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舉奏道:“向歲與魏和好,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臣竊謂非宜。
”梁主道:“前者魏君失德,納我叛子,久據我數郡,已負我和好之約。
今強臣瓜分,魏國分為東西二處,是天亡在即。
況朕久懷混一之志,屢不能酬,故前诏邊将,乘機竊取魏地,又一時未成功。
若今得一侯景,則塞北可清,中原可靖,宿願可酬矣。
誠機會難得,豈宜膠柱?”群臣聽了争辯不已。
梁主朝罷回宮,因反複躊躇,自言自語說道:“我國家如金瓯,無一傷缺。
今受侯景地土,讵是事宜,說緻紛纭,悔之無及。
”便以心問心,委決不下,又禦便殿獨召朱異商酌其事。
朱異揣知梁主利動于心,便逢迎奏道:“陛下聖明禦字,南北歸仰,正以事無機會,未達其心。
今侯景之來,是分土之半矣。
若非天誘其衷,人贊其謀,何以至此?若拒而不納,恐絕後來之望。
此乃易見之事,陛下又何疑焉。
”梁主聽了大喜道:“卿言正合朕意。
”遂定意納降侯景。
以侯景為大将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諸軍事,大行台,承制如鄧禹故事。
又诏遣司州羊鴉仁督兖州,桓和之、湛海珍等将卒兵十萬趨懸瓠接應侯景,共圖滅北魏。
又诏附近州郡解運糧草,以充侯景之饷。
旨下滿朝皆驚,交章上疏。
當有山中處士陶弘景聞之,不及章疏,連夜入朝面見梁主奏道:“臣聞侯景之于高歡,始敦鄉黨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位居上将,位列台司。
今高歡始死,侯景劇擁兵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也。
且侯景既能背德于高氏,又豈肯盡節于我朝?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如虎生翼。
虎性難馴,終遭反噬。
竊恐贻笑将來,為社稷之憂也。
乞陛下念創業艱難,幸熟思之。
”梁主聽了因說道:“今侯景不容于高澄,四面受敵,實在兩難。
投歸于朕,如孤鳥依人,嬰孩思母,若不救援,是緻其死也。
況朕以仁心待天下,天下之人不負于朕,豈侯景一人而獨負朕耶?朕意已決,命已下矣,毋勞賢卿多慮。
”陶弘景固谏不昕,歎息而回。
有谘議周弘正善于占候,聞梁主納了侯景,因歎息道:“亂皆在此矣。
”忽一日建康地震,遍地皆生白毛。
十二月丙午日西南雷聲大動,又白虹貫日,一時災異疊見。
梁主诏求直言,因而大赦,以中大同二年改為太清元年。
當有散騎常侍賀琛上論四事: 一曰屢下蠲賦之恩,而民不得其實,牧守之過也;二曰守宰貪殘,良由風俗侈靡。
今之燕喜,相競豪華,積果成丘,列肴如绮。
欲使人守廉白,安可得耶?三曰百官不論國之大體,唯吹毛求疵,以深刻為能,以繩逐為務,迹雖似于奉公,事更成其威福;四曰興造有非急者,征求有可緩者。
息費以蓄财,止役以養民。
若言小事不足害财,則終年不息矣;以小役不足妨民,則終年不止矣。
疏上,梁主見了勃然大怒,即出禦便殿,立召賀琛,怒責之道:“朕有天下四十餘年,公車谠言,見聞聽覽。
卿不宜同于阘茸,止取谏名,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卿可分明顯出某刺史橫暴、某太守貪殘、某使漁獵子民飲食過差,若加嚴禁,益增苛擾。
若指朝廷,朕無此事。
昔之牲牢,久不宰殺,朝中會同,菜蔬而已。
朕非公宴,不食國家之食。
凡所營造,皆以雇借成事。
絕房室三十餘年,雕飾之物不入于宮。
不飲酒,不好音,朝中曲宴,未嘗奏樂。
三更治事,日常一食。
昔腰十圍,今裁二尺。
為誰為之?救物故也。
卿又欲禁百官奏事,詭競求進,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二世之委趙高、元後之封王莽,呼鹿為馬,又何法欤?治、署、邸、肆,何者宜除?何者宜減?何處興造非急?何處征求可緩?各出其事,具以奏聞。
富國強兵之術,息民省役之宜,并宣具列。
若不具列,則是欺君罔上,沽譽吊名!視朕為何好主?忠乎?不忠乎?”說罷怒目,威氣逼人。
賀琛見梁主赫然震怒,護其所短,矜其所長,又困以難對之狀,責以必窮之辭,早吓得汗流夾背,一時無言可答,惟免冠叩首,流涕謝罪求免而已。
梁主拂袖回宮,亦不究。
史官閱史至此,有詩刺梁武帝道: 納谏君之美,須當屈己從。
矜長而護短,國脈自家壅。
又有詩譏賀琛道: 既欲匡君失,如何又惜身?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卻說侯景早有來報,說梁主見納,又遣兵将來助。
不出所謀,心中大喜,一時軍心鼓壯,日望梁将接濟。
早有細作報知高澄,高澄大驚,忙集文武商議道:“今侯景在我内地,若魚在釜中終為我擒。
今得梁主之助,如生羽翼。
非池中之物,為害不小,奈何奈何?”群臣中有言:“侯景妻室皆在邺中,谕其悔過,賜以爵士,是一策也。
”高澄遂遣人賜書與侯景道:“将軍阖門無恙,若悔過還朝,以豫州刺史而終其身,還寵妻愛子。
”侯景得書不勝大笑。
即使書記作書與來人複之道: 景歸大梁,揚旌北讨,熊豹齊奮,克複中原,可計時日也。
昔王陵附漢,母在不歸。
太上囚楚,乞羹自若。
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設若誅之有益,欲止不能,殺之無損,徒複坑戮。
家累在君,何關仆也。
雲雲。
”梁主道:“前者魏君失德,納我叛子,久據我數郡,已負我和好之約。
今強臣瓜分,魏國分為東西二處,是天亡在即。
況朕久懷混一之志,屢不能酬,故前诏邊将,乘機竊取魏地,又一時未成功。
若今得一侯景,則塞北可清,中原可靖,宿願可酬矣。
誠機會難得,豈宜膠柱?”群臣聽了争辯不已。
梁主朝罷回宮,因反複躊躇,自言自語說道:“我國家如金瓯,無一傷缺。
今受侯景地土,讵是事宜,說緻紛纭,悔之無及。
”便以心問心,委決不下,又禦便殿獨召朱異商酌其事。
朱異揣知梁主利動于心,便逢迎奏道:“陛下聖明禦字,南北歸仰,正以事無機會,未達其心。
今侯景之來,是分土之半矣。
若非天誘其衷,人贊其謀,何以至此?若拒而不納,恐絕後來之望。
此乃易見之事,陛下又何疑焉。
”梁主聽了大喜道:“卿言正合朕意。
”遂定意納降侯景。
以侯景為大将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諸軍事,大行台,承制如鄧禹故事。
又诏遣司州羊鴉仁督兖州,桓和之、湛海珍等将卒兵十萬趨懸瓠接應侯景,共圖滅北魏。
又诏附近州郡解運糧草,以充侯景之饷。
旨下滿朝皆驚,交章上疏。
當有山中處士陶弘景聞之,不及章疏,連夜入朝面見梁主奏道:“臣聞侯景之于高歡,始敦鄉黨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位居上将,位列台司。
今高歡始死,侯景劇擁兵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也。
且侯景既能背德于高氏,又豈肯盡節于我朝?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如虎生翼。
虎性難馴,終遭反噬。
竊恐贻笑将來,為社稷之憂也。
乞陛下念創業艱難,幸熟思之。
”梁主聽了因說道:“今侯景不容于高澄,四面受敵,實在兩難。
投歸于朕,如孤鳥依人,嬰孩思母,若不救援,是緻其死也。
況朕以仁心待天下,天下之人不負于朕,豈侯景一人而獨負朕耶?朕意已決,命已下矣,毋勞賢卿多慮。
”陶弘景固谏不昕,歎息而回。
有谘議周弘正善于占候,聞梁主納了侯景,因歎息道:“亂皆在此矣。
”忽一日建康地震,遍地皆生白毛。
十二月丙午日西南雷聲大動,又白虹貫日,一時災異疊見。
梁主诏求直言,因而大赦,以中大同二年改為太清元年。
當有散騎常侍賀琛上論四事: 一曰屢下蠲賦之恩,而民不得其實,牧守之過也;二曰守宰貪殘,良由風俗侈靡。
今之燕喜,相競豪華,積果成丘,列肴如绮。
欲使人守廉白,安可得耶?三曰百官不論國之大體,唯吹毛求疵,以深刻為能,以繩逐為務,迹雖似于奉公,事更成其威福;四曰興造有非急者,征求有可緩者。
息費以蓄财,止役以養民。
若言小事不足害财,則終年不息矣;以小役不足妨民,則終年不止矣。
疏上,梁主見了勃然大怒,即出禦便殿,立召賀琛,怒責之道:“朕有天下四十餘年,公車谠言,見聞聽覽。
卿不宜同于阘茸,止取谏名,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卿可分明顯出某刺史橫暴、某太守貪殘、某使漁獵子民飲食過差,若加嚴禁,益增苛擾。
若指朝廷,朕無此事。
昔之牲牢,久不宰殺,朝中會同,菜蔬而已。
朕非公宴,不食國家之食。
凡所營造,皆以雇借成事。
絕房室三十餘年,雕飾之物不入于宮。
不飲酒,不好音,朝中曲宴,未嘗奏樂。
三更治事,日常一食。
昔腰十圍,今裁二尺。
為誰為之?救物故也。
卿又欲禁百官奏事,詭競求進,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二世之委趙高、元後之封王莽,呼鹿為馬,又何法欤?治、署、邸、肆,何者宜除?何者宜減?何處興造非急?何處征求可緩?各出其事,具以奏聞。
富國強兵之術,息民省役之宜,并宣具列。
若不具列,則是欺君罔上,沽譽吊名!視朕為何好主?忠乎?不忠乎?”說罷怒目,威氣逼人。
賀琛見梁主赫然震怒,護其所短,矜其所長,又困以難對之狀,責以必窮之辭,早吓得汗流夾背,一時無言可答,惟免冠叩首,流涕謝罪求免而已。
梁主拂袖回宮,亦不究。
史官閱史至此,有詩刺梁武帝道: 納谏君之美,須當屈己從。
矜長而護短,國脈自家壅。
又有詩譏賀琛道: 既欲匡君失,如何又惜身?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卻說侯景早有來報,說梁主見納,又遣兵将來助。
不出所謀,心中大喜,一時軍心鼓壯,日望梁将接濟。
早有細作報知高澄,高澄大驚,忙集文武商議道:“今侯景在我内地,若魚在釜中終為我擒。
今得梁主之助,如生羽翼。
非池中之物,為害不小,奈何奈何?”群臣中有言:“侯景妻室皆在邺中,谕其悔過,賜以爵士,是一策也。
”高澄遂遣人賜書與侯景道:“将軍阖門無恙,若悔過還朝,以豫州刺史而終其身,還寵妻愛子。
”侯景得書不勝大笑。
即使書記作書與來人複之道: 景歸大梁,揚旌北讨,熊豹齊奮,克複中原,可計時日也。
昔王陵附漢,母在不歸。
太上囚楚,乞羹自若。
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設若誅之有益,欲止不能,殺之無損,徒複坑戮。
家累在君,何關仆也。
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