“爾等世受國恩,為何反叛?自取誅戮!”昌義之大怒道:“蕭元帥舉義興師,誅暴君污吏。
上應天時,四方莫不願從,爾尚助纣為惡,逆我王師,死有餘辜矣!”張沖大怒,挺槍劈胸就刺。
昌義之側身閃過,急舉渾鐵扁擔相還。
兩下一場好殺,但見: 二将坐鞍轎,征雲透九霄。
這一個急取壺中箭,那一個忙拔紫金镖。
這邊舉槍欲刺将軍将,那邊将渾鐵扁擔打英豪。
這一個生平膽壯安天下,那一個氣概軒昂壓俊髦。
兩将相持,鬥經四十餘合,張沖漸漸力乏,招架不住,早被昌義之一扁擔打來,正打着張沖的背上。
張沖被打,棄槍伏鞍夾馬逃奔,昌義之驟馬來追。
早有人接住,兩下混殺。
張沖已逃入城中。
齊兵見主将入城,便無心戀戰,各望城中奔入,早被陳剛三人乘勝趕來。
齊兵殺得大敗虧輸,入城者不及一半,餘者投降。
昌義之等犬獲全勝,遂将郢城圍得水洩不漏,百般攻打,俱被城中打回,皆不敢近戰,隻緊緊圍住。
三将見不能攻取,各自在帳中納悶。
忽想起軍師第二個錦囊尚未開看,便連忙開看,隻見:“張沖若敗,郢城堅固,一時難取,不可頓全軍于城下。
隻宜進據石橋浦,連營相繼下至加湖,我自遣人移會江陵,有兵會于夏口,汝等隻宜依計虛張聲勢,以作攻城。
張沖必不敢出,我自有計破之。
”三将看完,見柳軍師有先見之明,所算一如所料,俱驚驚喜喜,稱以為神。
遂不進攻,引兵據了石橋浦,連營九裡,日日交換引軍在城下呐喊搖旗,作攻城之勢。
張沖被昌義之打傷,不敢出城,幾次使人缒出城外,過江求救附近州将救援,不期被柳慶遠先遣張惠紹等守侯江邊,俱從半渡擒獲,搜出信音,盡皆殺之,一時消息不通。
張沖隻得死守郢城不題。
卻說柳慶遠使人移會江陵,蕭穎胄即遣将軍楊公則舉湘州軍馬五萬會于夏口,又遣将軍劉坦行湘州事,以運糧饷接濟蕭衍軍中。
這劉坦為人寬厚,昔在湘州仁政惠民,百姓敬如父母,今奉蕭穎胄命到任,湘州百姓迎者載道,曉得他運糧,不等征取,衆百姓各出租米,共湊了三十萬斛,齊來交納。
劉坦見了,不勝感激,再三緻謝了衆百姓,遂将此米運至蕭衍軍中。
蕭衍聞知是民運的租米,不勝大喜,後來登位,免湘州三年秋糧,此是後話。
因對劉坦說道:“賢公善政施仁,感動下民,正是君惡臣良矣。
”遂留劉坦随軍中參贊,與張弘策同事。
此時三月,齊和帝複進蕭衍為左仆射征東大元帥都督,征讨諸軍,假黃钺行事,蕭衍拜受。
一時兵精糧足,軍威日盛。
一日,早有人報入建康。
齊寶卷诏遣陳伯之為江州刺史,西守荊雍,以救其城,付以三十萬兵馬。
陳伯之受命,來救郢城不題。
且說張沖被昌義之鐵扁擔重大又用得力猛,已将铠甲擊碎,半肩受傷,隻得入城。
不期卸甲時又受了風寒,以緻渾身疼痛。
又見蕭兵攻打甚急,因日夜焦心。
忽一日,嘔血數升,遂将軍事付托薜元嗣、内史程茂二人,又與子張孜說道:“吾觀蕭衍用兵不凡,此亦天授。
但我也受國恩,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不料天奪,使吾志未伸。
吾死之後,望二位将軍與吾子竭力保守,以待朝廷救援,萬不可失寸土與人。
”言訖,複嘔血不止而死。
張孜撫屍大哭。
諸将即欲發喪,薜元嗣與程茂忙止住,道:“目今蕭兵圍困,若知主将已故,乘其喪際人心懈怠之時,進兵急攻,大事去矣。
莫若停柩按之,以待朝中遣人救援。
”張孜無奈,隻得依從。
卻說陳伯之領了救援之兵已離郢城不遠,卻自恃英勇,大張聲勢殺來。
蕭兵圍城原無領将,竟被陳伯之殺散。
陳軍直至城下,張孜、程茂等正在城督軍防守,忽見救援軍到,忙使人開城,放下吊橋,将陳伯之迎入。
張孜告知孤城被圍,先君盡節,至死不變,正在危急。
陳伯之聽了,大笑道:“令先君宿稱名将,今既是如此,古語雲水來土掩,兵至将迎,豈一敗而死守,使賊人得計而圍困若此。
孰若我明日出馬,直殺他兵甲無存,方見天朝難犯,不容醜類跳梁也。
”張孜拜謝道:“若得将軍如此,郢城之福,家君亦含笑于九泉矣。
”大家歡喜,忙擺酒款待,又犒賞來軍。
陳伯之誇出此言,有分教:未經國手言棋好,若逢強将始見低。
不知陳伯之言能相應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