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李将軍寺裡求僧郗皇後宮中遇鬼
詞雲:
如何獲福,如何遭禍,多被高僧道着。
思量一見問如何,他又早金鈎擺脫。
問誰是鬼,問誰是怪,須向心頭自摸。
不須回避不須驚,總都是從前過惡。
右調《鵲橋仙》 話說梁主費了十散年心血,三築淮堰,竭盡民命不能成功,今日被柳慶遠用計先将壽陽近處之城,逐次剪削,然後引領大軍直逼壽陽城下,又将二王與兵将誘入陣中,裹到磐石山中,一夜燒為灰燼。
李憲歸降,百姓迎接梁主入城,計點城中男女,共得七萬五千。
梁主喜,遂集諸将商議進兵,欲乘勝席卷河南,逐魏國君臣于塞北,成一統山河萬年基業。
柳慶遠堅持不可,因說道:“魏德雖衰,天命未改。
六鎮之兵,其間非無忠謀之士而能排難解紛者。
魏豈可滅哉。
為今之計,臣當不避矢刃,惟有擴充壽陽四境地土而歸陛下。
以報知遇之隆恩,君臣之寵渥也。
”梁主聽了大喜道:“賢卿為朕,可謂忠貫于日矣。
”遂使柳慶遠整饬三軍,進攻附近城郭,領旨而行不題。
且說梁主在壽陽輕刑薄賦,省役務農,又招撫居民,一時遠近為屢年兵革逃散的,俱歡呼襁褓而來者不下數萬,皆各令其安生受業,城中安堵如故。
梁主每念壽陽所得,殺戮太多,心不自安。
因想前番有雲光祖師拯濟之妙,欲建水陸道場超薦孤魂,又恐無德行高僧,如雲光之作用,每每不樂。
忽一日,想超前日李憲之言,除非此僧方可為我任事。
遂傳旨宣李憲入朝。
李憲拜見畢,梁主說道:“朕自壽陽以來,日事戎馬,對一交鋒,順者生,逆者死。
逆者固不可勝誅,然逆之中,将為其主而亡身,兵為将而喪命,各為其主,實有一片忠肝義膽而死于沙場。
雖曰人之生死,有命在天,未免有因人地土而使其填于溝壑。
若溯其源,朕非無故。
因思佛門經典,可以超度亡魂得生解脫,欲建一道場,聚高僧廣修善事,以慰朕好生之念。
朕思天人交接,必擇德行高僧,主持法事方為有益。
前日賢卿所稱廣度和尚道可通幽,必然心具菩提,感恪上下。
不識可能如朕之意否?”李憲聽了連忙俯伏奏道:“陛下仁心仁政,令枯骨均沾恩德,無以加矣。
臣言這廣度和尚乃魏地之祖師,不但德行圓通,兼知人間禍福,過去未來現在纖悉皆知。
前使臣歸命,實賴其喚醒之力。
今陛下樹此功德道場,非他不可。
”梁主聽了大喜道:“既是如此,卿可速去宣來見朕。
” 李憲領旨,慌忙拜謝出朝,不敢停留,遂一徑到法相寺來。
早有寺中住持僧迎接,叙禮過,李憲說道:“下官奉梁主之命,要見廣度和尚,煩主持引見。
”主持聽了說道:“大人此來遲了,自從大人光降之後,先廣度大師即返蓮池圓寂久矣。
”李憲聽了大驚道:“不意和尚遽然仙遊,天子不能滿此善緣,衆生無福,合受沉溷矣。
”主持問道:“大人此言卻是何意?”李憲遂将梁主痛惜陣亡,欲延和尚作大法事薦拔幽冥,故遣下官宣召。
不意如此,深為可惜。
主持聽了方笑說道:“大人之言,實與大先師相合,先大師示寂之日,跋坐留言,因遺偈于小匣,封固甚密,命小僧收藏。
道此匣中有偈言一首,俟日後梁主頃生善念,使李将軍召我之日,可将此匣付去,梁主啟看自知。
故小僧謹收而待。
不期今日大人果奉命而來,益知先大師前言不爽,愈見其先知矣。
”李憲聽了愈加驚喜,因又問道:“大師之位今設在何處?下官不可不去瞻禮一番,兼乞賜匣以便回旨。
”主持忙立起身,引了李憲同入後樓,卻見中間設立坐位,香煙縷縷,上懸着一幅小畫,是廣度和尚的小像。
李憲忙上前定睛細看,卻寫畫得俨然如生,不勝起敬。
便忙跪下拜了四拜。
拜畢,主持方捧出一個硃紅漆的小匣兒,送上說道:“先大師遺意,敢煩大人呈送禦前,功德無量。
”李憲見封固堅牢,不敢怠慢,忙用雙手接着,辭了主持出寺,不敢停留,即入朝來。
見梁主奏道:“臣奉命宣召廣度,不意歸西已久,卻又能前知,知陛下有今日之召,留下小匣命僧人珍收,雲此中有一偈言,乞陛下啟示自知,故臣攜來呈覽。
”梁主忽聽見廣度已死,不勝改容歎息。
後又聽見說他前知,遺有偈言,便又驚驚喜喜道:“既有留言,卿可速開此匣,看内中端的有何妙言。
” 李憲承旨,忙去了封皮,揭開取出一封字來,連忙雙手獻上梁主。
梁主便展開看去,隻見上寫道: 道行未圓,廣度難度。
廣度雲光,總是我做。
色現經堂,大蛇一個。
不久昭彰,冤愆無那。
究心自進,此中莫挫。
我今去矣,志公補過。
梁主看完,不勝驚駭道:“原來廣度即是昔年雲光祖師化身,真是法力無邊,佛家妙用,來去自如。
可敬可仰,惜朕無緣,不能再見。
”說罷,頓足不已。
李憲忽見梁主驚奇錯愕,因慌問道:“廣度法力果是無邊,但陛下所言這廣度即是雲光化身,臣實不知,望陛下示知始末,使臣敬信。
” 梁主便
思量一見問如何,他又早金鈎擺脫。
問誰是鬼,問誰是怪,須向心頭自摸。
不須回避不須驚,總都是從前過惡。
右調《鵲橋仙》 話說梁主費了十散年心血,三築淮堰,竭盡民命不能成功,今日被柳慶遠用計先将壽陽近處之城,逐次剪削,然後引領大軍直逼壽陽城下,又将二王與兵将誘入陣中,裹到磐石山中,一夜燒為灰燼。
李憲歸降,百姓迎接梁主入城,計點城中男女,共得七萬五千。
梁主喜,遂集諸将商議進兵,欲乘勝席卷河南,逐魏國君臣于塞北,成一統山河萬年基業。
柳慶遠堅持不可,因說道:“魏德雖衰,天命未改。
六鎮之兵,其間非無忠謀之士而能排難解紛者。
魏豈可滅哉。
為今之計,臣當不避矢刃,惟有擴充壽陽四境地土而歸陛下。
以報知遇之隆恩,君臣之寵渥也。
”梁主聽了大喜道:“賢卿為朕,可謂忠貫于日矣。
”遂使柳慶遠整饬三軍,進攻附近城郭,領旨而行不題。
且說梁主在壽陽輕刑薄賦,省役務農,又招撫居民,一時遠近為屢年兵革逃散的,俱歡呼襁褓而來者不下數萬,皆各令其安生受業,城中安堵如故。
梁主每念壽陽所得,殺戮太多,心不自安。
因想前番有雲光祖師拯濟之妙,欲建水陸道場超薦孤魂,又恐無德行高僧,如雲光之作用,每每不樂。
忽一日,想超前日李憲之言,除非此僧方可為我任事。
遂傳旨宣李憲入朝。
李憲拜見畢,梁主說道:“朕自壽陽以來,日事戎馬,對一交鋒,順者生,逆者死。
逆者固不可勝誅,然逆之中,将為其主而亡身,兵為将而喪命,各為其主,實有一片忠肝義膽而死于沙場。
雖曰人之生死,有命在天,未免有因人地土而使其填于溝壑。
若溯其源,朕非無故。
因思佛門經典,可以超度亡魂得生解脫,欲建一道場,聚高僧廣修善事,以慰朕好生之念。
朕思天人交接,必擇德行高僧,主持法事方為有益。
前日賢卿所稱廣度和尚道可通幽,必然心具菩提,感恪上下。
不識可能如朕之意否?”李憲聽了連忙俯伏奏道:“陛下仁心仁政,令枯骨均沾恩德,無以加矣。
臣言這廣度和尚乃魏地之祖師,不但德行圓通,兼知人間禍福,過去未來現在纖悉皆知。
前使臣歸命,實賴其喚醒之力。
今陛下樹此功德道場,非他不可。
”梁主聽了大喜道:“既是如此,卿可速去宣來見朕。
” 李憲領旨,慌忙拜謝出朝,不敢停留,遂一徑到法相寺來。
早有寺中住持僧迎接,叙禮過,李憲說道:“下官奉梁主之命,要見廣度和尚,煩主持引見。
”主持聽了說道:“大人此來遲了,自從大人光降之後,先廣度大師即返蓮池圓寂久矣。
”李憲聽了大驚道:“不意和尚遽然仙遊,天子不能滿此善緣,衆生無福,合受沉溷矣。
”主持問道:“大人此言卻是何意?”李憲遂将梁主痛惜陣亡,欲延和尚作大法事薦拔幽冥,故遣下官宣召。
不意如此,深為可惜。
主持聽了方笑說道:“大人之言,實與大先師相合,先大師示寂之日,跋坐留言,因遺偈于小匣,封固甚密,命小僧收藏。
道此匣中有偈言一首,俟日後梁主頃生善念,使李将軍召我之日,可将此匣付去,梁主啟看自知。
故小僧謹收而待。
不期今日大人果奉命而來,益知先大師前言不爽,愈見其先知矣。
”李憲聽了愈加驚喜,因又問道:“大師之位今設在何處?下官不可不去瞻禮一番,兼乞賜匣以便回旨。
”主持忙立起身,引了李憲同入後樓,卻見中間設立坐位,香煙縷縷,上懸着一幅小畫,是廣度和尚的小像。
李憲忙上前定睛細看,卻寫畫得俨然如生,不勝起敬。
便忙跪下拜了四拜。
拜畢,主持方捧出一個硃紅漆的小匣兒,送上說道:“先大師遺意,敢煩大人呈送禦前,功德無量。
”李憲見封固堅牢,不敢怠慢,忙用雙手接着,辭了主持出寺,不敢停留,即入朝來。
見梁主奏道:“臣奉命宣召廣度,不意歸西已久,卻又能前知,知陛下有今日之召,留下小匣命僧人珍收,雲此中有一偈言,乞陛下啟示自知,故臣攜來呈覽。
”梁主忽聽見廣度已死,不勝改容歎息。
後又聽見說他前知,遺有偈言,便又驚驚喜喜道:“既有留言,卿可速開此匣,看内中端的有何妙言。
” 李憲承旨,忙去了封皮,揭開取出一封字來,連忙雙手獻上梁主。
梁主便展開看去,隻見上寫道: 道行未圓,廣度難度。
廣度雲光,總是我做。
色現經堂,大蛇一個。
不久昭彰,冤愆無那。
究心自進,此中莫挫。
我今去矣,志公補過。
梁主看完,不勝驚駭道:“原來廣度即是昔年雲光祖師化身,真是法力無邊,佛家妙用,來去自如。
可敬可仰,惜朕無緣,不能再見。
”說罷,頓足不已。
李憲忽見梁主驚奇錯愕,因慌問道:“廣度法力果是無邊,但陛下所言這廣度即是雲光化身,臣實不知,望陛下示知始末,使臣敬信。
” 梁主便