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高澄見書大怒,知梁兵未到,遂又遣武衛将軍元柱等領大隊人馬撲滅侯景。
即日起行,倍道而進,與韓軌兵合,接戰侯景于穎川之北,日日交戰,勝負未分。
侯景見梁兵未到不敢沖突,見相持日久,便退保穎川,入城固守。
元柱見侯景入城,遂引兵四面圍攻,城危旦夕。
侯景隻得使人殺出求救西魏,許他退得高澄兵将,割東荊、北兖州、魯陽、長社四城。
西魏丞相宇文泰許之,遂加侯景為大将軍兼尚書令,因遣都督賀蘭率大軍救援,望穎川殺來。
元柱、韓軌正欲攻城,忽見救軍大至,隻得分将迎敵。
此時侯景在城上,見四面炮聲不絕,知西魏救軍已到,叫軍士開門一齊殺出。
元柱等一時前後受敵,直殺得大敗虧輸,連夜退去。
侯景得解,與諸将商議道:“今解此危,實借西魏之力。
彼今敗去,高澄豈肯相忘于我。
今我新附大梁不久,而又割地與人,倘梁主知之,必寝前約。
況西魏亦非可居之朝。
我若惡于梁,是絕去路也。
為今之計,乘其未覺,讒言未入,先告以苦情,方為上策。
”諸将聽了齊聲說道:“将軍慮事,無不切當。
” 侯景便使人寫書,瞞着西魏兵将,連夜遣中軍參将柳昕入建康,啟于梁主道: 臣以王師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
目前臣既不安于高氏,豈見容于宇文!但思螫手解腕,是非得已,願不賜咎。
臣獲其力,不容即棄,今以四州之地為餌敵之資,已令字文遣人入守。
其豫州以東,齊海以西,悉臣控壓,現有之地盡歸聖朝。
懸瓠、項城、徐州、南兖事須迎納。
願陛下速勅境土,各置重兵,為臣響應,不使差忽。
雲雲。
梁主見啟,知侯景事在危急,實不得已,因手谕之,柳昕帶回。
侯景忙開視之,隻見上寫道: 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将建大業。
理須适事而行,随方以應。
卿家心有本,何假詞費。
特谕。
侯景見了大喜,遂決意投梁。
過不多日,梁将羊鴉仁兵到,八懸瓠城與侯景兵合。
侯景将所在州郡地方交與羊鴉仁。
羊鴉仁使人鎮守,連夜報聞梁主。
梁主大喜,以侯景誠心歸服,遂以侯景錄行台尚書事。
又诏改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州,合肥為合州。
又以羊鴉仁為殷州刺史坐鎮項城,一時梁朝地廣民饒。
梁主大喜,因而下诏舉兵助侯景以伐高澄。
遂遣真陽侯淵明、南康王會理分督諸将,以鄱陽王範為大元帥,即日出師。
時朱異在外聞之,急入朝奏梁主道:“鄱陽王雄豪蓋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殘暴,非吊民之才。
且陛下昔日登北固亭望江左有反氣,骨肉為戒首。
今日之事,須宜詳擇。
”梁主聽了默然良久說道:“會理何如?”朱異道:“陛下得之矣。
”遂以會理為大元帥。
這朱異自掌軍機政事以來,權柄皆出其門,廣納貨賂,欺罔視聽。
家中園宅、玩好、飲膳、聲色,無不窮一時之盛。
若遇政間回家,則車馬填門。
前日賀琛之谏實以為朱異也。
今朝臣聞舉薦會理為帥,皆各駭然,因會理懦而無謀也。
卻說梁主兩番舍身同泰寺之後,隻覺在寺中清淨,靈光洞徹。
到了宮中繁華色界有時而昏,常懷不悅。
一日忽想起寶志公這些微言,不覺有悟,因想道:“我如今在宮豈是修行之地,還須入寺舍身于佛。
倘蒙我佛慈悲,哀矜攝受,現獅現象、現蓮台開釋成佛,庶不負我一生好善之功。
現此時不修,将來無日也。
”主意已定,遂照前例入同泰寺,建無量道場。
是日梁主長跪佛前,志心頂禮,大發弘願,誓大舍身,望我佛廣大慈悲。
拜畢,與衆僧日夕功課傳論,各僧不許行君臣之禮。
諸僧皆稱梁主為志佛。
身穿百衲袈裟,頭頂毗羅大帽,日講《摩诃般若波羅密經》,講完又講《涅槃經》。
一日梁主升了法座講了一番,衆僧跪在座前問道:“我等衆僧悉皆愚昧,不識涅槃中微義,懇求老佛指迷開釋,無量功德。
”因而問道:“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己,以寂滅為樂者。
未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境,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如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雲法性是寂滅之體,五蘊是生死之用。
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即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矣。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梁主在法座上聽了即合掌說道:“汝等釋子,何習外道,存常邪見而議?最上乘妙法,據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者,是執死生貪愛世樂。
我今當汝說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别一切法。
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潛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非常樂涅槃,轉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是涅槃真樂。
殺那無有生相,殺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
乃謂常樂。
此樂無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乃作謗佛毀也!當聽吾偈: 無上大涅槃,
即日起行,倍道而進,與韓軌兵合,接戰侯景于穎川之北,日日交戰,勝負未分。
侯景見梁兵未到不敢沖突,見相持日久,便退保穎川,入城固守。
元柱見侯景入城,遂引兵四面圍攻,城危旦夕。
侯景隻得使人殺出求救西魏,許他退得高澄兵将,割東荊、北兖州、魯陽、長社四城。
西魏丞相宇文泰許之,遂加侯景為大将軍兼尚書令,因遣都督賀蘭率大軍救援,望穎川殺來。
元柱、韓軌正欲攻城,忽見救軍大至,隻得分将迎敵。
此時侯景在城上,見四面炮聲不絕,知西魏救軍已到,叫軍士開門一齊殺出。
元柱等一時前後受敵,直殺得大敗虧輸,連夜退去。
侯景得解,與諸将商議道:“今解此危,實借西魏之力。
彼今敗去,高澄豈肯相忘于我。
今我新附大梁不久,而又割地與人,倘梁主知之,必寝前約。
況西魏亦非可居之朝。
我若惡于梁,是絕去路也。
為今之計,乘其未覺,讒言未入,先告以苦情,方為上策。
”諸将聽了齊聲說道:“将軍慮事,無不切當。
” 侯景便使人寫書,瞞着西魏兵将,連夜遣中軍參将柳昕入建康,啟于梁主道: 臣以王師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
目前臣既不安于高氏,豈見容于宇文!但思螫手解腕,是非得已,願不賜咎。
臣獲其力,不容即棄,今以四州之地為餌敵之資,已令字文遣人入守。
其豫州以東,齊海以西,悉臣控壓,現有之地盡歸聖朝。
懸瓠、項城、徐州、南兖事須迎納。
願陛下速勅境土,各置重兵,為臣響應,不使差忽。
雲雲。
梁主見啟,知侯景事在危急,實不得已,因手谕之,柳昕帶回。
侯景忙開視之,隻見上寫道: 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将建大業。
理須适事而行,随方以應。
卿家心有本,何假詞費。
特谕。
侯景見了大喜,遂決意投梁。
過不多日,梁将羊鴉仁兵到,八懸瓠城與侯景兵合。
侯景将所在州郡地方交與羊鴉仁。
羊鴉仁使人鎮守,連夜報聞梁主。
梁主大喜,以侯景誠心歸服,遂以侯景錄行台尚書事。
又诏改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州,合肥為合州。
又以羊鴉仁為殷州刺史坐鎮項城,一時梁朝地廣民饒。
梁主大喜,因而下诏舉兵助侯景以伐高澄。
遂遣真陽侯淵明、南康王會理分督諸将,以鄱陽王範為大元帥,即日出師。
時朱異在外聞之,急入朝奏梁主道:“鄱陽王雄豪蓋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殘暴,非吊民之才。
且陛下昔日登北固亭望江左有反氣,骨肉為戒首。
今日之事,須宜詳擇。
”梁主聽了默然良久說道:“會理何如?”朱異道:“陛下得之矣。
”遂以會理為大元帥。
這朱異自掌軍機政事以來,權柄皆出其門,廣納貨賂,欺罔視聽。
家中園宅、玩好、飲膳、聲色,無不窮一時之盛。
若遇政間回家,則車馬填門。
前日賀琛之谏實以為朱異也。
今朝臣聞舉薦會理為帥,皆各駭然,因會理懦而無謀也。
卻說梁主兩番舍身同泰寺之後,隻覺在寺中清淨,靈光洞徹。
到了宮中繁華色界有時而昏,常懷不悅。
一日忽想起寶志公這些微言,不覺有悟,因想道:“我如今在宮豈是修行之地,還須入寺舍身于佛。
倘蒙我佛慈悲,哀矜攝受,現獅現象、現蓮台開釋成佛,庶不負我一生好善之功。
現此時不修,将來無日也。
”主意已定,遂照前例入同泰寺,建無量道場。
是日梁主長跪佛前,志心頂禮,大發弘願,誓大舍身,望我佛廣大慈悲。
拜畢,與衆僧日夕功課傳論,各僧不許行君臣之禮。
諸僧皆稱梁主為志佛。
身穿百衲袈裟,頭頂毗羅大帽,日講《摩诃般若波羅密經》,講完又講《涅槃經》。
一日梁主升了法座講了一番,衆僧跪在座前問道:“我等衆僧悉皆愚昧,不識涅槃中微義,懇求老佛指迷開釋,無量功德。
”因而問道:“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己,以寂滅為樂者。
未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境,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如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雲法性是寂滅之體,五蘊是生死之用。
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即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矣。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梁主在法座上聽了即合掌說道:“汝等釋子,何習外道,存常邪見而議?最上乘妙法,據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者,是執死生貪愛世樂。
我今當汝說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别一切法。
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潛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非常樂涅槃,轉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是涅槃真樂。
殺那無有生相,殺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
乃謂常樂。
此樂無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乃作謗佛毀也!當聽吾偈: 無上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